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急發召回令
這位妹妹看到顏守備一臉沮喪的進來了,聰明如斯的她,心靈感應到她在姐姐那裏受了挫。
顏守備走了進來思索道,她們必是受了右丞相的指使,這個花頭掌柜已有交代,一直陷害鳴竹的就是右丞相。
羅剎女是死了,可是她的仇人還活着,她們的交易還在。這位妹妹也不念在五年前的恩情,讓她知恩圖報了,直接就開門見山,摧毀她的心底防線,再誘以利惠,撬開她的嘴。
“兩劍封喉,有意思。你的姐姐已經招認了,你們受右丞相玉茭的指使,幫羅剎女除掉她的仇人,青山與四娘。
因為我們的人及時趕到,沒有造成什麼嚴重後果,又因為你的姐姐如實交代了問題。那麼按照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條規,你的姐姐在十日後就可以出獄。
你也認如實招來是受了誰的指使?要取誰性命?如果交代清了這個,你也可以和你的姐姐一起出獄,再在江湖上雙劍封喉。只是一定不能再亂殺無辜,要為這個世間剷除邪惡人。”
哈哈······
這位妹妹狂笑不止,笑完她才輕蔑的說道,“說這話的真是蠢材,我的姐姐她怎麼會輕易交代問題?死人是開不了嘴的,你們當然~也撬不開我的嘴。她這會兒恐怕已經走上了黃泉之路。
你們如此說就是使詐於我,不要看你五年前救了我們的命,我們就能毀了和別人的死約?姐姐,請你走慢一點,等等我!”
顏守備發現情況不妙時已經遲了一步,這位妹妹,和他姐姐如出一轍般的咬舌自盡了,這對姐妹花就此赴了死約。
顏守備鐵青着臉站在那裏,原想着在這裏抓個活口,一舉扳倒右丞相玉茭,不想成了一雙死口。
雖然花頭掌柜已經招認,指使羅剎女陷害酒樓的就是右丞相玉茭,但是也不能排除別人屈打成招的懷疑,所以想這裏取證,不想又失算了。
顏守備思索着,要想剷除右丞相玉茭就要從十幾年前的冤案下手了,眼前是沒有辦法了。要是平反了冤案,為鳴竹身後的坊報了仇,也算是為鳴竹做了一件實實在在的事。
顏守備突然不那麼灰心喪氣了,她的眼前又有了奮鬥的目標。
同一個夜晚,右丞相一方在積極的掙扎,扭轉敗局;顏守備一方在積極的審問,意圖扳倒惡人······卻不想這姐妹兩人被捕之後如此守約,並沒有對右丞相一方造成嚴重的影響。但卻在這一夜,影響了許多人的一生。
第二日清晨,女皇正在金鑾殿上朝理政,左丞相玉舒正在稟報兩處災情,“啟稟女皇,我國北方的邊陲小郡青城郡,已經三月未見一場雨了,是五十年難得一遇的特大旱災,創下了五大歷史記錄,溫度達歷史最高,乾旱時間持續最長,災害狀況嚴重,乾旱覆蓋面積之大,受災民眾之多······”
女皇聽了感覺自己喉嚨發乾,好像身處在旱災之地,她又問,“另一處災情是什麼?”
“啟稟女皇,旱澇不均啊,我國北方的部分郡是持續乾旱。而我國南方的青苗郡又遭遇了幾場特大暴雨,引發了山洪暴發、河流泛濫,不僅危害農作物,還造成了許多人員的傷亡啊!”
這如何是好啊?女皇在心裏發問着。下面的大臣議論紛紛,都在想辦法,想對策。
恰在這時,太上皇的貼身女官顏瑞匆匆來報,太上皇今早暈厥過去,掐人中,吃太女額父留下的葯都不頂事,現在還昏迷不醒,人事不省啊!
女皇聽到此,宣佈退朝,然後命他們把摺子全部送到勤政殿,由三位鳳翼書官共同批閱奏章,處理朝政。自己連忙趕往太上皇的寢宮。
趕到了太上皇的寢宮,就看到她平躺在鳳榻上,幾位被傳來的太醫束手無策,哭喪哭喪着臉站在一邊。
太上皇的頭髮已經長出了一點,她雙目緊閉,雖然昏睡過去,但面含怒色,眉頭緊鎖······想想也是,被一個神秘的人“夜襲”成現在這個樣子,怎麼會舒心呢?
那幾個太醫見了女皇,長跪不起,請求女皇速速召回遊歷在外的太女額父,只有太女額父才能救回太上皇,若是耽誤了時辰,太上皇的病,怕就不好了。
與此同時,太上皇的掌事官、女僕,也跪了一地,請求女皇速速召回太上皇御用神醫——太女額父!!!
好像她這位女兒——女皇不照這樣去做,就是忤逆不孝!
右丞相玉茭前來探病,請求留下為太上皇侍疾。皇上可放心前去處理前朝、後宮之事。召回在外遊歷的太女額父是迫在眉睫的大事,請求皇上速速辦理。
女皇玉嬈,向來宅心仁厚,十分孝順。她看到母皇現在這樣的狀態,怎能不着急萬分?百善孝為先,她這個女皇當然要給全國上下的城民作表率。
她立即寫了召回額父醫治太上皇病體的詔書,派人快馬加鞭貼滿附近封地的大小街道。
鳴竹攜小太女出遊的這段日子裏,女皇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着他們,想像着他們有朝一日回歸回宮的情景,可是沒有想到會是在這樣的狀況下召回他們。
太上皇的病體令人憂心,兩個郡的災情更讓人憂憤,他們要回來的消息,使女皇實在高興不起來。
在平時,若是想到太女要回來,她一定會興奮的睡不着覺,現在的她因為內憂外患,讓她憂心忡忡,無法入眠。
為了保險起見,他們在全國各個封地的城牆上貼滿了召令。
太上皇暈厥的這天,發出召令之後,女皇就把自己關進了宮殿一處的鳳堂里。這裏供奉的是玉坊各代女皇鳳位,她虔心跪拜。
咬破了食指,寫了祈禱太上皇病體早日康復及兩郡儘快擺脫災情的血書,在眾女皇的靈牌前焚燒。
她徹夜做着祈禱,女皇玉堯的孝心、愛民之心感天動地,天地可鑒,日月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