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超越磨難

111、超越磨難

——本章的三篇舊作,是去年我在老家無州口鎮馬陳村,在我的小卧室里的一堆亂紙之中找到的。大概是我在高中時代寫的作文。可能當時老師正在讓我們集中訓練議論文的寫作。這些應試作文當然很幼稚,空話連篇,不切實用,只是供喜歡我的書友們看着玩兒罷了。

……………………

(一)磨難

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

古語是這樣說的,而事實上確也如此。如果一個人不是在歷經了滄桑之後,哪會有開闊豁達的胸襟?怎會有駕輕就熟的寶貴經驗呢?

我的家鄉馬陳村那裏的老年人,在教訓不服氣的青年人時,總是喜歡說:

“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流的汗比你喝的水還要多!”

呵呵,這些話當然是誇張之談。除非這位老人是在跟一個出生不久的嬰兒作比較。

但是他的意思還是很清楚很有道理的,那就是他的經歷經驗,要比年輕人豐富得多。

……………………

尤其是這句話里所謂“流的汗多”,難道這不就是遭遇磨難的代名詞么?

我們試問一個整日坐在辦公室里的人,他每天品着香茗,抽着高級煙捲,扇着風扇吹着空調,聽着進口的組合音響,他怎麼會整日整月整年地流汗呢?

這樣的人恐怕不僅僅是不知稼穡之難,不識黍稷稻麥,他不知道的民間疾苦多着呢!

雖然我很明白,腦力勞動也並不輕鬆,我們不能隨便笑話那些幹辦公室工作的人。而且事實上,他在年輕的時候,如果不經一番磨難,也是不易混到這一地步的。

正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古代還有一句話,貌似思想不甚積極,卻很有道理,是這樣說的: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

自古以來,遭際磨難而終成曠世之才的人,數不勝數。唐僧取經,還得經受九九八十一難呢,正所謂“不受磨難不成佛”啊!

我們先來看宋代散文大家歐陽修。他年幼喪父,家貧無以致學,其母用蘆葦桿教他認字。

而歐陽修在經過多年的坎坷磨難后,終成一代文學宗師。“唐宋八大家”中,竟然有五人出自他的門下,這種輝煌燦爛的成就,又豈是談笑之間,幾句薦舉之辭所能得到的呢?

歐陽修是在飽經磨難之後,在認清了世間生命的苦難、人民生活的多災多難的悲歌之後,終於認識到文學的意義應該是為人民而作。

在各種複雜社會因素的磨鍊之後,歐陽修又重新舉起古文運動的大旗,實踐白居易所說的“文章合為時而著”,繼承發展了韓愈柳宗元的偉大事業。

歐陽修所經歷的,豈止是一般的磨難呢?這是經過了心靈上各色五彩的雜念侵糅之後,經歷了刀與火般的變革之後,才生成的一股清新馨遠的氣息。

這種磨難不僅是極其重要的,甚至是必須經歷的階段。雖然一般而言,在物質生活條件上,沒有人會主動喜歡低劣寒磣。

……………………

我們再來看中國迄今為止最偉大的小說家曹雪芹。

雪芹先生是在經歷了那場與朝廷權力鬥爭有牽連的,幾乎翻天覆地的抄家之變后,在經歷了凡塵中最富麗可愛的溫柔富貴鄉之後,最終卻落到了茅牖土灶、舉家食粥酒常賒的地步。

這種巨大的打擊,這種非凡的磨難,終於使這塊頑石璞玉磨去了外表,露出了那金燦燦的寶玉質地。他辛苦十載,增刪五次,才成就了一部舉世聞名的《紅樓夢》。

這是一部多麼恢弘、氣象萬千的天人之書!它何等逼真地活畫出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它不僅是凝聚了雪芹先生自己的心血,實際上也代表着整個中華民族,在生生息息奮鬥不止了數千年後,所得到的一部傑出的社會生活畫卷!

如果不是雪芹先生經歷了那麼多的磨難,怎能出現這部“無材補天”的深婉浩嘆呢?

……………………

實際上,沒有人會一帆風順,磨難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是必然的。只要我們正確對待它,就可以化阻力為動力,把磨難變成事業成功的催化劑。

是的,磨難是事業的墊腳石。當然,我們並不是號召每個人都做苦行僧,而是說儘可能在不好的條件下,也做出最大的努力。

我們應該不怕磨難,同時珍惜已有的優越條件,以火一般的豪情壯志,建設祖國的燦爛未來!

……………………

(二)實幹

人生是一次艱辛的遠航,在這艘只能獨自掌舵的航船上,雖然有時需要嘹亮的號子來加油,但更需要的是不聲不響,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幹。

也許一個人自從啟蒙以來,就不知聽過多少次這樣的師長教訓:

“別浮漂!要真下苦功夫,要巧幹加實幹,不要做花里胡哨的表面文章。”

可是在大多數時候,年輕的人們並不能真正理解這些話的意義。即使表面上承認,也不過是因為常常聽到,而以之為套話了。

其實普天下的真理,往往出於粗直樸素人之口;真正的金玉寶石,往往藏在一塊黯然無光的頑石里。

而這個實幹精神,就是一個顛撲不破的至善至美的真理啊!

……………………

當年,偉人率領民眾暴動,去推翻反動集團的統治的時候,不就是最注重實幹的嗎?他經常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反對本本主義,整頓黨八股,腳踏實地幹革命。

而像王明博古一班稚氣未盡的青年人,仗着第三國際的支持,奪到了中央的領導權。他們口頭上標榜着自己是真正的布爾什維克,喧囂聲震天盈耳。可是他們那一套理論就是花架子,中看不中用,不注重實際問題的解決,只是死記硬背革命導師的理論,沒有絲毫的實幹精神,在他們的帶領下,中央蘇區日漸縮小,沒能打破第五次“圍剿”,只能迫不得已走上了長征之路。

直到遵義會議以後,偉人才真正成為革命領袖。在他的領導下,長征取得了勝利。此後十年,他住在楊家嶺的一個普通窯洞裏,徘徊在延河岸邊,深入勞苦民眾,終於大徹大悟,形成了一套引導革命走向勝利的系統思想。他的“理論聯繫實際,放手發動群眾”,正是實幹精神的精粹與映照!

對革命軍事史耳熟能詳的人們啊,不要停留於文字的表面,要理解和學習實幹精神的本質!掌握實幹精神的偉力!

……………………

作為莘莘學子的我們,又何嘗不需要實幹精神呢?每一條公理定義,每一個生字難詞,都需要我們一次次地與它們親近,一遍遍吟誦嘟囔,它們才會收起那冷冰冰、硬邦邦、沉甸甸的面孔,艱難地走到我們心中。

我們在寒來暑往朝來暮去中,在天清氣朗惠風和暢萬物姣好中,對學校外面的精彩世界的誘惑置之不理;

我們一天一天地埋頭於書山題海,忘情於講義資料,醉心於考卷上的一百幾十分,投身於無聲的筆墨喧鬧;

我們讓心底的波瀾默默流淌,而不露一絲聲息,讓這種創業必先實幹的精神,籠罩着我們每一個學子……

……………………

我們這些人表面上看是書獃子,但是我們沒有一個人是傻子。我們只是早已意識到,每一個人的責任與時推移,既然到了這個拚命的階段,就應該發憤圖強,以便讓親朋好友的眼裏露出欣然,讓下幾級的學弟學妹羨慕,讓同窗的人嫉妒……

是的,只有實幹,才能讓我們自己心安理得,走路才可以腰挺得直,說話的嗓音才可以“粗獷豪放”;只有實幹,才能讓父母的血汗錢,不掉進十幾年的深潭裏,連一個水花也不響!

這就是實幹。實幹不僅是奮鬥的代名詞,更是國家要發展、民族要興旺的保證,是我們每個人都應具有偉大的精神!

……………………

(三)常在水邊不濕鞋

我們經常聽到一個諺語:

“常在河邊走,怎能不濕鞋?”

一般而言,這裏的“河邊”,是指不利於人正常發展的環境,“濕鞋”則是指受到這個環境誘惑的影響,變得腐化墮落。

這似乎在人們心中已是個定論了。但是如果我們心平氣和地想一想,就會得出個道理:

只要我們有一個堅定的清正廉潔之心,那麼完全可以做到常在水邊不濕鞋,完全可以避免腐化墮落。

……………………

君不見古代的清官海瑞,官至正二品,卻始終清正廉潔,甘於清貧。

海瑞臨終前三天,兵部派人送來的柴金費多了七錢銀子,他還命部下送了回去。

海瑞最後死於南京右都御史的任上。這位二品大員去世之後,家財僅余白銀十幾兩,連喪葬費都不夠。他的好友王用汲去看他,只見布衣陋室,葛帷(用葛藤織的帷布,比麻布還差)還是破的,連個窮書生的境況都不如,感動得直流眼淚,並為他湊喪葬費。

……………………

君不見如今全國各地有無數的銀行等金融公司,裏面的人整日在經手大宗的金錢;無數的企事業單位里,那些出納員、會計員、保管員,每日都面對着巨額的金錢,但是也並沒有多少人會因為錢在手邊,而伸手假公營私,拿進自己的腰包。

許多身攜億萬公款,身在豪華精舍的人,豈止是在水邊走啊,簡直是已經落入水中了,但是也並非都會陷進去,而且大多數人也是可以做到不濕鞋的。

……………………

當然,要做到“常在水邊不濕鞋”,就必須有一套完備嚴密的法規制度,嚴格做到法律的監督檢察,不讓某些意志不堅定的投機分子乘隙取巧。

所以必須從上到下織牢制度的籠子,建立一套嚴密的檢察制度,而且心須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

要做到“常在水邊不濕鞋”,還需要個人培養自身的道德意識,加強個人的高尚修養。

如果是一個見到蠅頭小利,就會忘公營私的人,那麼一旦面前出現一個很大的利益誘惑,他當然更會捨命相爭了。他會不顧一切跳進水裏去撈,別說濕鞋不濕鞋這種小事了,就算淹死他也會在所不惜的。

實際上這種人也確實有一些。像建國初期的劉青山張子善,以及近年來的胡長清成克傑,這一小搓墮落的人,就是不惜濕鞋的敗類。

……………………

雖然這些人只是極少數,但也說明要做到“常在水邊不濕鞋”,心須要有很深刻的公僕意識,有為人民服務的無私奉獻精神,有清正廉潔的端正態度,有國家監察機關的實時監督,有勤儉樸素的生活作風,才會做到“常在水邊不濕鞋”,才會成為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清官。

當然,“常在水邊不濕鞋”的人,確實是很多的,我們不必列舉那些令我們讚頌的偉人,只須曆數當今的各級領導,就會看到大部分人是一身正氣的。

我們應該多看社會的正面,世界的光明面,而不是以極少數的某些黑暗角落為全局。在不久的將來,當我們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也應該加強道德修養,心懷祖國人民,做到“常在水邊不濕鞋”。

……………………

(四)清官海瑞

——上面這篇小作文中,雖然提了一下海瑞的故事,但因為考試字數所限,當時我僅僅是一筆帶過,現在附錄一篇他的清廉故事,共書友唏噓一番。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清官,舉人出身,41歲入仕,初任福建南平縣教諭(無品,職位近似如今的縣教育局局長),45歲時升任浙江淳安知縣(正七品),最後官至南京右都御史(正二品,職位近似如今的監察部部*長)。這位在歷史上以敢於上疏罵皇帝而著稱的大臣,也是一位享譽古今的大清官。

……………………

1、為官廉潔,一生清貧

海瑞為官,始終堅持最高的廉潔標準,除了領取政府下發的俸祿外,他絕不接受哪怕一分一毫的“灰色收入”。

明朝官員的俸祿,是歷代王朝中最低的。海瑞任淳安知縣時,每年的實際收入僅為12石大米,27.49兩銀子,360貫鈔。依購買力計算,他的月薪大致相當今天的1130元。

海瑞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全靠這麼點收入,生活水平跟今天的低保戶差不多。儘管收入低到難以解決全家的吃飯問題,但海瑞依然毫無怨言地接受,完全靠工資安排生活。

……………………

身為知縣,他親率僕從在後衙種蔬菜自給,當然吃不起肉。

有一次海瑞為母親過生日,買了二斤肉,這居然成了新聞,傳到了總督(地位近似如今的省*委書記兼軍區司令)胡宗憲耳朵里,胡總督竟以傳播消息的口吻說:

“聽說海知縣給老母過生日,買了二斤肉!”

一個堂堂的正縣級幹部,竟然清貧到如此程度,其道德操守怎能不令人肅然起敬!

……………………

2、厲行節約,反對奢侈

海瑞本人十分節儉,對下屬也嚴格約束,除了嚴禁收受各種“灰色收入”外,連公費支出也大為減少。

淳安地處交通要衝,過境官員士大夫很多。按照當時流行的規格:一般官員路過,大概需驛費(招待費)二三十兩銀子,摺合今天人民幣6-7千元;如果督撫大員路過,需銀三四百兩,近10萬元人民幣。明朝時,官府並無此項經費預算,都是由當地百姓負擔。

海瑞做知縣前,淳安縣每年的驛費開支高達白銀12000多兩,百姓每丁需納銀三兩五錢。海瑞到任后,調整了標準:一般官員過境接待費為五六錢銀子;如果督撫大員,可再增加二錢銀子。

一年下來,淳安的驛費僅需銀900多兩,每丁僅納銀二錢五分,為此前的7%。僅此一項,每年向百姓少征1萬多兩白銀。

……………………

9年後,海瑞出任應天巡撫(職位近似如今的省*委書記兼省*長),發佈《督撫條約》36款,規定:巡撫出巡時,府縣官員不得出城迎接,伙食標準為每天紋銀二至三錢;境內公文,一律使用廉價紙張;境內的若干奢侈品要停止製造……

公款消費歷來都是腐敗的重災區,海瑞從知縣到巡撫,始終堅持厲行節約,嚴禁奢侈浪費,真是一位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好典型。

……………………

3、堅持原則,不畏權貴

海瑞不僅嚴格要求自己和屬下,還一視同仁地對待上級,不畏權貴。

海瑞任知縣當年,總督胡宗憲的公子路經淳安。據說這位胡公子一路過來,各地都是按一二百兩銀子(略低於巡撫)的規格接待的,府縣長官不僅出面宴請和出城迎送,還要孝敬銀子。

然而到了淳安,知縣不僅不出面,驛丞(近似如今的招待所所長兼郵政局長)還僅以五六錢銀子的規格來接待他。胡公子之怒可想而知,他大發淫威,令人將驛丞綁了,倒着吊了起來。

海瑞聞訊,立即令人將他拘押,沒收了他攜帶的數千兩白銀,並將他押送至總督衙門,附信一封稱:此胡公子必系假冒,因總督大人節望清高,不可能有這樣的不肖之子,也不可能擁有這麼多的金銀財物。

海瑞這樣做,胡總督為了虛名和面子,居然也並未怪罪他。

……………………

兩年後,都御史鄢懋卿奉旨清理鹽稅。這位欽差大臣是個貪官,大權在握,各地官員自然招待周全,不敢怠慢。而此人很愛沽名釣譽,行前發出通令,標榜節儉,說自己“素性簡樸,不喜承迎”。

這樣的官樣文章,地方官早已司空見慣,又豈會當真。但海瑞卻毫不含糊,在鄢懋卿抵達淳安之前,海瑞派人送去稟帖,說欽差大臣你一路過來,各處皆有酒席,每席費銀三四百兩,供應奢華,連溺器都是銀的。

海瑞還提醒說:大人你如果不能拒絕地方官這樣的恭維,將來勢必無法做到公事公辦,難以完成皇上的重託。

鄢懋卿接到稟帖以後,就繞道他去,沒敢進入淳安,而淳安百姓也免去了一場浩劫。

都說公款吃喝難以杜絕,最難的恐怕還是由於要接待上級,而海瑞不畏權貴、一視同仁的做法無疑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好榜樣。

……………………

海瑞是一個恪守聖人之道並身體力行的人,始終堅持為官一處,造福一方,真正做到了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處處為老百姓着想。

他為官清廉,政績突出,享譽朝野,入仕雖晚(41歲),但很快就從一個不入流的小吏升任知縣(45歲),又較快升任巡撫(56歲),並且管轄的是全國最富庶的江南地區,這對於一個僅僅舉人出身的官員來說是破天荒的。

但是,也正是由於他“摧豪強,撫窮弱”,處處維護百姓的利益,又使他嚴重觸犯了官僚集團的利益,終於招致朝野官員群起而攻之。

57歲那年,他當巡撫僅8個月就被免職,接下來是長達15年的退隱生涯。72歲時才復出,但又多次被參劾,只因得到皇帝的“優容”才未被免職。

……………………

海瑞就是這樣一位清官,他不惜得罪權貴,也要維護百姓的利益,以至於他在封建官僚集團和平民百姓之中具有兩種完成不同的形象。

一種是怕海瑞:

當年他出任巡撫的消息剛傳出,人還沒到任,當地許多官員就已自動離職,豪強之家紛紛把朱漆大門改成黑色,連駐地的織造太監也把轎夫由8人減至4人,其聲威可見一斑。

但另一方面,海瑞的政治措施及清廉作風,卻深得百姓的擁護和愛戴。

海瑞死後,從江上歸葬時,南京的市民生意都不做了,紛紛去為他送行,長江沿岸擠滿了穿戴白衣帽的百姓,人們失聲痛哭,把酒酹江,延綿一百多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出泥不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出泥不染
上一章下一章

111、超越磨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