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禍及韓家
第八章:禍及韓家
李家血案或者李家冤案的發生是必然的,是歷史前進的年輪無法避免發生的一次重大事件。
新朝以武力開國,武將可謂是功不可沒。
王莽以文官起勢,最終以武力奪取皇位。奪得皇位以來,江山已經七零八落,不少雄霸一方手握重兵的諸侯各自為政,獨霸一方。又是武將東征西伐,一統河山,是破碎凋零的山河得意一統起來。
對於王莽而言,他對武將有着比之文臣更為深刻的感情。
王莽經歷過漢末亂世,他身為文臣起家,知道文臣最拿手的就是攪亂局勢,一旦朝廷危急,文臣們就膽小怕事,個個自危,一心求和自保榮華富貴。這個時候,倒是武將顯得可愛一些,不惜生民,以以命報國的英雄情懷捍衛王朝的最後一絲尊嚴。
朝廷之內的戰爭在王莽最後時期得以處理完畢,景帝時期便是安心治理國家,使得國家強盛起來,百姓安康起來。但是外有匈奴、波斯、大食、雪族等邊疆彪悍異族虎視眈眈,時刻霍亂邊疆。而這個時候,景帝、文帝、安帝都是知道,武將駐守邊關,功不可沒。而且他們也都自律自勉,使得國泰民安,百姓擁護,讓武將們沒有出師謀反的借口。
他們都是明白人,知道以身作則,那自己為籌碼,平衡各方勢力。
由於對武將的高度重視,所以滋生了許多武將家族的竄起,從而壓迫原本根深蒂固的士大夫家族。士大夫家族在戰亂時期,自保尚且不易,何況保全家族榮辱興衰?所以在王莽時代,士大夫家族可以說都處於分崩離析的邊沿。
經過景帝、文帝、安帝三代的喘息和休養生息,士大夫家族有了復蘇的跡象,唯獨缺少一個對士大夫有着獨特感情的帝王而已。
而恰好,武帝此人雖然崇尚武功,但是他卻是一個好大喜功之人。他想名垂青史,位極君王,普天之王的他除了名垂青史這個追求之外,他已經沒有別的什麼可以追求了。
想要美女?天下的美女只要他想要,沒有誰敢跟他爭。
想要財富?天下的所有財富都是他一個人的。
想要權利?他可以處置任何一個權勢滔天的人。
所以唯獨這個名氣,他不能因為自己是皇帝而能夠擁有,需要自己去爭取。
所以他要征服異族,使自己名垂青史。
在征服過程中,的確是需要武將的出面,但是他又不喜歡武將得到的功勞比他自己的功勞還大,他希望是自己御駕親征,用自己的軍事才能征服一切異族,從而在青史上留下他響噹噹的名字。
他渴望的是自己想要得到的,而想要得到的往往並不是那麼輕易就能得到。
所以後世在記載武帝事迹的時候,留下這一段可以讓武帝死不瞑目的話----帝好大喜功,兇殘暴掠,頻征伐異族,皆無功而返,使國亂,民窮。乃千古罪帝,新亡之魁首。----《新史?武帝傳》
想要其他武將顯示不出功勞,那麼就唯有打壓其他武將,使之頻頻自危,無心領兵。打壓武將他自己當然是不能夠親自出面,畢竟武將是不能少的,他還要武將們成為他的棋子,成為他名垂青史的墊腳石和名垂青史的工具。
所以他放大士大夫文臣的權利,默許文臣打壓武將。
武將由於突然失勢,加上長期以來飽受帝王恩惠,對於文臣以及達到了不屑一顧的地步,更別說防禦。可能在大多數當時武將的眼裏,文臣已經不可能再像往常一樣,把持朝政,左右朝廷了。他們認為,歷來皇帝都是痛恨士大夫文臣的軟弱,看不起他們,他們根本就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所以在文臣突然起勢,反擊武將的時候,武將立刻在制高點跌落,達至谷底,以失去了凌駕文臣之上的優勢了。
武帝是雙重性格的人,他希望武將沒落,但是他又不希望文臣獨大。而且士大夫們個個心高氣傲,沒有什麼追求,少了武將的生殺氣魄。所以士大夫們在見到武將已經不能給他們造成威脅了,就沒有將武將當成第一威脅目標,而是將目標放到了之前與自己一同同仇敵愾的作戰夥伴身上來。
開始發生內亂。
也是由於這些原因,李家血案發生了。
一夜之間,李家三百七十二口人全部被抓捕起來。同時抓捕行動也並未就此結束,林媚指使自己的人,舉報那一些親近李家的官員,如此牽連下來,呂靜志滅門之案當晚不到兩個時辰,地牢裏足足關進了近百個官員,三千多人。
第二天早朝之時,武帝詢問林媚:“亂黨是否全部抓捕?”
林媚說:“亂黨全部抓捕,朝廷之內,有官員六十七人,共抓獲亂黨三千八百四十一人。”
武帝又問道:“愛卿以為,該如何處置為善?”
林媚說道:“謀反之火不熄,朝廷不安,依臣以為,當誅夷族,連三宗!”
“當誅夷族,連三宗”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誅殺當事之人,然後還要將當事之人整個家族的人全部殺死。殺死他們家族的人可能還有風險,因為他們還有外戚親戚,這一些人也不能放過。
“三宗”,就是當事人母系、嫡系、妻系三個家族。也可以說成是“戚族”!
也就是說,不但要將當事人殺了,還得將當事人整個家族的人了,還得將當事人母親那一族人、妻子那一族人也得殺死。
“連三宗”又分三種處罰。
第一種是最為嚴厲的,就是將當事人母族、妻族也殺死。這就是所謂的“誅三族”!
第二種稍微次一些,就是將母族、妻族或者戚族與當事人親近的三代殺了,其餘的人發配邊疆,採取一定量的政治處罰!
第三種是最輕的,就是殺了嫡系一宗之後,母族、妻族的人只是採取政治處罰和發配邊疆,並不殺人。
林媚本想是建議武帝“誅三族”的,但是一想如何“誅三族”的話,會讓其他人覺得他太過暴戾,殺氣太盛。而且“連三宗”也有“誅三族”的意思,他就跟武帝玩了一個文字遊戲。如果武帝要“誅三族”,那麼所有的暴戾後果就落到武帝身上。如果武帝並不想“誅三族”那是武帝的意思。
如果武帝不想“誅三族”而林媚建議“誅三族”這就會讓武帝對林媚產生反感。
由此可見,林媚是一個有心計而且懂得自保心細的人。
韓賀的親生母親是李豐年的老婆的親妹妹,那麼也就是說韓賀是李豐年的親外甥。如果武帝選擇不是“誅三族”而是“連三宗”的第二種處罰方式的話,韓賀也在殺頭行列。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如果武帝以李文為當事人的話,選擇第二種“連三宗”處罰方式的話,韓賀和韓利也在殺頭的行列。
如果武帝只是選擇第三種“連三宗”的處罰方式的話,韓賀和韓利都可以不死,但是他們韓家就免不了要受到政治制裁!
李文事件,可以說完全只是表面現象和片面之詞,並沒有十分過硬的證據來判罰李文犯了謀反罪和通敵謀國罪。
如果只是為了穩住朝廷和保全朝廷顏面的話,誅殺李文一家便好了,最多就是“夷族”,殺了李家一族人也就算是嚴厲的處罰了。
一般的夷族的話,都是需要皇帝親自徹查,待查清楚之後,的確如此,證據確鑿,也就夷族了。
林媚知道這個慣例,他之所以說要“連三宗”呢,那就是因為林媚想要就此機會將西北護州的韓家整得家破人亡、斷子絕孫,或者遠離權利漩渦,沒有作為。
同時,他是在提醒武帝,這個事件,先別管是真是假,是大是小,這可是處理韓家最好的機會,不是你一直想要處理韓家可又是找不到機會嗎?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啊,您老覺得合適,要殺要留就您老一句話的事了。
就李家冤案,武帝下了兩道聖旨!
第一道,李文最大惡極,夥同其他官員,與前朝餘孽,意圖謀反,此罪之一。諫官忠臣呂靜志為朝廷為大新,忠心進言,不料慘遭李文禍害,致使呂靜志一門二十七人死於非命!行徑殘暴,畜生不如,令人髮指。着刑部嚴查此事,一干人等處“當誅夷族,連三宗”之處罰!
聖旨出來之後,刑部立刻出動,派出執法部隊,前往中原各地,逮捕與此事有關的六十七個官員的母族和妻族人員。當然,這奔赴中原各地的執法部隊之中,就有一隊是奔赴護州而去的,他們拿着刑部令箭、皇帝聖旨而去的。
當天在菜市口斬殺的人就有一千餘人,地牢之中關押的待死重犯已經漲到了五千多人,而且人員還有大幅度的上漲趨勢。因為京師機營和護戍營的人馬還在王城搜尋,不停地抓人往地牢裏送。如果碰到反抗的,立刻誅殺當場。
碰到姿色上佳,有點氣質的女人,一些軍官便強行施暴,然後帶着哭哭滴滴的受害女性丟到地牢裏,等着在飽受欺辱之後的死亡之神的召喚,得意解脫,離開這讓人覺得喧鬧疾苦的人世。
如果碰到家底豐裕的人家,士兵們就洗竊一空,有時候還放火燒毀莊園府邸。
而且這個時候,平日裏一些軍官受到富商的欺辱,便是藉此機會出口惡氣,不管有關沒關,抓起來,洗竊一空家資之後,順帶把你一家老小帶進地牢,等着迎接死神。
一時間王城人心惶惶,痛苦疾走,濃煙滾滾,大火衝天,鮮血四濺,馬蹄翻飛,步伐隆隆。
許多富商,為了在這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災難之中脫險或者遠離這一場與自己無關的大災難,不惜巨資,賄賂當前權貴。林媚短短三日之內,便是收到了錢百萬貫,奇珍異寶不計其數!
王城逮捕行動整整持續了十來天,這十來天已經殺了一萬多人。
雖然逮捕行動接近尾聲,但是每天還是有數以百計的人被抓進地牢。
地牢此時還是人滿為患,還有數千人等着菜市口挨刀子。
李文妻弟管中允為守州三江郡郡守提督,主掌三江郡軍政大權,遊離於武將文臣之列。可謂是位高權重的地方首腦人物,而且他為人剛正耿直,與李文一般。
管中允是與李文公事過,兩人在官場之中結為好友,相交漸深,結為知己。管中允覺得李文這人不錯,便自己為媒,將李文介紹給自己姐姐認識。兩人一見如故,便是傾心相愛,結為夫妻。
婚後兩人關係也自然是不錯。
管中允本以為自己給姐姐找到一個如意郎君,而且還是位高權重李豐年侄子,家族隨着這位好姐夫也可以大展宏圖,平步青雲。
的確也是平步青雲了,他從一城縣令躍升為一郡郡守提督,管家在守州也是一躍而起,成為名門望族。
可是不料想,這榮華富貴沒多久,卻是因為自己一心結交,並且視為發達致富的靠山卻是給他惹來了滅族之災!
刑部執法隊拿着聖旨衝到郡守府將管家百餘人全部抓捕起來,就要押赴京師,等候發落。
可是管中允在三江郡極有威望,而且對地方兵馬特別優厚,深得三守軍地方兵馬的愛戴。不少部將都是受到了管中允的極大恩惠,自然是銘記在心。
得知要抓捕管中允,部下部將就派兵將軍守護團團圍住,要將刑部執法隊驅除出去,保住管中允。刑部執法隊手持聖旨,認為他們是抗旨不尊,而且這還可能是管中允自己的意思。
於是刑部執法隊叱喝圍住郡守府的部將,但是部將也是蠻不講理,一定要將管中允保住,如果不同意,就動用武力。
執法隊爭持不贏,就在郡守府內將管中允一家百餘人口全部斬殺,就連兒童都沒有放過。三江管家,一時名門望族,卻是就此滅族歷史。
部將所為,管中允壓根就不知道,更不是他所指使的。他知道朝廷的處罰意思是“連三宗”而非“誅三族”,他認為自己有可能只是被發配邊疆,並不會就此身死。再說了,哪怕就是要將他斬殺了,至少他管家還會留下一些血脈,延續香火。
哪知道因為他對部將的恩惠,部將的感恩,致使他管家滿門被滅,香火被斷。
所以就歷史而言,並不是感恩就能給別人帶來好處。
就歷史而言,並不是忠臣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對的。
就歷史而言,其實導致朝廷混亂,舊朝亡國的也並非全是佞臣所為,有時候一個忠心耿耿的忠臣因為一次錯誤的決策,也可能導致亡國的。
在歷史上,對與錯,沒有絕對。
但是,皇權卻是絕對的。
管中允被殺,激起了三江郡地方部隊的怒火,導致了三江郡的兵變。
好在守州提司王修知道此事不會輕易執行,早有準備,在三江郡地方部隊兵變之後,立刻出擊,將兵變的人馬控制起來,兵變的將領全部斬殺陣前,控制住了三江郡的動亂局勢。
這事一上報朝廷,武帝看了奏章之後,便是不安起來。
因為管中允,三江郡兵變,好在有守州提司王修,要不然兵變事態肯定要蔓延的更大。
武帝最先就是想到了護州韓家。
如果將韓家一眾人抓捕起來,護州西北軍會不會發生兵變?
如果一旦發生兵變那該如何?
護州與三江郡不同,韓家與管家也是不同。
管家只不過是郡守之家,而韓家卻是提司侯爵之家。
三江郡只是守州一郡之地,發生事故,守州可以立刻控制。
而護州一旦兵變,可是整個護州兵變,一州兵馬,還是西北軍彪悍之師,如何鎮壓?
所以在當前處理韓家的事情上,武帝有了一個新的處理方式。
並且立刻下了一道聖旨,立刻讓人八百里快馬加鞭立刻追趕刑部執法隊,在執法隊未行動之前將新的處理方式告訴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