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參加科舉
“嗯,這些時日外面沒啥值得格外注意的消息,不過杜家卻有些事,我以為應當告知與你。”杜伯此時說道。
“哦,是何事?”
“二郎的兄長大郎,今年,就是上個月參加了春闈,前些日子,我等已得知了結果,再次失利了。
唉,這是第二次,恐怕以後他不會再走科舉之路,而是入官府做事,從事流外執事。”杜伯滿臉惋惜地說道。
“為啥不再科舉了,杜家大郎年歲也就三十多吧,應該還有機會吧。”楊超疑問道。
他剛才並不知道杜家大郎今年參加了春試,不過這隻能算小意外。
杜大郎參加科舉沒有及第,這事也實屬正常,畢竟經過上次崔先生和周名章解說后,楊超已清楚認識到這時代科舉之路的殘酷。
不過,如果杜家能出一個進士,哪怕是明經及第,對以後雙方的長遠合作應該是有利的。
“唉,我定襄城杜氏如今已很沒落,今年大郎能再次參加科舉,獲取這貢士資格,先前已是花費了大氣力。
為了這次科舉,前前後後各項投入比上次還多,甚至還攀附了長安京兆杜氏的門路,然而依然沒有達成期望。”
“科舉難,難於上青天啊,換一條路走也許也是個好選擇。”楊超跟着感嘆說道。
杜家也算是本地大家,竟然也為科舉深深為難。
“是也,兩次無法及第,可見在才學上終究差了些,往後可能也不大了,不如趁此及早放棄,免得蹉跎了後半生。家族裏也好將投入放在下一代人身上。”
“這事應當不會影響我與杜家的合作吧?”楊超問道,杜伯自然不是無緣無故向他提到此事。
“不好說,終歸是個變化。大郎向來心高氣傲,以往專心科舉,不大參與家裏的事務,此番過後,可能會有所變化。我說與你聽,也是讓你心裏有些預備。
大半年了,兩家合作的還好,我也不希望有所變故,但往後事情的變化不是我所能掌控。”杜伯解釋道。
“嗯,我知曉了,無論如何,多謝杜伯告知。我也希望能和杜家繼續合作下去,以後的路還很長,可以合作的地方還很多。
說實話,很多方面我還需要藉助杜家的力量,但是雙方合作對杜家也是有好處的。”
“是的,不過人愈老,膽愈小,也許完全是老夫想多了。”
回到店裏,楊超思考了一下,兵來將擋,水來土淹,歸根到底,趕緊壯大自己的實力才是關鍵。
改天上午,楊超坐在工場的辦公室,正為余老頭介紹的人遲遲未來而煩勞。
雖說最大的煩勞鐵爐已經解決了,但沒人能使用也是個問題,終不能自己親自去搞吧。
不過再等幾天,若是真沒人來,也只能自己上了,就不信活人還能被尿憋死。
某時聽到外面趙忠喊:“二郎君,有人來訪。”
楊超出門一看,來的是兩個人,一老一少,都背着包裹。老的面帶煙火色,還提着一個布袋,裏面裝着一把打鐵鎚。於是心裏微微一喜,看這樣子應該是余老頭介紹的人來了,終於來了。
“二位應該就是余老介紹來的吧,來,請進來屋裏坐。”
“正是,你應當就是楊郎吧。老夫我姓柴,他人都叫我柴鐵匠,你也不妨如此叫我,余老夫說你這裏是個好去處,我就來看一看。”老漢直接說道。
“嗯,請坐。我這裏工場是剛起步,正需要老練的人手。前些日子還是余老幫我建的兩個鐵爐,合作的很好,他向我推薦了你老。
余老的眼光我自然是相信的,我等不妨先去看一下鐵爐工坊,若是對這裏的環境不介意的話,稍後再詳談月俸待遇之事,你看如何?”
“嗯,我也正想先看一下余老夫建的鐵爐,月俸之事倒是好說。”
於是,楊超帶領兩人參觀了一下工場,簡單的四處介紹了一下,居住區,食堂,規劃中的幾個部分工場。
“你這工場雖不太大,比不得他處,倒也挺齊備,也是用了心。”柴鐵匠看着生活區,點評了一句。
“那是,暫時比不得官府工場和其他家大工場。”楊超只能承認。他曾聽余老頭說官府的工場幾百人不在話下,上千人的也有。
“嗯,這兩爐子還不錯,看起來不比軍中的差。雖不太大,但對此處也夠用了。為何不見打鐵爐?”
柴鐵匠對鐵爐前後裡外看的很仔細,還不時用手摸一摸,看來也是一個懂這方面的人,隨後四處掃了一眼,問道。
“打鐵爐暫時是沒有,因為這邊初期的規劃主要是鑄鐵,所以暫時沒有建打鐵爐,不過若是往後需要,我們也可以自己建。”楊超解釋道。
打鐵爐的要求比煉鐵爐要低很多,他經過前些日子的學習,自信可以自己製作出來。
“差矣,不管是鑄鐵還是鍛鐵,都需要打鐵爐的,不過這個比煉鐵爐簡單多了,我也能做,等我收拾妥當,可以先建一個。”柴鐵匠指點道。
柴鐵匠又四處走動了一下,看了下鐵坊的空間和佈局。
“這處地面倒是與別處不同,鋪的結實。”
那是當然,這可是楊超花了大功夫搞的土水泥鋪就的,很多需要平整的地方都鋪了。
柴鐵匠沒有多說什麼,然後轉了回來。
“嗯,柴鐵匠,若是對這些沒有啥意見,我們現在來商談一下往後的月俸待遇。
我是這樣想的,由於鐵坊這邊時剛起步,目前也沒有其他人手,只能依靠柴鐵匠你主持。往後招了新人,還需要你負責培訓和教導,希望柴鐵匠你能拿出真本領。
起始月薪就定為四足貫,年底雙薪,平時幾大節過節費五百錢。另外包食宿,伙食不比其他家差,單獨一間宿舍。你看如何?”
楊超詳細說明了一下,話先說在前頭,你情我願才好辦事。
柴鐵匠聽過後,想了想,指着身邊那個跟着他一起過來的十七八歲的年輕人說道:“這人是我的一侄孫,柴寧,往後跟着我做學徒,你將我的月俸減去兩貫,轉到他身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