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風捲雲涌
而想想在這封建朝代,一代開國之君希望朱氏朝代萬年相傳,那他對自己的這位皇位候選人又是寄予了多麼高的期望,這種期望可能是常人所無法想像的,而這種期望也實際上造成了太子的不可言說的痛苦,而這種痛苦實際使他相對短暫的一生都是生活在各種理念的矛盾衝突之中,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也無時無刻不處於其父朱元璋的陰影籠罩之下。
身為幾無可能遠離理政漩渦的太子,他生活應不會風平浪靜、一帆風順。
父子倆出身不同,所受教育不同,生活境遇不同,思想作風和處事方式自然也就不同。
太祖主張以猛治國,運用法庭監獄特務和死刑鎮懾官民,使人知懼而莫測其端。
而太子朱標卻生性忠厚,又長期接受儒家教育,所以往往講仁政、講慈愛,認為殺人愈少愈好;
太祖要用全力消滅內部的敵對力量,鞏固皇家統治,太子卻要照顧將相功臣過去的汗馬功勞,照顧親戚情誼,兄弟友愛,向父親說情爭執。
一個嚴酷,一個寬大一個從現實政治出發,一個從私人情感出發一個欲樹立絕對的權威,一個卻總有自己的原則而不肯屈服。
如此這般,父子間的分歧日漸擴大,衝突不斷升級,也就難以避免了。
這類的矛盾和衝突若出現尋常人家的父子間,也就罷了,但發生在皇太子和性情暴戾的皇帝身上,這給太子造成心理壓力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這樣情境中,朱標不僅難以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相反不得不在漫長而沒有期限的儲君之位上等待、緊張、鬱悶甚至驚恐之中苦忍度日。
他中年而逝,不會僅僅是因為其父親的一次怒斥,他們父子間日趨嚴重的矛盾衝突,早已在逐步地消耗着他的心力,終致因一次似乎偶然的事件而一病不起。
就象那二十一世紀因高考不利就縱身而下的孩子,死對朱標來說可能就是一種解脫,沒有了虎父的逼迫,沒有了違已的意願,沒有了殘忍的殺戮,更沒有了他身為一個太子無法對旁人言道的萬事身不由已的哀傷和無奈,可能他心底曾多次想到過以死來解脫,可實際上或許他死都不敢死,而因病而死或許是一種他心底的渴望和期盼?偶爾一深想,我自己也為自己的惘想而恐懼。
太子朱標死後,太祖悲慟不已,數日無法進膳,這種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無限的憂傷令他的鬚髮一夜之間變為雪白,他親自為他這位一生仁孝、舉朝擁戴的太子舉行了極隆重的葬禮,賜謚號懿文。
四個月後,太子朱標的次子允炆長子雄英此時已逝被正式立為皇太孫。
(得知皇太子去世,西平侯沐英哭得嘔血,至此感染疾病,死於
滇地,時年四十八歲。當初,高皇後去世,沐英哭得吐血。
西平侯沐英逝后,雲南軍民在里巷間相聚號哭,遠處夷族也都為之流涕。沐英歸葬京城,追封為黔寧王,謚號昭靖,配享太廟。)
朝庭局勢自此之後更是陰鷙無以言表,皇太孫在明太祖朱元璋心中更是文弱,這個皇太孫更需要得到他這一代蓋世神君的庇護,於是更大的殺戮風雨襲來,每每從燕王退朝歸來一臉的陰霾即可看出,一回到府中,全府上下都小心翼翼,不敢說話。
朝中人人自危,甚至有晨起錦衣赴朝,不知傍晚能否全屍歸土的戰戰兢兢和恐慌。
朝堂上最後更是傳出,潁國公傅友德將軍手提兩個親子項上人頭赴宴並拔劍自殺在朝堂之上的驚人之舉,他臨死前對明太祖朱元璋冷言到你不就是想要我們父子的人頭嗎,給你便是!
可這句話令高堂之上的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難堪,憤恨難平,最後竟然下令將這位他曾親自撰書的《平西蜀文》中盛讚功勛第一的大將軍一夜抄家流放邊遠,並與其“黨羽”數百人一起誅殺。
明朝七子之一的王世貞曾說過“其(指傅友德)遇真主,虎變龍從,刃不虛下,策不虛畫。”
回想雲南定邊之戰,戰爭的前夜他是那樣的睿智而從容,紛飛箭銃中他是那樣的身先士卒,英勇無敵,出生入死,所向披靡。
可憐一代傑出的將領最後落到這樣的田地,朱棣臉上更是陰鬱,我驚聞,不禁心中唏噓。
明太祖朱元璋希望在自己死前能為尚且贏弱的皇太孫斬荊除棘,削肉拔刺,將一切有可能威脅到他的皇孫的帝位統治的人全部砍殺,只留下幾十個皇叔為他防守邊疆,而且若有皇叔威脅到皇孫的帝位那是不是也要斬無赦的?
不久,明太祖的二皇子秦王和三皇子晉王相繼因病而死。
秦王死後,朱元璋很是悲慟,但他連頒謚詔書都沒忘了訓斥兒子“不良於德”,賜秦王“愍”為謚號。
並下旨命秦王嫡王妃殉葬,沒相到那個絕世佳顏的秦王嫡妃終於以這樣的形式結束了她的一生,她的一生都貼着元朝名將“擴廊貼木兒妹妹”的這個標籤,不得寵卻要順從凄苦而悲憫的一生,儘管她是多麼不願意!
這就是封建社會,女性在家從父,出嫁從夫,終老從子的悲哀,她的一生都不得不依附着這個妹妹的代名詞而生存。
她也抗爭過,但一切都不是她能作主的,她的命運從來就是掌握在別人手中,她就如一個想一直飛走的風箏,命運的線總在別人手中,她的一生就只是清傲而實際上又是卑微的,受着風的嘲弄卻毫無反抗之力。
繼而朝中又爆發了歷史上著
名的南北榜之爭。
明洪武末年,明朝又迎來三年一度的會試科舉考試。
經會試考核,以78歲高齡的大儒劉三吾為主考的考官們選出貢士51名,均為南方考生。
無一名北方考生選出。因此大批北方落榜考生鳴冤告狀,日日都有大批北方學生前赴禮部上訪,“科場舞弊”一時成為朝野最大的話題。
只要涉及貪污、舞弊這此字眼就會強烈牽動明太祖那一直敏感緊繃的神經,更何況又是他垂暮之年,江山穩定、社稷安康更是他日思夜慮,憂心忡忡的。
可想而知,他心中對這樣的事件心中是怎樣的焦慮。明太祖朱元璋立即下詔徹查此事,經數日複核,得出結論劉三吾等人閱卷公平、公正,這引起了各界嘩然。
但緊接着,朝中又有人暴出複核的結果實際上是78歲高齡的大儒劉三吾考官內部在複核中專門挑出低劣的北方考生答卷用於複核,因劉三吾等考官是南方人,私下偏向鄉人,所以導致結果與初審一樣。
這個巨大的有爆炸力的“操作黑幕”瞬間使朝中局勢劇變,明太祖龍顏大怒,揮出硃砂御筆作出了一個極端的決定將劉三吾等人被定為“反賊”,發配寒地!
涉案諸官員皆得到嚴懲!
垂垂老矣的朱元璋親自審卷,重新開出一份貢士名單51人皆來自北方。
這也就是後世歷史上着名的“南北榜之爭”。
身為一國開國之君,最看重的是明朝江山的千秋萬代,在朝堂之上尚且講究君王平衡之術,更別說北方尚武,南方尚文,在選撥人才時尤其更注重文韜武略,文武並重。
朱元璋需要從頂層設計上來保障北方士子也有參與王朝政治的機會,只得使用政治權力粗暴干預科舉制度,實行嚴酷的思想統治的延續。最後的南北榜之爭的結果也就不難理解了。
實際上,這個著名的“南北榜”並不是一場科舉舞弊事件,它只是朱元璋維護官員“南北更調”的任職格局,遏制腐敗,進一步維護北方政局穩定的重要考量,這為平衡即將更替的明朝舊帝新君之間的朝代局勢有着不可估量的政治關係。
而78歲的大儒劉三吾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最後他也難以理解身處高位的君王聖意,以近八十的耄耋之歲被發配邊遠,且身負罪名,不能不說是一個人生的悲哀。
劉三吾,是明朝著名學士大儒,博學多才,善於寫文章。
明太祖撰寫《大誥》及《洪範注》,完成之後,都命他寫序。
敕命劉三吾修撰《省躬錄》、《書傳會選》、《寰宇通志》、《禮制集要》等書,都讓劉三吾總領其事,賞賜很豐厚。
明太祖甚至曾經說“我曾經看到奎壁之間有黑
氣,現在消失了,文運恐怕要昌盛了吧。你們應當有所著作,以稱合我的心意。”
連他寫詩,有時令這位愛臣跟着唱和,曾經賜給他朝鮮玳瑁筆。這位愛臣上朝參拜,他命他站列在侍衛的前面。飲宴群臣,他賜予他坐在殿中。
劉三吾與汪睿、朱善並稱為“三老”。
后劉三吾年紀漸老,皇上對他的禮遇也漸漸輕了。但他性格豪爽,與人交往不用心計,自號“坦坦翁”。他的這種性情不知就能通,就是到了身臨大節的事情,堅定不移不能改變他的志向。
在懿文太子死,皇帝駕御東閣門,召見群臣對答誰接太子之位,傷心慟哭。
老臣劉三吾向他進言說“皇孫是嫡派後裔,繼承帝位,合乎禮制。”
立皇太孫朱允玟由此開始。
可後來,因戶部尚書趙勉(劉三吾的女婿)接受贓物獲罪而死,劉三吾才引咎辭職。
沒想到因南北榜明太祖親自再次啟用劉三吾,卻最後讓這位耄耋大儒又再次領罪發邊直至數年後才被召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