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絕地反擊
處於萬分悲痛之中的楚頃襄王下定決心再也不逃了,而且他也沒辦法再逃了.
不遠處已是楚國的國界,背後就是僅存的山河.
除了背水一戰,他已經別無選擇。
他決心要和一路追擊他的秦軍在都梁此地決一死戰。
心裏想着,大不了跟敵人拼個你死我活,就像三閭大夫屈原一樣以身殉國,壯烈犧牲,也好過像過街老鼠一樣的東躲西藏。
庄翠將軍經過慎重考慮再徵得楚頃襄王的同意后,將決戰的地點選在了此地的都梁山。
都梁山位於現在的湖南省武岡市(古都梁)北郊離城區2.5公里處的今頭堂和龍田兩鄉的交接處。
此山並不是很高,但特別適合軍隊在此地進行絕地反擊。
山的北邊有許多寬敞而幽深的岩洞,可以供軍隊儲藏糧草,也可以供士兵們吃飯、休息,晚上還可以讓他們在洞內睡覺。
洞口到山脊是一面坡度稍緩的土坡,軍隊進攻時可以就着山坡順勢而下,退縮時由於坡勢較緩也不會讓軍士們感到吃力。戰士們既可以在山岡上建築陣地居高臨下地狙擊敵人,也可以順勢俯衝打擊敵軍。
山上有一條從一個岩洞中水流噴涌而出,其水深目不可測、在星羅密佈的石柱和密密麻麻的叢林間蜿蜒盤旋的沒底江。
這條江在山上有一段比較寬緩,水流既清且淺,可以供士兵們取水飲用和做飯。
這條沒底江里長滿了一種有着濃郁的蘭香,愛國詩人屈原特別喜歡的,名叫都梁蘭的蘭草。
山岡的其他三面都是巨石林立,陡峭險峻的懸崖,普通士兵不藉助攀岩工具根本就攀爬不上去,那裏都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絕佳防守之地,敵人的大軍根本難以靠近。
尤其是山的西邊,全是平滑如鏡的絕壁,青灰色的崖壁下端交叉排列着由灰白色的巨形石頭經過千百年風霜雨雪洗刷成的豎狀物,就好像一把把直插雲霄的利劍在構築着天然的防禦陣地,讓敵軍行進困難重重。
庄翠將軍具有非常不錯的戰略眼光,此地確實是身處絕境的楚軍破釜沉舟進行絕地反擊的不二之選。
在決戰前的幾天裏,鋼刀寶劍已經磨好,長槍戰戟已經擦亮,破損的盔甲已經縫補完畢,糧草已經準備充足。
當地的鐵器鋪還夜以繼日地給楚軍趕製了不少新的兵器和盔甲,當地的婦女們連夜給楚軍縫製了幾面嶄新的戰旗。
在都梁當地老百姓全心全意、傾其所有的幫助和補給下,楚軍終於恢復了士氣,將士們終於恢復了體力。
陰魂不散、緊追不捨的秦軍又跑過來了。
庄翠將軍決定趁秦軍勞師襲遠、長途跋涉,才剛剛將楚軍圍在都梁山上,他們尚立足未穩,將士也沒有經過休息而疲憊不堪而楚軍已經在此休整多日,以逸待勞之際跟他們決戰。
他覺得此時的秦軍已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也”。
總決戰終於打響了,這天正好是三閭大夫屈原去世后的“頭七”,巨大的棺木被抬到了都梁山高高的山坡上,長長的招魂幡隨風飄揚,零亂的紙錢在漫天飛舞。
天空灰濛濛的,霧靄沉沉,甚是壓抑。
都梁山上楚軍盔甲鮮明,刀槍耀眼,隊列整齊,士氣鼎盛。
每個士兵都打扮成為都梁此地戴孝的樣子,頭盔上都纏了一塊白布,盔甲衣袖處系了個白色的袖套。騎兵整齊地排列在前面,步兵整齊地排列在後面。
軍隊兩旁整齊排列的是這幾天聞訊而來的好像是鄉下貧苦農民組成的民軍。
那綿延不斷的隊伍排列得老長老長,一眼望不到頭。
他們身着破舊的青灰色襤褸衣裳,每人頭上也纏了一塊白布,衣袖上也系了個白色的袖套,手中拿着平時勞作時用的簡陋的斧子、鋤頭、扁擔、木棒作為武器。
從外表上看,比起那些正規的士兵,他們顯得非常的簡陋而寒酸。但是,他們此時表現得跟正規的楚國士兵同樣的沉穩而肅殺。
他們赤裸的雙腳穩穩地踏在泥地上,緊緊地抓住他們腳下沉默的大地。
棕褐色的脖子上青筋條條暴起,被太陽曬得黑如鍋灰的臉盤上,怒形於色,流露出誓死衛國的堅毅和決心。
整個隊列都鴉雀無聲,所有人都懷着滿腔的憤怒,沉默地顯示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和剛強。
一股肅殺之氣突然瀰漫在此處的天地之間,連空氣彷彿都已經不能流動了,讓人有一種喘不過氣來的感覺。就連秦軍的戰馬都彷彿受到楚軍低沉壓抑氣氛的影響,也不敢在此時不識相的放肆嘶叫。
庄翠將軍在楚軍隊列前來回策馬奔馳,高聲怒吼:“將士們,我們慈父般的三閭大夫已經以身殉國。背後已是我們楚國僅存的山河,我們已無路可退,我們也不能再退。
將士們,拿出你們的勇氣和血性,讓三閭大夫的在天英靈看一看,我們楚國再不會有怕死的將軍,膽小的士兵。
我們願意戰鬥到最後一滴血,最後一口氣。我們願隨三閭大夫同赴國難,絕不後退!”
下面的士兵們個個露出堅毅的表情,大聲怒吼:
“願隨三閭大夫同赴國難,絕不後退!
願隨三閭大夫同赴國難,絕不後退!
願隨三閭大夫同赴國難,絕不後退!
。。。。。。”
隨後將軍將手中的寶劍怒指山下密密麻麻的秦軍,剛毅地吐出兩個字:“出戰!”
只聽見戰鼓咚咚如悶雷在山谷中渾然回蕩,號角高亢直破九天雲霄,激蕩着楚國凄美破碎的山河。
楚軍騎兵在庄翠將軍的帶領下靜默着直衝而下,向秦軍中軍猛撲而去,就好像一塊巨石突然滾落山底,又好像一把利劍直插敵人的心臟。
這時只聽到馬蹄敲打地面的得得聲,卻聽不到楚軍士兵們的吶喊聲,但那氣勢卻如大雪崩山,泰山壓頂。
騎兵後面緊跟着那些步兵,步兵後面一步不拉地緊跟着那些由農民臨時組成的民軍。
這些人每個人都紅着眼,咬着牙,鼓着腮幫子,沉默着不發一言。
握着武器的手上青筋已經條條暴起,全身的力氣都已經貫注在手中的武器之上,只等在恰當的時機給敵人致命的一擊。
每個人的眼睛都緊緊地盯住了對面的敵人,因為他們知道在身後的山岡上,招魂幡還在迎風飄揚,三閭大夫的在天英靈還在天上看着他們,期待着他們把侵略者徹底輾碎的那一刻早一點到來。
帶隊的秦軍將領立即明白,自己的人馬如若不馬上迎上去,與楚軍撕殺在一起的話,將會很快就會被氣勢如虹的楚軍給沖得七零八落。
秦軍將領忙命手下兵卒擊鼓迎戰,秦軍士兵立馬奮力衝出,跟楚國士兵拼殺在一起。
只見“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屈原:《九歌》),“白刃交兮寶刀折,兩軍蹙兮生死訣”(李華:《弔古戰場文》)!
頓時都梁山下屍橫遍野,沒底江里流血漂櫓,“天地為愁,草木凄愴”,“黯兮慘悴,風悲日曛”(李華:《弔古戰場文》)。
視死如歸的楚軍將士在戰鬥中自始至終沒有發出一丁點的響聲。
他們默默無聲地殺人,默默無聲地被殺,就算被敵人砍殺至死也沒有哪一個楚軍士兵發出過一聲哀號。
這種凝結着對秦軍刻骨銘心的仇恨的沉默,讓所有的秦軍士兵胸口發涼、心底打顫。
他們感覺自己面對的已經不是一支由血肉之軀組成的軍隊,而是一隊沒有疼覺的戰鬥機器,一群只知殺人的嗜血惡魔。
在一片腥風血雨之中,有的楚國士兵已經身中數箭,渾身上下猶如一個刺蝟,仍在勇往直前,不管不顧地用自己的雙手用力拔出身上中的箭矢直接插入敵人的心臟;有的楚國士兵身上被砍中無數刀劍,全身上下血流如注,缺胳膊少腿的,仍抱住敵人用牙齒狠命地撕咬,用拳頭奮力地猛擊;有的楚國士兵雙眼已經被全部刺瞎,仍沖入眾多秦軍士兵的包圍圈內,用刀劍奮力地砍殺,直到力竭人亡。
前面的騎兵戰死了,後面的步兵立馬頂上去,前面的士兵戰死了,後面的農民兄弟撿起前面士兵手裏的武器默默地繼續戰鬥。
整個戰場上只聽見秦軍士兵痛苦的哀嚎聲、跪地求饒聲和馬蹄敲打地面的得得聲、兵器交接的鏗鏘聲和馬匹被刺倒地的悲鳴聲,卻唯獨聽不到楚軍士兵發出的任何聲音。
秦軍將領不禁抬頭向對面的都梁山山岡上看過去,巨大的黑色棺木停在山岡正中央,長長的招魂幡依舊在隨風獵獵飄舞,無數的紙錢仍然在天空中被冷風颳得漫天飛卷。
三閭大夫屈原雖然已經死了,但他的靈魂明顯沒有散去,他彷彿在天空中用他那雙炯炯有神的睿智的眼睛冷冷地盯着自己面前這群兇殘成性的秦國侵略者,對他們發出了無聲的死亡詛咒。
秦軍將領不由地全身打了一個寒顫,“撤!讓大軍快撤!”被嚇破了膽的秦軍將領用微微發顫的聲音發出了讓秦軍趕緊撤軍的命令。
戰場上頃刻之間到處響起了秦軍撤兵的銅鑼聲。秦軍將領雙腿一夾,勒轉馬頭一馬當先帶頭向後逃跑。
都梁山下頓時如雪崩一般,秦軍士兵被嚇得魂飛魄散,哭喊連天,沒命價的撒腿就往後面跑去,只恨爹娘少給自己生兩條腿,整個秦軍亂作一團,士兵們一路丟盔棄甲。
楚軍士兵一直被壓抑着的怒火,此刻就像火山口噴薄而出的熔岩,席捲着整個潰敗的秦軍隊伍。
這時,農夫們拿起扁擔、鋤頭從田間地頭跑來了,婦女們拿着菜刀、縫衣針從廚間繡房衝過來了,小孩子們拿着彈弓、石子從學堂武場趕來了,就連老人們都顫顫巍巍地拄着拐杖追過來了,一路幫着鬥志昂揚的楚國士兵追殺着一蹶不振的秦軍士兵。
他們一路追亡逐北,狂砍猛殺,逃不出去的秦軍要麼也頭纏白布,臂帶白袖套化妝成當地老百姓的模樣,要麼趕緊跪地向楚軍士兵求饒。
真正能逃出去活命的秦軍士兵,三停之中剩下不到一停。
即使這剩下不到一停的士兵中還有一些四下逃散了,稀里糊塗地再也找不着自己的隊伍,也有一些被嚇破了膽,魂飛魄散地再也不想回到自己的隊伍,真正能夠回到秦軍隊伍的士兵所剩無幾。
秦軍將領最後只得帶着這隊寥寥無幾的敗兵黯然離去。
這就是哀兵,必勝!
在戰後打掃戰場的時候,見識過屍山血海,也曾數次進出鬼門關的楚軍戰士們全部震呆了!
戰場上的屍體沒有幾個是完整無缺的,也沒有幾個是盔甲完好無損的。
很多士兵的屍體幾乎是堆積在一起,大多缺胳膊少腿,或者腦袋全沒了,又或者是腦袋被削掉半邊,腦漿塗滿一地。
到處都是零散的人頭、手腳、大腿、碎肉塊,有的甚至是被砍成一團分辨不出是人體哪個地方的肉漿。
很多楚軍英烈們的遺體跟秦軍士兵的屍體根本就分不開,有抱住敵人腰的,有抱住敵人頭的,有掐住敵人脖子的,有插着敵人眼睛的,有嘴裏咬着敵人耳朵、鼻子的。
在掩埋烈士遺體的時候,打掃戰場的楚軍戰士們都淚流滿面,慚愧不已,因為楚國英烈們跟敵人們抱在一起抱得太緊了,分都分不開,以致在用力將他們與敵人分開時,打掃戰場的楚軍戰士們把很多楚軍英烈遺體上的手指都掰斷了、胳膊扯脫臼了,牙齒也被扯掉了。
為了紀念此次慘烈無比的都梁山反擊戰所取得的偉大勝利,楚頃襄王下令,從三閭大夫屈原的“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屈原:《楚辭·九歌·國殤》)這兩句詩中,取兩字,將都梁山改名武岡(古時,岡同剛)山,將都梁縣改為武岡縣。
他希望能夠用“勇武剛強”的“武岡(剛)”精神激勵出楚國人民繼續艱苦卓絕的反抗暴秦的勇氣和決心。
其實,三閭大夫屈原寫這兩句詩的目的也在於此。
這兩句詩就是愛國詩人屈原對當時昏庸無能的楚國政府、抱頭鼠竄的楚國軍隊、悲觀絕望的楚國人民的殷切期盼和美好願望。作用就相當於全國人民於2008年對在汶川地震中災難深重的雅安人民喊出的那句“雅安雄起!”
在東晉至隋朝末年,武岡縣又相繼被改名為武剛縣、武強縣,其實都是從屈原這兩句詩中延伸而來的。
而在民間,武岡人民又習慣性地把武岡山叫做同保山,取“軍民同心,一致抗秦,保衛楚國”之意,其實跟屈原的那兩句詩句是同一個意思。
同時,楚頃襄王通過這場偉大的反擊秦軍的戰役,意識到了三閭大夫屈原在楚國人民心目中的強大影響力和號召力,為了讓人們永遠記住和學習愛國詩人屈原的這種高尚的愛國情操,激勵楚國人民勇往直前的愛國熱情,他將屈原的鞋子以衣冠冢的形式葬在了都梁山上,讓偉大的愛國詩人和為楚國流血犧牲的英烈們一起長眠於此。
讓楚國人民永遠記得他們都是“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亦兮為鬼雄”(屈原:《楚辭·九歌·國殤》)的英烈。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他們的身體雖然已經死了,但是他們的精神永遠不會被磨滅,他們的魂魄即使在陰間也應該被稱之為大英雄。”
楚頃襄王最後也順應了廣大楚國人民的強大民意,將屈原懷石投江的這一天五月初五定為楚國的國喪日,允許楚國各地的老百姓自發在每一年的這一天裏面舉行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來緬懷他們亦師亦父般的偉大愛國詩人三閭大夫屈原。
這一天的紀念活動,都體現了楚國人民對屈原的無限思念和崇敬。
比如龍舟最初就起源於楚國民眾自發地駕船去楚國江河湖泊裏面尋找三閭大夫屈原的遺體。
後來人們為了寄託哀思,每年固定在屈原投江的這一天泛舟於江河湖泊之上,久而久之才演變成今天的龍舟比賽。
百姓們又怕江河湖泊里的魚蝦因為飢餓而食用他們敬愛的三閭大夫屈原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煮熟的米團投入江河湖泊之中,餵飽河裏的魚蝦,後來就發展成了今天吃粽子的習俗。
是為端午節的由來!
對於愛國詩人屈原,人們敬其愛國、服其多才、憫其高潔、哀其不幸,輾轉懷念,連綿不絕,二千二百餘載,直至今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