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置身事外
而這種留給旁人可憐印象的原因,不單單是你遭受重大挫折后的失措狼狽模樣,或是一蹶不振的頹廢狀態。
這種可憐的認定,主要是來自於你的咎由自取,完全是自己造成的。
既然,是你自己選擇這麼來做,才造成自己陷入了被動局面的,那就不要怪責旁人會在自己不見得比起你有多高明的情形下,仍然會以一個由上而下的角度來審視於你了。
其實,這一切的不如意都是源於你之前不顧及客觀環境和外部因素造成的,真的是怪不了旁人會譏笑於你了。
只有主觀自身的勤奮努力,而沒有認真考慮客觀外部因素的影響,你是永遠不會位列於成功人士的隊伍之中的
在機遇面前,永遠不會存在錯過機遇的人,而只有被機遇淘汰和拋棄的人。
絕大多數情況下,一個人在感知到自身條件與實際情況之間存在差距后,就會知道自己的不足是否會成為影響自己走向成功的阻礙。
通過敏銳的屬於感性範疇的心理活動能力,察覺出隱含在客觀環境條件里的利與弊的因素,相對於感知認識自我這樣的理性心理活動,是比較容易做到的。
所以,基於針對“是非成敗”這個人們經常會碰到,或是會涉及到的話題,而進行的客觀分析,筆者在此可以負責任的來闡述自己總結而成的一個經驗。
這個經驗就是,凡是有人在你遭受失敗的時候,告誡你要多從自身來查找問題,而不理會你的難過情緒,不聽你的抱怨,不相信你是受到了外界的強烈干擾,或是遭受了不公正的對待等別的原因時所講的話,即便是你不能予以回嘴駁斥的大道理,你也不需要去聽,完全當他是“站着說話不腰疼”的在胡扯淡。
大道理誰都會講,可感同身受,設身處地的去為人考慮問題和分析癥結所在,並不是人人都會做到的事情。
當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悲慘事情,沒有真實的發生在自己身上時,誰會本着一個置身事外的原則,站在一個道德的制高點上,來對別人指手畫腳的教導一番。
在這事不關己之時,自己的利益沒有被損害,誰不會做那為人導師的便宜事呢?
這是不是一件淺思之就覺得可笑,而在深思之後就會令人慾哭無淚的事情呢?
當這樣的隨時都願意為人師的人,一旦碰到了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時,他能做到像當初教導你時的那樣,以一副淡定從容的姿態來看待和處理,那些看起來就很棘手,實際解決起來而讓人倍感痛苦的問題嗎?
答案是很顯然的,他肯定是做不到的。
此處,筆者沒有對這種人心存絲毫的不尊重,只是覺得他們確實應該進行自我反省,才能更好的待人處事的。
這種人的問題就出在,他沒有將自己事事都“置身事外”,那自然就會“身不由己”的做出曾經被自己義正言辭的反對,很是不屑為之的事情了。
這種人若是不做反省的話,那該反省的人就是在他周邊的人了。
經常做“自己說的話會打自己臉”的事情的人,最好是對其敬而遠之,從此不來往的為好。
因為,這樣的人往往是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什麼地方,而不自知的人一般都會有着盲目的自信。
本來一個人自信是件好事情的,但千萬不要在“自信”這個詞前面加任何的前綴形容詞。
因為,在加了前綴形容詞之後,隨着這個詞的出現,就不會有什麼好的感覺了。
不信的話,你盡可以去自己去試一試的。
但最好是不要將之放在別人的身上進行試驗,不過家人是可以除外的。
畢竟,不管你做了什麼事,家人都會對你施與包容和理解的。
這“愛的避風港”可不是隨便就能被叫響的。
現在,繼續來講被曾經出現於自己面前的“機遇”,果斷的淘汰了的這個“海洋人”,他之後的遭遇吧。
有了這個“海洋人”的示範,相信比起講什麼道理對人而有的啟發,都是要管用許多的。
而在知道了這個“海洋人”後續的情況之後,也就能讓人知道,一次機遇的錯過,一定就會導致改變自己命運的事情出現。
這可不是簡單的用一句“真是可惜了”,就能概括的了的一份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