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9 章

第 179 章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件極大的事,確實未如趙儉預想的那樣發生。

貞文二十六年的這個冬天,皇帝並未駕崩。

入冬天氣寒冷起來后,貞文帝的身體就有些不好,甚至冬至前夕時,還停了一次早朝。冬至的圜丘祭天大典,都是幾個成年皇子代皇帝,領着三品及以上大臣完成的。

即使如此,貞文帝終究還是渡過了這個冬天。

在冬至過後的一九天裏,趙儉進宮向貞文帝請安,言是與黎和周坐談時,黎和周偶得靈感,萌生出‘炕床‘一取暖之物。

貞文帝聽了趙儉的描述,覺得‘炕床‘是能取暖的好物!於是傳口諭,讓黎和周描畫出來圖紙,交於工部,趕緊安排工匠進宮‘盤炕‘。

皇帝想要辦的事,總是很快就能辦好。剛進二九天裏,就已經在乾清宮以及皇帝常去的幾個妃嬪宮中,盤好了大炕。

煤炭整天徹夜地燒着,炕床上暖烘烘的!最冷的二九、三九天裏的日子,皇帝過得不算難。

皇帝會缺皮毛等保暖物嗎?皇帝會被凍着嗎?一般是不會的,貞文帝乾坤獨斷,無人敢挾制苛待於他,他自然不會被凍着。

然而宮殿高大空曠,總透出一股陰冷濕氣來,即使身上穿暖和了,也總還覺得冷。但若是燒了炕,將殿內燒得乾燥暖和了,就彷如置身溫暖春日一般,感覺就要舒服許多了!

之後,先是王公大臣們開始請工匠‘盤炕‘,再又很快地傳向民間,京中富商們、京城小官、殷實人家......家中都會盤一個大炕,炕床此物風靡一時。

黎池的狀元府里,在他想起火炕這好東西之後,就已早早地盤好了。妻子徐素身體畏寒,冬天的日子總不好過,有了火炕就好過多了。

黎池前世是南方人,家中並無火炕,到冬日寒冷的京城來為官之後,黎池又經常在外面跑,一時間還真沒想起來。

如今終於想起來,就趕快盤好炕,總要讓家人在冬日裏過得舒服些。

這是前事,不必多做追述。

......

年前時,黎池那是忙得天翻地覆!過年的那幾天,也並不多清閑。走親訪友、人情往來,照樣忙得很。

不過,貞文二十七年的這個新年,有黎溏和黎海在,能夠幫黎池招待些客人,這也是歷練黎溏的好機會。

因此,雖隨着黎池的升遷,要往來的人家增加了許多,有了黎溏和黎海幫一把手,黎池雖忙得緊湊,卻也不至於忙不過來。

開年之後,錢糧預算的施行,是各省清吏司的事情,黎池倒是能將這是稍微丟開手去。

然而,黎池最近終究還是不能得清閑。

開春天暖,該計劃着種植紅薯、玉米和棉花了。

京城及周邊地區,地屬北方,一般種植春紅薯和春玉米,棉花與紅薯和玉米的下種時間,前後也差不了多久。

因此,在開春天暖之後,紅薯、玉米和棉花,差不多先後就要種到地里去。

種下去還不算完,還得精心地關照着,若遇到蟲害,要及早整治,若缺肥少水了,要及時施肥、灌溉。

扶犁耕地、丟種掩埋、施肥擔水......這些事自有皇莊裏的農人或下人去做,並不用黎池親自上手。但那些人都是第一次種植紅薯、玉米和棉花,沒有經驗,還得黎池留心指導。

而且在京城又與在羊城不同,黎池到底是領了這一樁任務的,做甩手掌柜還是不太好。

自紅薯開始育種后,黎池隔上個三五天,就會騎馬出城往皇莊跑一趟。

在皇莊上,黎池也不嫌臟不嫌累,每次都會去到田間地頭,查看一番作物的長勢。有時還會捲起褲腳,換上舊鞋,下到地里去,親手演示掐紅薯秧的訣竅,栽紅薯秧的手法、間距等。

‘六元老爺‘勤勞負責、溫和親近、博學多識......的美名,又多添了一項佐證。

在黎池對種植事務如此精心負責的情況下,皇莊上的農人、官奴等下人,也不敢不盡心。

如此同心協力之下,等到夏秋時節收穫時,果然是一個大豐收!紅薯平均畝產七千斤,玉米平均畝產一千一百斤,棉花畝產五百斤。

如此大豐收,貞文帝覺着自己的身體和精神,是近幾年來前所未有的舒泰!於是擺駕京郊皇莊,與朝中眾臣一起,親眼見證了那堆成幾座大山一般的紅薯,一垛一垛金黃的玉米棒子,潔白綿軟似天上雲朵般的棉花......

一貫神態慵懶,喜怒不形於色的貞文帝,站在紅薯山之前,哈哈大笑出來!

“哈哈哈!如此豐收之景,讓人心懷暢快啊!暢快啊!”

眾臣紛紛應和皇帝,都道此豐收之景壯麗非常!此豐產之物,實乃天下百姓之福!

先不說這豐收的景象,確實讓人心懷激蕩、震撼非常,就是為使皇帝開心,眾臣們也都是要連連附和的。

貞文帝當場就將黎池一頓好誇,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又承諾賞賜黎池一些綾羅綢緞、金銀玉器等,這也是一般操作。

比較出乎意料的是,貞文帝最後拍着黎池的肩膀,說:“和周之功德,乃使天下百姓吃飽穿暖,堪配百姓供奉叩拜。若論功配享太廟者,也不過如此了!”

皇帝這話一說,隨行大臣心中瞬時激蕩不已!

‘堪配百姓供奉叩拜‘,受普通百姓的叩拜,倒不是多了不起的,官員都有此殊榮。受百姓供奉......像供神仙牌位那樣供奉,才真的是莫大殊榮了!

不過這些頂多只能說明,黎池於天下百姓有功,當得了黎民百姓的感恩。

真正讓眾臣心中震蕩的,是皇帝一句‘若論功配享太廟者,也不過如此了‘!

太廟,是皇室宗廟,皇帝自家的祖廟。太廟正殿是供奉大燕歷代皇帝的地方,太廟配殿裏就是供奉的有配享太廟殊榮的宗親、功臣等。

配享太廟者,是受後代皇帝皇子跪拜的,還享受大型祭祀!受皇帝的叩拜,享皇家祭祀,這幾乎是一個人死後的最高榮譽了,畢竟皇帝死後也就是如此了!

皇帝這話一出,黎池也是心中一震。他是新世紀人,覺得身死煙消,死後的事情,都是浮雲。配享太廟,或者一床草席裹了扔亂葬崗,本質上並無區別,反正到時他也不知道了。

但是,他生活過一輩子的經歷再真實不過,死後又穿越到這古代來,生活到現在,這也是真真實實的。或許,死後也有區別呢......

等等!黎池心念電轉之間,陡然意識到,皇帝不過是心情太過高興,於是就誇讚了他一句而已,並不是承諾於他,讓他死後配享太廟。所以,他並不用想那麼多的。

更何況,在黎池前世歷史中清代張廷玉,上一任皇帝雍正帝,承諾了讓他死後配享太廟,可一朝天子一朝臣,後面的乾隆帝且還不樂意呢,差點就沒能成。

死後的事情,不必介意那麼多。

黎池向貞文帝躬身行禮,“臣謝陛下誇獎,不過陛下這就是謬讚了,臣只是領了皇命,做了臣該做的事情罷了,承受不起陛下盛讚。”

言下之意就是,臣只是聽陛下您的命令行事,或有些苦勞,但功勞肯定是歸陛下您的!受不起陛下盛讚,受不起啊受不起!

黎池這話一說,眾臣一想也是,不過是隨口誇讚罷了,又未定下黎和周死後配享太廟,不必太過震撼和艷羨。

而黎池的這番話,聽在皇帝的耳中,就是謙虛恭敬之言了。不過皇帝深深地看了黎池一眼后,未再多說。

雖他覺得這黎和周足夠配享太廟,卻不能明明白白地承諾。雖他不信有此可能,但若萬一黎和周因此變得居功自傲呢?那後面的皇帝,就會為難了。何必埋下這個隱患呢?

然後,貞文帝仿似只是隨口一問般,問隨行眾臣和皇子們,“皇兒們,愛卿們,這黎和周真是會說話啊,你們說是不是?”

按尊卑先後,首先應是皇子們回答。

因皇帝此時表現出來的,並不是多嚴肅地在發問,就也可不必講究長幼先後,有幾個平時傻大哈的皇子,紛紛點頭表示贊同:“是啊是啊,黎大人真是會說話。”“黎學士才華橫溢,真是會說話。”

在其餘皇子回答時,因佔了‘嫡長‘中一個‘長‘字,在去年冬至祭天大典時,因而站了居中主位的大皇子趙義,心中思考片刻后,才回答到:

“黎大人滿腹經綸又才華橫溢,是深諳說話之道的。臣子若深諳說話之道,在向君王進言時就更容易,俗話說‘良言苦口‘,但若是能做到‘良言甜口‘呢?不就更利於進獻良言?”

在趙義說這話時,眾臣之中,有幾個官員的神色,就有些異樣。

果然,貞文帝對趙義的回答,只簡單地作了點評:“大皇子切入的角度,答得很好。”

趙義是以什麼角度切入的?倒有些不好區分,可說是臣子的角度,也可說是為帝者的......

貞文帝:“三皇子,你認為呢?”

儉王與黎池交情甚篤,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趙儉就大大方方地回答:“和周是一個溫文謙遜的翩翩君子,說話時難免謙虛些。”

趙儉看似沒有回答皇帝的問題,就‘黎和周是不是很會說話‘這個問題,他並未給出答案。

然而,卻獲得了稍微精明些的朝臣的認可。皇帝雖問的是黎和周是否會說話,但聯繫前後話語,皇帝要的是眾皇子的一個表態。

黎和周說他承受不起‘配享太廟‘的誇讚,你們認為呢?再深入一點,你們覺得黎和周夠格配享太廟嗎?究其本質,就是一個表態的問題,若你繼位為帝了,可會讓黎和周配享太廟?

當然,不能像回答最後一問那樣直白,像三皇子那樣,只答黎和周說話謙虛,就已經足夠了。

三皇子儉王趙儉,聽出了皇帝的言下之意,也願意表態。

那大皇子義王趙義,聽出皇帝言下深意了嗎?或許是受先前幾個皇子影響,思緒被帶偏了,因而沒有聽出來。

也或許是聽出來了,但趙義與黎和周不合,不想表態,因此才另切角度回答。

“兒臣也如此覺得,黎學士說話謙遜,是很會說話的表現。”

“兒臣也是這樣以為。”

......

之後,眾多朝臣有顧左右而言其他的,也有認為黎池說話謙虛的。

乍然一看,君臣父子間的氣氛,一如先前,高興而熱烈,洋溢着收穫的喜悅。

隨行的起居舍人鍾離書,默默地提筆記下:

—‘貞文二十九年初秋,黎池種紅薯、玉米、棉花,得大豐收。帝攜眾臣,親視之。紅薯堆積如連綿大山,巍峨不絕。玉米累垛如孤峰,燦如閃金。棉花如摘天上雲,綿軟溫暖。

帝大喜。賞池綾羅綢緞,金銀玉器寶物若干,又贊其功績:堪配天下百姓供奉叩拜,配享太廟者,亦不過如是。‘

※※※※※※※※※※※※※※※※※※※※

論一個好友當史官的好處?

黎池:^_^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科舉出仕(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科舉出仕(士)
上一章下一章

第 179 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