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第十八章

顧啟珪的拜師禮定在臘月十八這一天,他自己是沒想到這件事這麼快的就被定下來了,畢竟拜師禮對於一個儒學學子來講甚是重要。

今生,顧啟珪生於官宦世家,雖然從小就有夫子教授他一些知識和禮儀,爹爹顧國安還親自給他做啟蒙,但要說真正意義的學業還是得從正式拜師開始算。

所以說,拜師禮就是一個書生學子一生中很重要的節點,在古代“入學禮”被視為人生的四大禮儀之一,與成人禮、婚禮、葬禮相提並論。在大齊朝,“拜師禮”也備受重視,通常的“拜師禮”包括正衣冠、行拜師禮、凈手凈心、硃砂開智等禮儀內容。

作為母親,朱氏對此次“拜師禮”非常重視,陪着幼子演習了好幾遍,還是唯恐中間出差錯。相比起顧啟珪的淡定,倒是更顯緊張。

臘月十八這日清晨,朱氏早早就起了身,幼子拜師是大事,她當然尤為上心,一大早起來就清點拜師用的東西。顧啟珪穿的長袍,以及拜師用的六禮束脩,她檢查的仔細。

所謂束脩六禮,即是行拜師禮時弟子贈與師父的禮品,主要指,一曰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業精於勤;二曰蓮子,蓮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三曰紅豆,寓意為紅運高照;四曰棗子,寓意為早早高中;五曰桂圓,寓意為功得圓滿;六曰乾瘦肉條,寓意腹有詩書氣,以表達弟子心意。六禮雖簡,卻有着美好的寓意,蘊含著萬千學子的希望和有志於學的志向。當然,對於世家來說,拜師禮肯定不僅僅是這些,古玩字畫,珍藏孤本肯定少不了。

顧啟珪不用操心這些,他如往常一樣在卯時就起了床,洗漱過後,跟着新來的師傅學習打拳。師傅是顧啟珪拜託自家爹爹找來的,並不是為了能有多高的武術造詣,僅僅是為了能夠強身健體,在古代這個感個冒就有可能沒命的時代,沒有什麼比有個好的身體更重要。

到辰時時,通常顧啟珪都會溫習四書,《論語》,《大學》,他已經跟着爹爹陸續學完了,加上前世他對這些書也算了解,他大致明白書中的意思。到現在,他可以說是已經誦讀了很多遍,可每一次重新讀,都好像又會更明白一些,所以溫習四書成了他每日晨起的習慣。

今日因為是他的拜師禮,他本是一點兒不緊張的,可看到娘親緊張兮兮替他張羅,倒是讓他有了一絲絲的緊張情緒。

巳時末,顧國安親自帶着顧啟珪到了陳府。

古代文人墨客拜師是頂重要的大事,自古師徒關係被看做僅次於父子關係,即俗諺所謂”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傅”、“投師如投胎”。師傅被看做僅次於父親的角色,許多家教、家訓、家誡中也都強調要尊敬老師,視師如父,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甚至還有“不敬先生,天誅地滅”的拜師俗語。

所以今日顧啟珪拜陳恪為師,不只是單單找個教學的師傅而已。陳恪無子,不出意外,他應該就是那個替陳首輔養老送終的徒弟,所謂師父。而且陳恪陳首輔可以說是日理萬機,應是沒有很多空閑時間給他講學的。

進了陳府,顧國安直接帶着顧啟珪去拜見了陳首輔,真論起來顧啟珪還是第一次和他交流,他看起來很和藹,忽視周身攝人的氣質,單看外表很難相信他就是權傾朝野的內閣首輔。

顧啟珪的拜師禮定在了正午時(也就是十二點左右)。午時剛到,朱府就派人送來了“十魁”,所謂“十魁”,就是髮菜、湯圓、豬肝、小鯉魚等十味,分盛十碗,在行拜師禮當日擺在中堂,師兄弟一起享用的膳食。“十魁”當由外祖母家準備,這本是江浙一代的規矩,今年朱府剛進京,難為他們還想着,真真算是有心了。

陳恪已是知天命之年,弟子倒是不少,在京中的倒沒有幾個,而且都與顧啟珪年齡相差甚大,聊是聊不到一塊去的。並且,他們都與顧國安同朝為官,平時兄阿弟阿的稱呼着,現在讓顧啟珪稱他們為兄,平白比顧國安矮了一輩,他們自是不願意的。

午時正剛到,拜師禮就算正式開始了,陳恪替顧啟珪正了正衣冠,使之衣着整齊,就進了正堂。顧啟珪在門口恭立片刻,才跟着進去。

他走到紅色氈毯面前,端端正正跪在上面,首先向至聖先師孔子行九叩之禮,然後向陳恪行三叩拜師禮,向師父敬茶,獻上準備好的六禮束脩,和朱氏準備好的其他禮品。

陳恪接過茶喝一口,示意旁邊的弟子接過禮品,親手把早已準備好的四書遞給顧啟珪。

接下來,就是顧啟珪按照流程,將手放進早已準備好的水盆里,正反各洗一次,然後擦乾,此意為“凈手凈心”,去雜存精,希望在日後的學習中專心致志,心無旁騖。

陳恪手握佔着硃砂的毛筆在顧啟珪眉心處點了一個紅點,這就是所謂的“硃砂點痣”,“痣”通“智”,意為開啟智慧,目明心亮。這也是拜師禮的最後一個步驟,再之後,就是作為師父的陳恪對於弟子的□□。

“你現在還小,我就送你一句話,‘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這本是歐陽永叔教導子孫所寫下的,為師也把這句話送與你,望你謹記於心。”

“是,師父,徒兒銘記於心。”顧啟珪是知道這句話的。這本是歐陽修勸誡次子努力學習,提高修養時寫下的《誨學說》中的一句話,對於官宦世家子弟來講可謂金玉良言。

在正式拜師行禮后,顧啟珪去拜見了師娘,把母親早已準備好的禮物呈上去,師娘自是十分開心,她本就是喜怒都表現在臉上的性格,此時從骨子裏散發出的開心倒是令人十分舒心。

記得上次在舅舅家暖居宴的時候,他還管她叫祖母呢,現在陡然低了一個輩分,倒也沒有任何的不適。當然,顧啟珪嘴角抽了抽,他這新上任師娘的記性還真是不錯,暖居宴說要給送他禮物,這不這就給他了,看着手裏這一盒子的銀錁子,銀瓜子,銀質的匕首,甚至還有銀質的小兔子,雕的憨態可掬的,一看就是特製的,還真是下了些心思。顧啟珪覺得好笑,心裏卻也暖暖的。

顧啟珪父子並沒有在陳府多待,他爹爹還要帶着他去拜訪親朋長輩,大致就是接受長輩的祝福一類的。至於宴請蒙師,應該得等到年節過後了,今年是多事之秋,北方雪災剛剛平息,實在不宜大操大辦各種宴會,陳恪和顧國安豈會在這個風口浪尖頂風作案。

其實,真論起來,拜師陳恪陳首輔,並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作為內閣首輔兼任刑部尚書,陳恪實在太忙了,怎麼有時間去教授一個黃口小兒,給他講四書五經呢。可是這些難道顧國安不知道嗎?可他還是應下了。

他當然知道,他也沒真想讓當朝首輔去給自己兒子做蒙師,年後,他會把幼子送到國子監系統學習,這一決定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幼子性子沉穩,獨自在家請夫子教育也可,但就怕他養成更加淡然的性子。國子監同齡人多,能有交到幾個至交好友是最好不過了,那會是他一輩子的資源。再一個,幼子自制力強,也是適合集體讀書學習的。

他倒是想把孩子永遠放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保護起來的,可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總有一天要獨自去面對世間的風風雨雨,進入國子監對目前的孩子來講倒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

顧啟珪是沒有想着這些的,但他知道爹爹不會害他,他現在只要跟着爹爹的腳步往前走,努力充實自己就行了,至於其他,相信家人都會為他安排好的,他就是有這個自信。

註:古代國子監,出了已有功名的人可以通過參加選拔考試進入國子監,文官京中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之上,武官兩品以上,准許送一子入國子監讀書,是為蔭監中的恩蔭。

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譯文:玉不琢磨,不能製成器物;人不學習,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恆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琢墨製作成器物,但也還是玉,它的特性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嫡長嫡幼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嫡長嫡幼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八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