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八章 趕集
“砰砰砰”,江天放與可喬兩人相擁着,正細細的說話呢,房門被人敲得震山響。
“放哥哥,喬喬姐;起床啦……吃早餐去……”門外是陳笑那清脆的聲音。
可喬大羞,忙應聲道:“丫頭,你先去吃,我們馬上來。”一邊開始手忙腳亂的找衣服。
江天放可不着急,他一把摟住可喬白皙柔軟的腰肢,一邊大聲說:“笑笑,你和你哥先吃吧;喬喬姐累了,讓她再睡會。”
“你要死啊,笑笑還是孩子呢。”可喬嬌嗔的捶了他一下,不過還是很舒服的順勢倒在了他懷裏。
“你不是說她長大了嘛……呵呵。”江天放一邊撫玩着喬兒的秀,一邊說。
陳笑在門口已經不耐煩了:“不許睡懶覺了,快起來;我們今天還要去好多地方玩呢。”
江天放低聲對可喬說:“去玩哪有我們現在好玩啊……“
林可喬就“吃吃“的笑,然後捂住了小放的嘴;才對着門口的陳笑大聲說:“姐就起來了……”
“哥,還是起來吧;反正我這幾天不走……”說著,可喬的俏臉紅了起來。
兩人穿着好,打開房門;陳笑氣呼呼的衝進來:“放哥哥是懶鬼;罰你今天背我上山去。”
“笑笑,彆氣啦;放哥哥剛來工作,這一向都很忙、很累的。姐等會陪你去逛街,好不好?”可喬疼愛的拉過陳笑,細聲的說。
“喬喬姐,好啊;我昨天看到街上的攤子上,好多東西寧陽都沒有的。”陳笑立馬忘記了剛才的不愉快。
“那好,我們上午逛街,下午去爬山、打獵。”陳鋒從外邊走進來說:“我昨天找人,借了兩把雙筒獵槍,正想過癮呢呢。”
幾人吃完早餐出來,現街上已經是人山人海;陳笑很奇怪:“放哥哥,青山縣這麼熱鬧啊?比寧陽街上的人還多。”
“今天是趕集的日子;每個月只有兩天是趕集的日子,所以人特別多。”江天放解釋說。
趕集從很早的年代就開始自的出現在民間,但是,建國后,因為某些原因,趕集被取締了;到了近年,隨着市場經濟的展,在農村逐步自形成趕集這樣一種貿易經濟行為。
趕集,在有些地方又叫趕場,趕山,趕墟,趕街;意思都一樣,就是定期聚集進行的商品交易;在商品經濟不達的時代和地區普遍存在的一種貿易組織形式。
在古代,沒有像現在這樣的專門的貿易市場,更沒有那些行業性質很強的展銷會;在農村,邊遠的地區,作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如果需要購買自己沒有的物資,大型的商品交易會只有兩個途徑,一個是廟會,一個就是趕集。
廟會的時間一般比較長,有的長達半個月,其中還穿插了諸如唱戲這些文藝表演,娛樂的性質更重於交易;趕集的目的則很明確,就是買賣商品,時間也很短,不會過一天。
明謝肇淛《五雜俎?地部一》:“嶺南之市謂之虛……山東人謂之集。每集則百貨俱陳,四遠競湊,大至騾、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尺布,必於其日聚焉,謂之‘趕集’。”
趕集是周期性的;越是人口稠密的地區,這個周期越短;在青山縣,因為交通不達,有的地方不通車,只能肩挑手提,走路來縣城,往往路上來去,都需要兩三天,所以,像縣城這樣的大型集會,一個月才兩次;因為次數少,而縣城的交易量又大,所以趕集的人,特別的多。
陳笑這下可開心了,集市上的東西,大多數都是她以往沒有見過的,每一樣都好奇,都拿起來翻來覆去的看看;山區的人樸實,即使你不買,也是笑呵呵的看着你,沒人拚命去兜售,也不會拿白眼橫你。林可喬與陳笑差不多,被眼前的物品看得眼花繚亂,那些銀制的飾,民族服飾,山區的山貨,總讓人愛不釋手;特別讓可喬感到意外的是,這裏有手工製作的紫砂壺和蠟染品;這種純手工的製品,融合了少數民族的審美情趣,極富特點。
兩個女人一路興緻盎然,兩個男人就只能一路護花了;可那人流也太洶湧了,特別是一些半大不小的孩子,挎個簸箕,裝着些生的熟的板栗、花生,一路叫賣,身體如同泥鰍一般,鑽來鑽去,讓江天放與陳鋒防不勝防。幸好不久,許士就趕來了,三個大男人這才護住了兩個女孩。
縣城只有一條主幹道,就是這條青山路;全長也就一千餘米,兩車道。趕集佔據的,就是青山路靠南的這一截,大約有百餘米的集市;這百餘名的路段,里三層外三層的,擺滿了攤子,從馬路邊一直延伸出來,後到的沒地方擺攤,只有在路中間開張了。幾人卻花了個多小時,才從那頭逛到這頭。
兩個女人興緻不減,又開始從這頭往那頭逛,還美其名曰:“第一次是選擇,比較;這次才是採購。”
陳鋒幾人很無奈,這是女人的特權,如同男人抽煙一樣,是你不能剝奪的,只好跟着兩女往回再逛;逛到一個陶具攤子的時候,林可喬與陳笑蹲下來,很細心的挑選,問價,看樣子是準備“出手”了。
正選着呢,身後的人群忽然開始騷動,幾聲汽車尖銳的鳴笛也不停的響起;江天放轉頭一看,一輛嶄新的藍鳥車,正緩緩的擠入人流中,隨着汽車喇叭的響聲,還有個年輕人把頭從車窗探出來,不停的喊着“閃開,讓讓”,擁擠的人流被這輛藍鳥,很堅決的一分為二。
但凡是趕集日,青山路上總是水泄不通,別說汽車,就是自行車、摩托車也無法通行,假如你非得想從這裏闖出去,沒個一兩小時,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人們也形成了自覺,趕集日的時候,車輛都會繞道走其他地方通行,這樣,反而能節約不少的時間和精力。
今天這輛藍鳥卻頗有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