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議立三省成六部
戶部和禮部的建立讓政府的財政和對外關係得到良好的處理,這讓百官開始反思這套實行了幾百年的制度是否適應現在的形勢。漢朝制度繼承秦朝,在整個漢朝都沒有太大改變,這種制度已經使用如此之久,已經到了必須要改變的時候。
看着歷史,王莽發現一個強盛的朝代必定是從變革開始。周朝滅商,運用分封制度維持周朝八百年統治。秦朝通過商鞅變法,自此虎視東方,蠶食六國而建立秦朝。可見,無論哪種制度,經過數百年的時間,必定會不適應時代的要求,必須通過變革,破除舊的制度,才能讓國家獲得強盛。
在戶部和禮部在各自的領域獲得成功之後,王莽知道,新的制度必須要建立起來,也可以建立起來。不然,已經成功的改革也將被舊的制度腐蝕,成為披着新外衣的糟粕。畢竟,人們已經習慣舊的制度,而這種習慣是極其可怕的,它會把所有與現在的不一致的改變到現在的樣子。這就像慣性,一旦一種制度經過長時間的運用發展,如果沒有徹底的改變軌道,它會固執的回到原來的軌道。歷史是有這種慣性的,就如同歷史上王莽進行的新政,王莽的政策就是改變軌道,但由於王莽對整個國家的掌控能力沒有想像中的強大,最終新政變成披着新外衣的舊制度,這種制度的危害更大,讓天下民不聊生,最終王莽被起義軍燒死在長安。不可思議的是,義軍最終竟被劉氏後裔所掌控,政府實行的制度又成為漢朝的舊制度,讓東漢後來變得更加**不堪,這也代表着有生命力新政最終被腐朽的舊制度代替。
王莽想要改革,這是他登上皇位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唯一的一件事。如今在關中及西川河西這些完全由王莽掌握的地方,新政被徹底執行,百姓生活得到極大改善。但是,在其他的地方,王莽根本沒有進行改革,但這些地方有不是在地方官員的私自行動下也進行着類似的改革,但他們的改革卻是讓舊的利益集團獲得更多的利益,這就與王莽革新的意圖違背。雖然王莽多次向天下人告知新政只在關中試行,但這些地方官員的過失還是會記在王莽的頭上。在這些地方,雖然百姓經常見到關中的商旅,聽着他們描述關中在新政下的新面貌,但百姓對這些都是半信半疑,畢竟他們受到偽新政的禍害。
王莽知道,他必須用新的政治制度代替舊的,即使是只有在他掌握的地方,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朝廷掌握的地方不會因為百姓的慣性而回到過去。在王莽了解到各地被官員們私下的行為搞得烏煙瘴氣之後,他就知道,日後要想要把新政推行到全國,將會是十分艱巨的。這些困難都是那些官員造成的,但王莽卻不能懲罰他們,因為他知道這些官員可能根本掌握不了真正的大權,即使再換一批也於事無補,只會讓百姓多受一次偽新政的危害;王莽只能把這些罵名背在身上,因為雖然這些地方根本不會在乎朝廷的命令,但他們畢竟是由朝廷任命的。他們受各地豪強的指使,豪強控制着新朝的半壁江山,舊制度也控制着半壁江山。
對於豪強掌握的地方,王莽沒有辦法,但在他自己掌握的土地上,他引導百姓去發現舊制度的不足之處,讓他們自己拋棄舊的制度,尋找新的制度。
通過王莽無聲無息的引導,在關中等王莽掌握的地方,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發現,現在的制度已經不能適應國家的發展,甚至嚴重阻礙社會的發展,這種情況已經到了不得不改變的地步。在關中,新的土地政策、商業政策讓百姓獲得更好的生活,但有識之士發現這只是由於執行的官員的能力強大,一旦遇到能力較差的官員,再完美的政策也不能發揮出它的優勢。他們參考新成立的戶部和禮部,建議朝廷建立新的部門以代替舊的部門,這些人士都是關中的才俊,他們的意見代表了關中大多數人的意見。
對於這些人,王莽尊重他們的意見,更何況他們說出了實話,這些也是王莽想要說的。成立新的政治體系是必要的,沒有新的制度支撐,改革必定不能成功。
關中的才俊經過多日的討論構思,他們提出新的政治制度:需要有幾個獨立的部門來掌管國家的財政、軍事、官員等事務,還需要一個類似內閣的中樞機構來統籌大局。他們的意見與王莽的三省六部制度如此的接近,讓王莽不得不感嘆,人才在什麼時候都是如此的多。經過官員與各地才子的討論與總結,他們提出了新的制度,雖然這新的制度是王莽通過官員的口傳出的三省六部制,但由於先前構想的制度與三省六部是如此接近,沒有人覺得突然,他們認為這是集天下人的智慧創造的新制度。
在廷議的時候,由官員提出的三省六部制度得到所有官員的贊同,即使是守舊的官員也不得不承認,新的制度更加適應如今的天下。王莽看着三省六部的順利通過,他非常高興,雖然在新制度提出過程中,他沒有參與進去,一切都是自由的進行,但在各個環節都要他的影子。王莽不喜歡自己表現的太出眾,他只是在新制度出現偏差的時候推上一把,把它推到正確的方向,雖然這也是他所期望的方向,但在天下人看來,陛下只是藉著天下人所建立起來的勢,認同天下人的看法,接受他們的建議。在這過程中,王莽只是扮演一個傾聽者與選擇者的角色,這些角色看起來很重要,但實際上卻沒有那麼重要,這就是天下人的想法。王莽的所作所為讓他成為能夠為天下百姓着想,順天下民意的皇帝,這樣的皇帝更讓百姓覺得這才是他們期待的明君。
三省六部制度雖然得以通過,但制度的建立卻不是那麼容易建立的。三省有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六部有吏部、禮部、兵部、戶部、刑部和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六部長官為尚書,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戶部掌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掌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掌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掌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
明確三省與六部的職權之後,政府的權力有了明確的分配,各個部門都有明確的責任,更能夠合理運用,把政府的所有事務處理的有條有理。對於主官的選擇則是重中之重,三省六部是成功改革的基礎,而各部門主官則是部門的基礎。對於這些新成立的部門,主官王莽都已經選擇好了,對於這些主官王莽已經考察了許久。太師王舜為中書省中書令兼任工部尚書,太傅平晏門下省侍中兼任吏部尚書,更始將軍甄豐為尚書省尚書令兼任刑部尚書,孫建為兵部尚書,哀章為禮部尚書,劉歆為戶部尚書。
新的制度確立之後,在各部門主官的努力下逐漸步入正軌,朝廷的權力開始分解並集中到新的部門,各個部門更是明確自己的責任與權力。隨着三省六部的確立並開始掌握政府的事務,政府的各項事務都有專門的機構處理,不會再出現一件事有幾個機構處理情況,也不會出現事情沒有人處理的情況。
自從三省六部制度發揮作用,政府的財政更加有理有條,財政收入支出更加清晰明了;政府對官員的考察任免也更加有序,不會讓那些無能的官員佔據位置,也不會讓有功的官員得不到升遷;政府通過派遣使節,政府處理周邊各個屬國的事務遊刃有餘;政府在軍事方面就更能夠處理好有關國家安全的問題,對軍隊的掌控更加有力。通過各個方面的對比,新的制度具有更加先進的功效,更能夠適應如今的形勢。
成立三省六部,是王莽準備了許久的,他要通過新的制度來進行他的新政,讓新政能夠完美的實施,徹底改變國家的局勢,讓國家改變自漢末以來的頹勢,重新成為最強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