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年後
二零一零年正月十六。
省城的年味剛剛散盡,大街小巷還殘留着煙花爆竹的碎削。
初十下的一場大雪讓這個冬天的寒冷又增加幾分,走在街上的人們穿着厚厚的羽絨服,帽子拉緊,很多人把口罩戴上,只露出兩隻眼睛,哈氣在口罩上結層白霜。
這是省城近十年來最寒冷的一個冬天。
馬路面上的雪被過往的車輛軋沒了,黝黑的柏油路面在陽光的照射下有些發亮。街道兩旁的楊樹下堆着殘雪,不那麼潔白,灰突突的。一些門市店鋪前有推起的雪人,帶着小紅帽,鼻子是長長的胡蘿蔔,為這個寒冷而枯燥的冬天增添了幾分童趣。
省城,共和國長子,一座古老而英雄的城市。
七千二百年前,人類在此農耕漁獵,繁衍生息,創造了新樂文化。
春秋時立邦,后建製為郡,幾經滄桑,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清太祖遷都於此,時稱“盛京”,皇太極在此改國號為清,建立滿清國。
一代帝王埋身於此,建了皇陵——北陵。
北陵公園獨佔一隅,古樹參天。陵前莊嚴肅穆,陵后靜靄森森。
沿着黃河大街往北走,過北陵公園西門,再過二環橋,便到了三檯子,中國第一架自主研發的戰鬥機飛起的地方。
三檯子,兵家必爭之地。地處省北,緊守省城北大門,地勢高於市區十米。新中國成立后,戰鬥機製造廠興建於此,為國家兵工廠。
由於飛機製造廠的存在,改革開放前這裏還處於管制時期,拿建樓來說,不能超過八層,要不然影響飛機起飛降落,所以三檯子的居民樓大都是五到六層的,高層的沒有,最多的是前蘇聯時期援建的三層住宅樓,一律鉛灰的無產階級本色。
九十年代初期從三檯子到市區還叫去市裡呢,那時這裏也確實是郊區,除了飛機廠和附近的幾個居民小區外,周圍都是稻田地,再往北走就是農村了。
隨着市區的增容外擴,這裏也逐漸的被開發,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現在已經和市裡沒啥區別了。尤其是地鐵二號線的開通,整個三檯子活泛起來,隱隱有超過市內五大區的勢頭。
地鐵站在松山路和黃河大街交叉口。
沒修地鐵的時候這裏只是個普通交通崗,現在成了繁華地帶。隨着地鐵的開通,整個松山路和黃河大街的房價隨之上漲,從四千直接躥升到六千,並且還在上漲。
老譚家在松山路南的老四五零小區,說是小區其實是個大院,前蘇聯援建的三層住宅樓。一個樓口三家人,共用一個衛生間,一個廚房,每家一屋,面積十八平米。
昨天元宵節,老譚一家三口和隔壁李哥家三口一起過的,吃飯的時候李哥問老譚什麼時候買房子,老譚看看老婆林燕,林燕說等啥時候動遷啥時候買。李哥看了一眼前面的地鐵站說動遷也快,頂多兩年。
李哥在梧景新村買的期房,還有一年下來。梧景新村是武警總隊開發的,李哥武警出身,給的內部價,兩千四一平。外部人這個價下不來,至少六千打底。
倆家是十多年的鄰居,處的和一家人一樣。李哥買房子的時候攛弄老譚也買,林燕覺着手裏的錢不寬裕,想緩兩年。沒成想現在的房價像坐了火箭一樣蹭蹭往上躥,攢錢的速度跟不上漲的節奏,更不寬裕了。
上兩天從老家過完年回來,老譚說不準備打工了,想開個小飯店。
從二十一歲那年出來打工,到今年三十七一直在飯店幹了,當了十多年廚師,別的不會就會炒菜。現在不想再出去給人家炒菜,省思着自己干。
林燕說家裏的錢是留着買房子的,不能開飯店。叫他努努力奮鬥兩年,等買完房子再開飯店。
見老婆不同意也就沒再往下說,知道再說下去就是吵架,沒必要。
兒子一周歲之後,為了多掙點錢,老譚一直在外地工作了。先在阜新幹了兩年,之後去了濱海,一干三年。夫妻倆長期兩地生活,總不在一起,感情上出現了危機,成了住在一個屋裏的陌生人。
兩口子都能過日子,為了家和孩子拚命掙錢,可就沒了那個激情。
女人結婚有了孩子之後,精力全放在了孩子身上,老公就顯得有些可有可無了。
林燕是個強勢女人,有性格,脾氣倔,能吃苦,有開創精神。用流行話說就是女漢子。老譚長年在外,她一邊帶孩子一邊上班,把家料理的井井有條,兒子教育的乖巧懂事,對一個女人來說夠厲害的。
這些年林燕不容易,家裏沒個男人不行,遇到點啥事連個商量的人都沒有。尤其是孩子感冒發燒,心裏那個焦急勁兒就別提了,恨不得老譚馬上回來才好。
但是沒辦法,誰叫日子困難呢。
老譚得在外面掙錢,沒錢拿啥過日子?
誰也不願意兩地生活,這不是沒辦法嗎。現在苦就苦點兒,等買了房子就好了,都喘口氣,說啥也不讓老譚去外地了。
老譚在外地工作,每年能回來一趟不錯了。飯店工作就這樣,一個蘿蔔一個坑,你走了別人馬上頂上,根本不留空。
為了掙錢也是沒辦法的事。
這也是農村出來的打工人的無奈與現實。想在一個陌生的城市生存下去,首先得解決住房問題,總不能一輩子租房子住。不像城市的原居民,不用為住房發愁,如果再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幾乎一輩子都不用愁了。
對打工者來說那是羨慕嫉妒恨。
他們從農村出來的時候啥也沒有,有的就是一把子力氣和農村人的憨厚與樸實。要想從啥也沒有做到啥都有,所付出的艱辛和代價難以想像,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體味其中的心酸。
林燕剛強,一挺就是五年。
五年時間,能夠改變很多東西。
老譚站在樓口,一邊抽煙一邊想早上林燕上班前說的話,要他出去找個活干,兒子過兩天從姥姥家回來,得交幼兒園園費了。
他當時趴在床上,心說這剛待幾天,大正月十六就出去找活,還有沒有王法了?當然,只能在心裏說說,不能當面叫囂,那是找着干架呢。
當了這些年廚師長,知道怎麼對付。
馬上從床上爬起來痛快的說:“今天出去找工作,多走幾個地方,看看有好工作沒。”然後又死心不改的試探,小聲說:“不行就開個小飯店。”
林燕瞅也沒瞅他,冷聲道:“開飯店就別想了,在家把協議書好好看看,要不簽字,要不就老實待着。不簽字也行,但必須按着上面做。”
老譚是去年臘月二十三小年那天從濱海回來的,準備回老家過年,知為回家花多少錢、怎麼花倆人產生分歧,進而發生爭吵。林燕一來氣提出離婚,並且用兩個小時的漫長時間不辭辛勞的起草了離婚協議書,毫不留情的叫老譚簽字。
當時老譚在氣頭上,看也沒看,直接無視女皇的囂張氣焰,悶頭睡覺,這事也就這麼地了。
其實也沒啥大事,老譚母親七十七,在老家由他五姐養着,按理說應該由他這個兒子贍養,林燕這個當兒媳婦的也沒意見。可是老太太歲數大了,離不開農村,五個姐姐也不叫老譚把老媽接到城裏來。
他們一家三口回五姐家過年,五姐有公公婆婆呢。老譚想給母親三千塊錢,給五姐的公公婆婆每人一千,這樣好看點,也給五姐長臉。
林燕不這麼想,認為給婆婆三千可以,等五姐的公婆不用給,又不是自己的公婆。
女人都這樣,一說給婆家拿錢就心疼膽疼的,給自己娘家拿多少都行,還唯恐不夠。
林燕在家是老大,身下有兩個弟弟。大弟結婚幾乎都是林燕拿的錢,小弟從初中開始就是林燕供着,現在大學畢業找工作還是林燕拿錢,老譚雖然不說,但心裏有數。
倆人處對象的時候老譚就知道林燕家困難,自己家也窮,都是苦瓜蛋子出身,誰也不挑誰。經過風風雨雨十多年的打拚,現在日子雖然不富足,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林燕顧娘家老譚理解,誰叫林燕是老大呢,自己的五個姐姐也都顧娘家。
本以為年過完了,協議的事也就過去了。兩口子哪有舌頭不碰牙的,吵歸吵,還不過日子了?沒成想林燕舊事重提,老譚有些來氣,問了林燕一句啥意思。
林燕說沒啥意思,然後道:“馬上給兒子交園費,還得交下季度房租,一家三口還得吃吧,還得喝吧?你趕緊找活干,別總在家待着。”
“開飯店你不是不讓嗎?”老譚道。
“開飯店你就別想了,不可能拿錢叫你霍霍去,趕緊找個活,不用當啥廚師長,廚師就行。一個月交家四千,剩下的你願意幹啥幹啥,什麼找小姐、養小三、處鐵子隨便,我不管。”
林燕說完上班走了。
其實林燕說的很對,只不過語氣生硬些罷了。
在家待着就得花錢,掙錢不容易,花可容易着呢。
老譚正想着的時候電話響了,陌生號碼。
“您好,哪位?”老譚問。
“兄弟,我是麻將社你黑哥,幹啥呢?”
“哦,黑哥,沒啥事,待着呢。”
“過來玩兩把唄,三缺一。”
“好,一會兒過去。”
打電話的是大院老黑,以前三檯子老皮子,現在歲數大了,在家開個麻將社,收點水錢養活自己。麻將不大,一鍋十五,點子背一天有一百塊錢夠輸了。
老譚不愛打麻將,也不咋會。頭兩天李哥放假,閑着沒事領着他去玩過兩回。和老黑在一個大院住着,就當是捧場了。
當天老黑把他的電話號要去,說缺人的時候過去湊個手。
工作的事已經給省城的朋友打過招呼,叫給留意着。像老譚這樣的廚師找活都是朋友間相互介紹,沒有看廣告去應聘的。看廣告應聘的都是剛從學習班出來的,在廚師圈還沒啥名氣,也不認識幾個朋友。
反正沒啥事,閑着也是閑着,老譚一掉屁股,往老黑的麻將社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