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有點恭敬
但到底是什麼賞賜,鄭澥沒有說,王安平也不好直接問。
於是,之後幾天楊超就呆在華子樓這邊,等待官府的消息,偶爾暗自揣測會是什麼賞賜,這期待感讓心裏挺痒痒的。
想一想,這可是朝廷賞賜下來的東西,不知道會是什麼好東西。
當然賞賜下來了這件事他已經告知了崔先生,讓他也做好準備,免得到時候被官府的人給嚇着。
一日上午,終於有官府中人上門了,是縣府來的白直,楊超以往沒有見過。
此人請他到縣府面見官員,大約此人來時也被交待過,所以言語間很客氣,甚至可以說有點恭敬。
跟隨這人到了縣府,這個地方以前他來過,就是去年買房的時候,跟着牙人來交稅,不過當時沒有進正門,而是到了旁邊的一間,那裏是專門辦理稅務的。
這次不一樣了,楊超跟着這人直接進了縣衙的大門,然後在大堂門外稍等了下,那人進去通報。
出來時,後面多出一個人,這個人楊超見過,還有印象,是年初在州府見過的那個縣丞,不過此時忘記他的姓了。
這個縣丞當初給楊超的印象還可以,記得他當時還幫楊超介紹了一下棋牌,至少說明這人對民間的事挺了解上心的,並不像那種兩耳不聞官場外事的迂腐官員。
“楊郎,此為吳縣丞。”引路的人介紹道。
“吳縣丞,安好。”楊超當先做了個禮,畢竟他只是個平民,這是規矩。
“楊道士,又會面了,年初在州府見過,不知你此刻是否還記得我?”吳縣承笑着問道,言語間也挺和煦的,沒有擺架子,當然也有可能是看人的。
像這個年齡的官府中人,按道理講,在待人處事上應當精明的很,至少是個老油條。
“吳縣丞風采,一見面就讓我印象深刻,自然不會忘記。”半奉承地恭維道。
花花轎子眾人抬嘛,給別人面子,別人才會給你面子。
在這裏呆久了,楊超已不知不覺間放棄了後世的一些觀念。
若是在後世,讓他對別人哪怕是他的頂頭上司這麼說好話奉承,他自己估計就先受不了,嚴重違背內心人與人之間平等的觀念。
這對他來說也是一種改變吧,唉,難說好壞。
時代就是如此,在這時代的大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如今可沒有人權和平等的觀念。
“楊道士方是年輕有為,請入大堂說話,崔秀才也已到了片刻。”
原來崔先生已經來了,不過也正常,他家離城裏更近一些。
楊超跟着吳縣丞一起進了大堂,果然看到崔先生已經坐在一旁的座位上,除此之外,不再見有其他人在場。
崔先生站起來,兩人略微點頭示意。
“楊道士此稱呼未免叫人生分,老夫就託大稱你為楊秀才,可妥當?”
“張某很榮幸,吳縣丞你老隨意稱呼無妨。”
“那就如此,楊秀才崔秀才兩位還請坐,當下方縣令人還沒到來,我就先與你二人小敘片刻。”
吳縣丞先坐下,二人隨後依言坐下。
“二位俊才這次做出《百家姓》一文,得了朝廷垂青,不僅是二位的榮耀,也是我定襄城縣上下的榮幸,我還要代表縣府先對兩位表示感謝。”吳縣丞如此說道。
“不敢,不敢。”楊超和崔先生連忙拱手回應道。
“我二人身為平民,無所長,此番僥倖能做出一點事,盡一點紙薄之力,幸甚至極。”崔先生先說道。
“正是。”楊超跟着附和道。
“過謙也,據說二位這次是得了州府鄭掌書記的推薦,我與鄭官人也常多次會面,言談甚歡,對他也敬佩的很。
鄭官人不愧是狀元,慧眼識珠玉,若非他,不定就錯過了此事,留下遺憾。”吳縣丞又說道。
“說到此處,我二人還得感謝鄭官人的提攜,不過這事也是事出巧合,偶然間被鄭官人知道了《百家姓》一文,得到了他的大力推薦,才有此幸事。”楊超稍微解釋了一下。
“楊秀才似乎頗得州府青睞,上次李刺史還給予厚賞,對你也是格外不一般啊。”吳縣承又提到上次的事。
“說來也是我的幸運,李刺史為人豪邁,僅見過一面,問過幾句話,就因些小道之玩物,給予我不菲的賞賜,我現在想來內心還感激不盡。
說到此事,我也要感謝縣府,賞賜之中半數出自縣府,多謝縣府厚愛。”說著,楊超又站起來拱了拱手。
“這是應當的。”吳縣丞正準備繼續往下說,看到此時後門處有人進來,他立刻站起身來。
楊超一看,就反應過來,大概縣令等人來了。崔先生此時也站起來迎接。
“呵呵,今日見到定襄城兩位俊傑,吾甚是歡喜啊。”來人當首一人年歲也不太大,不到四十歲的樣子,根據他的自稱,就是縣令了。
“見過方縣令。”二人都拱手稱呼道。
“想來兩位秀才已知曉今日所為何事,二位之傑作《百家姓》一文,已被朝廷看中,可謂佳事,貢賞已經下來了,隨同的還有敕文一道。
時日已不早,此正事先處理要緊,稍後再閑敘。此刻我就先宣告敕文於你二人,你二人還請恭聽。”
方縣令一邊說著,一邊用雙手恭恭敬敬地從旁邊一個隨從端着着的盤子裏拿起一卷帛書。
楊超注意力本來在方縣令的動作上,感覺一側腰部被輕輕碰了一下,偏過頭,發現崔先生正做躬身拱手狀,反應過來,看來接聽敕文也需要禮儀的。
他跟隨崔先生的動作,做好禮儀。
方縣令看到二人姿態恭敬,對此沒有說什麼。他展開文書,念道:“敕曰:......”
方縣令念得嚴肅而又認真,話語抑揚頓挫,像個老師。
楊超低着頭,聽的半懂不懂,敕文用詞簡約太文縐,帶些不明白的典故,不夠白話。
不過大概意思是聽懂了,先是表彰了二人賢良之文才,在民間素有詩文聲譽,點評了一下《百家姓》文章,說是有奇思可取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