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
新宇宙形成論——單星控制說
錄入時間:2010-10-15來源:轉載作者:站長錄入:admin訪問:822次
最早的宇宙時代:有一顆巨大的顆子球,約為70億光年,由於它時刻進行着引力收縮,它又是實心的。終於,在它的自身引力下,它粉碎了,又進過了長時間的粒子碰撞,粉碎的粒子變成了球形的顆子(顆子,一種新粒子,實心的,物質的極限。)。
幼年宇宙期:顆子間互相粘合,聚成一個個沒有核心只有一層顆子層(緊密相接)的戰子(戰子一種新粒子,不可毀滅。。顆子層也自轉,是圍繞虛擬的中心轉動,就是離心力的作用。顆子是實心的,所以沒有其他運動。戰子們也互相緊密相接,形成了戰子球,此時約90億度。由於離心力的作用和槓桿原理,
內部5分之一體積的戰子球形區的轉速不斷減慢,引力不斷增強。而外部的轉速卻增高,引力減弱。它們倆分開來。內部戰子球形區繼續收縮,由於顆子是實體的,有彈性。戰子球形區立即崩潰,爆炸、(叫做初新星爆炸,其他星沒有這一過程,因為其他星是直接由分子組合而成的)粉碎成戰子。可力量太小了,並沒衝動外部。內部的戰子們進一步結合,3個3個一結合,像中子的結構一樣。從超子、極子、能子、夸克到中子。有的超子遇不上其他超子,便獨立起來,叫做電子。環繞一些中子形成質子,質子又和中子因距離引力的限制,形成了不同的原子核,電子們又反向(相對於質子)環繞原子核形成了原子、分子、各種元素。然後它們不斷聚合、收縮,形成一顆約5億光年(直徑)的超巨大原始星。它沒有衛星這就是日後控制宇宙命運的中央單星,由於巨大的星壽命短,所以僅一百年後,它便以極超新星(日本人的發現)的形勢崩潰了。
中年宇宙期:這個力量達到了足夠大,立即把戰子球的外部給轟碎了。這也就是宇宙大爆炸,此時約一百億度。
被炸碎的戰子連同中央單星的外層一起化成戰子,戰子們進一步結合,3個3個一結合,像中子的結構一樣。從超子、極子、能子、夸克到中子。有的超子遇不上其他超子,便獨立起來,叫做電子。環繞一些中子形成質子,質子又和中子因距離引力的限制,形成了不同的原子核,電子們又反向(相對於質子)環繞原子核形成了原子、分子、各種元素。以後,大部分的宇宙就按照現今的學說發展了。
宇宙大爆炸后,中央單星的內核已經變成了一個黑洞(中央黑洞)。但是中央黑洞以外的宇宙物質,已經被中央單星的極超新星轟到中央黑洞的史瓦西半徑外面去了,它們脫離了黑洞的食力(致使吸入的引力),但沒脫離它的引力(太陽吸地球式的)。在宇宙大爆炸時,中央黑洞以外的宇宙物質們,主要靠中央單星的極超新星爆炸力膨脹,所以非常快。宇宙大爆炸后,物質們已經變成了元素。元素們像地球繞太陽地繞着中央黑洞,但是它們的離心力大於吸引力,於是,宇宙就不斷地加速膨脹。
宇宙里有許多空洞,這是黑洞的緣故。宇宙大爆炸時,由於強大的壓力,滿宇宙產生了許多黑洞。質量一半和一半以上於中央黑洞的黑洞,吸的周圍什麼也沒有,就形成了空洞。
其他的小的黑洞,便吸引宇宙物質,組成類星體,在它的作用下,變成星系。還有一些居中的,壓縮到超子星的就變成總星系的中心,圍繞中央黑洞轉。壓縮到極子星的就變成超銀河團的中心,圍繞超子星(上文的)轉。壓縮到能子星的就變成銀河團的中心,圍繞極子星(上文的)轉。壓縮到夸克星的就變成銀河群的中心,圍繞能子星(上文的)轉。然後是各星系的黑洞,圍繞夸克星轉。
老年宇宙期:隨着中央黑洞的不斷壓縮,其變成了夸克星,然後是能子星,然後是極子星,然後是超子星。超子星時,宇宙不膨脹了,平衡了。中央單星的引力在這時終於追上了它的自轉產生的全宇宙離心力,達到全宇宙的平衡。再以後,中央單星壓縮為戰子星,宇宙大收縮的時代終於來臨了。儘管戰子星只是超子星的三分之一,但引力和離心力這個東西,可是差一點就變化。
星系撞擊星系,恆星互相融化了。各黑洞和其他能吃掉天體的星,如中子星,白矮星,超子星等,也互相吃掉了。中央單星開始還能吃掉一些星體,恆星融化,黑洞互吃之後,全宇宙變為戰子球狀態,密度增大,中央單星也被撕碎了。整個又是一個戰子球,溫度90億度以上。回到幼年宇宙期,但是沒有形成顆子球,因為顆子是實心的,不可毀滅,所以戰子也異常堅固,不可毀滅。所以,宇宙最後只剩下了戰子球,重新進入了幼年宇宙期。以後就是從幼年宇宙期開始不斷地循環。
十大宇宙未解之迷
錄入時間:2010-10-15來源:轉載作者:站長錄入:admin訪問:928次
關於宇宙、關於地球、關於我們自身,有太多的謎題等待我們去挖掘。但哪些是最重要的未解之謎,我們距離找到答案還有多遠?在紀念美國《科學》雜誌創刊125周年之際,科學家們總結出了125個迄今我們還不能很好回答的問題,重中之重有25個。這裏收錄了10個.
1、宇宙是由什麼組成的?
一個脫口而出的答案是:由那些亮晶晶的星星組成的。但在最近幾十年中,科學家越來越發現這個答案是不正確的。天文學家認為,組成恆星、行星、星系——當然還有我們——的物質,或者叫普通物質,只佔宇宙總質量的不到5%。他們估計,另外25%,可能是由尚未發現的粒子組成的暗物質。剩下的70%呢?天文學家認為那可能是暗能量——讓宇宙加速膨脹的力量。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本質是什麼?科學家正在用加速器和望遠鏡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如果找到了,其意義肯定是宇宙級的。
2、我們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嗎?
45年前,天文學家弗克·德雷克首次啟動了探尋地外文明的奧茲瑪計劃——用巨大的天線(射電望遠鏡)接受外星文明發射的信號。45年過去了,天文學家的努力仍然在繼續着。然而,即使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鳳凰”計劃,也還沒有找到任何來自外星文明的無線電信號。
3、地球內部如何運作?
40多年以前,一場地球科學的革命發生了。板塊構造學說更新了關於地球自身的知識。但是關於地球內部構造的問題,仍然沿襲着革命之前的知識。科學家在這40年中所做的,就是把這個雞蛋模型——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進一步細化。藉助于越來越先進的地震波成像技術,科學家正在研究地球這個龐大機器的運作過程。但是要掀起另一場科學革命,可能還需要半個世紀。
4、地球溫室將變得多熱?
儘管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肯定會在這個世紀繼續增加,儘管這種增加肯定會帶來全球變暖,但是變暖的程度仍然不太確定。科學家一般認為,這個世紀二氧化碳濃度的加倍會帶來1.5℃~4.5℃的升溫。但是這不夠精確。科學家正在發展新的數學模型,試圖讓數字更令人信服。
5、物理學定律可以被統一起來嗎?
蘋果落向地面、一道閃電劃過長空、核電站反應堆里的鈾原子衰變同時放出能量,超級加速器擊碎質子:這幾種現象代表着自然界中四種基本力的作用,也就是引力、電磁力、弱力和強力。宇宙間所有的物理現象都可以用這四種基本力進行解釋。但是科學家並不滿足。有沒有可能把這四種力統一成為一種?上個世紀60年代,物理學家發現弱力和電磁力是可以統一起來的,它們是一種事物的不同側面,統稱電弱力。但是其餘兩種力是否可以和它統一起來?
6、在量子不確定性和非定域性之下,還有更深層次的原理嗎?
量子理論已經誕生了100年有餘,它產生了令人信服的應用成果,但是它也帶來了反直覺:量子力學的不確定原理指出我們無法同時精確地獲得一個物體的動量和位置。而非定域性讓兩個處於量子糾纏態的粒子的糾纏態同時崩潰,而不管它們相距多遠。愛因斯坦就說過,儘管量子力學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一個內心的聲音告訴我,它還不是真實的東西。”
7、我們能把化學自我裝配推進多遠?
在某種意義上,化學家是最喜歡發明的一群人,因為他們總是不斷製造出新型的分子。儘管今天的化學家已經能製造出很複雜的化學結構,他們能讓這項工作變得既簡單又複雜嗎?也就是說,讓“原料”原子自己“裝配”成複雜的結構,就像生命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自我裝配的特性。已經有一些化學自我裝配的實例,例如製造類似細胞膜的雙層膜結構。但是更高級的自我裝配,例如自下而上地製造集成電路,仍然是一個夢想。
8、傳統計算的極限是什麼?
有些事看上去很簡單但是解決起來很複雜,例如一個推銷員要走遍相互連接的幾個城市,那麼怎樣走才能實現總路程最近?城市數量的增加會讓最強大的電子計算機也感到畏懼。上個世紀40年代,信息論之父香農提出了信息(以比特方式存在)儲存和傳遞所遵循的物理規律。任何傳統的計算機都不能超越這個規律。那麼,在工程上,最終我們能造出多麼強大的計算機?不過,非傳統的計算機可能並不受到這些限制,例如近年來興起的量子計算機。
9、意識的生物學基礎是什麼?
17世紀的法國哲學家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可以看出,意識在很長時間裏都是哲學討論的話題。現代科學認為,意識是從大腦中數以億計的神經元的協作中湧現出來的。但是這仍然太籠統了,具體來說,神經元是如何產生意識的?近年來,科學家已經找到了一些可以對這個最主觀和最個人的事物進行客觀研究的方法和工具,並且藉助大腦損傷的病人,科學家得以一窺意識的奧秘。除了要弄清意識的具體運作方式,科學家還想知道一個更深層次問題的答案:它為什麼存在,它是如何起源的?
10、什麼控制着器官再生?
有一些生物擁有非凡的修複本領:被切斷的蚯蚓可以重新長出一半身體,而蠑螈可以重建受損的四肢……相比而言,人類的再生本領似乎就差了一點。沒有人可以重新長出手指,骨頭的使用也是從一而終。稍可令人安慰的是肝臟。被部分切除的肝臟可以恢復到原來的狀態。科學家發現,那些可以讓器官再生的動物,在必要的時候重新啟動了胚胎髮育時期的遺傳程序,從而長出了新的器官。那麼人類是否可以利用類似的手法,在人工控制下自我更換零部件呢?
史前核反應堆之謎
錄入時間:2010-10-15來源:轉載作者:站長錄入:admin訪問:890次
二十億年前,在今天的非洲加蓬共和國,曾存在着一個大型的鏈式核反應堆,運轉了很多萬年。
奧克洛(oklo)是非洲加蓬共和國一個鈾礦的名字。從這個礦區,法國取得其核計劃所需的鈾。1972年,當這個礦區的鈾礦石被運到一家法國的氣體擴散工廠時,人們發現這些鈾礦是被利用過的,其含量低於0.711www.8jwx.comternationalatomicenergyagency)的一個會議上公佈。
那麼,這個鈾礦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的確,這些鈾礦石是被利用過。法國科學家在整個礦區的不同地方都發現了核裂變的產物和tru廢物。開始時,這些發現讓人很迷惑,因為用天然的鈾是不可能使核反應堆越過臨界點(而發生核反應的),除非在特別的情況下,有石墨和重水。但在oklo周圍地區,這些條件是從來都不大可能具備的。
u235的半衰期為七億(7.13e8)年,少於u238的半衰期四十五億(4.51e9)年。從地球形成至今,相比u238,更多的u235衰變了。這就說明在久遠年代以前,天然鈾礦的濃度比今天要高的多。實際上,簡單的計算就可以證明,30億年前此濃度為3w%左右。而此濃度已足以在一般的水中進行核反應。而當時在oklo附近是有水源的。
讓人吃驚的是,這座核反應堆的構成非常合理。比如,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這個核反應堆有幾公里,如此巨大的一個核反應堆,對周圍環境的熱干擾卻局限在反應區周圍40m之內。更讓人吃驚的是,核反應所產生的廢物,並沒有擴散,而是局限在礦區周圍。
面對這一切,科學家們承認這是一個“天然”的核反應堆,將它寫進了教科書,並研究它在核廢料處理方面的價值。但是敢於再向前探索一步的,就沒有多少人了。
其實現在,很多人都知道這是史前文明所留下的遺迹。也就是說,二十億年前,在今天我們叫做奧克洛的地方,可能存在着高度發達的文明,遠遠超過今天人類的文明。
與這個“天然”的大型核反應堆相比,今天人類所能建造的最大的核反應堆,也顯得黯然失色。
這麼發達的文明,怎麼會衰落以致消失呢?這是耐人深思的。
巴哈馬群島的水下建築
錄入時間:2010-10-15來源:轉載作者:站長錄入:admin訪問:877次
1958年,美國動物學家范倫坦博士來到大西洋巴哈馬群島進行觀測研究。范倫坦是個深海潛水好手,在水下考察時,他意外的在巴哈馬群島附近的海底發現了一些奇特的建築。這些建築是一些古怪的幾何圖形——正多邊形、圓形、三角形、長方形,還有連綿好幾海里的筆直的線條。
十年之後的1968年,范倫坦博士宣佈了新的驚人發現:在巴哈馬群島所屬的北彼密尼島附近的海底,發現了長達450米的巨大丁字形結構石牆,這道巨大的石牆是由每塊超過一立方米的巨大石塊砌成的。石牆還有兩個分支,與主牆成直角。范倫坦博士興奮不已,他繼續探測,並很快發現了更加複雜的建築結構——平台、道路還有幾個碼頭和一道棧橋。整個建築遺址好像是一座年代久遠的被淹沒的港口。
“飛馬”魚雷的發明者,法國工程師兼潛水家海比考夫來到現場,他是水下攝影的高手,用當時最新的技術勘察了這一片海域,並拍下了幾張照片。這些照片發表后,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轟動。
1974年,—艘蘇聯考察船也來過這裏,並進行了水下攝影和考察,再次證明了這些水下建築遺址的存在。
很快,巴哈馬群島一帶便擠滿了世界各地趕來的科學家、潛水家、新聞記者和探險者。而圍繞着這些水下石牆的爭論也越來越多。有些地質學家指出,這些石牆不過是較為特別的天然結構,並非人工築成。但更多的學者認為是人造的。對這些建築究竟是誰造的這一點上,他們的看法也很不一致。有人認為,巴哈馬與瑪雅人的故鄉尤卡坦半島相距不遠,因此這可能是史前瑪雅人的古建築,由於地殼變動而沉入水下。有人則從巴哈馬海域陸地下沉的時間上推算,認為這些水下建築建成於公元前七、八千年間,因此應該出自南美古城蒂瓦納科的建造者之手,但蒂瓦納科的建造者是誰本身就是個謎。
還有一些人說,1945年已故的美國預言家凱斯,在生前曾作過一個預言,宣稱亞特蘭蒂斯將會於1968年或1969年在北彼密尼島海域重現,如今范倫坦這個發現,正好印證了凱斯的預言,因此這裏就是那個在公元之前沉沒了的著名的亞特蘭蒂斯。
當然更多嚴肅的科學家們拒絕按預言來判斷,但人們又無法作出較為圓滿的解釋。而只能籠統地回答,這些水下建築“大概是人選的”,年代“相當久遠”。至於到底是誰造的,造於什麼時候,至今仍沒有人能夠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