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宋應星
沈猶龍在聽到馬鳴風的勸告之後,心中也是充滿了猶豫,他雖然並不貪戀權位。可也知道馬鳴風說得在理,然而畢竟兩廣總督這樣的職位非同小可,朝廷一定會很快就想起來的,到時候自己還不是照樣為人作嫁?自己枉費心機,不僅白白費力氣,還耽誤了回鄉募兵的時間。
這時候宋應昇也在勸說沈猶龍:“大人,這位大人說得在理,我們總不能讓兩廣總督府的主事人空着,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一則佛郎機人無人彈壓,勢必會釀成禍端,二則海面上的鄭氏父子更加肆無忌憚,為害恐怕不小,大人能夠維持兩廣安定,可是比回鄉募兵更加重要的多了。”
馬鳴風一聽這話頓時深以為然,他滿臉欣賞的看着宋應昇,隨即問道:“不知道這位大人尊姓大名?能有這般見識,實在不是一般人啊。”
沈猶龍一聽這話頓時來了興緻,不吝誇獎地說道:“這可是一個有才華的年輕人,雖然未必如同你這樣驚艷,可也是當代俊傑,此乃宋應昇,江省南昌奉新人也,萬曆四十三年乙卯科舉人,現任廣州知府,為官十三年,一向治績優異,無論是民間還是官府那都是有口皆碑。”
“宋應昇?”馬鳴風聽完之後若有所思,隨後問道:“不知道宋知府和宋應星如何稱呼?”
“哦?這位大人竟然識得劣弟?”宋應昇聽了之後很是詫異,因為他的弟弟宋應星久不出仕,名聲不顯,而且鑽研的都是士大夫看不上眼的實學,面前這個年輕人看起來比他至少要小十幾歲,竟然認得他的弟弟,這實在有些不可思議。
卻見馬鳴風笑着說道:“原來是令弟,那可真是幸會了,雖然在下沒有見過令弟,但是聞名已久,久聞令弟醉心於實學,尤其是工藝製作,不才之前也對實學頗有研究,尤其是對火藥製作有所涉及,不知道日後可有機會拜見令弟,向他學習工藝製作之術?”
“想不到大人竟然真的對劣弟這麼了解,劣弟如果知道有大人這樣一個知己,一定會很高興的,對了,敢問大人尊號是......”
“哈哈,你還不知道他吧?他可不是一般人,崇禎十三年的榜眼,後來入了翰林不到半年被任命為開封知府,之後更是以弱冠之年擔任河南巡撫,率軍屢次擊退闖賊,現在更是被任命為靖海總督......”
“啊?難道這位就是故河南巡撫馬大人?”聽了沈猶龍的話,宋應昇不由得震驚不已,整理整理衣服再度下拜道:“怪不得大人能夠如此了解劣弟,坊間傳聞,大人慧眼識珠,許多名聲不顯的人才都能夠曆數過來,之前下官還有些不相信,現在看起來傳言不虛啊,大人放心,下官這就寫信給劣弟,讓他前往廣州拜見。”
說完之後,宋應昇就向沈猶龍辭行,準備回府寫信。
卻見沈猶龍笑着說道:“何必一定要回府?我這裏也有現成的筆墨紙硯啊,再說了,馬總督對你也是比較欣賞,不如留下來一起吃個飯,好好談論一番。”
隨後沈猶龍命幕僚把宋應昇帶進書房,又親自安排酒宴。
因為現在正在為崇禎戴孝,所以這一次只是安排了素酒素菜,喝酒的人也只能說是喝悶酒,雖然如此,可是幾個人還是比較盡興的,因為這一場酒宴的重點不在酒,而是人,沈猶龍答應等第二天就帶着馬鳴風前去澳門,同時也會在第二天下令招募軍隊。
在酒宴期間,馬鳴風對宋應星有了更加詳盡的了解,原來宋應星比長兄應昇小九歲,在他們中間還有一個次兄叫宋應鼎,只不過他這位二哥早在十五年前就已經死去了,宋應星哥兒四個,現在剩下了他和長兄,還有一個弟弟,他的弟弟才能平庸,暫且不論,他和長兄卻都是刻苦讀書的人,早在四十三年的鄉試中,他們兄弟兩個就高中舉人,當年整個奉新縣參加鄉試的只有他們兄弟兩個中舉,所以被譽為“奉新二宋”,只不過可惜的是,之後的會試他們一直都沒有考中,後來經過幾次考試之後慢慢放棄了科舉之路。
再到後來兄弟二人的方向就變了,宋應昇在崇禎四年被吏部銓選任浙江桐鄉縣令,之後一直兢兢業業,終於升到了廣州知府任上,而宋應星雖然也做過幾年官,可是卻並不熱衷於官場,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了研究學問、著書立說上,成為了一名最新研究工藝的學者。
其實對於宋應星的選擇,馬鳴風也很羨慕,如果不是趕上這亂世,他也願意找幾個知己喝喝酒,吹吹牛,中間也不妨開個車,隨後把自己記憶中的一些名作給寫出來,比如《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紅樓夢》、《長生殿》、《桃花扇》之類的,再通過剽竊後世一些詩詞,吟風弄月,騙幾個紅顏知己,終老山林,豈不是快活得多?
奈何自己生逢亂世,又是馬士英之子,同時又即將面臨著華夏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只能竭盡全力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既倒,與闖賊,與清軍好好爭一爭這個天下。
在這種情況下,像宋應星這種人才務必要拉攏到自己的手中,否則的話可真是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
“宋應星本來就對科技頗有研究,待我從葡萄牙人那裏學到了新式火炮製造技術,再把後世的一些科技發明向他透露透露,同時再指點他一些物理化學等科技知識,相信他一定能夠創造出更強力的火炮來,這就是我對付清軍乃至西歐各國的國之重器,是我恢復大明故土乃至爭霸全球的關鍵一環,所以這個宋應星,我一定要想辦法弄到手,就算是綁也要把他給綁來。”
想到這裏,馬鳴風對宋應昇說道:“宋知府,你也知道,如今大行皇帝故去,局勢一片混亂,令弟接到信之後想來這裏恐怕也不容易,不如這樣吧,我派幾個親兵持着你的書信去奉新縣接令弟南下,這樣的話既能夠讓我儘快見到他,以慰心中渴慕之情,也能夠保證他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