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蘇清奺明顯感覺到董氏在聽到榮華堂的時候,抱着自己的手緊了下。
剛下轎,便看到蘇彥武帶着蘇清栩和蘇清楠也到了榮華堂門口,蘇清奺央着董氏要自己下來走,董氏便兩手邊各牽着蘇清楠和蘇清奺,跟着蘇二爺在一群僕婦丫鬟的簇擁之下,過了垂花門,走進了榮華堂。
蘇清奺透過滿院的牡丹花,看見正中五間上房,雕樑畫棟飛檐吊角。兩側抄手游廊間廂林立。正房門檐下站着幾個身着翠色衣服的俏麗丫鬟,一見到他們,其中一個就迎了上來。
“奴婢給二爺,二夫人,大少爺,二少爺,五少爺,九小姐請安。”迎上來的丫鬟頭上戴着鵝黃色的宮花,襯得她小臉越發的白皙。她的眉眼彎彎,說話間透着股說不出的機靈勁。
蘇彥武並沒有說話,只是微微點頭示意,逕自向前走去。這丫鬟雖然馬上恭敬的退到一邊,可是董氏還是看到她帶着羞意,偷偷的看了蘇彥武一眼。她看了平嬤嬤一眼,繼續往前走去。
平嬤嬤笑着拉起小丫鬟的手,塞了個荷包給她。“我許久未回府,這麼可人的姑娘竟是第一次見。敢問姑娘芳名?”
那丫鬟接下荷包,臉上笑意更濃,脆聲答道:“奴婢叫半夏,剛到老祖宗屋裏服侍才半年。”
半年?那豈不是他們二房要回京的消息剛傳到家不久。呵,董氏心中不由冷笑。這一知道二兒子要回來了,屋裏就添了一個貌美的小丫頭。意欲何為,還不明顯嗎?今個兒又讓這個小丫頭在門口候着他們,是存心給她添堵呢!
榮華堂內蘇家大家長蘇太傅和楊氏端坐在主位,除了大老爺外,一眾媳婦,孫子孫女都圍坐在一起。
蘇彥武見到久違的雙親,難掩激動,帶着妻兒跪在蒲團上行拜禮。“父親,母親不孝兒回來了。這些年未能在二老身邊盡孝,是兒子的不是。”
“我兒快快起來,回來了就好,回來了就好!”楊氏拿着帕子不住的抹淚,她對這個出息的小兒子最是得意,蘇彥武在外當官九年,雖然每三年會回京述職,但寥寥數日,根本難解思念之苦。年紀大了,越發的希望兒孫都能在身邊,日日見着了才好。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你把陛下交代的事情做好就好。”蘇太傅雖然也牽挂著兒子,卻不能像楊氏那麼婦人之仁。
“栩哥兒,楠哥兒,長高了也瘦了。上次見你們才到這裏,如今都要趕上你們的父親了。”楊氏上次見兩個孫子,還是三年前。十四五歲的少年正是長個的時候,莫說三年,就是隔了三個月,都能明顯高出一截。
楊氏對着兩個大孫子感慨了一番后,將目光放到了蘇清櫟和蘇清奺身上。兩個粉雕玉琢次瓷娃娃,穿着同款式的斜襟短襖,胸口掛着如意金鎖,就像是觀音娘娘座下的金童玉女,看着就讓人心生歡喜。雖然對董氏不喜,但不得不承認,董氏生養的孩子那都是一等一的好,蘇家的那些小輩,沒一個比得上。
“這就是櫟哥兒和奺兒吧!快來,讓祖母好好瞧瞧。”兩個孩子自是乖巧的上前,被楊氏摟在懷裏,心肝寶貝的疼了一番。
比起楊氏,蘇太傅的感情內斂的多了。等蘇清櫟和蘇清奺給大家一一見禮,認了親后,便帶着蘇彥武父子三人去了前院書房。相對於蘇彥文這個兒子,他現在更看中蘇清栩這個長孫,不出意外,以後他就是蘇家第三代的頂樑柱了。
等蘇太傅走後,大家少了些拘束,榮華堂熱鬧了起來。楊氏與小輩們逗趣,三位夫人自在一起說話。小楊氏細細打量了董氏一番,這麼多年不見,董氏似乎沒有什麼變化。還如同二十多歲的模樣,皮膚白皙,連一絲細紋都見沒有。一看就是生活的很好,沒有什麼煩心事樣子,心下便有些嫉恨。
小楊氏仗着自己是楊氏的嫡親侄女,又是忠勤伯俯嫡出大小姐的出身,自詡比董氏高了一頭,但卻偏偏什麼都比不過她。初入府中,兩人比夫君,大爺雖為長子嫡孫卻沒有什麼建樹,比不得蘇彥武連中三元,入了翰林,以後必定是前程似錦。子嗣上面,她連生兩個女兒,董氏接連兩個兒子,底氣十足。後來,她院裏多了姨娘、庶子庶女,董氏的院子卻乾乾淨淨的。她鼓動着姑姑塞了個姨娘進去,還沒高興幾天,這姨娘就被蘇彥武打賣了出去,自己兒子乾的,楊氏連脾氣都不能發,也就是在晨昏定省上為難下董氏。再到後來她好不容易生下了長房嫡長子,董氏又跟着誕下了代表祥瑞的龍鳳雙胞胎,簡直就是跟她唱對台戲。不過好在那會兒董氏還跟着蘇彥武在任上,蘇太傅和楊氏雖然高興,但看不到摸不着的,感情到底比不上在身邊養大的桓哥兒。
看着楊氏身邊撒歡賣嬌的蘇清桓,再想到如今自己身為長房長媳,管家大權在握,小楊氏不由得朝董氏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二弟妹,你們的院子我已經派人收拾好了。若缺什麼,只管跟我說,千萬別客氣。”
正在和三房林氏說著話的董氏聞言笑道:“大嫂準備的必然是周全的。”
林氏心中嗤笑,小楊氏這是在董氏身上找優越感呢!雖說蘇家是世家大族,但府上主子多,婚娶嫁喪的,花起錢來跟流水一樣。蘇家的祖產,俸祿還有上頭的賞賜,都是有定數的,一年加起來幾萬兩的收入,堪堪夠個嚼用。也就小楊氏,以為抱着個金蛋,在董氏面前還擺起譜來。也不看看這些年,二房每年送回來的節禮,哪一樣是凡品?光送回來的那些銀子,就抵得上蘇府好幾年的收入了。這還是送回來的,二房手裏的呢?
想到這裏,林氏覺得比起大房沒什麼前途的蘇彥文和拎不清的小楊氏,以後還是多跟二房董氏走動比較好。再言語間,就帶上了點討好,一時二房三房相談甚歡,獨留小楊氏在一旁暗自氣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