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教子女,規以治家
千千小說網www.77xs.com,最快更新曾國藩修身十二法!
家教的好壞不僅關係到個人的前途,也關係到整個家族的興衰,甚至國家的發展。
“璞玉等人琢,良木要人培。”家是溫室還是鍛煉場所全看持家人的教育方針。家教的好壞不僅關係到個人的前途,也關係到整個家族的興衰,甚至國家的發展。曾國藩一生深得儒學之精義,受益匪淺。他在成名之後,對家教非常重視。
他對待子女有愛但不溺愛,有教訓但客觀公正。傳統儒家對子女的愛不僅體現在養,還體現在育。吃飯、穿衣是重要的,子女的教育問題更重要。和現代社會的父母一樣,古代的長輩們也對子女有很高的期望。
劉向的《說苑·建本》中也談到了在子女教育上的重要性:“父之於子也,慈惠以生之,教誨以成之,養其誼,藏其偽,時其節,慎其施。子年七歲以上,為之擇明師,選良友,勿使見惡,少漸之以善,使之平化。”
他主張孩子7歲以上,就應該拜師讀書學習,選擇好友了。在此過程中,讓孩子們懂得區分好壞,分清善惡,這就是我們說的啟蒙教育。
儒家強調在家教過程中要培養子女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存技能,只有學會了這些才能於將來在社會上立足,從更長遠更高的方面來說,才能踏上仕途,成為人上人。
教育子女的方法,古今相同之處很多。首先強調長輩的威嚴,但又強調循循善誘的重要性。愛的方式也崇尚理性化,溺愛是害而非真愛。這些觀點都是一致的。
子女們長大后做出非法之事,多是由於做父母的在其小時候過於溺愛、寬容的結果。在子女的品德教育、功課學習上,曾國藩也是傾注了很大心血。他經常寫信回家,指導孩子們的學習,從科目的選擇,到課程表的制訂,都詳加叮囑。有時候,曾國藩還讓孩子們把作業寄過來,自己親自批閱。有時候為了給孩子選擇一個老師,曾國藩也要下不少功夫去考察。
正是由於如此細心的全面教導,他的子女都走上了成材之路,他的心血沒有白費。長子曾紀澤擔任過駐外大使,在辦理中外交涉方面發揮過很大作用;另一個兒子曾紀鴻精研數學,有著作流傳後世。孫輩中有詩人,曾孫輩中有教育家和學者,可謂人才濟濟、後繼有人。
除了對子女的善教之外,曾國藩在事業成功后,在孝順父母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儘管自己不能親自回家照料父母,但經常寫信回家問候。同時,經常給家中寄去銀兩,以資接濟,把父母放在心上。
多數人都想為後代留下些好的東西。雖然這樣想,但假若沒有能力實現,也就罷了。麻煩的是那些有權有勢的當官人,他們如果不能給兒孫留下可觀的遺產,即使子孫不說什麼,自己也感覺對不住後代。這遺產若為金錢等物質財富,終究是有窮盡的;若是精神財富則可以代代相傳。所以說不留下大筆的遺產還好,你留下的遺產越多,害他們就越深。曾國藩對此也有自己的一番理解。
曾國藩不是一個擁有大筆財產的人,但也絕不是一位沒有財產的人,還遠遠沒有到臨終前,他就在思考如何處理遺產的問題。
曾家先祖星岡公在世時,他認為積攢私財是敗家之兆。對此,曾國藩十分信服。他以為,與其給子孫留下大筆遺產,不如教子孫走人正道。他說,如果子孫誤入歧途,性情必有變化,將來必定計較錙銖,到那時就難以挽回了。
與曾國藩同時代的清代名將左宗棠在教子上和曾國藩不謀而合,也以德性為本。他說:“爾曹能謹慎齊家,不至困餓。若任意花銷,以豪華為體面,戀情流蕩,以沈(同沉)溺為歡娛,則吾多積金,爾曹但多積過,所損不已大哉!”他認為如果子女們品行不正,自己積的錢越多,子女們犯的錯就越大。這確有一點警世恆言的意味。更何況路是自己走出來的,祖上的財富再多也無法替代自己的人生。曾國藩認為只有自強才會有福。
正是基於這種認識,他請弟弟曾國潘將自己在家鄉的五馬沖的田產都不留給子女。俗話說,不勞動者不得食。所有的獲得都需要自己努力去爭取。只要自己肯努力,不靠家產,也不用擔心沒飯吃。
曾國藩在外做官,始終不忘對子女殷殷教誨。從咸豐二年到同治十年這二十年中,他寫給兩個兒子的信近兩百封,教子如何讀書、作文、做人。如何做到只求讀書明理,不求做官發財。他教導兒子讀聖人之書,並能身體力行,學有所用。
現在,國家依據考試中的優劣選用人才,認為這些人既然能夠做到活學,也就必然懂得有益於人類社會的道理,做有益於人類社會的事情,即使以後飛黃騰達也不會忘記為人民服務的道理,兢兢業業地遵循常規辦事。如果以為深明德行,造福於民是分外的事,那麼,即使這個人才高八斗也不能算是有用之人。這樣的人讀書無用。
所以說,自身的修養與讀書的志向結合起來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另外,學習就是為了使用,說得好總不如做得好。話不在於多少也不在於深刻與否,而在於是否能身體力行,能否把讀書有益的能量轉換到自己的人生中來。所以說,教育別人的人要重視讀書做人的教育,還應避免高高在上、夸夸其談。從自己學習的親身體驗出發,以研究的態度,中肯地教育別人在學習與進步中的不足,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