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在海南黎區生存發展的可行性

漢人在海南黎區生存發展的可行性

部分書友提出在海南黎區的生存問題。我這裏給予說明:

明末黎民戶數,本人未能找到相關史料。

但根據嘉慶《廣西通志-土司列傳》卷二百六十八載,廣西鎮壓海南黎族起義的田州土知州所帥部屬執行種族屠殺政策,“所破峒二百七十有奇,斬五千五百餘及,”(這裏的峒實際上是文中的黎人村寨,文中按明朝黎人習慣,將小黎人村落稱為寨,數寨合為一峒,有峒主)可見一個小的生黎村落可供屠殺的,平均不過20人,就算村峒被攻破時候有50%的逃亡率,那麼也只有40人。

這個平均值實際上包括同時起義的生黎熟黎,熟黎村寨較大,生黎村寨較小。

而五源谷所處區域在生黎區,所以可以初步假設五源谷附近生黎村落平均規模在40人以下。

根據顧炎武(明末清初)在《天下郡國利弊書》所撰,海南有生黎熟黎村峒共計1320個。

海南島總面積近三萬四千(33920)平方公里,根據吳永章《黎族史》,明代黎區面積在二萬三千平方公里左右。

平均下來,每十七平方公里以上才有一個黎人村峒。而這還是生黎熟黎一起算。

也就是說,在生黎區域,每超過方圓四公里的區域,在黎母嶺山區,這往往意味着三四個小時以上的山路,才有一個人數少於40人的黎人村寨。

而歷經1596-1600年的黎人大起義和明朝殘酷鎮壓,明朝廷在五指山內部築水會千戶所,生黎處於無組織的混亂狀態。

因此,在這個時期,五個擁有鋼弩鋼刀的穿越,在多次探路,一度改址而選擇出的隱藏地

“五源谷”里,只要智商有100以上,就是完全有實力生存下去的。正如我文中描述的,五源谷是個很深的死胡同,在水車架設前也沒不適合開墾農田,所以除了被五源谷滅族的那個刀耕火種黎岐部落,並沒有其他村峒對五源谷有興趣。

而在五源谷雇傭了第一批少年,開墾田地后,已經形成一個村落規模,五人身材相對明代海南黎人算得上高大,武器先進,谷里沒有財寶,即使偶爾有黎人現,也沒有足夠動機冒風險進來搶奪地盤。

實際上,明末有不少漢族

“逃民”不忍官府暴政,躲入黎區結寨耕種,從另一個角度驗證了黎區漢人居住的可行性。

(實際上我在文中也提到了黎區有漢人村落!)史載崇禎四年昌化感恩交界處的落灑峒符那恩反,響應的即有不少黎區漢族逃民,有記載的包括王生,蘇弘禮等,漢族逃民為起義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個符那恩在昌化感恩諸黎中頗有聲望,在文中和五源谷走在了一起)

換句話說,文中五個主角模仿漢族逃民,在五源谷生存下來,並不需要特別誇張的運氣,所以希望部分書友改變黎人很團結很強大的觀念,實際上黎人和漢人百姓一樣,都是一盤散沙生活貧困。

而且黎寨之間彼此積仇,時常生械鬥,並沒有閑暇去排擠漢人。而史書記載,生黎對於願意和他們平等貿易的漢人,是敬為上賓的。

因為生黎一般不太敢下山購買鐵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一六二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一六二二
上一章下一章

漢人在海南黎區生存發展的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