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孫堅歸葬至曲阿 孫策率兵攻廬江
卻說孫策雖時常隨父孫堅征戰,然這次孫堅與黃祖之戰,並沒跟隨。孫堅之死,孫家的支柱倒塌,風光一時的孫家成了孤兒寡母之家。時下,孫堅有五子一女:長子孫策十七歲、次子孫權才十歲、其下還有孫翊、孫匡、孫朗,孫尚香(女)均為年幼。
噩耗傳入孫家,家人悲痛欲絕,吳夫人畢竟是女流之輩,一時沒了注意,大家皆瞧着孫策,孫策是家中老大。俗語道,父不在,長兄為父。孫策也很快意識到此,他從悲痛中醒來,現時最要緊的是化悲痛為力量,帶領全家走出困境,贏回父親孫堅榮耀。
孫策道:“娘,事已發生,我等現時不宜過度悲傷,應先將爹葬了,然後再作打算。”吳夫人聽后,點了點頭。
嗣程普稍信至孫家,信道孫堅已殮入棺,問將葬於何地?
吳夫人睡淚道:“兒等,汝爺墓已在曲阿,現汝舅為丹陽太守,曲阿為丹陽屬地,將汝爹仍歸葬曲阿為好。”孫策、孫權等欣然認同。
此前,周瑜從父周尚為丹陽太守,因患重病,袁術就令孫策舅吳景為丹陽太守。而周瑜接到從父周尚重病信,就前去省探,孫堅死時,周瑜已離家去探從父周尚。孫策一家即將離開舒城,迎孫堅棺欞,只得草草與周瑜其他人說明,便匆匆上路。
末幾,孫堅一家他便見到了孫堅之棺,吳夫人伏棺大哭,其兒女也隨之哭泣。
須臾,孫策道:“吾等還需趕路至曲阿,不可在此久留。”
吳夫人聽了孫策的提醒,立刻收了淚,在程普等人的幫助下,又上了去曲阿之路。
孫堅死後,孫策從兄孫賁,收了叔父孫堅遺眾數千人,交與袁術。袁術得孫堅遺眾后,即率軍北進,不料被曹操擊敗,只得還走壽春,逐去揚州刺史陳瑀,自領州事,且將治所從魯陽遷於壽春。
此間,袁紹用會稽周昂為九江太守,袁術即派孫賁攻周昂,孫賁與周昂相遇於陰陵,二軍相戰,結果周昂大敗。
孫賁攻破周昂,立有戰功,袁術使孫賁丹陽都尉,行征虜將軍。
孫策一行路過揚州,揚州時為袁術所控制。忽有一群兵截住去路,孫策迎上道:“來者何人?為何攔路?”
兵頭道:“吾等受袁主公指令,在此等待汝家已久,只是為了傳國玉璽,只要汝等交出傳國玉璽,便可放行。”
孫策聽后,靈機一動,便哈哈大笑道:“什麼傳國玉璽?我從沒聽說過,莫非袁主公聽信誤傳了!”
那兵頭道:“並非信誤傳,如今那下井撈出傳國玉璽之人,正在袁主公軍中,是他所說,豈能有假?”
孫策一驚,心道:“原屬父親之兵,現已全歸袁術,那人為討好袁術,定是全盤托出,這真是世道險惡,人走茶涼。父親屍骨未寒,卻有人硬討傳國玉璽,真是豈有此理!”
孫策怒不可遏,欲與之動手。吳夫人和孫權立刻攔住孫策,吳夫人低聲道:“既是這樣,再瞞也是無用。此軍眾多,不何爭,人已死,要這玉璽有何用?”
孫權也上去道:“這傳國玉璽傳言已久,現父已去,留之,或許是禍事,袁術既要,不如予之,這既不罪於袁術,也可藉此脫干係。再在以後為父報仇,或許還依袁術。”
孫策思量了一下,只得忍住怒意,道:“如是袁主公要,當可獻上。”
兵頭道:“那還有假,再說這是袁主公轄地,還有他人敢來取要?”那兵頭當即亮出袁術手跡和兵印。
孫策隨父征戰,曾見袁術字體和兵印,視之,確認不假。心道袁術強奪傳國玉璽,必有異志。吳夫人見孫策點頭認可,便取出傳國玉璽交於兵頭手中,孫策一行這才得以通過。
孫策一行帶着父親之棺,一路運至曲阿。舅吳景也來到曲阿,他看到姐夫孫堅的棺材,悲痛萬分,想起當年他曾跟隨姐夫,出生入死,征戰萬里,沒料到姐夫孫堅卻已死。他見孫策一家悲傷莫止,便勸尉一番,就按當地的風俗,將孫堅葬於孫鍾旁。
喪事已畢,孫策告別舅吳景,帶着家人又回到舒城。
孫策聞廣陵人張紘因母喪在家,並因亂世,避難江東江都,又離他家很近,故就多次拜見尋訪。
張紘字子綱,博通經術,少遊學於京都,舉茂才,不就。大將軍何進、太尉朱儁、司空荀爽三府闢為掾,也不就。
然孫策屢次往訪,具述志趣,且殷勤詢問道:“方今漢祚中微,天下擾擾,四方梟傑,各擁眾營私,不務大義,先君與袁氏共破董卓,功業未就,偏為黃祖所害。我雖庸稚,有志復仇,欲往從袁揚州,求得先君餘眾,東據吳會,西略荊襄,報怨雪恨,為朝廷外藩。君若以為可行,幸乞賜教。”
張紘因母方喪,就婉詞遜謝。
而孫策再次嗚咽陳詞,聲淚俱下,張紘見孫策忠志內發,辭令慷慨,才為所動,他慨然作答道:“昔周道陵遲,齊、晉並興。王室已寧,諸侯貢職。卓犖少年,有此大志,何患不成?最好先投丹陽,收兵吳會;然後據長江,奮威德,復仇洗恥,匡君於民,功業且高出桓文,豈止守藩了事?待紘服闋,當與君同好,共圖南濟,君卻先往建功便了!”
孫策聽后,堅定信心,高興道:“我有老母,並弱弟三人,可否相托,使策不致憂家?”張紘毫不推辭,當即許諾。
孫策回至家中,按制孫堅的烏程侯爵位應由長子孫策繼承,但他為使不予拘束,以圖鴻鵠之志,主動將爵位讓與四第弟孫匡。
孫策排好家事,就徑詣壽春,入謁袁術道:“亡父曾從長沙入討董卓,與明使君共會南陽,同盟結好,不幸遇難,勛業不終。我感念先人遺志,欲自憑結,還請明使君垂察微誠,濟師雪恨。”
袁術見孫堅沒怨玉璽之事,且見他英姿豪爽,語言明達,禁不住暗暗稱奇,但尚未肯就將孫策父孫堅舊部,直捷撥還,便對孫策道:“我已用貴舅為丹陽太守,汝從兄為都尉。丹陽為三吳要地,不乏健兒,汝可往彼招募便了。”
孫策聽其言,預想如再求,定是無果。孫策不敢得罪,只得應聲退回。
隨後便按袁術之言,與汝南人呂范,族人孫河,同往丹陽。
見到舅吳景,說明來意,吳景當然接納,且道:”汝在此處召兵,而家卻住舒城,多有不便,不如將其接來,汝等也可相顧。”
孫策聽后心道,家由舅吳景和從兄孫賁照料,他在外發展就會更無虐。於是就道:“善。”
遂又返至舒城,跟母及弟說明,母及弟皆也認可,後去張紘處,張紘外出,便留書一封,以作暫別。
孫策就奉母吳氏,及弟孫權、孫翊、孫匡,與一幼妹,共抵曲阿。舅吳景迎之,並將其家依父廬墓旁居住。
一切停當,孫策就輾轉召募壯士,得數百人。此仍是孫策首次募兵,孫策甚是興奮,正行至一山路旁,忽見山上有人射前投石,孫策大吃一驚,急忙奮起反擊,但由於地勢不利,反擊倉促,死作過半。
孫策得帶着殘餘奔出伏圈,脫離了險地。然孫策並沒立刻逃走,而是穩住腳步,憤慨道:“吾與貴軍無怨無仇,為何加害?請自報姓名!”
此時見在山間站出一個人,答道:“汝等經過吾地盤,還不知吾祖郎么?”
孫策一聽,才知此仍是有名之山賊祖郎,就道:“我見汝也是好漢,這次汝使我喪軍過半,后定叫汝復還!”
祖郎道:“好大口氣,既有此言,吾便等汝再來!”
孫策不復再言,只得忍痛領着殘存離去。孫策首次召兵受挫,心知創業之艱難,然並莫灰心。
孫策首召兵被祖郎所襲,心道,如再往召,恐也難成於事,沒奈只得再往見袁術,說明事由,且涕泣拜求,痛述父孫堅為忠心追隨他,而捐軀戰場的舊事。
袁術聽后,內心有所觸動。心道,如用孫策,如能與其父相同,為已效勞,那也未償不是件好事。於是心機一時衝動道:“如此說來,可給還亡父一些部曲給汝。”
孫策當即謝道:“將軍如此厚義,當即后報!”
袁術剛出口給孫策兵,后就覺得有些後悔,但話既出,也不好收回。又見孫策年青勇猛,不如好好利用,便再道:“其實亡父遺眾甚少,吾撥出千餘人與汝,汝當好好立功!”
孫策道:“多謝將軍!”
此後袁術吩咐,就將孫堅遺眾撥出千餘部人,交孫策收領,但仍然不肯全給。表拜孫策為懷義校尉,且謂當遷任九江太守。
孫策拜謝而出,收集乃父舊部,自立一營,孫堅部將程普、韓當、黃蓋等亦歸麾下。黃蓋字公覆,零陵泉陵人,早年為郡吏,與程普、韓當一樣,此前追隨孫堅南征北伐。
孫策立營不久,營中有一騎士犯令私逃,此人想借於袁術之勢,奔入袁術軍,匿居內廄,孫策察知隱情,率兵掩捕,牽出斬首。
孫策恐觸犯袁術,為此故特至袁術處謝罪。陳述其情,袁術聽后,不但沒怪罪孫策,反暗知孫策之魄力,便答道:“叛逃兵應當共恨,不殺何待?毋庸言謝!”
孫策得到袁術肯首,當即退下。以後軍中始知孫策膽略,不敢輕視,更不會私逃。即便是袁術部將喬蕤、張勳,亦皆服策英明,相互敬禮。
此事之後,袁術嘗自嘆道:“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矣!”話雖如此,惟心中總不免懷忌。
袁術欺孫策年少,前承諾使孫策為九江太守,然終究不肯使孫策代任。卻另用丹陽人陳紀接任,自食前言。孫策得知,自覺莫立戰功,也不便相爭,只得默默忍讓過去。
會值袁術向廬江太守陸康,征米三萬斛,不得如願,便遣孫策領兵攻陸康。
袁術為激勵孫策,即在孫策臨行前與之釋道:“日前錯用陳紀,致負前言,今煩卿攻拔廬江,便當令卿為廬江守了!”孫策既又得袁術承諾,便不用再說,率兵往攻陸康。
陸康生為江南吳郡陸、顧、朱、張四大家族之一的陸家,手下兵士個個皆勇,見孫策攻來,連忙固城防守。因此,孫策軍攻城,卻遇城上守兵拚命死守,一時間射箭如雨,投石紛紛,孫策兵難攻上城牆。經戰半晌,城終不能被破,孫策只得鳴鼓收兵,力戰數次,廬江城不下。
孫策回憶起昔日困難之時,他曾拜訪陸康,而陸康卻不相見,只是叫主簿代見,那時陸康已是輕視孫策,孫策心道,如這次再不將城攻下,更是為他小覷。再說這也是他首次親領兵為袁術征戰,如拿不下廬江,在袁術軍如何立足?
為引城中守兵出城來戰,孫策遣人去城下罵戰。
“汝等這此鼠輩,縮地城中,是何好漢?”
“如能出城,與吾輩一戰,定將汝等擒住。”
……
而陸康卻令全體將士堅守不出,違令者斬。故城中守軍任其如何罵陣,不但不答,而且閉門不出,攻城之戰一時間陷入了韁局。
孫策被逼無奈,只能在營中來回徘徊,一時也想不出破城之計。恰黃蓋到達,見孫策滿臉是愁,便獻計道:“將軍,強攻不能取勝,吾有一計,定能破城。”
孫策喜道:“哦,說來聽聽。”黃蓋耳語孫策,如何如何,孫策連連點頭。
旁晚,一箭帶上一信件飛入城中,城中守兵得箭信,送與陸康,陸康展開一瞧,信曰:“吾等仍是吳郡陸、顧、朱、張家族子弟,前時因吾等有一人不服孫策,逃至袁術軍,后被孫策所擒,孫策心恨,將其斬之。吾輩現只是敢怒不敢言,太守是吳郡陸家之人,故欲投之。約於今夜三更,吾輩必將反孫策,孫策營自亂,請陸太守可藉機攻之,一舉可擒孫策。”
陸康早聞孫策殺逃士之事,想到吳郡四大家子弟,同根連枝,親如兄弟,有人被斬,確是懷恨,故而信之。又有廬江城長被圍,城中糧漸少,一時又調請不到援兵,如此下去,城終不能守,如有相投,並亂孫策軍,但可攻之。
夜來,陸康親上城牆,以觀其變。
時至三更,果見孫策軍營,突然火光衝天,亂聲大起,火光中隱見有兵士互相廝殺。
陸康見此,立刻令打開城門,引兵出擊。誰知,孫策已率兵潛伏在城門兩側。城門一開,孫策就揮兵攻入城內,一番斬殺,陸康被擒,得百工、鼓吹(樂隊)及部曲三萬餘人。
袁術得知廬江城已破,且生擒陸康,便指使孫策立斬陸康。孫策深知吳郡陸、顧、朱、張四大家族的關係,他們世代聯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殺陸康等於得罪了吳郡四大家族。孫策對陸康雖曾有小覷,並自己而存怨恨,但他想到張紘讓他“收兵吳會”,不想得罪於吳郡陸、顧、朱、張四大家族。然而袁術再三催促,孫策迫於袁術的壓力,不得不將陸康斬於廬江城下。
孫策居有廬江全城,想得到袁術先前許諾兌現。然而袁術又一次食言,他召孫策回郡,另委故吏劉勛為廬江太守。這使孫策大失所望,他暗恨袁術,只因兵力未充,勉從袁術命。
劉勛赴廬江上任,孫策只得將千辛萬苦攻得而來的廬江城交與劉勛,此事雖為袁術所為,心中卻對劉勛也有怏怏不滿,隨後引兵返歸。
適朝廷遣侍御史劉繇,東下為揚州刺史。劉繇字正禮,東萊牟平人,齊悼惠王劉肥之後,太尉劉寵之侄。揚州治本在壽春,因壽春為袁術所據,乃改至曲阿,逐去丹陽太守吳景,及都尉孫賁,吳景與孫賁只退居歷陽,報知袁術。
袁術憤不可遏,即使故吏惠衢為揚州刺史,更命吳景為督軍中郎將,與孫賁共擊劉繇,可見袁術心已無漢帝,公然攻擊朝廷命官。劉繇令部將樊能、於麋、陳橫居江津,張英屯當利口,分頭防守,吳景等屢攻不克。
丹陽人朱治,前為孫堅校尉,他認為袁術政德不立,孫策為袁術所控,難以擺脫。得知吳景、孫賁戰況后,也知袁術多次食言於孫策,就與孫策道:“可以助舅吳景為由,向袁術請求助戰,收取江東,以圖發展。”
孫策被他提醒,心道,這便是率軍脫離袁術,在江東發展的絕佳機遇,於是孫策就進白袁術道:“亡父前在江東,本有舊惠,今願助舅共略橫江,橫江得下,可招募土著人士,能得三萬兵甲,上佐明公,天下可不難平定了!”
袁術知孫策由於自食其言,隱懷怨望。但聞劉繇據住曲阿,兵力不弱,且有會稽太守王朗,為劉繇後援,總道孫策未能與敵,樂得聽他出去,敗死無怨。遂令孫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事。
孫策得到袁術許可后,寫信給吳景、孫賁道:“今征江東,未知君意云何耳?”
但這一舉動,立即得到吳景、孫賁等人積極響應。孫策隨即率部曲兵千餘人,馬數十匹,部署停當,即日啟行,進兵江東。
這正是:人走茶涼亂世寒,男兒自立應當強。
羽毛已豐將飛天,空中無限宏圖展。
評:孫堅倉亡,沒托後事,使孫策莫能繼領父部曲,承父軍位。孫策只能依附袁術,乞父舊部。孫策再三泣淚請求,袁術只給部分孫堅舊部。袁術無德,收孫堅傳國玉璽,並假諾言,激勵孫策為已賣命。孫策立有戰功,卻得不到應有的封賞,為此,孫策借江東袁術潰敗之機,請戰助戰,以脫袁術,謀求獨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