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章

夜色初上,鍾府。

正在細賞《秣陵南北街市圖》的鐘開儀忽得家僕傳報,說是元孝廉來訪。

他心裏一陣詫異,忙放下圖,往正堂走去。

鍾家正堂內,元濟正在靜靜地吃茶。望見鍾開儀進來,開口道:“南北街市圖如何?”

“是你親手所畫,當然無有不佳的。突然到訪,不像你了!”

“我來,自然是有事找你。”

鍾開儀默了一默,揮手讓下人們散去。

“令尊有信來?”

“他讓你我準備明年的會試,中朝需要一些新面孔。”

“看來有人的勢頭太盛了。請轉告令尊,開儀定不辜負厚愛。”

元濟點了點頭,起身準備離去。鍾開儀一把拉住他:“你也太來去匆匆了,都快掌燈了,不如就在我家隨便用些晚膳?”

“歆和的信使約莫晚膳後會到我的住處,不及時回信,她要着急的。”

“到底是她會着急還是你等不及要看她的信了?”鍾開儀笑道。

元濟不答,臉上卻難得露出一絲喜悅。片刻,又正色道:“新來的樓孝廉如何?”

“未知全貌,不好獨斷。但目前看來也不像是他的人,大概只是尋常的科考士子吧。再相處看看,畢竟以後是會從榆陵出去的,明面上算起來也和我們是一派。”

元濟道點點頭:“他若和我們一心,將來自當全力助他。不過我看他今日與你們閑談時,滿臉都是羨慕之色,不知日後見了榮華富貴,會不會被迷了眼。”

“但願不會。”鍾開儀頓了頓,又道:“陸二姑娘有說這次會捎什麼京都的點心來嗎?上次我去你那,嘗了一個銀絲卷,實是人間美味,不知道這次……”

“少的那個銀絲卷果然是你偷吃的!”元濟無奈道:“這次什麼也沒有。”說著便往堂外走去。

鍾開儀望着元濟的背影急道:“你還未收到信,怎知這次沒有!我明日散了學就去你那,別私藏啊!你從來也不愛吃這些甜膩糕點的,我這是在幫你!”

元濟頭也不回,只是背身擺了擺手。

晨起讀書的日子過得飛快,轉眼間已近大雪。

天光逾短,天氣愈冷,又是一日晨課,學堂內好幾個同學都撐不住犯起了困。

擔任教習的彭夫子見此情形便暫停了講課,道:“月半在即,小考逼近,今日暫放疏通詞句,且選一題讓諸位來論一論。

“前日我去鄒氏茶鋪吃茶,遇一富家公子,頭戴凌雲巾,衣着金線織袍,腰間大帶鑲滿玉石,腳登雲紋皂靴,察其姓名,並無官職、功名。請諸位論說。”

眾人心下不解,不知夫子為何提到這衣着鮮亮的富公子,一時間不知該論說些什麼。正當疑慮之時,只見鍾開儀立身拱手道:“學生不才,願試一論。”彭夫子略一點頭。

“這位富家公子的穿着雖是秣陵今冬時新的樣式,卻犯了大忌。”

堂上諸人聽得此言,皆是困惑,只有彭夫子略略一笑。

“凌雲巾用綢絹製成,中為冠,左右以金線屈曲綉成雲狀,高聳挺立,戴上自是倜儻人物。但據學生所知,它與朝廷為官員制定的忠靖冠極為相似,說是仿製也不為過。因此,朝廷多年來一直明令禁止庶民軍士服此巾。那衣袍、大帶、皂靴也不是他可以穿着的。

“《大曄會典》中《服典》一章有記,庶民服飾不可綉金線、佩玉帶,皂靴也不能有織綉圖樣。那公子並無一官半職,亦非功名傍身之人,服此衣飾當已逾制。

“可嘆此一事在秣陵城中卻隨處可見。稍有財帛之家,不論男女皆衣着越禮,繁麗華貴,與國朝推崇的清簡質樸大相逕庭。庶民士紳不以為恥,反而漸成攀比之勢,今日李家婦人珠翠蓋額,明日孫家女兒金釵滿頭。男子皂靴也以金絲銀線綉製圖樣,如此無視國朝法度,明為越制,實為僭禮!”

眾人聽得點頭。鍾開儀又道:

“通觀歷朝,禮制之廢,常起於風俗之壞。風俗壞而民無度,民無度而欲滋生,欲滋生而禮制廢。一朝之制,為一朝之法度,若無人守禮遵法,天下混亂不治,聖上與朝中諸位大臣縱有千般手段,又當如何保世安民?學生淺論拙見,但請夫子與諸位學友指教。”

彭夫子點了點頭:“有些道理。還有哪位願論一論?”

眾人嘖嘖稱讚:“夫子,知守兄真知灼見,誰會想到一富家公子的穿着也能映射法度,這般才思,實非我等所能及!”

此時,窗外也有二人駐足細聽。一位身着月牙色道袍,頭戴玄色四方平定巾的中年男子笑對另一青佈道袍、髯須低垂的中年男子道:“榆陵得人。”

“文邕兄謬讚!說實話,開儀有此論,我並不驚訝。他天資過人,自小便有舉一反三之思,又肯下功夫讀書研習,成才是早晚的事。只是他一路行來頗為通順,沒受過什麼擊打,我只擔憂……”

“賢弟不必思慮太甚,眾人皆有造化。我看鐘小公子雖然錦衣玉食養大,看似不知疾苦,但他天生一派活潑達觀的性子,將來即便有千難萬難,也不會一蹶不振,以致失了本真。”

“文邕兄最擅形家,你既如此說,我便放心許多。來,我們到堂上再敘!”

說話間,兩人便往正堂走去。原來那戴着巾帽的男子是欽天山上欽天監的監正彭文邕;而另一位髯須男子,則是榆陵山長徐恭益。

二人在堂上坐定,徐恭益道:“文邕兄今日為何親自下山採買?”

彭文邕面帶憂色:“我此番下山是特來找你的。我前日觀星,見熒惑隱現,似有異動,恐怕二十年內有留守之象。況且紫微垣愈發暗淡無光,我甚是擔憂,連夜呈報上奏。萬幸太微、天市二垣尚能穩固,還可暫享太平。只是中朝之事,卻是不能再拖了。”

徐恭益不解:“紫微垣乃帝星,如今聖上正當盛年,怎會暗淡起來?那熒惑本就時隱時現,難追其蹤,熒惑守心百年難現,難道真的會到如此境地嗎?”

“星象更變本就難以捉摸,大燁如今看似太平繁盛,但你我皆知聖上身邊有何人在。熒惑守心是大凶之象,若是真的發生,恐怕你我也難避厄運,還是要早做打算。

“輔望兄雖貴為國朝首輔,想必也多是勉勵支撐,是時候添些左膀右臂了。他近日可有信來?”彭文邕問道。

“他說讓開儀和濟兒準備明年開春的會試。只是我總覺得,要將榆陵的聲勢在中朝做大雖非難事,但僅憑几個官員或是這小小書院,實在這難以獲得天下人的認同。榆陵一派缺了一位能夠撼動天下儒生的領頭人。”

“若說此前我還暗自擔憂該如何選出這樣一人,今日學堂旁聽片刻,便知那人該是誰了。”

徐恭益有些驚訝:“你是說開儀?他今年才二十多歲,年紀尚輕,又還未入中朝效力,如何能成榆陵魁首?”

彭文邕微微一笑:“敢問你是如何成為榆陵山長的?”

“我年少時雖有些散漫,但後來苦讀多年,有功名后忠心效力朝廷,又得了些虛名,才做了榆陵的山長。”

“那鍾小公子自然也當如此一步步行來。他現今已有學識,得功名、入中朝只在朝夕。但是一個讓天下人都知道他的機會卻是難得,少不了需要我們去替他謀劃一番。”

“依我看,這機會不如造在他會試之前,若是入得中朝去,想再有什麼時機,也就難了。”

彭文邕喝了口茶:“不如就在榆陵書院主持一場‘清議’,至於論題么,我看今日他們由服制的逾越引出對禮制和法度的論說便很好。先造聲勢,再入中朝。”

“正合我意!榆陵書院雖然在仕進上有些虛名,但始終沒有向世人表明我們的態度和思慮,正好借這個機會展示一番。雖說是為著開儀,但除他之外,榆陵中也是有幾個能在學識上獨當一面的,是時候讓中朝和世人看看我們榆陵子弟的風骨了!”

“榆陵子弟皆是你精心選拔、教導,自當與眾不同,何況將來他們中的好些人都要身擔大任,品格、學識缺一不可。此番塵世顯名,雖說會得世人之仰望,但也須時時提防那人的算計,別讓孩子們無辜遭罪才好。”

徐恭益點頭道:“說的是,不過目前看來,那人只與在朝之人作對,又忙着捐官的私差,再加之我如今已失官職,也無意入仕,只是做個民間的閑散山長,教些學生,估計一時之間,那人並不覺得我和這些未得功名的學子們能是他的威脅。這樣倒是給了我們一些機會。”

“這五年,鍾小公子和元三公子在秣陵韜光養晦,一直沒有參加會試,守的是‘潛龍勿用’之理。如今也該是‘見龍在田,利見大人’的時候了。不過,若是突然辦起這論說服制的清議來,未免有些奇怪,總要有個契機才好。”

徐恭益笑道:“契機嘛,倒也不是沒有,文邕兄且看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榆陵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榆陵錄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