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

洪熙

永樂帝戎馬一生,青少年時作為藩王守護燕地,保家衛國;中年時起兵靖難,奪得皇位;之後對內勵精圖治,對外以戰為防守,在位二十一年,就有六次親征,最終,他死在征途,而非病床上,算是死得其所。

榆木川遠在蒙古,得知永樂帝死訊,太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以迎接皇帝的龍輿為名,把皇太孫朱瞻基打發出去,還把一枚小印給了長子:

“此乃大行皇帝初授我者,今吾以授汝,但有事報來,即用此識。”

已經去世的皇帝叫大行皇帝,因為此時禮部還未給永樂帝選謚號,是在去世和確定謚號期間的臨時尊稱。

這是太子監國用的印章。

朱瞻基接過印章,太子又道:“北上兇險,除了要防範瓦剌人驚擾龍輿,也要防着漢王和趙王的殘餘勢力乘機作亂,故,你出城時,將兩萬八千幼軍帶上,一路保護。”

兩萬八千幼軍經歷了倭寇之戰後變得強悍起來,有了軍魂,從雜牌軍變成了正規軍,三年前跟着皇太孫來到北京,一直在紫禁城作為禁軍之一的府軍前衛巡邏大內,是一股不容小覷的軍事力量。

朱瞻基有些猶豫,說道:“大行皇帝在北征中去世,帶走六十萬大軍,如今京城防守空虛,且趙王還在京城,尚未就藩,趙王府就有兩隊護衛,人數近兩萬人,萬一……父親,就留下幼軍守護宮廷吧,兒子不用帶那麼多護衛。”

此乃朱瞻基肺腑之言,如今的局勢,只要太子順利登基,無論皇室和國家都會平穩過度,免於動蕩。

但是太子被親爹壓制太久了,永樂帝去世,皇室有兩個儲君等着繼承皇位!

趙王已經被太子暗地裏設計“收拾”過了,雖然趙王還沒有就藩,但是趙王是藩王,皇太孫是儲君,對於太子而言,誰的威脅更大?

當然是皇太孫了。

所以,太子忌憚皇太孫,在繼承皇位的關鍵時刻,趕緊把皇太孫和幼軍打發出京城。

太子心中如此想,嘴上卻說道:“孝字當先,迎接大行皇帝的龍輿要緊,孤已經下令,命寧陽侯和陽武侯先率三千騎兵回北京防護,還派了駙馬沐昕去掌南京后軍都督府事,還有西寧侯宋琥(也是一個駙馬)協助魏國公守備南京,孤已經安排妥當,你莫要擔心,專心迎接大行皇帝。”

其實英國公張輔也在親征大軍里,論威望和武力,這幾個侯爵和駙馬如何比得過永樂朝最出眾的將星英國公?

但是太子就是不敢召英國公入京城,明顯是害怕英國公和漢王有舊,雖然英國公張輔已經把小女兒獻給太子當側妃來表示忠心了,但太子還是不敢相信英國公,寧可退而求其次召回寧陽侯和陽武侯。

這種的道道,皇太孫心如明鏡,見太子執意如此,想起太子妃的叮囑,莫要和父親唱反調,便不再提,領命而去。

現在的父親,已經不是過去的父親了。

對於父親而言,我,漢王,趙王,都是威脅。

臨行前,皇太孫抱着三歲的女兒親了親,叮囑阿雷,“你每日去太子妃那裏晨昏定省,不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有人若要試探你,不用理會,只管為大行皇帝舉哀便是,等我回來。”

皇太孫和幼軍都要走了,阿雷如何不明白太子的意思?只嘆皇室之內無新事,後輩人重複着前輩的做的事情,哪怕當年對此多麼痛恨,等到自己成為上位者,便會不由自主的重複、甚至,變本加厲。

阿雷預感到艱難的日子要來了,當皇太孫變成新的太子,當年東宮吃的苦頭、遇到的困難,估摸要全部走一遍了。

兩人過了六年神仙眷侶般的日子,說好了共甘共苦,甜了六年,到了苦的時候了。

阿雷如臨大敵,“我知道的,你不用擔心,我會穩住皇太孫宮。你在外頭要自己保重。”

朱瞻基遂帶着幼軍連夜出城,往漠北方向而去。

皇太孫一走,太子就開始預備登基了。

八月十一,京城文武百官集體上書,勸太子朱高熾登基,其辭曰:

“自昔帝王之垂統,皆傳嫡長以興邦(肯定太子無可挑剔的出身)……恭維大行皇帝文武聖神,高明廣大……誠以皇太子殿下嫡長仁明……受撫軍、監國之大權,攝尊祖配天之大祀(肯定太子監國時的優秀表現)……大行皇帝遺命殿下早登大寶(肯定太子合法繼承皇位)……”

這份勸進書其實不是給太子看的,而是發在邸報里,給天下人看的,讓天下人都知道太子繼承皇位是出身獨一無二、治國有道、且合法繼承三大理由。

按照規矩,第一次勸進肯定要以正在喪父的哀傷之中而拒絕的。

太子當然想登基了,不過形式還是要走的。

次日,文武百官開始第二次上書勸進,太子依然以哀傷的理由拒絕。

八月十三,在京城的趙王朱高燧單獨上了勸進表,連同文武百官的第三張勸進書一起送入東宮。

趙王單獨上書,實屬無奈。

趙王被太子大哥收拾得一點脾氣都沒有了,他瘋了才會用給父親投毒、弒父的方法謀反,捏造繼位詔書的拙劣方法去謀反!

他沒有做。

可是,趙王的岳父大人是黔國公沐晟,鎮守西南多年。趙王這些年來,一直鎮守在北京,無論軍政都有根基,勢力強大。趙王當然有爭一爭的心思,但是弒父殺兄這種事情他不敢做,他有底線的。

不過太子忌憚趙王啊,他被漢王弄得杯弓蛇影,根本不相信三弟。

於是,太子趁着永樂帝第五次親征,他負責監國,大權在握的時候對趙王下手了,栽贓弒父謀反的罪名,將趙王在京城的軍政勢力連根拔起,連宮廷的耳目都一併除了。

然後,故技重施,跪地乞求永樂帝放過趙王,“都是下面人的錯”。

太子得名又得利,趙王從此對太子刮目相看,膽小窩囊、婦人之仁都是假象,大哥的隱忍謀略,他和漢王加起來都比不上。

你大哥永遠是你大哥。我們兄弟兩個都玩不過大哥。

現在親爹死了,唯一保護傘倒了,再一瞧,喲,連皇太孫和幼軍都被打發出京城去了漠北。

連親兒子的防備,趙王頓時有種危機感,害怕太子登基後來個秋後算賬,找他這個三弟的麻煩,趕緊上書勸太子大哥登基,說“天位不可久虛,生民不可無主”,表示臣服,沒有二心。

除了這個,趙王還捎信給山東樂安州的二哥漢王,要漢王趕緊上書勸太子繼位,爭一個從龍之功,將來兄弟兩個要在大哥手裏討生活了,要有眼色啊!

趙王從小就將漢王視為榜樣,覺得二哥足智多謀,武藝高強,兵法卓絕,可是漢王收到信后,立刻

焚毀,就像沒收到似的,只是一味在王府舉哀,根本沒有寫勸進表。

經歷了喪子之痛,漢王依然是驕傲的性格,心想老子跪天跪地跪父母,才不會跪大哥,老子就不肯上書,有本事你登基之後給老子按上一個謀反殺了我啊!

殺了倒乾淨,讓世人看清你虛偽!

由於漢王不肯上書,太子有些尷尬,他一直等二弟的反應,等兩個弟弟都上書了,他就答應登基。

現在怎麼辦?尷尬了。

太子沒得辦法,只得三請三辭,說“夫國有大戚,四海生民如喪考妣,況於父子情當何如?予惟亮汝之忠,汝尚體予之哀懇,所請不允。”

八月十四日,大臣,京城名士老人等繼續勸進,說“夫為天下國家者,其孝在於安宗社、固基業以為重。忽其重計,聖賢之孝,殆不如此。”

說你把社稷江山治理好,這就是最大的孝了,趕緊登基吧!

都第四次了,不能再推了。

八月十五,正值中秋節,太子朱高熾登基,大赦天下。宣佈父親永樂帝的謚號為“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與妻子仁孝皇后合葬長陵(後來明世宗,也就是喜歡修仙嗑/葯的嘉靖皇帝時改廟號為成祖,後人把永樂帝統稱明成祖,但由於本書寫不到嘉靖年間,所以只稱太宗皇帝)。

同時,也頒佈了明年的年號——洪熙,從明年正月初一開始啟用新年號,目前還是永樂二十一年,所以朱高熾成為洪熙帝。

除此之外,洪熙帝還封了妻子張氏為皇后,良娣郭氏為皇貴妃,嫡長子朱瞻基為太子,嫡長媳胡氏為太子妃,三歲的大孫女封為順德郡主。

除了太子朱瞻基以外,所有的兒子都親王,所有的女兒都封公主,真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另外,洪熙帝還沒有忘記自己兄弟姐妹,反正都是仁孝皇后一個娘生的,洪熙帝大手一揮,所有姐妹都升了長公主,兩個不省心的弟弟也都加了俸祿。

此時朱瞻基還在送太宗皇帝龍輿在京城的途中,中途迎來敕封的聖旨,皇太孫轉身變太子。

長陵再次開啟,太宗皇帝棺槨抬進墓室,終與仁孝皇后合葬。

太宗皇帝葬禮結束,洪熙帝趕緊把趙王打發到藩地河南安陽,徹底結束了趙王在京城當釘子戶的想法。

不過,漢王和趙王遠在藩地,洪熙帝反而對兩個親弟弟親厚起來了,各種賞賜不斷,世人皆贊洪武帝寬厚仁慈,兄友弟恭。

洪熙帝搞定了“位置”的問題,隨即發佈了治國新政,一共三十五條。

一看到洪熙帝登基詔書的長度,太子朱瞻基,群臣都看得頭暈,實在太長了!

建文帝登基時詔書的新政是八條。

太宗皇帝登基詔書新政一共二十四條。

洪熙帝搞出了足足三十五條!真是內容之豐富,和他龐大的體型極其相稱。

可是一看詔書內容,太子朱瞻基的面上平靜,心中卻起了駭然大波:

三十五條,其中就有十四條完全和皇爺爺太宗皇帝的積極進取的治國理念背道而馳:

表面上看,是停止下西洋寶船、雲南取寶石、交趾採金珠、撒馬爾罕取馬匹等等是,是為了減少皇室享樂開支。

實際上是鄭和下西洋是了大明開拓官營海外貿易、雲南不是寶石,交趾不為採金珠,都是為了擴寬西南疆土,防止交趾再次割裂出去,去撒馬爾罕也不是為了馬匹,是為了西北邊疆安全,以攻為守。

而現在,洪熙帝要放棄大明海外貿易、放棄叛亂不斷的交趾、同時不再發動軍隊出征,國防策略從攻擊改為防守了!

太子朱瞻基久久不得平靜,他自幼跟隨太宗皇帝北伐,耳提面命的得到皇爺爺的指點,深受太宗皇帝的影響,無論下西洋、征交趾、親征漠北,還是遷都,以及開闢大運河,朱瞻基是認同這些做法的。

他覺得太宗皇帝的功績足以成為千古明君,並以此為偶像,希望將來成為皇爺爺這樣的蓋世雄主。

萬萬沒有想到,父親一登基,立馬就將太宗皇帝的治國策略全部毀掉了。

朱瞻基熱血沸騰,恨不得將詔書撕毀。

這時,洪熙帝身邊的太監來請,說有事和太子商議。

乾清宮,洪熙帝問太子:“你對朕的登極詔書三十五條有何意見?你我父子,暢所欲言便是,你在太宗皇帝膝下長大,深諳治國之術,你的意見對朕很重要。”

來時朱瞻基還熱血沸騰,有一肚子話要說,反駁三十五條,這時看着龍椅上的父親,耳邊響起母親張皇后的叮囑:“以後……立場一定要和太子保持一致,他是你父親。”

朱瞻基心想,父親是怎麼熬過二十一年的?就是不管遇到什麼問題,不管心裏如何反感,遭遇何種磨難和為難,立場都和太宗皇帝保持一致,從來不忤逆太宗皇帝,由此,才得以戰勝了漢王和趙王兩個戰功累累的親弟弟,和皇帝的猜忌,最終順利登基。

我現在要做的,就是學習父親,走他走的路,父親是摸石頭過河,我按照他的足跡走一遍即可。

所以,朱瞻基將一肚子反對的話吞進去,說道:“兒臣覺得三十五條皆是愛民務實,休養生息的治國策略,皇上聖明。”

“很好。”洪熙帝點點頭,“既然如此,太子就替朕跑一趟,要鄭和太監去守備南京吧,他如今年紀也大了,受不住海上風浪,北京氣候乾燥寒冷,他也不適應這裏,就讓他回南京頤養天年。”

鄭和太監是二十四監之首掌印太監,如今一天朝天子一朝臣,鄭和太監才華再高,洪熙帝萬不敢再留太宗皇帝的忠臣在宮中,正好找個借口打發鄭和。

這種得罪的人的事情,交給太子去做。

※※※※※※※※※※※※※※※※※※※※

完結倒計時,大家一起喊:七!

今晚送200個紅包,本文完結后沒有番外,直接開新文,所以所有人結局都會在正文裏交代,主要人物都會寫清楚,不過前面有些小配角可能舟隔得太遠忘記了,如果大家想知道某小人物結局的,可以留言提醒舟抽空交代。感謝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投出[手榴彈]的小天使:Wendyyyyy1個;

感謝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呣呣、瓔珞1個;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

瓶色魔28瓶;安bati、草莓檸檬啊20瓶;Wendyyyyy10瓶;三千7瓶;長歌當舞5瓶;酒窩2瓶;蟈蟈、陌上咲、17471398、青玄朱白粥19、在追書的西西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胡善圍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台言古言 胡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