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拋開事實談定義
第277章拋開事實談定義
堯言看向了船長裂顱。
裂顱迎上堯言視線地那一刻,也意識到了他的意思。
“我是個記者,在反抗同事製造虛假歷史的時候被殺、”
他的聲音低沉但沒有什麼起伏,顯得相當平靜。
“因為製造虛假歷史被殺?”
黑臂的聲音帶着笑意,彷彿只是開了個玩笑。
裂顱看了他一眼,沒有什麼反應。
堯言也看了他一眼,沒有說什麼。
是個製造謠言的好料子。
只是為什麼會當著別人的面這麼說?
預設一個“他的行為並非受到情緒影響的非理性行為”和“他的行動都是帶有目的的”——
在這個前提預設下,他為什麼會這麼做?
是因為他的行為不會被在意?
最常見地是用玩笑,用“娛樂”來消解一件事的嚴肅性。
在他生前的時代,這樣的事情發生了無數次。
甚至,這種行為本身也被消解了,成為了某個現象的一部分。
它叫做“梗”。
不過,這個時候,裂顱的聲音響起:
“當時,在我所在的雜誌社上,有一篇文章提到了應該是在三四百年前,三個國家之間發生的一次戰爭。”
“我所在的雜誌社的工作人員,將這場戰爭中的受侵略國家對領土的收復,描述為‘領土增加’。”
“領土增加?”
這句話,讓黑腕不由得重複了一句。
“嗯,我當時提出了反對,因為,法理上,這領土就屬於這個受侵略的國家。”
領土收復變成了領土增加?
“但是,對方駁回了我的意見,並用‘增加’是中性詞,是一個客觀描述,並沒有什麼問題。”
聽到這裏,堯言覺得自己或許應該笑一笑,只可惜他沒有什麼情緒。
“然後,他還寫了一句。”
“封建國家的領土增減比起收復和侵略更客觀。”
“而那個發起戰爭的侵略國家侵佔領土,也被描述為‘領土增加’,被對方奪回土地,則被描述為‘領土減少’。”
裂顱的聲音,沒有什麼起伏:
“當我再次提出意見,認為這樣描述並不客觀時,對方也再次駁回了我的意見,並以‘這就是客觀描述,這個國家的領土也是五六百年前搶來的,其他國家搶了,有什麼問題’?”
而這些話,堯言太熟悉不過了。
歷史虛無主義的經典台詞。
他生前遇到了很多。
一個國家通過暴力兼并的方式獲得了領土,並不代表在獲得領土的同時,就獲得了合法性。
國際關係和政治合法性,這些法理所屬權的基礎知識都沒有。
一個國家奪取了領土之後,會有一個統治合法化的進程。
用普通人都熟悉的方式來說,就是“消化”。
搶到手裏的不是你的,吃進嘴裏的也不是你的,消化掉了,才是你的。
歷史虛無主義者,而且是相當粗淺的歷史虛無主義者才會用“誰都可以搶,你的也是搶來”這種沒有政治學基礎常識的方式來描述歷史。
“贏者通吃,勝利就是合法性”比起前者,漏洞要少一些。
但也只是少一些。
在他生活的世界,關於領土法理,最重要的是國際公約、國家之間的協約。
經過某次世界大戰、洲際戰爭,勝利后的條約簽字,獲得領土法理的轉移和固化。
一個國家和另一個國家通過條約簽字,獲得法理上的轉移和固化。
如果沒有這樣的條約協定,那麼,就沒有獲得法理上的統治權,除非這個統治政權已經毀滅、衰弱。
很多人喜歡用財產佔有,甚至不是看財產所有權的方式去看關於領土的問題。
有一個俗語,許多人都聽說過——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又或者說“淡化”。
侵略、擴張、收復都是增加了領土。
是,在拋開所有權,拋開領土法理的情況下,都是增加了領土。
通過拋開事實談定義的方式,可以將很多沒有相關知識的人扯入陷阱。
堯言對這類操作不要太過熟悉。
然而,他的記憶,生前的堯言,大體是走辯證唯物主義的路子,這種歷史虛無主義的思考方式,連生前的他都糊弄不了,更何況現在的他。
這一招,主動使用起來,也有一個詞——
偷換概念。
人們很熟悉“偷換概念”這個詞,但又模模糊糊,在不被點明的情況下,意識不到什麼被偷換了概念。
而罪魁禍首,還是模糊的判斷機制這個人體效率機器。
遇到很喜歡用“一模一樣”這種描述的人,一定要仔細審視。
不然,侵略和收復這種有“領土增加”這個共同點的詞語,都能夠悄然之間進行代換。
而法理所屬和正當性、合法性這些關鍵問題,就會在悄然之間模糊,甚至被遺忘。
在這些關乎價值觀的判斷標準被模糊,情報缺失之後,人們進行的判斷,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對於xx侵略了xx,人們會下意識地敵視前者。
對於xx領土增加,xx領土減少,這樣的淡化,會讓人們的傾向快速減弱。
如果把其分開,切成兩段分開描述,人們甚至無法第一時間意識到誰從誰那裏拿到了領土。
即使是專業人士。
即使是對於語義語用學多少有些了解,對於這類拋開現實談定義的手法,也往往不會第一時間意識到。
人們知道定義上某個詞是中性詞還是褒貶。
但是,如果用中性詞來替換某些用詞,這種看似客觀的行為,本身就有問題。
這個詞用在這裏,本身是有法理學依據的,但並沒有用明確的句子進行表達。
人們意識不到這種隱性的前提,無法敏感地察覺到概念被偷換。
這一點,是堯言自己也無法避免的問題。
然而.
事實是什麼,他並不知道——
這是裂顱的描述。
他並不知道裂顱說的是否真實。
要盡量避免“首因效應”帶來的判斷影響。
哦,也可以叫做第一印象,先入為主。
而這個時候,裂顱的聲音繼續響起:
“然後,我被辭退了。”
ps:看了幾場鍵政,感覺很多人都缺乏一些基礎知識。
怎麼說呢,以前大學的時候,我是辯論社的,偷換概念這一招,在辯論賽上很好用的招數,如果對方辯手也沒有發覺,就很好用。
當然,辯論賽上最好用的招數還是抓住痛點打,把對方帶入自己的節奏。
不正面回應對方的問題,或者做看似回應但很快繞開的操作。
在網絡上發生的爭論,核心往往並不是講道理,而是輸贏。
只要贏了,那麼,圍觀者往往會跟着勝者的邏輯,去碾壓敗者。
而在哲學上,某種程度上也是如此。
按照我的粗淺理解,不同的哲學,往往走的就是不同的邏輯。
哦,只是粗淺的比喻。“邏輯”本身也是一種哲學。
當然,這是個不準確的描述,具體上有更多的區別,而且也不能適用到全部,我甚至不知道這話的適用範圍,能適用到多少類哲學。
適用範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