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皇帝167

木匠皇帝167

大明朝的宗室子嗣名字很難取,究其根本原因,是明太/祖給他兒子們各自定下了不同二十個字,子孫後代要按着輩分、順序選一字,然後其它按照金水木火土作為偏旁循環選名。

開始很不錯。太/祖的孫子、重孫子報上名字就知道誰是太/祖哪個兒子那一支。可是隨着朱元璋的子孫後代增加到上千人以後,金水木火土作為偏旁的字就有限到不夠老朱家的兒孫們用了。

解決的辦法也是有的,宗室圈出了一些字義好的留給天子一脈,別的人開始還報到宗室取名,後來各個王府幹脆要了帝支那一脈保留的字,咱們避開不用這些個字不就可以了?!

儘管如此,到了大明二百多年後,不想與自己那一支祖宗重名,但免不了犯了別人哪一支前輩的名,就只能當做不知道了。

呵呵,大家都不容易啊。彼此諒解吧。

朱由校就被他兒子這一輩留下預留下來的名字囧的不得了。太子出生,宗室遞上了朱慈燃,這名字很好。朱由校當時是這麼認為的。

可到了二皇子朱慈焴和三皇子朱慈炅的時候,焴和炅,這兩字認識的人就都不多了。朱由校囧囧地認了,反正沒人會叫皇子的名字不是。可等到太子登基的時候,朱由校發現,太子就應該用他弟弟的名字啊,不論是焴還是炅都好,起碼能讓百姓順當地使用燃燒這個詞不是,不用避諱“燃”字啊。

皇后從太子開始拿筆寫字以後,就為宗室給皇子的取名,對天子抱怨過好多次宗室的權利。直到三皇子降生了,朱慈燃也受盡了燃字的筆畫折磨,能把它寫在與朱字同樣大小的格子裏,皇后才抱着三皇子改了口氣。

“一個比一個的名字好寫。還是三郎有福氣。”

太子點頭,“容易的事情留給弟弟,是兄友弟恭里做哥哥該先做的。”

朱由校不由地想公鼐把太子教導的太君子了,這可不適合接班做大明的皇帝。而那些做太子老師的朝臣,不停地、變着花樣地讚揚太子的仁厚。讓朱由校都在琢磨是不是朝臣想誇出來一個仁厚的君主啊。

等太子過完八周歲的生日,朱由校果斷地把孫傳庭和盧象升從北邊調了回來,藉著然二人到養心殿彙報戰事,讓三個皇子好好地聽了一遍戰場上的用兵。

讓太子對“兵者,詭道也”,有了初步的認識。

等公鼐致仕之後,葉向高最先發現了皇太子的變化,他心有餘悸地試探着向天子提出此事。

“葉卿,讀書的士子是用《四書五經》教出來的,但是治理國家的皇帝不是太傅教出來的。一味地仁厚,最後不僅會坑了大明的百姓,也會壞了大明朝的根基。

你看看歷史上那些個得到仁宗稱號的帝王,哪一個不是在身後留下了爛攤子給兒孫。”

葉向高可不敢苟同天子的意見。

“陛下,宋仁宗在位幾十年,對朝臣寬厚,虛心納諫,知人善用,使百姓休養生息,國家安定太平富強。那史上有名的包拯屢屢犯言直諫,仁宗都能虛懷採納,那是賢主啊。

甚至宋仁宗在寵妃張氏為其父謀官,被包拯帶着七名言官圍堵理論,也沒有追究言官之罪。還對張氏言:‘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豈知包拯為御史乎?’”

“葉卿,你看宋仁宗是用臣子的眼光看。而朕是從皇帝的角度看。他對臣子的‘仁厚’也導致了宋中期的‘三冗’問題加重了是不是?若是他果斷一些,冗官之事難治理嗎?

蘇州萬名的白身衙役,若是朕仁厚一些,想着他們被裁員以後,家小衣食沒有着落,就應該讓他們繼續附在蘇州百姓的身上,吸血為生乃至敲骨吸髓吧。

還有宮裏出去的那十萬宦官,他們大多都是孝子啊。是抱着‘近君孝親’的想法受了宮刑,朕也該把他們留在宮裏。憑大明萬萬的百姓,難道還養不起十萬孝子嗎?

可是後果呢?葉卿從先帝薨逝以後想想,這十萬宦官和近萬的宮女子在宮裏,養了十萬“孝子”的朝廷會是什麼樣?

‘禁閹令’會立即受到效果嗎?民間是不是還會源源不斷地增加‘近君孝親’之人,凈軍的人數是不是還要擴大?

朝廷每年撥到內廷的銀子就是再增加百萬兩,每個‘孝子’不過才能拿到十兩,可夠他們‘養親’的?”

葉向高沉默。果然自己是臣子,只從臣子的角度考慮事情。

“朕不想太子將來做仁君。因為西洋人對大明虎視眈眈。為什麼大明與西洋人連年在印度開戰、寸步不讓的,不就是怕西洋人能越過安南到呂宋,再到大明的沿海嗎?

若是太子將來仁厚了,只要他往後退讓一點兒,用宋神宗與西夏和議的法子解決與西洋人的相爭,百兩銀子的‘歲賜’,就是增加了西洋人百兩銀子的力量。最後就能養出來吞了大明的巨獸。

你說是不是?”

葉向高知道朝臣中有太多人在議論兵部連年在印度、安南、韃靼還有日本用兵,軍費開支佔了朝廷支出近半的事情。他承擔了很大的壓力,天子的壓力只多過他不會少於他的。

而且今年韃靼土默特部對西寧衛、涼州衛的騷擾,也不曾斷過。土默特部與土魯番部聯合起來派使者來大明,想用稱臣的法子換取大明的“歲賜”糧食,都被天子拒絕了。

大明的百姓剛剛能吃飽而已,哪裏有閑糧買虛名!

用‘歲賜’的法子解決戰爭,他葉向高也是堅決站在天子這邊反對的。花錢買個俯首稱臣的虛名,天子無數次反對過了。

“誰一年給大明一百萬,朕也派使者去稱臣。”

葉向高只能點頭承認天子說的有道理。

“但是陛下,宋仁宗的時候,北宋確實是很強盛啊。”

葉向高本想說大明的仁宗,但想到天子對不能控制自己私慾之類人的鄙視,只好咽下不提本朝。而其它各朝的仁宗,好像,唉,還是只有宋仁宗能提起來了。

“要是他強硬一點點,是不是不會出現‘兩府隨進隨退’?不會出現賢者在位,不能安其位;因不能安於其位,而無法施其才。朝令夕改,一反一復,使‘吏無適守,民無適從’的現象呢?

秉性仁厚之人的短處,在他身上顯示的也很明顯啊。不然范希文的改革能夠持續下去,北宋的‘三冗’弊端,也會有實足的修正。”

葉向高沉默了一會兒。

“陛下,太子自小就是仁厚的性子,陛下現在想扭轉他,會不會……”

“你是怕他最後既失去了仁厚,也沒學到勇武?”

“是。臣最擔心的就是太子的心性被引導亂了。”

朱由校搖頭,“朕準備讓太子早日臨朝理政。等他三十歲了,朕就退位做太上皇。若是朕能多活幾年,不愁教導不出來血性的皇太孫。”

葉向高在心裏抹把汗,陛下,太子還不到十歲呢,就想到皇太孫了。但他不得不承認天子未雨綢繆的長遠規劃,真的是大明百姓的福氣。改朝換代中,最受磨難的還是萬萬的百姓了。

天子能為百姓想了這麼許多,葉向高突然萌發了回鄉寫書的念頭。他要將今日之日記錄下來,看二十年後,陛下是不是如今日所言。

葉向高向天子長揖到地,“陛下,太子而立之年,陛下尚不到半百之數。老臣是看不到陛下行堯舜之舉的那一天了,在此先恭祝陛下,也恭祝大明能千秋萬代,臣返鄉之後會日夜為大明禱告神佛的。”

葉向高突兀地提出了致仕,倒是讓朱由校愣神。君臣經過數年的磨合,可以說是每一件事情,不用他多說,葉向高對他的想法都能猜到八九不離十的。

“葉卿緣何要致仕呢?可是因為公孝與返鄉之故?”

葉向高搖頭。

“陛下,老臣已經年過七十了,到了該返鄉的時候了。雖老臣羨慕周明卿,但不是人人都能像周明卿有那般的壽數。老臣五年前的那場病,要不是陛下賜葯,可能早就壽數到了盡頭了。

為朝廷計,陛下該考慮再培植閣臣的事情。劉季晦和韓虞臣只比老臣小了幾歲而已。何如寵也只比臣小了十歲,閣臣該增加年輕人了。”

朱由校沉默了一會兒,他知道葉向高說的不錯。但是失去葉向高這個首輔,依劉一燝的個性,他和韓爌與自己有的磨。

“朕可否委託進卿一事兒?”

“陛下請直言。老臣赴湯蹈火也會為陛下完成。”

“勸劉季晦和韓虞臣在七十致仕。”

“好。老臣一定會做到的。”

“新的閣臣人選,還望首輔推薦一二。”

“老臣謝陛下信任。”

※※※※※※※※※※※※※※※※※※※※

*

仁宗作為廟號,可以指下列君主(按時間順序):

宋仁宗趙禎,1022年-1063年在位

越南李朝李仁宗李乾德,1072年-1127年在位

高麗仁宗王楷,1122年-1146年在位

西夏仁宗李仁孝,1139年-1193年在位

西遼仁宗耶律夷列,1151年-1163年在位

越南陳朝仁宗陳昑,1279年-1293年在位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1311年-1320年在位

明仁宗朱高熾,1424年-1425年在位

越南后黎朝仁宗黎邦基,1443年-1459年在位

朝鮮仁宗李峼,1544年-1545年在位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即嘉慶帝,1796年-1820年在位(這個不提,大家看看而已。)

**

宋仁宗在位期間,西夏對宋發動戰事,雙方損失都很大。

最終達成和議,西夏對宋稱臣,宋‘歲賜’西夏以銀、絹、茶。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彼岸繁花[綜紅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彼岸繁花[綜紅樓]
上一章下一章

木匠皇帝1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