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穩紮穩打漸推進
李秀娥還真就派兵支援成軍了,按照與成王的約定,二十萬大軍出動,直接奔向陳州。
這陳州的裘軍守將名叫楊梅林,他跟隨嬴王一起征戰,奉命留下來守城,嬴王要去進攻蜀都,只給他留了一千人馬。本意就是讓他看着的,未料想滕軍會來攻城。
見滕軍大軍到來,慌了手腳,他見識過滕軍的威力,這一千人根本守不住陳州,急忙派人去求援。
有人出城,滕軍看到了,龐彪正欲叫人追趕捉將回來,卻被李秀娥攔下了。
“讓他們且去,莫忘了我們的目的,前來支援成軍,能分散裘軍最好,裘軍來的越多,成王的壓力越小。嬴王若是不派兵來,我們正好拿下陳州。”
龐彪明白了王后意圖,便將心思轉到攻城上。對攻打陳州,李秀娥並不着急,先將城圍起來,給守城的裘軍製造一種壓力。
每日裏派人到城前喊話,勸其投降。一封勸降書射上城頭,楊梅林戰戰兢兢看罷,唉聲嘆氣,打,肯定打不過,守,絕對守不住,跑,當然也跑不了,若待滕軍攻進城來,是盡忠,還是投降?
他如坐針氈,舉棋不定,與幾位心腹商量半日也沒定下個主意。攻打陳州,嬴王費了老鼻子勁,損失巨大,讓他這麼輕易拱手相讓,那嬴王豈不恨死他。依照嬴王的脾氣,回裘國之後,他的一家老小恐怕性命難保。
罷罷罷!為了妻兒老小,只有戰死在這陳州,縱使丟了城池,那父母妻兒還是平安的。
他的這種想法,感染了手下,一個個垂頭喪氣,士氣低落,知道終會戰死,守城也便懈怠起來。
令他們感到意外的是,滕軍換着班的在城前喊話勸降,甚至有人編了書來寶表演,也是勸降之意,就是不攻城。
如此一來,那些守城的將士個個沒了鬥志,有精神的卻偷偷扒頭看滕軍的表演,私下裏三三兩兩在那議論,甚至還學唱。
楊梅林見了,心裏不是滋味,他決心與滕軍血戰到底,看軍卒的狀態,卻似不以為然,他有些氣惱,抓過一個軍卒,問其為何如此。
那軍卒倒是理直氣壯,這陣勢與滕軍開戰,城必破,兵必敗,扺抗就剩一個死,毫無希望的仗,打着沒意義,不如儘早投降,也落個性命保全,將來還能回家與家人團聚。
楊梅林大為光火,說他擾亂軍心,當即斬殺。軍卒們被震住了,立刻精神起來,嚴守崗位,不敢再私聊。
望着怒氣衝天的楊大將軍,那些人眼裏是怕,心裏是恨,待他走後,已有人有了想法。
晚飯之後,楊梅林巡視過城防,回營休息,他雖有萬分擔心,可決心已下,倒是睡得着覺。哪料想在他進入夢鄉之後,有兩人悄悄進屋,見他睡得香甜,並未發覺,手起刀落,將其頭顱割下,用衣服裹了,潛出營帳。
那二人來至城門,叫軍卒開門,一舉布包,高喊一聲,“楊梅林已死,想活命的開城投降,莫等滕軍殺進城來,枉作了冤死鬼,再也見不到妻兒老小!”
眾軍卒早有投降之意,見有人帶頭,紛紛響應,開了城門,那二人去滕軍營中報信。
龐彪正在視察軍營,見敵軍守將被殺,喜出望外,急忙報與王后得知。
李秀娥尚未休息,她正在與小雷霆密議,聞言也是驚喜,便讓龐彪連夜帶兵進城接收防務,主力部隊明日再進城,以防有詐。
龐彪覺王后考慮周全,遂親率一萬軍卒進城而去。城中裘軍多數人尚不知楊梅林已亡,還想要與滕軍廝殺,那兩位降將將楊梅林首級展示,眾人方信。抵抗無異於自殺,紛紛放下武器,做了俘虜。
對於那幾個楊梅林的心腹,在那降將的帶領下,龐彪帶人去捉。那幾人倒是義氣,誓死不降,拚死搏鬥,李元勛以一敵五,一個個全部擊殺。
看到李元勛的勇猛,龐彪心生感嘆,幸虧當初是小雷霆與李元勛進行的首戰,否則的話不知要犧牲多少滕軍將士,恐怕也難以戰勝他。
慶幸之餘,心裏也有個比較,自己與之對戰,估計也會戰敗。好在李元勛不爭功,不驕傲,令行禁止,未懷二心。龐彪清楚,這都是王后對他們這些降將一視同仁,從不厚此薄彼,只是論功行賞,哪個也不打壓,更不許滕軍將領歧視,營造了一種團結合作的良好氛圍。
如若發現有誰歧視降將,背地裏說壞話,王後會親自找其談話,並令其當面道歉,當著王后的面取得對方諒解,二人不得生嫌隙,方才作罷。如若事後再有此等言論出自同一人口,必當責罰。
如此一來,將士們很是團結,有事論事,無事誰也不敢生非,打小報告的在王后那裏不吃香。
龐彪私下也向王後進過諫,小報告還是有必要聽的,可以掌握臣子的動向,以防個別人圖謀不軌。
而王后卻告訴他,她待文臣武將如兄弟姐妹,帶他們致富強國打江山,為的是諸位的大好前程,不想要前途光明的,儘管去耍陰謀詭計,絕不會逃過她的那雙法眼,其下場可想而知。
王后明察秋毫,眾人皆知,一切旨意全是為民着想,人人得到實惠,誰又嫌命長去逆反呢?
龐彪想得有點多了,他甚至懷疑自己,看到李元勛這麼勇猛,是不是擔心他的功勞會蓋過自己。這個念頭一萌生,他趕緊掐斷,感到自己狹隘了。
屏去雜念,着人打掃戰場,安頓降卒,那幾位帶頭降將負責管理,龐彪又去安排防務,一番忙碌,安置妥當已是後半夜了,這才去休息。
楊梅林派出去搬兵的將士,還真從嬴王那裏帶來了援軍,不過不是幾萬人,而是二千人。這些軍卒不是來幫着他守城的,這點人手與滕軍對抗無異以卵擊石,他們是奉嬴王之命,幫助楊梅林逃脫的。
城可以丟棄,命一定要保住,特別是裘軍兵卒,能逃出多少算多少,裘軍與滕軍作戰,減員太快,嬴王都有些心疼了。
可惜這些人來晚了,第二天,當他們來到城前,遠遠地看到城頭上換了旗幟,猜測楊梅林凶多吉少,也不敢與滕軍照面了,只得悄悄的回去復命。
其實他們的到來,已被滕軍發現,李秀娥並未派兵追擊,任由其離去。
入城之後,按照慣例,李秀娥親自去做降卒思想工作,這一次與之前不同,還真有不少人想離開,回裘國去,與家人團聚。
李秀娥當即發放盤費,數百人千恩萬謝之後踏上歸途。
張貼安民告示,城中居民卻多是閉門不出,這種現象未曾發生,李秀娥以及眾將多是不解,派人下去探聽原由。
信息反饋上來,民眾心存疑慮,不明白這兵家之事,前些日成軍與裘軍作戰,算是保家衛國,這又裘軍與滕軍對壘,算是哪門子事來,城頭旗子變來變去,他們算是屬於哪個王國自己都搞不清了。今日是滕軍在,弄不好明日裘軍又來了,心頭悸悸,難以安生。
對此等狀況,李秀娥非常重視,遂親至民家,登門安慰,讓那百姓儘管生活,任何兵卒不會騷擾,有違令者定斬不赦。至於陳州是屬於哪一王國,只須看城頭旗幟。
言外之意,這陳州已歸滕國管轄了。
李秀娥甚親民,且滕軍軍紀嚴明,無人敢騷擾百姓,不幾日滕軍口碑頻傳,民間對滕軍好感頓生,已有話傳至李秀娥耳畔,民眾倒是想歸屬滕國,帶他們一起致富。很快,街頭巷尾恢復了昔日繁華,不曾像發生過戰事一般。
官府也恢復秩序,又幫那貧困百姓解決實際困難,這滕軍更是讓人交口稱讚。
待到一切安置妥當,李秀娥才準備起程,向下一被裘軍佔領的都市進發。
留下守備陳州的軍卒,並未安排自寧都帶來的滕軍,而是裘軍降卒。諸將不解,擔心那些降將反水。龐彪也未解釋,只是告誡諸將聽從王后旨意,王后自有運籌。
臨離開陳州之前,李秀娥特意招見了那裘軍降卒,滕軍主力即將離開,希望他們守土有責,不可心生二意,否則滕軍會殺將回來,下場如何不必明說。
那些降卒曾與成軍激戰,又背判了嬴王,如若再反水滕軍,下場可想而知,哪一方也難再容下他們。他們心中明白,只有效力滕軍,才可保全性命,今後尚有前途發展,紛紛發誓,表明忠心。
李秀娥當然不會被一兩句誓言所迷惑,就當前形勢,以及滕軍的實力,容不得他們二次背叛,識實務者為俊傑,想必他們也不敢不忠。
命裘軍降將守城,李秀娥是有長遠謀划的。滕軍要繼續遠征,每攻下一城若是留下部分軍隊,必將兵力越來越少,莫說俘獲守城裘軍補充兵源,那守城降卒本就沒有多少,不足以保持一定兵力,尚不如讓他們繼續守城,他們倒是更願留下的,也算是順應民意。
滕軍西進,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攻城掠地,李秀娥並不着急。每打下一城,總要安置妥當,穩定軍心民心之後,才再出發奔向下一城市。
滕軍不急與裘軍作戰,可有急的。耐不住性子的是嬴王和成王。這弟兄二人,都在對滕軍的西進而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