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七章:萬國來朝
大宋歷熙寧十八年。
皇帝趙頊偶感風寒,在服用了漁州秘葯青霉素無效之後,身體變得愈發羸弱,於五月二十三日發出詔書公告天下,將皇位傳於太子趙僅。
新皇登基是天下大事,所有附庸國在得知消息之後隨即委派使者進京朝賀,最先抵達汴京城的是北方的大金國,金國皇帝特使完顏頗剌淑在次月的初二日便入住鴻臚寺,而第二位入京的便是大金宿敵,西遼皇帝耶律大石。
雖未曾親眼目睹父親耶律泉的殉國,在母后塔布煙的言傳身教之下,耶律大石卻謹記大遼的滅國之仇,如今面對仇家,實力不濟的他只能選擇隱忍。
西遼與昔日的大遼根本不可同日而語,想當年耶律洪基麾下擁有遼軍勇士五十萬,山河圖上的城池如繁星點點,面對大金時近也收不住一年,而現如今的西遼只能偏安西北苟延殘喘,所幸的是西夏與回鶻也是大宋附屬,在三方的共同抵禦之下,金國似乎也沒有西征的打算,熙寧十年,宗主國大宋的一紙公文傳遍四方,當中明確表示,政權之間發生摩擦,需經過和平商議,無解之後才可動用兵戈,有任何一方不宣而戰者,便是大宋的敵人。
宗主國一言既出,所有妄圖擴張勢力的政權盡皆偃旗息鼓,這其中也包括並非大宋附庸國的大金。
看似穩定的局面保持了八年,其中的暗流涌動卻不足為外人道,為了避免無謂的爭端,西遼已經全然放棄了與大金接壤的邊境線,牧民的利益也不知犧牲了多少,金國卻似乎一條不知滿足為何物的貪食蛇,依舊不斷蠶食西遼的領土,好在完顏刻里缽對大宋還是有所忌憚,尤其是唐鈺所控制的幽州,這便是一柄插在大金腹地里的匕首,只需稍稍一動,女真族便會流血不止。
而此番耶律大石親自入京,便是要當著大宋的滿朝官員與所有附庸國使者的面揭露完顏一族的醜惡嘴臉,大宋朝廷不是終日標榜一切以人為本嗎?他倒要看看新帝還會不會對金國的惡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在完顏頗剌淑眼中,西遼皇帝不過只是個十多歲的孩童,大人又怎會與孩子一般計較?邊境上那些西遼放棄的土地他們的牧民不去放牧,難道便荒着不成?這也能說是大金強取豪奪?在宋國那所謂為各民族團結而努力奮鬥的號召之下,大金不惹事,卻也不怕事,西遼若是打算趁着新帝登基的機會四處挑起爭端,完顏家必然要為自己的利益力爭到底。
是以鴻臚寺接待外賓的大院之中便時常能見到一個怪異的場面,十多歲的孩子在面對四十多歲的中年橫眉冷對,中年男子不知禮讓,卻還總是帶着挑釁之色。
第三位進京使者是來自大理的鄯闡侯高智升。
自與漁州聯盟以來,大理國可謂是風生水起,因為翡翠原石與橡膠的運輸均是以大理作為中轉站,蒲甘與大越兩國的商戶在大理的投資令高智升連做夢都能笑醒,加上國內有漁州軍坐鎮,大理根本不懼外敵,沒有安全隱患,又可以大肆發展經濟,守着這一方樂土的鄯闡侯又豈會有不順心的理由?
第四位是吐蕃王松贊拉措。
自吐蕃親宋派唃廝啰部攻佔邏些城之後,吐蕃全族重新融合,控制邏些城長達百年的吐蕃國師被趕出了布達拉宮,藏密佛教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而一直被當做傀儡的吐蕃王漁人得利,成為新政權的話事人之一,雖然只是處理一些外交事宜,卻總比國師當權時形如木人一般要好了許多。
國師被驅逐,隨即拉攏吐蕃其他殘餘勢力打算與新政權分庭抗禮,只可惜唃廝啰部的武器太過犀利,雙方接連發生過幾次會戰,均以國師的失敗而告終,百般無奈之下,國師越過聶拉木,向泥婆羅王國求助,似乎石沉大海,這幾年再未出現過,坊間傳聞國師在越境之時跌落山崖早已殞命了。
不過這也並非松贊拉措需要關心的,打仗之事自有其他人去操心,又與他何干?
蒲甘與大越的使者則是聯袂而來。
經過這幾年的發展,這兩國也發現了唐鈺在鑽他們的空子,翡翠原石與橡膠原料的價格更是一漲再漲,大越的橡膠園還不算離譜,畢竟橡膠樹是可再生資源,而蒲甘的翡翠卻是挖一塊少一塊,為了漲價,宮錯姜漂不惜選擇關閉邊境關口,拒絕宋商入境。
缺了翡翠來源,大宋的珠寶商們一開始並未作出太大的反應,反倒是因為貨源的稀缺令翡翠的黑市價格一路瘋漲,本着物以稀為貴的原則,大宋的貴婦圈終於開始流行翡翠飾品,見到有利可圖,珠寶商們這才重新找到了賺取差價的中間商唐鈺,而此時的漁州已然不將這一筆買賣看得太過重要了。
但唐鈺並未將翡翠原石的渠道公之於眾,還是讓陳新遠負責運送。
雖然已經嚴格控制了原石的出口數量,蒲甘城依舊靠着翡翠發家致富,大越國雖然未曾靠着橡膠原料大發橫財,卻也因唐鈺當初的承諾受惠不少,如今的國力穩步攀升,雖還無法與周邊的國家匹敵,但南海對面的麻逸與泥渤等國的首腦見了大越皇帝,卻還是需尊稱一聲兄長的。
西夏使者則送來了往年臘月才送抵汴京的歲貢。自熙寧元年拓跋秉常攻宋戰敗之後,大宋便開始向西夏收繳歲幣,如今已有十八年之久,熙寧九年向郊發動政變失敗,趙頊重新掌權,感嘆人間疾苦,遂減免西夏歲幣,自象徵性收取一千兩白銀以維持戰勝國的顏面,西夏皇帝感恩戴德,而此番當眾秀歲幣,自然也存着刷些存在的心思,這鴻臚寺中有一個算一個,似乎只有我西夏與大宋的關係最鐵,這一千兩哪裏是什麼戰敗國所要繳納的歲貢,分明是向周邊的地痞無賴炫耀的保護費,大宋收了西夏的銀子,誰還敢動西夏分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