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田鼓盪秘傳練法,可以多延長10年的壽命
丹田鼓盪是發力的基礎丹田鼓盪首先是丹田呼吸,【丹田呼吸法】不只是每天都要練,而且是時時刻刻都要練,要把它當作一個正念,用它來觀身、受、心、法,除了觀身外,接受是你的“覺受”,人家罵你的時候,你的覺受是什麼?
你舒服呢?還是不舒服?瞋心呢?還是歡喜心?隨時可以放,隨時可以收。時時刻刻都能練「丹田呼吸法」,可以多延長10年的壽命,而且可以減輕你的病痛。
因為這個方法是在養氣,讓氣鼓盪起來活化細胞,不但讓細胞成、住、壞、空的速度減慢,而且可以增加強化的作用,提振精神,增進工作效率。
講話的同時,也在練丹田呼吸,能夠兼顧到自己的丹田。安般念:第一要找到心,第二要安住心,第三要面對心,第四要鍛煉心,第五要瞭然心;同樣的,練丹田呼吸的方法,第一要找到丹田,第二要安住丹田,第三要面對丹田,第四要鍛煉丹田,第五要瞭然丹田。
什麼叫「丹田」?丹田就是一個氣囊,但不是真正有這麼一個實體的氣囊存在,而是用觀想的;你觀想它有,它就有。為什麼它可以裝滿氣安在腹腔中?
因為人體腹腔中有大腸、小腸、直腸等,它們圍繞在腹腔里,只要稍加擠撥就可以容納你所設想的氣囊。
這個氣囊你可以設想它很大或很小,重點不在氣囊的大小,而是在你的心。你練丹田就是着相在丹田,丹田似有似無。
中丹田的位置在肚臍往內三分之一處(下丹田則在肚臍下方約一寸三分處;后丹田在背部玉門關,兩腎之間),丹田找到以後,你可以設定它的大小。
剛開始練丹田的時候,你不要把丹田設得太大或是太小,只要能感覺到它存在而且可以膨脹、收縮就好,將來越練它就會越來越小,小到像一顆丹藥一樣。
由身體的橫切面來看,丹田不動的時候是在靜止的一條中間水平線上,當丹田「鼓」的時候,是將丹田的中心脫離水平線往前推;當丹田「盪」的時候,是將丹田的中心脫離水平線往後推;但不是用力將整個丹田往前推或往後推,而是用意來鼓盪,自然就好。拳經上說「神宜內斂,氣宜鼓盪」字很簡潔,但是意境非常高,不是白話文所能表達的。
丹田的鼓盪
「丹田的鼓盪」已經進入「丹田呼吸法」的第二層次,與第一層次的「丹田的開合」(腹式呼吸)不一樣;由有形、有相的層次,慢慢會提升到無形、無相的層次。
丹田「鼓」的時候,心識是提起的;「盪」的時候,心識是放下的,這是心法。
心識提起的時候,因為是丹田一、湧泉二、勞宮三,所以丹田一鼓盪,全身都在動;就像所有動禪的原則—「一動全身動」一樣。
鼓的時候尾閭下去,神貫頂,心識一提起來,全身細胞都活化;盪的時候是放下(休息),放下是退後的作用,而不是沒有作用,不是全部都沒有;放下是最大的功夫,只有放下才能成就萬法。
「為」的時候是有作用的為,大家都看得到;「無為」的時候,看似沒有作用,其實反而是最大的作用、最大的功夫。
你能夠做到好像沒有在做的感覺,才是真正的功夫;一個人能做到「無為」的狀態,才是真正在「為」。「為」是有限量的;「無為」則是無限量的,要成功必須要是無限量的!
踐步崩是殺人技
據李老說,民國的天津,沒有練拳擊的瞧不起練武術的事,練拳擊的都知道練武術的厲害。
李老有個小學同學,是個警察,天津警察要學部隊刺刀的劈刺術,他招數耍得純熟,大勝其他警察。
他跟李老閑聊時,說劈刺術實用,武術是個迷信。李老知道他為人,高興了就瞎說,於是逗趣:“迷信不迷信,我跟你比比刺刀,就知道了。”
警察立刻就改口:“我哪敢跟你比啊!”李老就笑了,說:“不是我迷信,是你迷信。”
站成“內八字”,為了迴轉的穩定。轉過來,因兩腳尖都向里,不利於前進,但本就不是要向前,而是要橫行的。橫行而出,八字腳就不成阻礙了。
八字步的後續,是橫行的肩靠、抖肘、撩臂、踹腳之法,能借上轉身之力。
注意,八字步一扣步成型就可發力,不用變步變招后再發力。不是迴轉后再考慮怎麼打,迴轉就是打法。
武術有武術的邏輯,連綿而出,后招可以借用上前勢,前勢可在後招里發揮。
不懂武術的邏輯,不知一個動作的具體處境,割裂開分析,是小孩的做法。
小孩要探究玩具汽車的奧妙,把汽車拆開了,結果汽車壞了,他也沒搞懂。可惜,武術現在就這麼被拆着、糟蹋着。
踐步,踐是踩踏之意。一步邁出,像一腳踏爛了地上蛇的腦袋。踐,還有“牽扯”之意,常人走路都是一步一步地,而踐步看似是一步一步的,其實多了兩小步,就是“牽、扯”
常人是一步接一步,踐步是一步套一步。
雞的步法,是標準的踐步。雞邁步呈連環,前腿一邁出,後腿就縮起,然後伸直邁出,前腿再縮起。兩隻爪子一縮一伸,像是畫圓。
如果觀察得仔細,會發現雞有兩個小動作,後腿伸出前,落在地上的前腿要往前小跳一下,在這個小跳的帶動下,後腿才伸出。
後腿落在地上,變成了前腿,原來的前腿也不是立刻回縮,而是在現在的前腿后小小跟隨一下,再回縮。
雞步看似“前後、前後”地走,其實是“前後前、前後前”地走。麻雀不會邁步,只能跳着走。雞善於走,但它的邁步還是省略不掉跳,雖然跳得已經很微小了。
形意拳的踐步模仿雞步,以左腳在前、右腳在後為例,左腳先進一步,右足向前邁一大步,越過了左腳,左腳在右腳後面再跟進半步。
總結一下,右腳只邁了一下,而左腳邁了兩下。正常邁步,是“左右”的頻率,踐步則是“左右左”的頻率,正常邁步是“一、二”,踐步是“一二一”。
左腳先邁的一步,叫做“牽”,有牽引的作用。左腳的這一小步,等於是縴夫拽纖繩,把右腳這條大船拉上來。
左腳後跟的小步,叫做“扯”,等於右腳的這條大船後面還掛着艘小船,大船前進,把小船也扯上來了。
左腿的小步牽扯,都是給右腿以助力,讓右腿發力。形意拳最着名的拳法是崩拳,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說法。
崩拳有九種變化,手法的變化只有兩種,七種都是步法的變化。有半步崩、退步崩——還有這個踐步崩。
踐步崩是殺人技,雖是直線運動,但在直線里有了牽扯,敵人不好判斷你的距離,看似短,其實一步躍到敵人臉前。
又由於發力之腿,受了另一條腿的助力,力量翻倍,手可以一觸即突破敵人雙手防線,直搗敵人胸腹。
踐步在形意門內是不輕傳的,師父傳了踐步,就等於傳授了利器,給了你走鏢、護院的飯碗。
薛顛將踐步清楚地畫了出來,是大開門戶,真心教人。不懂武術的人覺得不就是個路線么,我還能走出更花哨的呢!懂武術的人一看此圖,就知道是金不換的。
薛顛的衣缽傳人薛廣信的步法極佳,薛顛授徒是既不讓薛廣信代教,也不讓薛廣信作示範,就讓薛廣信在自己身後站着。
薛廣信像個木樁,永遠老實站着,目不轉晴地看着薛顛。
有師兄弟問薛廣信:“你老看一樣的東西,煩不煩啊?”薛廣信回答:“你們看着一樣,我看着不一樣。”
李老那個警察朋友,結交了一位形意拳師,跟他學實戰。拳師放出話來,說自己超過李存義了。李存義是尚雲祥、薛顛的師父。
這話傳到BJ,尚雲祥就笑了,說:“還有這麼叫喚的?他太了不起啦,我得保着他。”
傳到薛顛那兒,薛顛也笑了,說:“我也保着他。”
尚雲祥和薛顛都放話出來,要保着這個人,這個人反而慌了,放話表態說那是誤傳,他沒說過,還託人給BJ的尚雲祥帶話,說要上BJ給尚雲祥磕頭(那人自居師弟,師弟拜見師兄得磕頭)。尚雲祥表態,不必來了,這個事情就算過去了。
警察喜歡熱鬧,盼着打起來,找到了李老,說:“要不我給你介紹,你去會會他?”李老罵這個警察是好事之徒,說人家畢竟教過你。警察慚愧了,不再提這事。
過些日子,這位拳師通過警察,找到了薛顛處,說要向薛顛討教。薛顛讓薛廣信去,薛廣信以為是比武,興沖沖地去了。
跟着薛廣信的有一位師叔,萬一比武,好作為比武的見證人。
薛廣信第二天才回來,師兄弟們問怎麼樣,薛廣信說:“就是吃飯了,一頓接一頓的。”
原來沒比武,午飯吃到下午三點,主人客人都累了,睡了午覺,醒了就五六點多鐘了,很快又吃晚飯,吃到深夜,就住下睡了一夜,早晨起來又吃早飯,薛廣信怕還要吃午飯,趕緊回來了。
這麼招待薛廣信,是為了向薛顛示好。李老問:“你們吃那麼久的飯,飯桌上聊什麼呢?”薛廣信說主要是拳師在說,說拳說事,挺好聽的。
席間薛廣信上廁所,因坐得久,站起來想活動活動,走了一個踐步。薛廣信一回來,拳師就問那步子是什麼。
薛廣信是老實人,覺得拳師也是形意門的,肯定會這個,是在跟自己鬥趣,就沒回答。
陪薛廣信一塊去的師叔,揣回來一個手帕卷,包着一根缺了頭的金條,缺口處髒得發黑,不知存了多久,說要換薛廣信的步子。
師叔說,金條不是整根的,來不及擦乾淨,就送人了,這麼不怕寒磣,說明拳師急了,這根金條肯定是他的家底了。
薛顛派人把金條送回去,回絕了拳師的請求。師兄弟笑話這拳師,薛廣信不高興了,說:“別在我面前說。”
但薛廣信也奇怪,私下跟李老說:“真不會啊?他也是有師父的人啊。”
金條也不換的,薛顛早寫在書上了。李老評價此事,說:“不是他不會踐步,是薛廣信功夫大了,把踐步走神了,看着不像踐步。”
寸步有兩個要點,一為“制敵所不備”,二為“全用寸力”。
寸步是前足前進,後足同時也向前移動,兩足之間保持原有的距離。寸步不邁步,而是整體移動。
寸步要最後才練,開始也可以練,很容易就能掌握,練二十分鐘,就能移動得瀟洒飄逸。
但練了等於白練,因為腿上沒有功夫,寸步移動得再快,兩腿不受力,敵人一擊就倒了。
得用弓箭步把兩腿練出了功夫,再學習寸步。寸步之所以能“制敵所不備”,因為寸步是身形不動而變了方位,隱蔽性強,敵人不好提防。
寸步的腳下小動,對於敵人,就是突變了。
寸步也是保命之法,當自己被敵人逼入了死角,身形給困住時,腿邁不出去了,就要靠寸步來救命。在沒有活動餘地的地方,寸步一移,在死角里找出生門。
寸步有兩種移動法:一、後足蹬地,催動前腿,兩腿一塊前移——此法以後足發動;二、前足前移,牽扯得後腿跟上——此法以前足發動。
第一種練法,大多數人稍練即能掌握,需要下功夫的是第二種練法,因為這種寸步里有牽扯,與踐步的牽扯一致,只不過微小得多。多作踐步練習,才能掌握第二種寸步,等第二種寸步練成了,再使踐步時,也能把踐步提高了,更為隱蔽有力,所以寸步與踐步相得益彰。
危機的時候,往往是勢力已盡卻收不回來的時候,此時重心多在前足上,就要直接由前足作力,帶着全身轉向。學會前足發動的寸步,在實戰時才可以應急。
等兩條大腿內側的筋練成了,兩足就不分哪只腳發動哪只腳了,可一塊移動。
兩腿內側的筋形成了合力,不用腳行寸步,用腿行寸步了。腿的位置比腳高,腿上出來的功夫也比腳巧妙,以此類推,如果胯筋練成了,以胯筋行寸步,更高級。
用腳行出來的寸步,最好只做向前的移動,向其他方向移動,容易重心紊亂。而腿筋成就后,兩腿可以受力,前後左右任意移動而穩如泰山。
不管練什麼功夫,最後到要歸結到幾條筋上,筋不成,功夫不成。
筋是功夫耗出來的,形意門人彼此間以名號相認,以信物相認,還以筋相認。身上沒幾根練成的筋,無人承認。
李老一個在鄉下的師弟找他,說:“師哥,你看看我這塊兒。”李老一摸,那人小腿肌肉里的筋像蛇一樣,沿着骨頭往上爬,李老心裏就有數了:“嗯,是師父教的。”認了這個師弟。
寸步是短距離的移動,寸力是短促的發力,薛顛寫出的寸步要點為“全用寸力”,表明走寸步時,不能只是兩隻腳的運動,而是周身“騰”地一個短促發力。
寸步需要有整勁,這個“全身寸力”,不是走步走出來的,而是打拳打出來的。寸步需要很深的拳功。
所以沒有所謂的步,都是力。步是力的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