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八歲生日
她以為我在看那塊疤,而我只是在看自己的臉。
“靜,你騙了我。”我平靜得道,從鏡子裏看向她。
她在我的目光下瑟縮了下肩,低着頭道:“公主……”
我抽回目光輕笑,打斷她,“雖然你騙我,可是我不恨你,兩年的時間,
更能讓我成熟,也更能讓我成長,親耳聽到那個人說出事實真相,會讓我記得更清楚。”
“公主。”靜怯懦得看着我。
“靜,什麼時候我才能長大?”我問,目光中流露出渴望,“長大了,就能離開這裏。”
我沒有說明,靜卻懂得我的話。
從古至今,皇帝的公主能永永遠遠的離開皇宮,只有一個機會,那就是嫁人。
我願意嫁人,哪怕讓我守着三從四德也好,只是別讓我待在這裏,殺死我父母的仇人就在這宮裏。
我怕自己會失控,將所有的恨都發泄出來。
“公主,其實……皇上今天下旨,讓公主遷到南宮偏院。”她小聲說,怯懦得低下頭。
我臉上漸漸露出微笑,轉身看向她,“看來,他也不願意看到我。”
靜抬起頭看我,凝視了很久,“公主,您長得越來越像小姐了。”
我冷笑,“因為我長得像母妃,所以那人不喜歡我,也因為我長得像母妃,所以那天,他才會當著所有人的面問我“何為七出?”他分明就是把我當成了母親。“所以才要把我遠遠的打發開,不是嗎?”
我臉上的笑越來越深邃,完全不像是個七歲的孩子。
“公主……”靜怯懦得看着我。
“您是皇上孩子,是真的。”她拉着我的胳膊說。
“靜,我寧願你不要告訴我這些。”我用力甩開她的手,起身向寢宮走去。
他殺死了娘,卻留下我,還讓我繼續在桐莘宮住了這麼久,直到現在才驅逐我離開他的視線,想想這些,我應該感謝他了不是嗎?必竟他沒有拋棄我,把我扔到萬惡的世俗民間。
可我寧願到民間去。
我冷冷的離去,留下靜寂寞的身影。
我知道她在看我,用疼痛的目光,可是我如此絕然。
南宮偏院遠遠要比我想像中破舊,荒亂的雜草蔓延叢生,房屋年久失修,每逢下雨就會滲露,靜用一支支破罐子接水,長的,圓的,扁的,琳琳琅琅……
她左右避讓,走路時格外小心。
昏黃的油燈下,我圍着被子坐在床上,看着靜匆匆碌碌身影,有些心疼。
那人已經收回了我所有的宮女,連最初兩個管打掃煮飯的都不留,在這裏,只有我跟靜,當我吃着清粥小菜,聽靜叫我公主時,那種諷刺的感覺就會愈來愈強烈。
公主這個身份,是他留給我的唯一法碼。
“公主,都好了,我們可以睡了。“靜笑着走過來,臉上的微笑依舊溫暖。
她似乎看得很開,無論怎麼艱辛都能想辦法讓自己平靜面對。
“靜,如果要一輩子住在這裏,那怎麼辦?”
“不會的公主,等你長大了,皇上就會下旨指婚,到時,我們就可以離開這裏了。”她小心安慰我,目光卻流露出憂鬱。
因為她比我更清楚,如果那人成心冷落我,我就有可能在這裏住一輩子,終老一生。
靜脫了濕衣服涼在衣架上,換上寢衣。
看着她凍得發抖,我小聲道:“靜,今晚跟我一起睡罷。”
“不可以的公主,奴婢怎麼能跟主子睡一張床呢?”她慌忙拒絕,誓死都要遵守着宮中的理法。
我在心中苦笑,看着她認真表情,笑得越發凄涼,“靜,我從來沒拿你當過奴婢。”
自從母妃死後,她就是我唯一的親人,不離不棄的照顧我。
或者,她是遵從着母妃死前的遺願,可我仍然感激她。
沒有她,我將更加孤寂。
“那……就一晚。”她猶豫着,怯懦得伸出一根手指。
“好,快上來。”我欣然露出笑容,為她讓出位子。
靜脫了鞋上來,她的肌膚冰涼,我偎在她的懷裏安然睡去。
南宮偏院的日子一天天過去,平靜無波。
閑暇時,靜也會教我讀書寫字,用母妃當年用過的琴教我彈琴,當指尖碰到琴弦,我就會不由自主的想到母妃。
我的琴藝進步得飛快,讓靜咋舌。
“公主真是絕頂聰明。”她時常這麼誇我。
第二年開春,是我八歲的生日。
靜把每月的份例中米面拿出一半換回平時吃不到的糕點水果和肉蛋,看到一桌子豐盛的食物,我幽幽的嘆息,“靜,吃完這些,我們下半個月要怎麼生活?”
靜臉上的笑容慢慢褪去,像是個做錯事的孩子一樣低下頭,“公主,奴婢只是想給公主過個像樣的生日。”
“靜,我沒有怪你,我只是恨我自己沒有能耐,讓你跟着我受苦了。”我走過去,輕輕將頭靠在她身上。
我善良的靜,我怎麼忍心怪她呢?
我知道她早有打算,她會將自己的那部分口糧省下來給我吃,然後自己用清湯寡水裹腹。
“公主。”
“噓,什麼都不要說,”我出聲打斷她,拉着她在桌子旁坐下,“我們快吃罷,這麼多好吃的,可以大吃一頓了……”
我努力微笑,裝出快樂的樣子。
然而我們彼此都清楚,我不快樂。
吃過飯,靜帶着我去了御花園賞花,盪鞦韆,直到傍晚才回宮。
我有些累,回到宮中就躺下睡了。
天色轉暗,靜關了宮門正要返回,卻聽見外面有人敲門,“開門……”
“誰呀”靜疑惑的問,有些戒備。
南宮偏院位置偏僻,很少有人過來。
“誰呀?”她再次問道,將頭輕輕靠到門板上聽動靜。
“是我。”來人道。
這時,薇靜才聽出來人是誰,忙開了門,笑着迎出去,“原來是王公公啊,這麼晚了,不知您過來有什麼事嗎?”
王公公是皇上身邊的大總管,往日娘娘受寵時,她們也時常來往,只是一朝獲了罪,大家避都避不及,於是漸漸疏遠了。
牆倒眾人推,對於這些事情,她早已看得很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