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夢卷·詞條釋義

織夢卷·詞條釋義

【潛意識論補充】

杜撰。

一個正常人發瘋的原因,必然是遭受着什麼痛苦,所以迫使潛意識接管大腦和身體。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無法自控,暴力傾向,還有其他惡劣的行為。但本身,這應該都是潛意識求生的本能。

按照《潛意識概論》所展現的理論邏輯來看,人發瘋的過程,可以看做是理智思維承受不了過量的打擊,導致精神崩潰,從而潛意識接管身體,雖然顯然瘋瘋癲癲的狀態,但起碼不會有求死的想法。這也是人的自我保護機制。

【心理需求控制生理】

進化使得人類男性失去了一根骨頭,那又用什麼方式去補償呢?人類和其他動物不一樣,不存在統一的發情期設定。貓咪到了發情期,就會只想着這種事。但過了發情期,就完全沒有了慾望。所以它們的繁衍行為,真的只是繁衍,不存在其他的因素。但人是不一樣的。所以這是心理需求控制生理的反應來源。

【震蕩效應】

大腦在經過一次次的撞擊之後,蛋白質和腦細胞已經被混合,腦袋裏充斥着細微的血塊。而這些血塊,會造成巨大痛苦。

【軀體完整性認知】

這就是人對自己軀體完整性的認知。這不僅僅是因為方便的問題,還在於覺得是不是舒服。如果不剪指甲,可能對生活也沒有什麼影響。但是心裏就是不舒服,就是想剪掉。

或者手上有一個倒刺,必須要拔掉。或者身上多了一個蚊子叮的包,就算不痛不癢,還是不喜歡皮膚有一點凸起的感覺。這就是你潛意識裏的完整性。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五官四肢,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自己。而這個‘自己’的一種在心理上的存在。當身上出現了一些不應該出現的東西時,內心就會十分厭惡,想方設法的把多餘的東西去掉。就像是......鯨魚身上的藤壺一樣,那種心理的不適,會讓你想辦法解決。這就是軀體完整性認知。

【軀體完整性認知障礙】

很少一部分人,他們的軀體完整性認知出現了障礙。這是一種罕見的心理疾病。這樣患者通常認為,身上某些健康的器官並不屬於自己,他們會幻想或者實際切除這部分器官,從而達到心理上的滿足。

比如,在他眼裏,缺了一條腿的自己,才是完整的自己。而多餘的那條腿,對於自己來說是不應該存在的。就像是一個人發現自己有三條腿,所以必須要把多餘的腿鋸掉一樣。對於這些人來說,可能自己的胳膊,或者自己的腿,在他們眼裏是多餘的。

對於軀體完整性認知障礙的人來說,這不是殘疾,而是原本完整的自己。所以他們會想盡辦法達到自己的目的。

而且這種切割慾望往往伴隨着強烈的性喚起,也就是從青少年時期開始,他們在性幻想時往往需要藉助於肢體殘缺的幻想,才能達到更好的高潮體驗。所以這種病的出現原因,很有可能是生理慾望導致的心理扭曲。就像一個人只能看到某種特別的衣服,才能達成興奮效果一樣。

除了生理慾望的扭曲,還有兩種情況。一是大腦映射錯誤,這種幾率很小大腦里有腫瘤導致感知神經失靈,覺得自己身上的某一個肢體,並不是自己的。還有一種情況,和童年有關。

患者往往在童年早期就開始出現癥狀,而且大多數在童年得不到重視。所以我認為,當患者發現受傷可以得到家人的關注之後,這種自殘以得到照顧的想法可能會不斷強化,最終導致他們想要通過切割自己,來持續獲得身邊人的愛。

【理性的尺度】

過分的理性,可能意味着嚴重的人格問題。比如反社會人格,自戀人格,馬基雅維利主義者。這些人的特點就是缺乏共情能力,自私、冷酷、功利至上。但從人性本源的性質來講,這沒有什麼問題。但在社會性上,這代表着極度的危險。不過這種絕對的理性,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討厭的東西】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一個人喜歡的東西並不能代表這個人的性格,而一個人討厭的東西,才能真正的顯示出這個人的性格。

人都有從眾心理,或者是崇拜心理,這種情況導致的結果就是,一個人的喜歡可能是隨波逐流,也可能是葉公好龍。但這個人討厭的東西,絕大多數都是真的討厭。

【男性的攻擊本能】

遠古時候,原始人的男性去打獵,女性採摘果子或者在家育兒。而男性在捕獵的過程中,形成了深入骨子裏的暴力傾向。這個世界上的男性,內心都有崇尚暴力的基因。所以那些對抗性強的運動,男性觀眾都是佔據絕大多數的。

慢慢的,人類有了文明,人類不需要在打獵。但深刻在潛意識裏的暴力情緒,又如何釋放呢?在電子遊戲沒有出現之前,男人們喜歡聚在一起喝酒,鬥毆,混混層出不窮。

不管男女,每個人身上都有兩種本能。一種是求生本能,一種是毀滅本能。所以當你的另一邊心情很好的事情,會願意和你在一起親熱。可是心情不好的事情呢?他的暴力基因被激活,潛意識裏的毀滅本能出現。他需要找到一個目標去攻擊。通常來說,遊戲是發泄途徑。

【不快樂的想法】

史丹福大學心理研究現實,人總是有低估他人負面情緒的傾向。

在絕大多數人的認知里,總是覺得別人很開心,只有自己是倒霉的。其實只是因為你下意識的更關注和自己相關的負面情緒。每個人都是如此,所以你眼裏快樂的人,也許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快樂。

開心和難過是有程度的,壓力大的人不會把這些表現在臉上,不是只有哭出來才代表悲傷。心理常識,別人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快樂。

【夜晚的多愁善感】

白天每個人扮演的都是社會角色,所以的思想活動都是有較強主觀意識的。而到了晚上,人們潛意識的認知,就從社會角色轉化成了個體角色,更會考慮自己的想法。這就是為什麼人在夜晚的時候總是會胡思亂想,因為這個時候人的感情是最豐富的。在這個時候人的內心防禦會降低。

【危險的潛在人格】

一個人追求你的方式越激烈,那分手后他就會用更激烈的方式報復你。因為這種人的內心往往比較極端。一個人可以毫無尊嚴的去追求別人,甚至死皮賴臉,不在乎全世界的目光,這樣一點都不浪漫,甚至很危險。願意付出的東西,一定是有回報的。追求的原因可能只是把你當做必須要征服的東西。那麼在得到之後,就不會那麼珍惜了。但是你已經失去了選擇離開的資格。

很多情殺的起因,其實都是因為這種人的存在。

【安全感】

大多數人,其實安全感都是很匱乏的。所以這樣的人,對於親密關係的需求是融合性的,這種融合性是需要對方的熱情主動,還有不斷的承諾。如果稍有不夠熱情的地方,得不到及時回應就會陷入痛苦。所以這種融合性恰恰會讓對方覺得麻煩,甚至會推開對方。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單身。

你永遠不會擔心自己的父母會不愛自己,所以這樣的安全感即使發生任何事,也能轉頭就忘。可愛情面對的確實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單獨個體,這樣的存在就代表如果你不去維繫關係,那麼永遠的離別是很可能的事情。

【巴納姆效應補充】

傳統星相學、占星術中,還有十二星座、算命先生,往往都是利用巴納姆效應來自圓其說。

一般情況下求助算命的人都是在情緒低落的階段,屢遭生活挫折使他們丟失安全感,聽天由命的依賴心理容易接受算命先生的暗示。算命先生利用巴納姆效應中籠統性、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去揣摩對方的內心感受,說出一些模稜兩可的既往判斷和未來預言,用詞籠統而抽象,多是人生常見的一般共性。

由於求助算命者常把算命先生視為先知先覺、神的使者,當算命先生說出開始,自己就會潛意識補全內容,所以就會感到算得准,說的很扎心,好像戳中了自己一樣。

【人性的鏡像效應】

人際關係中,有一種鏡像效應。就是說如果你去模仿一個人的習慣,那麼你就可以很快拉近兩個人的關係。人喜歡和相同的人交朋友,這樣能找到認同感。但是注意兩點,不要過於刻意頻繁的模仿,這樣會讓人更加反感。還有就是不要模仿缺點。鏡像效應的對象,要建立在禮貌的前提上。

【小艾伯特實驗】

1920年,美國心理學家約翰·布羅德斯·華生和他的助手羅莎莉·雷納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了這項實驗。

約翰為了研究“人的情緒是否和動物一樣被人為控制,由條件反射產生”。

於是約翰和助手從一所醫院挑選了9個月大的孩子,也就是小艾伯特進行這項研究。而小艾伯特的母親每天可以得到1美元的報酬。

在實驗開始之前,小艾伯特首次短暫地接觸白鼠、兔子、狗、猴子、有頭髮和無頭髮的面具、棉絮、焚燒的報紙等物品。此時小艾伯特對這些物品均不感到恐懼。

大約兩個月後,當小艾伯特剛超過11個月大,約翰和他的同事開始進行實驗。開始時,把小艾伯特放在房間中間桌上的床墊上。實驗室白鼠放在靠近小艾伯特處,允許他玩弄揮它。這時,兒童對白鼠並不恐懼。當白鼠在他周圍遊盪,他開始伸手觸摸它。

在後來的測試中,當小艾伯特觸摸白鼠時,約翰和助手就在小艾伯特身後用鐵鎚敲擊懸挂的鐵棒,製造出響亮的聲音。毫不奇怪,在這情況下,小艾伯特聽到巨大聲響后大哭起來,並表現出恐懼。

經過幾次這樣將兩個刺激配對,白鼠再次出現在小艾伯特面前。這時,他對白鼠出現在房間裏感到非常痛苦。他哭着轉身背向白鼠,試圖離開。

此時,顯然這名男嬰已經將白鼠與巨響建立了聯繫,併產生了恐懼或哭泣的情緒反應。

在實驗的17天後,當約翰將一隻兔子帶到房間,小艾伯特也變得不安。對於毛茸茸的狗、海豹皮大衣,甚至華生戴上有白色棉花鬍鬚的聖誕老人面具出現在他面前,他都顯示出相同的反應。

約翰認為,小艾爾伯特對白鼠的恐懼泛化到了許多相似事物上:他開始對小狗、白色皮毛大衣、棉花、華生頭上的白髮以及聖誕老人面具等毛茸茸的東西都感到恐懼。實驗說明了恐懼情緒是可以通過條件反射後天習得的。

所以現實中有些人害怕某種動物,也許就是在你沒有記憶的小時候,受到了類似的驚嚇。雖然你沒有這種記憶,但是你的潛意識已經記住了這種傷害,並且伴隨一生。

該實驗完成後,扭曲了嬰兒的心理,被後來的人認為違反學術道德。

小艾伯特去世的時候,年僅5歲。

【性別實驗】

加拿大的一位母親生育一對男雙胞胎,在一次手術的過程中,醫生建議將一個進行性別改變,將弟弟作為參照物,證實性別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後天逐漸養成。

,其中一個男孩被換上異性的器官,但該男孩由於年紀較小,還處在發育階段,身體其他方面還無法徹底改變本來性別的特質。

慢慢他開始變得情緒化,甚至開始抑鬱,最後父母才將這個隱藏的秘密告訴了他,後來他堅持做手術改變回了男性,還戀愛結了婚,所有人都以為他可以正常生活,沒料到幾年後他還是選擇了自殺。

【人類和猩猩實驗】

科學家凱洛格夫婦,把自己九個月大的孩子唐納德和一隻幼年黑猩猩古亞一起撫養,想看最終的結果會是怎樣的變化,會不會在長大之後融入人類的社會。

在實驗初期,猩猩和人類確實是在互相學習,學會了人類用勺子吃飯的方式,並且還會模仿嬰兒發出的聲音,模仿人類的行為,同時嬰兒也開始學習猩猩的叫聲,兩者是在不斷學習的過程。

可是在一年之後科學家就發現了異樣,因為孩子出現了“猩猩化”的改變,甚至無法被控制。猩猩變得開始有“人性”,但因為猩猩和人類的生長周期不同,猩猩也不能完全進化到理智的程度。

也就是說,孩子變得野獸化,猩猩變得人性化。最後考慮到孩子即將變成“半個猩猩”的原因,實驗被迫停止。

猩猩古亞送回去動物園后,古亞卻覺得自己不屬於那裏,它已經在內心把自己認為成了一個人類,最後在動物園死亡。

而唐納德經過凱洛格夫婦的心理治療和教育后,長大成為了一名神經科醫生。但這還沒有結束,在凱洛格夫婦去世后沒多久,唐納德就因為抑鬱症自殺了。

【羅森塔爾實驗】

1968年,羅森塔爾和助手們來到一所小學,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三個班,對這十八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

之後,羅森塔爾說了個謊言,他把這些人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是天才,一組是平庸。但是他們只告訴了老師和校長,沒有告訴那些學生。

八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十八個班級的學生進行複試,結果奇迹出現了,凡是被認為是天才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至於剩下的......顯然,羅森塔爾的權威性謊言發生了作用,因為這個謊言對教師產生了暗示,左右了教師對名單上學生的能力的評價,教師又將自已的這一心理活動通過情緒、語言和行為傳染給了學生,使他們強烈地感受到來自教師的熱愛和期望,變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強,從而使各方面得到了異乎尋常的進步。

【暗示死亡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加拉德,他把一個死囚的眼睛蒙上,然後告訴他會被放血而死。但實際上並沒有放血,只是在滴水。結果那個死囚把自己嚇得休克過去了。這也是一種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人們為了追求成功和逃避痛苦,會不自覺的使用各自心理暗示。

【破窗理論】

破窗理論就是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比如一幢有少許窗戶玻璃被打破的建築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最終他們甚至會闖入建築內,如果發現無人居住,也許就在那裏定居或者縱火。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條行人路有些許紙屑,不久后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視若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

就像住宅小區裏面的小廣告,要麼就沒有,如果有就很多。因為當有第一個人貼上小廣告之後,那麼後續的只會越來越多。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猖獗。

這個現象,就是犯罪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

【完美金身理論】

由破窗理論延伸出來,是本書杜撰的部分。

錯誤只有零次和一萬次的差別。當一個人從未犯錯,那麼他就會努力避免犯錯,那是一種心裏上的“完美感”,覺得自己的行為是好的,優秀的,所以也會努力維護這種優秀。

而當一個人犯過一次錯誤之後,那種“完美感”被打破,再面對同樣的問題,那麼底線就沒有那麼好堅守了。甚至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因為自己已經犯過一次錯誤了,那麼犯錯一次和犯錯兩次,好像也沒有區別了。從而使得最後的結果越來越嚴重。

當潛意識裏出現這種思維的時候,意味着就是墮落的前兆。既然有了漏洞,那麼犯錯是早晚的事情。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就是這個道理。

破窗理論帶來的負面效應,幾乎是不可逆的。

【天使綜合征】

天使綜合征又稱天使人綜合征、快樂木偶綜合征、安格曼綜合征,是一種遺傳異常所致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屬於非進展性腦病。特徵性表現為智力低下、快樂行為、嚴重語言障礙、共濟失調、睡眠障礙及癲癇發作等。發病率1/40000~1/10000。無法治癒,但癥狀可隨年齡增長而減輕。

根本無葯可治,唯一能緩解的辦法只有不停的受到驚嚇,然後哭泣,這樣的刺激會延緩病情的爆發。

【記憶之路的縱深】

除非經由記憶之路,人不能抵達縱深。

人活在時間的河流中,要理解現在,就要從理解過去開始。過去不可避免的走向未來,但其中的一塊礁石,一處險灘,一陣碧波都可能是命運翻轉的因素。

【共性】

變態和成功人士,有幾個共性。

第一個共性就是語言能力。簡單的說,就是畫大餅,蠱惑人心。

第二個共性就是極度的自信,甚至根本不在乎別人的想法。很多人遭受打擊之後會失落,但是他們不會,他們相信自己會成功,所以不在乎別人怎麼看。

第三個共性就是不計後果,敢於從事高風險的活動。人生的豪賭,他們眼睛都不眨一下。缺乏恐懼和強烈自信,雖然是兩個極端,但實際上是一個概念。

第四個共性,就是沒有絕對的是非觀。有些事情能得到好處,錯的也去做。冷血的商人,冷血其實也是一種變態。眼裏只有利弊,沒有對錯善惡的人,就是變態。

第五個共性,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那些出名的罪犯,往往都是高智商愛學習的。所以說天才和瘋子只有一線之隔。

【美麗混亂效應】

人際交往中有一個示弱定律,每個人在社交關係裏都喜歡其他人開放和示弱的姿態,會增加親切感。但是人是一個矛盾體,喜歡別人示弱,對於自己卻嚴防死守。這種心理被稱為“美麗混亂效應”。

【青春期大腦邊緣系統發育】

人在25歲之前腦子裏只想着玩,這是正常的。人的大腦有一個發育的過程,而25歲大腦才會完全發育好。青春期首先是大腦的邊緣系統發育,這是管理情緒的部位。這就是為什麼青春期的少年少女,總是陷入莫名其妙的哀愁和悲傷里。青春期情感豐富,是因為大腦的情緒系統在發育。所以在這個時候,感情特別豐富,快樂和不快樂都被放大。因此遊戲會更加好玩,學習變得更加無聊。

【前額皮層規劃發育】

管理情緒的邊緣系統發育早,管理自我規劃的前額皮層發育晚。導致年輕人很難控制自己的娛樂時間。就像是一輛剎車系統失靈的跑車,這不是少年的錯誤,這是大腦還沒發育好。

【晚睡晚起褪黑素分泌】

人身上有一種可以產生睡意的激素,叫做褪黑素。在十幾歲到二十幾歲這個年齡段,褪黑素晚上分泌的時間比較晚,所以晚上躺在床上睡不着是很正常的。

【耳朵蟲現象】

Earworm,耳朵蟲。沒有徵兆,結果一首歌或音樂作品的某個片段不由自主的反覆在腦海里出現。於是腦子裏滿是一首歌的旋律,翻來覆去,嘴裏不由自主的哼出來,走到哪兒都揮之不去。

研究表明,不同的人對其感受度不一樣,但幾乎每個人都曾受過耳朵蟲的侵擾。

解決辦法就是把循環歌找出來,然後從頭到尾的聽一遍,要認認真真的聽,特別是注意結尾的部分,仔細的聽完。聽完了,對這首歌的記憶就從一個片段變成了整首’,所以當你的潛意識再試圖進行循環的時候,想起來的就不是一個片段,而是整首歌。

太長的記憶是沒辦法進行非主觀的循環,潛意識提取記憶片段的權限不夠了。潛意識也很難把這個完整記憶循環。這樣一來,問題就解決了。

【富蘭克林效應】

人都是喜歡積極方向的心情,所以當人幫助別人的時候,內心會有開心的感覺。並且在這個時候,潛意識會給幫忙的人一個印象“既然自己幫助了這個人,那麼自己應該不會討厭這個人”。這樣就是可以拉近好感度。

【黑暗效應】

在黑暗的場合下人的安全感會降低,這樣兩個人在一起會下意識的互相靠近,更容易產生信任和依賴的感覺。

【遺傳心理學】

從遺傳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發展的本質,就是讓自己的基因流傳下去。所以男性都花心,因為他們骨子裏渴望和更多人發生關係,傳播自己的基因。而女性更會在乎自己的基因能否好好的遺傳下去,所以會關注男性的物質實力。因此,男人喜歡美女,女人喜歡有錢人,這屬於遺傳的天性。只不過規則和法律束縛住了每個人,這就是道德的起源。

【恆河候實驗】

實驗過程,略。

母對孩子的養育不能僅僅停留在餵飽層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長,一定要為他提供觸覺、視覺、聽覺等多種感覺通道的積極刺激,讓孩子能夠感到父母的存在,並能從他們那裏得到安全感。

愛哭鬧,愛渴求,愛折騰的寶寶有時讓人心煩,但是這恰恰說明這樣的寶寶具有一種積極的情緒,也就是:對親人的依戀。

為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是保障其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兒童與依戀對象之間溫暖、親密的聯繫使兒童既得到生理上的滿足,更體驗到愉快的情感。

與餵食相比,身體的舒適接觸對依戀的形成起更重要的作用。父母與孩子之間要保持經常的肌膚接觸,如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臉、胸、背等讓孩子體味着“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感”。

這種接觸的安全感不僅僅是對嬰兒,即使是對大一些的孩子,比如十幾歲的孩子也是如此。

還有就是要盡量避免父母與孩子的長期分離。長期分離造成的“分離焦慮”對孩子心理的正常發展有明顯的消極影響。父母應盡量克服困難,親自擔當起撫養、教育孩子的責任。如果必須分離,應與孩子做好溝通並堅決離開。

父母對孩子發出的信號要敏感地作出反應,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做親子遊戲時,父母應保持愉快的情緒與孩子玩耍,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孩子有了安全感,才能逐漸形成堅強、自信等良好的個性品質,成為一個對人友善、樂意探索、具有處事能力的人。

最重要的是,這證明了即使嬰兒不存在記憶和主觀意識,但潛意識對於“愛”的渴求也早已經出現了。

也就是說......人在主觀意識形成之前,其實身體是由潛意識進行管理的。潛意識對愛是有敏感性的。然後隨着年齡的增長,人的主觀思維出現,開始記得事情產生記憶,這個時候潛意識退居幕後,主觀思維主導一生。

但就算是主觀思維主導了你的一生,但你仍然受到潛意識的影響。因為在你身體出現,思維還沒有出現的那段時間,潛意識才是你身體的真正主人。

往後的終其一生,潛意識都會把嬰兒那段時間得到安全感,源源不斷的輸送給你。

【季節與性格】

夏天出生的人一般比較樂觀,而冬天出生的人更容易抑鬱,甚至精神分裂的可能性也增高。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現在的猜測是,因為夏天的陽光比冬天多,陽光多會讓人身體維生素D增多,維生素D可以讓人產生快樂的情緒。

【道德發育】

人的道德感,其實有三個發育階段。

九歲之前是第一階段,沒有道德感。所以小孩子做事情只會看大人的臉色,他不知道什麼是對錯。這個時候家長的教育,主要是讓孩子培養出底線感。這個時候,如果犯錯是不能嬌慣的。因為沒有懲罰,就會出現熊孩子。

九歲之後是第二階段,人才會出現道德感,才會出現共情能力,也願意服從社會的道德觀。這樣的人,才算是一個完整性格的人。

第三階段,不就是靠年齡劃分,而是靠人自己的悟性劃分。經過思考有了自己的道德體系和思想,不盲目服從。但這個領域不是所有人都能到達的。所以新聞上看的那些,有的人幾十歲了還是不講道理,任性妄為,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絕大多數都已經在第三階段的時候,這些人還在第二階段。

【進化心理學寵】

人對孩子,特別是嬰兒,是有骨子裏帶着的寵愛基因。這種基因帶來的影響,就是進化心理學的一部分。

全世界的對於美的審美其實是有共同點的,特別是女生。小下巴、大眼睛、小鼻子、皮膚好,符合這幾點的基本都是漂亮的女生。而這些恰恰是嬰兒所具備的特點。所以人們喜歡這樣的女生,真正的原因是喜歡嬰兒的基因在影響你的審美。

【焦點效應】

九歲之後才會出現共情能力,這個時候才會慢慢的理解別人。但是在共情能力完全發育之前,人是不會想這些的,你關注的只是你自己。這種心理其實並不能完全消失,就算你長大了,如果有一天穿了一件不好看的衣服,或者女生沒有化妝出門,你就會覺得別人都在看你。實際上那只是你過於關注你自己了而已。這就是焦點效應。

【成長狂妄期】

孩子在成長的前期,會經歷一個超級狂妄期,在這個時候孩子會認為自己是天下第一,是最厲害的,所以都喜歡英雄人物。他們內心渴望自己是英雄,他們也深信不疑自己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未來是一定有一番成就的。而這個時期,就是孩子的人格中自信產生的時期。當然這個超級狂妄期會隨着後面的教育慢慢消散。

如果超級狂妄期的孩子得到了足夠的信任,那麼他以後成長起來,就是一個擁有足夠自信的人。但是如果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信任,甚至還有打擊,那麼未來成年之後,就會變成一個膽怯、不自信的人。因為他的自信在最關鍵的發育期沒有得到充分的養分,已經發育畸形了。這是不可逆的。

【自戀性人格障礙】

自戀性人格障礙的患者,會認為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就像是單機遊戲裏面的主角。所以這樣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會犧牲其他人的利益。甚至一旦輸了,就會折磨所有阻擋他的人。

【馬基雅維利人格】

極端的利己主義者,沒有道德約束感,這種人對金錢和權力有渴望,而且擅長操控和欺騙。

【精神病態患者】

這種人沒有共情心,無法感知其他人的情感,所以表現就是極度冷血,其他的痛苦對其沒有任何的感染力,甚至還會覺得別人陷入痛苦很有趣。

【表演型人格障礙】

普通人中每四十個人,就差不多有一個這樣的人。這種心理帶來的效果就是永遠在演戲狀態,是個戲精。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接觸過表演型人格障礙。

舉個最鮮明的例子,社會上的渣男渣女就是這種性格,表演型人格障礙。他們覺得自己充滿魅力,所以喜歡和很多人保持曖昧關係,在人際關係中如魚得水,就像是演電視劇。情緒化,容易焦慮,不能忍受批評,認為錯誤的總是別人。

表演型人格障礙幾乎無法治療,特別自私自利,若對他們善良關愛,他們就會利用你,當你傻。根本不能變好。

而這種病的起因基本上是從小缺乏家庭的關心。缺乏安全感會有表演性戲精,邊緣化人格,自卑,多疑,敏感等,一系列都是小時候父母經常吵架不給關愛居多。父母的自私,導致孩子受苦。

【邊緣性人格障礙】

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這可能是不致命的精神病里命運最悲慘的。這樣的人是無法得到幸福的,因為當這樣的人獲得幸福,就會開始自我懷疑。

在內心中,這樣的人會認為自己不可能得到幸福,所以一旦有人對她好,她就會想盡辦法的毀掉幸福,比如不停的試探這份愛情是不是真的。不停的作,不停的鬧,直到愛她的人忍無可忍。

但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她本人也會陷入極度的痛苦中。這樣的人觀念非黑即白,害怕孤獨,恐懼被拋棄,情緒易怒又不穩定,有極強的掌控欲。

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的內心有一個傷痕纍纍,永遠哭泣的小孩。當這樣的人被愛的時候,這個悲傷的小孩就會說,這一切都是假的,他不是真的愛我,自己不會得到愛的。

所以這種人在人際關係中,只要稍微有一點問題,就會覺得自己被拋棄了,所以會馬上拉黑刪除一條龍。比起一段感情的開始,從骨子裏更渴望感情的結束。

甚至會不定期的刪除自己的聯繫人,能從這種和別人“斷絕關係”的行為中,得到病態的快感。

而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的產生,很多時候都是因為童年時的感情缺失,自己的感情需求被父母無視,得不到回應產生的。

【恐懼型依戀人格】

恐懼型依戀人格癥狀,戀愛時害怕被拋棄,所以喜歡查崗確認,滿足自己的安全感。想念另一半但卻忍着,不喜歡主動發消息,害怕自己太主動,顯得太依賴對方。如果對方偶爾不粘人,就覺得對方不愛自己了。甚至不停幻想兩個人分手的場景,甚至幻想自己可以在對方背叛之前,提前結束,免得受傷。

這樣的情況,一般都是童年目睹了父母的爭吵和暴力,或者被父母長期否定和辱罵,所以長大后在親密關係中患得患失。

【討好型人格】

越是渴望愛,就越得不到愛。這樣的人不會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害怕影響別人,被別人討厭。這樣的人看重別人的評價,對別人的要求無法拒絕,害怕讓別人失望。只要別人稍稍展現一點善意,就恨不得掏心窩的什麼都給對方。

即使別人損害了自己的利益,這樣的人也會努力找一個理由,然後輕易的原諒。可越是這樣容忍,就越被別人傷害。這就是討好型人格。

這樣的情況多數是原生家庭沒有被父母好好愛過。所以卑微、敏感、懦弱、玻璃心、也害怕與人發生衝突,所以委屈求全。

可所有的委屈不會平白無故的消失,只會鬱結在體內,變成攻擊自己的氣鬱、抑鬱體質。每一次忍耐都會變成自虐的一個理由。

【變狼妄想症】

變狼妄想症非常的罕見,他們覺得自己是狼人,甚至深信不疑,以至於改變了自己的生理認知。非常危險,因為這種妄想症是真的會吃人的,處於捕獵的習慣,他們會捕殺孩子甚至是嬰兒。

【成癮的本質】

所有癮品的本質,都是讓人忘記與這個世界的聯繫,從而忘記這個世界對自己的拋棄。

【犯人心理】

只要犯下罪惡的人不被抓獲,那麼這個人就永遠不會後悔的那一天。

【人類戰鬥本能】

如果你聽到巨響,聲音的信號會直接傳到你大腦的杏仁核,恐懼會讓你的大腦高速運轉,並且伴隨瞳孔放大接受更多的光線,也就是更多的視野信息躲避危險。呼吸急促,促進血液加快到四肢,讓你更有力量。這就是人的戰鬥機制。

人在這種戰鬥狀態下,會比平時跑的更快,跳的更高,反應能力提高百分之八十。這就是所謂的爆發小宇宙了。潛能就是這樣被激發的。

但是也有弊端,如果你在演講或者表演,緊張的話血液都在四肢,大腦反而沒有了力量來源,導致一片空白,手足無措。這就是人類祖先留下的防禦機制,古時候遇見危險不是打架就是逃跑。他們肯定想不到,後代會站在講台上表演,而且還會緊張。

【失認症】

變成了一個像電腦一樣的人,認知里視覺上的自我,已經消失了。完全迷失在一個沒有想像力,沒有聯繫的抽象世界裏。給他一個手套,他根本認不出這是手套,可能以為是什麼容器,但就是無法把手套和自己的手聯想起來。在他的認知里,手套和手的關係,就像是把頭放在抽屜里一樣荒唐。

在他認知的抽象世界裏,是無法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甚至是認知把這個世界真正的聯想出來。他只能看到一個事物的某個細節。甚至如果你把他的手,忽然舉起來給他看,他都會否認這是他自己的手。

【反社會人格】

天生帶有變態基因的人,長大后之後越來越殘暴。就好像是潛意識叛變了,不停在內心進行蠱惑,促使原本的理智妥協,然後不停的殺人。

【分離性障礙】

分離性障礙,也叫歇斯底里症。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緒化、幻想性等性格,封閉性的同源文化環境,多因素遺傳。喪失近期的階段記憶,外界的刺激幾乎或完全沒有反應,過後患者對過程全部或部分遺忘等。被認為是患者無法解決的內心衝突和願望的象徵性轉換。

這種病常出現在受教育少的人身上。比如一個沒有文化的人,有一天忽然一隻耳朵失聰了,但查不出任何問題,這就是心理原因。這個時候只要知道這個人迷信什麼。比如迷信某種宗教,迷信某個國家,迷信某個人。然後拿出一個糖豆,告訴這個人這是神葯,是你一直崇拜的某種宗教、某個國家、某個人最新研製成果。等吃了這顆糖豆,失聰就直接好了。

人的大腦,或者說人的潛意識完全可以營造出一種假象,屏蔽掉人身上某方面的能力。就像人格分裂出來的交替人格,可以表現出某方面的驚人天賦,比如繪畫天賦。但是回歸原始人格之後,這種能力就消失了。

【知識詛咒】

物理學家兼哈佛大學教育學家埃里克馬祖爾認為,對某事了解得越多,把它教授給其他人的難度就越大。

所以很多時候,人們厭煩那些“不說人話”的專家,張嘴閉嘴都是一些專業名詞。但這些專家自己也很冤枉,因為他們已經用自己經常用的詞彙去形容了,但是大家居然都聽不懂,明明自己解釋的那麼“具體”,別人就是不明白呢?

攀岩的人,是不能按照原來的路再下來的。

這就是知識的詛咒。

【強迫式幻想】

這種病的癥狀,就是他們的夢境,是一場永遠不會完結的連續劇。也就是說每天晚上做的夢,劇情是連貫的,人物也是固定的。就像是穿越到了一個平行時空。這種夢一做,就是連續幾年。而且真實性幾乎和現實差不多。

有一個患者,他在夢境裏認識的人和現實中一樣,但在夢裏這些人都喜歡他,都是他的好朋友。但是在現實中,他們卻根本不熟。於是夢中變成了關係親密的人,夢醒就毫無關係。這種夢境和現實的撕裂感,讓他幾十年裏都陷入痛苦。

甚至還有一部分患者已經自暴自棄,開始努力去過夢境裏面的生活,把夢境當成真實的世界,而把醒來的真實世界,當成一場夢。

但問題是,當他們陷入夢境的時候,現實中的身體處於一種機械的掛機狀態,會重複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比如在房間裏來回走,幾個小時,腳底已經磨出了血。

【節日抑鬱】

大多數人都有這個反應。越是到了熱鬧的節日,就越覺得孤單。看到身邊和網上各種的熱鬧,讓自己產生了全世界都很開心的錯覺。可是自己卻沒有想像中那麼開心,所以產生了心理落差。

【同一性危機】

青少年心理成長中同一性危機。因為成長過程中缺少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內心的壓抑和分裂感不能統一,所以這個時候可能會通過對明星的崇拜,從而重造自我的內心。青春期的少年少女,會被一種無意義感所困擾,找不到自身價值。

【迴避型依戀人群】

這種心理問題就在於,當她喜歡上一個人後,如果這個人對她也表現出喜歡,那麼她就會瞬間失去興趣。她可以喜歡別人,但是別人不能喜歡她。他們厭惡喜歡自己的人,嚴重的還會有生理噁心的反應。

這種心理情況的起因,是童年時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關心和愛,久而久之就開始迴避愛。因為只有迴避了,就不會失去。

【擬娩症】

一些男人在妻子懷孕的時候,會肚子變大,並且會有嘔吐、失眠、情緒不穩等妊娠反應,就像是孕婦一樣。

這當然不是真正的懷孕,這就是擬娩綜合征。這是因為妻子懷孕后,對妻子身體的過度關心,這種壓力會降低男人的雄性激素,再加上移情的原因,有了和妻子相同的心裏感覺。而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就產生了這種癥狀。

【紙性戀】

這種就是很多二次元重度宅男的問題。這種人對真實的人類沒有感情,只對虛擬的角色有興趣。比如經常有獵奇新聞,有人和動漫角色結婚,這就是紙性戀。

【充者綜合征】

這類人總是認為,自己能達到現在的位置,不是憑藉真才實學,而是僥倖。所以這類人生活在恐懼之中,因為害怕別人拆穿自己一無是處的本質。

【心盲症】

也叫想像障礙。有些人是無法在腦海中構建出畫面的,這不是想像力的缺少,是大腦構建功能的缺少。大概每一百人里,就會有兩個人患有心盲症。

【稟賦效應】

稟賦效應就是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麼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提高。比如試的衣服穿上照鏡子,就在潛意識裏覺得已經是自己的了,所以就會忽略一些小瑕疵。

【拉普拉斯獸和決定論】

和心理學關係不大,略。

【洛卡德物質交換原理】

任何事物的改變都不可能是憑空產生的,它的變化勢必會引起另外一種物質的變化。

【裂腦人症】

人的大腦是分成左右腦的,而把左右腦連接起來的那部分腦部器官,就是胼胝體。如果說人的左右腦是各自為政的地方政府,胼胝體就是中央集權的王朝。如果胼胝體損傷,左右腦會自行發育,失去同步。

【後天性學者症候群】

後天性學者症候群,又叫獲得性天才綜合征。當人的左腦額葉和顳葉區域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傷后,右腦會彌補你左腦失去的功能,從而激發大腦潛能,獲得更強大的才能。

【杠精】

杠精都是為了優越感。比如在知識、智商、見聞上的優越感,在一個話題上進行各種複雜的深入。或者是看到優秀的人,產生了嫉妒,所以強行抬杠,製造缺點,拉低對方的位置,增加自己的信心。本質上,其實是心理防禦的一種,要維持心理平衡。

【老好人】

很多普通人其實都受困於自己的思維慣性。也就是所謂的老好人形象。覺得自己必須是一個老好人。因為潛意識裏,需要別人覺得自己是好人的認證,所以習慣性的去犧牲自己的利益,壓制自己的情緒。僅僅是別人覺得你是一個好人的廉價認證,就用盡一切去努力得到,不惜委屈自己。

這就是絕大多數人的童年中,被長輩特意調教出來的價值觀,而且是用懲罰恐懼去調教。這一切只為了當一個所謂聽話的好孩子。最後結果,就是讓孩子長大後會為了別人一個虛無的好’認證,就忘了自己的需求,變成懦弱、妥協、沒主見。註定被人欺負的老好人。

【道德實驗】

內容過多,劇情過去不久,略。

【織夢的本質:愛的能力】

縱然身上天生攜帶着恐怖的基因,但終究無法動搖那顆被愛包裹的心。

好的童年治癒一生,壞的童年一生治癒。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我真是心理醫生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我真是心理醫生
上一章下一章

織夢卷·詞條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