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賞公主
狄青第一次挂帥,就擊破吐蕃十五萬大軍,不可謂功高震主,最重要的是狄青才24歲。因此引得朝臣極為忌憚,紛紛上書彈劾狄青,有的說狄青出身不好,有的說狄青對不肯臣服的吐蕃俘虜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殺戮,還有人說狄青貪權不妨,欲行不軌。
趙禎是相信狄青為人的,若不然不會讓狄青挂帥,而且還沒有派參謀,朝廷大臣們之所以如此彈劾狄青,為的就是封賞一事,狄青本身已經是子爵,若是論軍功,就算是封個國公,似乎也並不為過,但大宋朝除了皇親國戚之外,哪有這麼年輕的國公,因此大臣們才沒事找事,各種彈劾,為的就是拉低狄青的功勞。
崇政殿內,兵部尚書李迪奏道:“陛下!朝廷眾臣對兵部擬定狄青的賞賜多有看法,還望官家決斷!”
趙禎看了一眼剛回來的夏竦,而後說道:“夏卿,你親自去過前線,狄青有何功勞,是否如朝中大臣劄子所說的那樣是一個濫殺無辜、草菅人命的將領?”
夏竦抱拳道:“回陛下!狄青忠勇有嘉,足智多謀,有霍去病、孫武之才,我大宋能有狄青這樣能征善戰的武將實乃上天之庇佑,臣認為陛下當厚賞狄青!”
宰相王曾出言道:“陛下!狄青雖立數功,但年不過二十四,若照兵部所擬定的賞賜,按軍功狄青當封一等侯爺,如此年輕的侯爺只怕木秀於林,風必吹之,還望陛下三思!”
趙禎見此說道:“夫將材有九。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知其饑寒,察其勞苦,此之謂仁將。
事無苟免,不為利撓,有死之榮,無生之辱,此之謂義將。
貴而不驕,勝而不恃,賢而能下,剛而能忍,此之謂禮將。
奇變莫測,動應多端,轉禍為福,臨危制勝,此之謂智將。
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此之謂信將。
足輕戎馬,氣蓋千夫,善固疆場,長於劍戟,此之謂步將。
登高履險,馳射如飛,進則先行,退則後殿,此之謂騎將。
氣凌三軍,志輕強虜,怯於小戰,勇於大敵,此之謂猛將。
見賢若不及,從諫如順流,寬而能剛,勇而多計,此之謂大將。”
“狄青雖年輕,但一不專權,凡事都同眾將商議而定,二不貪功,若不然他大可直接率軍進攻邏些。狄青既不驕傲自大,又不剛愎自用,不僅有勇武,而且足智多謀,我大宋自齊郡王曹瑋去世之後,終又有一武曲星下凡,實乃我朝之福也,朕之福也,大宋江山社稷之福也。”
“有功之將,若不按軍功賞賜,甚至因為一些道聽途說的事情就將功勞大打折扣,那自問日後戰場上,還有誰肯奮勇殺敵,為我大宋開疆闢土?”
呂夷簡見此拜道:“陛下自登基以來,重用武將,各地總督及總兵不但有練兵之權,甚至還有調兵之權,臣認為如此以來,恐藩鎮之禍再起,還望陛下取消眾總督及總兵的調兵之權,且每逢大戰派文官監軍!”
趙禎見此說道:“所謂兵權,是軍隊的生機要,是掌握全軍最高權力的統帥發號施令時表現出的不可侵犯的威嚴和權勢。將帥只有掌握兵權,才能更好的指揮部下,就會如虎添翼,翱翔於天下,能隨心所欲地應付各種機遇。我朝自太祖杯酒釋兵權之後,將不知兵,兵不知將,遇戰時,文官掌兵,每每措失戰機,以致於一敗塗地,眾卿莫不是還想回到過去不成?”
王曾又道:“陛下,唐末藩鎮之亂尤如昨日之事,歷歷在目,陛下重用武將不是不可,但也應注意防範武將專權!”
趙禎其實倒不怕倒不怕武將造反,因為新編的大宋軍團都有着嚴格的軍紀軍規,自從趙禎整編軍隊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再給他們灌輸着崇高的軍人思想,那就是忠於大宋,忠於百姓。當然到了眼下,實際上軍隊已經演變成了個人崇拜,而士兵們崇拜的人無疑是趙禎。
當然這只是種種因素加在一起才造成的結果。
兵部擬定狄青晉陞一等青海候、正二品征西將軍,賞銀萬兩。其中正二品征西將軍是虛職,賞銀萬兩也不算為過,最主要的是這個一等青海候讓朝廷的文官們不能接受,要知道當朝宰相王曾也不過只是一等伯爵而已,所以這也是文官集團不惜構陷狄青的最主要原因。
人言可畏,舌箭難防,尤其是遇到這樣一群偏執成性的神經質大臣,趙禎也很是無奈,文和武似乎是註定不能夠和平共處的。
狄青其實一點過錯都沒有,如果有,那就是錯在人格上過於完美了,須知道大唐軍神李靖在滅了突厥之後,都不得不自黑以免引起唐太宗李世民的猜忌。
想到此,趙禎便問道:“若是眾卿以為兵部的賞賜不合適,那麼又當如何賞賜?”
王曾見此出言道:“回稟陛下,狄青此前不過是秦州總兵,上個月,海南路總督去世,一直空缺,不若掉狄青去海南路擔任總督。”
好傢夥,竟然想把狄青調到海島上去,趙禎也是真服了這幫文臣了,忙說道:“那爵位呢?”
王曾又道:“爵加一等,封三等瓊州伯即可,若官家以為不妥,賞賜可以封盛一點,不如賞銀十萬兩!”
趙禎頓時氣得火冒三丈,剛想發火,但突然想起什麼,而後說道:“狄青先前守衛秦州有功,當晉陞爵位一等,其後指揮大軍擊破吐蕃十五萬大軍,並且平定了吐蕃,朕就是封其為國公都不為過!”
說到此,趙禎看了幾人一眼,又道:“但念其年輕,資歷不深,恐重賞之後升驕奢之心,因此晉陞狄青為二等熙州伯,正三品鎮西將軍,賞銀十萬兩,眾卿可有意義?”
幾人見此相視一眼,心想陛下最終還是妥協了,因此忙拜道:“陛下英明!臣無異議!”
見眾人都同意了,趙禎方才說道:“朕記得狄青尚未婚配?不知幾位相公家中,是否有合適的女兒可嫁給狄青?”
幾人家中卻有待字閨中的兒女,但沒人願意將其嫁給出身卑微的狄青,王曾出言道:“陛下,臣的孫女知書達理,仰慕的是向陛下這樣英明神武的君王,又豈肯嫁給武將這等粗痞之人。”
見此趙禎方才笑道:“朕的妹妹衛國長公主趙敏兒雙十年華,在朕面前不止一次提起狄青,言語之間多仰慕之情,狄青立此大功,光靠這點這點賞賜不足以慰三軍,因此朕決議衛國長公主下嫁熙州伯狄青,一應禮節就交由夏卿去操持吧!”
王曾忙拜道:“陛下!狄青臉上有刺青,面相有損,恐有失皇家威嚴,再者狄青出自寒門,祖上三代既不是書香門第,又不是官宦之家,臣認為賞公主有點過了!”
“朕的妹妹嫁給誰是皇家的私事,眾卿就不必過問了。”
趙禎淡淡的說道。
呂夷簡出言道:“陛下!臣怕朝中大臣們對此有微詞啊?還望陛下三思!”
“有微詞就給朕把嘴閉上,什麼微詞,說到底不過是嫉妒之心在作祟而已,朕如今有四個女兒,傳詔下去,若有能為我大宋開疆闢土者,朕不介意同其家中子侄定娃娃親!”
王曾又道:“陛下如此一意孤行,臣不好同朝廷眾臣交代啊!”
趙禎見此盯着王曾說道:“王相!在你看來給眾臣交代重要還是給我大宋近百萬士卒交代重要呢?”
“這......”
趙禎又道:“衛國公主下嫁狄青一事,就這樣定了,誰若有意見,不必給朕呈奏疏,可直接入宮見朕!”
......
衛國公主下嫁狄青的事情很快就傳至朝廷大臣耳中,雖然宋朝有着公主下嫁武將勛貴之家的傳統,但這些武將都是跟隨太祖皇帝打天下的的那一批,可以說是功勛之後,而狄青的出身實在太低了,大臣們都認為不配,因此不乏有入宮面見趙禎的。
但結果卻是出人意料,凡是入宮見了趙禎的,都被趙禎給臭罵了一頓,而後將錦衣衛搜集的有關他們的罪證一一呈上,然後原本揣着一肚子牢騷的大臣們頓時偃旗息鼓,畢竟當官那麼多年,每個人的屁股底下都不怎麼乾淨。
趙禎以往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這些大臣們的小動作視而不見,也不會拿錦衣衛搜集的罪證去威脅這伙文官,但這次不一樣,這群文官們的小人之心實在是太過了。
因此凡是入了宮的文官隨後都被監察院請去喝茶了,而後不但要交出贓款,還會被貶謫。
大臣們多的是見風使舵之人,見此自也不敢再入宮勸說趙禎收回成命。
......
延福宮,一處空閑之地,趙禎拿起木劍正在同剛從青唐回來不久的狄青切磋武藝,當然趙禎這個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皇帝自是打不過長期駐守邊關的狄青。
但狄青總是有意無意的放水,以至於本來很快就能結束的切磋,愣是以平局收場。
“漢臣!你沒有盡全力啊?”
趙禎接過李畫眉遞來的一塊毛巾擦了一把臉上的汗,而後朝着狄青笑道。
“官家萬金之軀,臣是武將,若是用全力,恐怕會有失!”
狄青忙恭敬的回道。
趙禎看了一眼謙虛的狄青,而後問道:“朕對你的賞賜,你可還滿意!”
狄青忙後退一步,而後拜道:“官家!臣之所以能有今日,全靠官家提攜之恩,此次大勝全賴官家護佑,臣不敢居功自傲,臣聽聞朝中有人彈劾臣,臣願不要任何獎賞,只求能為我大宋守衛邊疆!”
“什麼都不要?難不成漢臣連朕的皇妹都看不上嗎?”
趙禎打趣道。
“官家!臣......不是這個意思,公主願意下嫁給臣,是臣萬年修來的福分,臣一定好好待公主,以不負官家隆恩!”
狄青忙拜道。
“嗯!有你狄大將軍這句話,朕就可以放心的把皇妹交給你了!”
狄青又道:“官家!臣和大婚之後,臣還是請求戍位邊疆,還望官家應允!”
趙禎回道:“眼下西邊戰事已定,短時間內,不會有什麼軍事行動,而南邊交趾正陷入同占城國的戰事當中,再者有王凱坐鎮南疆,想來也出不了什麼差錯。因此你去不去駐守邊疆都不重要,再者說了,朕此次將你調回來,還有別的事情要安排,至於眼下,朕先給你放個假。朕已經令人在京中修建了公主府,你去看看,該添什麼自己添上,不用擔心不懂,朕會派宮裏的管事教你該怎麼做。不管怎麼說,朕還是希望朕的妹妹生活能夠過得舒心一些。”
趙禎看了狄青額頭上的刺青,而後說道:“漢臣,很快我們就是一家人了,這刺青着實有些礙眼了,你何不用藥洗去呢?再者說了,朕已經廢除了士兵臉上刺字這一制度。”
狄青見此拜道:“青若無此兩行字,怎能致身於此?斷不敢去,要使天下賤兒,知國家以此名位以待。”
趙禎見此倒也沒有再堅持,而是不禁感慨道:“若我大宋將士都能向漢臣一樣知恥而後勇,朕何愁天下不平啊!”
......
這幾日趙禎一直在想的事情就是籌建皇家軍事學院,教授軍事的同時也教授文化,用來培養更加專業的武將,從根源上打破大宋重文輕武的問題。
在宋朝,只要你是軍人,那麼不管你立下怎樣的赫赫戰功,在讀書人眼裏,也不過只是一個出身行伍的大頭兵,原因何在?因為你沒文化,宋朝重文輕武已經深入社會肌髓,當官的文人看不起你,就連混吃混喝的稍有點文化的師爺也看不起你。
相傳狄青升為副帥后,有一次宴請韓琦,做陪的是一個叫做劉易的師爺,劉易本事不大,卻架子大脾氣大,狄青手下有個伶人,時假扮儒生以飾演滑稽戲,聊以佐酒,誰知道卻犯了劉易大忌,劉易勃然變色,指着狄青鼻子大罵”你不過是一個黥卒,有什麼權利醜化讀書人?”劉易罵完后,將酒杯擲於地下,拂袖而去。再看狄青,始終不慍不怒,賠着笑臉呵呵。
甚至第二日,狄青起了個大早,徑直前往劉易處誠懇道歉。時人誇獎狄青好雅量,但事實是什麼?自秦漢起,武將多出世家勛貴之子弟,不但武藝高強精通兵法,而且文學上還有很高的素養,但到了唐末戰亂之後,這一現象被改變了,又加上宋朝重文輕武的影響,武將就更不受待見了。
就拿這次狄青平定吐蕃而言,是狄青軍功卓著,樹大招風嗎?不是。是狄青飛揚跋扈,不可一世嗎?也非。是當時的社會得了病,還病得不輕,一方面,你得指望這些武將為國家爭面子,另一方面,又擔心武將給鬧個窩裏反,因此打仗的時候,巴不得武將衝鋒陷陣,但仗打完后,又開始排擠立了功的武將,大有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舉。
趙禎的想法就是籌建皇家軍事學院,而後一方面培養年輕的武將,另一面也刷新文官們對武將的認知,順便糾正一下宋朝比較畸形的重文輕武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