第二章 庶民之城
近百年間,町人們都堅信江戶就是屬於他們的城市,是一座庶民之城。
當然,這肯定不是這座城市的建設初衷。
早年間江戶地域偏僻,在日本戰國時期也並不屬於什麼交通要道,再加上身處平原地帶,不符合戰時城防需要,江戶城長期是“老破小”的存在。但江戶幕府的開創者、“老烏龜”德川家康在完成統一后,着眼於此地周邊寬廣的關東平原,以及位於太平洋沿岸航線上首屈一指的良港江戶灣,積極展開了對未來武家執政中心的建設。
平地起高樓歷來不容易,幕府採取了一個極端的方式搞建設,那就是“天下普請”,通俗點說就是全國各村都來搞援建。
為了便於武士們的生活,在與重臣宅邸隔河相望的日本橋地區,營建了作為商業區的町人地,由此江戶的擴張一發不可收拾。
隨着城市人口的極具增加,江戶的區劃也在不斷改變,特別是向東、向北擴展最為誇張。
至於誇張到什麼程度?
這一世,作為江戶町人的太一,實際上並不住在傳統意義上的“江戶”。
在江戶東側不遠處,是自北方南下,流入江戶灣的大川。以大川為界限,以西為律令制時期“六十六國”中的武藏國,以東為下總國。
而太一現今的住所,便位於大川東部的下總國本所地區,在戰國時期還算是絕對的鄉下。
就像天朝帝都擴張先後吞併昌平、大興等地一樣,隨着城市擴張,幕府在大川上架起了橋樑,逐步將河東的地域納入了城市規劃。
從第一座跨越大川的橋樑“大川橋”建立,已經過去一百八十多年了。由於其連通了武藏國與下總國,加之大川上的橋樑也越來越多,江戶人多是稱呼它為“兩國橋”,即連接兩個令制國的橋。
現今以這座橋為中心,周邊已十分繁華,很有追趕老牌“商圈”日本橋的架勢。
太一這一世的家住在大川以東的本所松坂町,距離兩國橋不遠,也勉強算是住在商圈CBD了。
太一小跑着拐入町街,此時,太陽開始西斜,町內的行人已經不多,三個凶神惡煞的壯漢正在挨家挨戶敲着沿街店鋪的門,這畫面顯得有些突兀。
“半平藏大哥,真是好久不見,這麼晚還在忙啊!”太一併沒有因為對方行事兇惡而避開,反而主動靠了過去,高聲打着招呼,臉上還陪着笑。
領頭的高大男子腰間挎着長刀,說明他是一名武士。
但不論是破舊的刀裝,還是其身上打着層層補丁的和服都表明,這位肯定是不在藩的。他甚至沒有穿“袴”(武士下身穿的一種肥大褲子),光着雙腿讓整個人顯得更加寒酸,人們很容易猜想到其脫藩浪士的身份。
當然,再寒酸的武士,也沒有町人敢去招惹,對方的刀甚至從來不需要出鞘。
江戶時期對武士管理十分嚴格,各級武士被嚴格劃分在幕府或者各藩登記,並在登記地謀職領取俸祿,非令不能離開原籍,浪士可以簡單理解為脫藩流浪的武士。
總會有人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脫離自己的藩國,可能是因為主上倒台、被藩主驅逐、自己追求“詩和遠方”等等。
考慮到在島國人心中,江戶是一個總充滿機遇的地方,大量的浪士來到江戶成為了“江漂”。
雖然也有脫藩浪士得到幕府賞識,成為直屬旗本或者御家人,但大部分人沒有這麼幸運。
有些浪士認命后,在城中學習手藝,成為了町人,而那些抱着武士刀不放,又沒有出路的傢伙們,便逐漸形成了地痞集團,這也是後世島國“某某組”的雛形。
很多後世島國雅庫扎的運營模式,便是此時形成的,比如說眼前的這些大漢,不是在單純騷擾商戶索要保護費,而是在……搞推銷。
太一上一世時,覺得島國的雅庫扎,在全球範圍內是最不像黑惡勢力的,現在知道了,它其實是其自誕生起,就點錯了升級路線。
“今年的‘門松’做的還是很別緻嘛。”太一從名叫半平藏的大漢手中接過一節樹枝裝飾物,昧着良心說道。
這有些類似於天朝春節要貼在門上的春聯,當地的地痞集團會以半強迫性質向商戶出售應季的飾品,其實就是變相收取保護費。
“一百五十文錢,”大漢半平藏的聲音有悶悶的,與少年尖利刺耳的嗓音形成鮮明對比,他露出一個有些猙獰的笑容,對眼前的少年補充道,“照例可以收你一百三十文錢。”
這東西就是松樹枝工藝品,肯定不值這個價,但考慮到是在交保護費,就又不顯得那麼貴了。
現今一碗蕎麥麵都需要十五文錢,沒人會為了十碗面錢,得罪這些壯漢。而且這種錢主要是向商戶收取,交了這錢關鍵時候也是真有用的。
各町商戶交“保護費”變相豢養地痞集團,也相當於為當地安全多一層保障,關鍵時候這些地痞們為了本町的利益,也是真會擼袖子出力的,因此這個群體還有個傳奇的名字“町奴”。
太一付錢買下一個“門松”,然後和半平藏攀談一會兒,聊天的功夫,町內各商家已經很痛快的交了錢。
在松坂町內,太一盡量和所有人處理好關係。與後世人情冷漠的東京都不一樣,這時候的江戶是個人情社會,如果處理不好鄰里關係,日常會很麻煩。
太一來到一家和果子店鋪前,敲開門對精瘦的店老闆說道:“門松從半平藏那裏拿到了個低價,一百四十五文錢,比其他各家可是要便宜五文錢。”
太一看着店老闆千恩萬謝的付錢,真有些被自己助人為樂的精神感動到了,臨走還不忘叮囑一句:“明天可就到了該交房租的時候啦,您可千萬別忘了,讓我為難。”
賺了點小錢的太一,一掃早先在胖老闆那裏失利的陰霾,隨手在店裏買了塊糕點,邁步從兩家町屋間的巷道穿入,進入了全是木質長屋的“大雜院”。
“太一哥哥,你回來啦!”水井旁跑過來一個七八歲的小姑娘,開心的從太一手中接過糕點,也不管井邊的木桶,直接跑回了長屋。
有妹有房的人生啊!太一在心中感慨了一句,來到井邊代替小姑娘繼續打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