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鑄將
“若我家中殷富,實力雄厚,是否能夠招募四方猛士之助?”蕭辰看了看李羿,接著說道。
“難也……”李羿淡淡一笑,“天下家資萬貫者,何其多也!常侍王甫、侯覽等輩,哪個不是家財無數?這兩名內宦的手下,有何良材猛士之佐?真正能夠吸引良材的,不是‘財’,而是另一個字——‘名’。”
蕭辰沉默,瞭然地點點頭。
的確,“名”這一字,看似虛無縹緲,其內中蘊藏的力量之大,卻是難以想像。
袁紹四世三公,年輕時就懂得結交豪傑,更與張邈、許攸、何顒等名士交往,坐抬身價,名聲赫赫。
有如此名望,故此其人雖然志大才疏,麾下卻是猛將如雲,良臣如雨。麴義、文丑、顏良、淳于瓊、張郃等,都是海內聞名的天下名將,名動九州。而荀彧、郭嘉等謀士也都是先投袁,后投曹,此間可見一斑。
曹操憑藉諸侯討董聲名鵲起,雖然強追董卓導致損兵折將,但是獲得的回報卻是豐厚得難以想像。鮑信的主動舉薦、荀攸、荀彧、郭嘉、程昱等謀士的投靠,都是源自於此。不過,曹操的手下,獨當一面的猛將卻一直捉襟見肘。
他手下日後揚名九州的五子良將,于禁是從小兵之中拔擢,而樂進則由一員帳前吏長成,張遼、張郃、徐晃都是降將。還有名僅亞於五子良將的朱靈,最初也是袁紹麾下的小將,後來慧眼識英,認為曹操是英主,才投奔了他。
這也是曹操求賢若渴的原因之一,實在是手下人才捉襟見肘啊!
對於曹操來說,這也實屬無奈。他畢竟是宦官之後,雖然獲得了大義之名,但是名聲卻遠不及根紅苗正的袁紹,自然不似袁紹那般一帆風順。
而白手起家,名聲不彰的劉備,發跡之路更是坎坷無比。很長的一段時間裏,他身旁除卻關張二將,幾乎無人可依。而這兩人,他還是靠兄弟之義牢牢綁住,才能保證二人的忠誠。
而自己,又從何獲得一個“名”字?
……
蕭辰想透了這個“名”字,也是心中暗自苦惱。
這個看似無跡可尋,毫無用處的“名”,卻是爭霸天下不可或缺的神兵利器。劉備自詡皇室宗親,馬騰自稱伏波遺孤,孫堅號為孫武後裔,都是為了這個虛無縹緲的名。
名正,則言順。
而自己的商賈出身,在這個時代,與普通蟻民實在沒什麼分別。
招攬人才?做夢!
篝火翻騰,火苗漸漸轉小。
人才?
蕭辰猛然長身而起,眼中閃過一道精芒:“人才?如果無人才可投,那我何不幹脆自己培養一群人才出來?王侯將相皆無種,難道人才也是天生的嗎?”
曹操由於麾下將才太少,因此大肆扶植培養曹、夏侯兩家的良材,硬生生地培養出了八虎騎,各個驍勇善戰,難道自己還不能效仿?
自己的最大優勢,在於時間。
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的時間,難道還不能培養出出一群可用之才?
李羿虎軀一震,也被蕭辰天馬行空的念頭所震懾,竟然生出一種有點喘不過起來的感覺。
自己這個少主,果然能人所不能!
其想法之驚世駭俗,令人驚異!
“良臣我不敢說,”李羿沉吟了片刻,低聲說道,“據我所知,良將煉成,需無限敲打,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在我看來,一將煉成,恐怕也需要萬骨成枯。”
蕭辰知道李羿見多識廣,極有見地,因此也不顧李羿當頭的一瓢冷水,耐心地往下聽。
“如果少主能有當年漢武帝的財力、人力,鑄成良將,也並不多難。”李羿笑着說道,“衛青本是一介奴隸馬夫,霍去病則是私生子,兩人因為都是外戚出身,故得武帝信任。武帝全力栽培之下,兩位大將屢經磨礪,身經百戰,終成留名千古的赫赫強將。”
“不過,即便是武帝,也不能保證人人成良將。”李羿接著說道,“李廣利也是外戚出身,也得武帝全力栽培。但是,此人確是庸庸碌碌,功勛寂寂,最後竟然投降匈奴,貽笑大方。就好像鑄劍,即使是最有名的大師,以良鐵強爐鑄煉,也難免會出現劣質品。”
蕭辰微微一滯,苦笑着說道:“李伯,武帝的財力、人力,辰不及百萬分之一,怕是負擔不起……”
李羿也是瞭然,微微一笑,又接著說道:“少主可知道為什麼有虎父無犬子的說法?將門家族,往往是名將迭出。戰國時秦國蒙氏,蒙驁、蒙武、蒙恬幾代人,皆為良將;王翦、王賁父子,同樣勇謀兼備,為世人所贊;還有猛將項羽,同樣也是楚將項燕之後……古往今來,實在不勝枚舉。這種現象,原因在何處?”
蕭辰眼中精光一閃,嘴裏蹦出兩個字:“兵法!”
“哦?怎麼說?”李羿饒有興緻地說道。
“將門世家,家族之中兵法韜略、行軍作戰的心得代代相傳,從小就深諳為將之道。等他們投身沙場的時候,自然是事半功倍。”蕭辰眼中閃過一道精芒,“世人都知道文人壟斷了文化,卻忘記武人也壟斷了武道。九成九的平民百姓,愚鈍無知,有的連從一數到十都做不到,行軍佈陣更是一竅不通,又怎能為將?”
“不過,”蕭辰搖搖頭,又反問道,“趙括為名將趙奢之後,熟讀兵書,能言善辯,也算得上將門良材。此子卻是紙上談兵,為天下笑,為何?”
“少主,你這一問,可謂一針見血。”李羿朗聲大笑,長笑着說道,“這就是我要談到的另一個條件——實戰。空口談兵,不能付諸實戰,又怎能得兵法之大要?”
“要知道,行軍打仗並非舞文弄墨,戰鬥的棋子,不是紙筆,而是兵卒。”李羿意味深長地說道,“兩軍征伐之地,並非竹簡或蔡侯紙,而是疆場。兵法韜略化作戰場的經驗,還需要足夠的時間……”
“趙括初出茅廬第一戰,遇上的就是猛將白起,兵敗身死,也是預料之中。如果這趙括能經沙場歷練幾年,磨礪性情,也不見得就不會成為一代良材。”李羿似乎有些扼腕嘆息,微微晃了晃腦袋。
“兵法、實戰。”蕭辰淡淡一笑,眼中也閃過一絲瞭然。
根據蕭辰所知,三國時期的最頂級的名將,似乎無不遵循着這一法則。
曹操少年時並無良師教導,年少紈絝,卻喜讀兵書,甚至能為兵法註解,後來更寫出了得兵法之大要的孟德新書。他從黃巾起義起家,跟隨名將皇甫嵩、朱儁作戰,當然從中獲益良多。魏武侯一生熟讀兵法,身經百戰,三國第一將才當之無愧。
周瑜出身世家,祖父周景曾居太尉(三軍總司令)之職,家中所學自然不會少。而自他起兵,就一直追隨驍將孫策,當然也是百鍊成鋼,韜略百出。
呂蒙自小驍勇善戰,經歷大小無數戰役,戰功赫赫。不過,他最初只是一員猛將,而絕非大將。後來,呂蒙被孫權所激,廣讀書籍,最終令魯肅都大為驚詫,刮目相待。
徐庶年少殺人,遊歷四海,見識廣博。後來得名師水鏡先生教授,既有見識閱歷,又有文才韜略。由此,這位徐元直初出茅廬,就能展現不世出的才華,其才能讓曹操都垂涎三尺。
諸葛亮身居隆中,讀書不倦。看似與天下隔絕,閉門造車,他卻有水鏡先生、龐德公、黃承彥、徐庶、崔州平等良友相佐,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武鄉侯六齣祁山,雖均未成功,但是原因多種,絕非戰之罪。
而自己,該如何鑄煉良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