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第294章

皮衣。古人着裘,毛在外。着裘時,必須外披罩衣,這罩衣稱裼衣。不同毛色的裘須與不同色的裼衣相配。平常家居,裘上不加裼衣。庶人穿犬羊之裘,也不加裼衣。漢代以後漸變古俗,著珍裘者將以毛為表變為以毛為里。《論語.鄉黨》:“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唐王建《花褐裘》詩:“對織芭蕉雪毳新,長縫雙袖窄裁身。到頭須向邊城著,消殺秋風稱獵塵。”清金埴《不下帶編》卷四:“衣惟稱體,何用寬綽為,國朝服式,最超前古。如今之韋裘,全里皆毳,獨余膝以下雖(當為垂)地之邊減短一二寸或三四寸,用帛代之,使裘之下邊不露毛毳,名之曰和羅。始於康熙初間,而今則盛行矣......今裘之全露毛毳者,俗名出鋒裘。和羅下不露毳,宜更名曰藏鋒裘。”

亦稱作“袴”、“褲”。又稱“脛衣”、“褰”。古人下衣。其形制與今大異:僅有兩個褲筒,而無前後襠,穿時套膝后以帶系腰,外罩深衣與裳。古時,絝不被視為重要服裝。《說文.衣部》:“絝,齊魯之間謂之褰。”《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公在乾侯,征褰與襦。”《史記.趙世家》:“屠岸賈聞之,索於宮中。夫人置作於絝中。”《南史.梁簡文帝諸子傳》:“[愍懷太子]狎群下,好著微服。嘗入朝,公服中著碧絲布絝,摳衣高,元帝見之大怪。”《魏書.樂浪王忠傳》:“忠愚而無智,性好衣且,遂著紅羅襦,綉作領;碧綢袴,錦為緣。”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清陳元龍《格致鏡原》卷十八引《解酲語》:“元成宗宮人,著白氎袴,為鞠弋滾蹌之戲。”又引《戊辰雜鈔》:“新婚三日後,命工分作二袴,婿、女各穿其一,謂之‘永諧袴’。”

亦寫作“裩”,又稱“窮褲”,亦寫用“窮絝”。古代一種連襠褲。另有一種連襠短褲“犢鼻褌”,因其形似犢鼻而得名,為貧賤勞作者所穿。山東沂南漢墓出土畫像石有穿褌的百戲藝人多種,可見其形制一斑。《漢書.外戚傳》:“左右及醫皆阿意言宜禁內,雖宮入使人令皆為窮絝,多其帶。”顏師古註:“服虔曰:窮絝,有前後當(襠),不得交通也。”《晉書.阮籍傳》:“獨不見群蝨之處褌中,逃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兆也。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褌襠,自以為得繩墨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乃令(卓)文君當鑪,相如身自著犢鼻惲,滌器於市中。”《南齊書》:“永明中,高麗使至,服窮袴,曰,此古之遺像也。”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卷二二:“褌,惚也,褻衣也......犢鼻褌,以三尺布為之,形如牛鼻。蓋前後各一幅,中裁兩尖襠交輳。即今之牛頭子褌,一名梢子,乃為農夫田認衣,而士人無復服之者,矣。”

氅衣

古代罩於衣服外的大衣,用以遮風寒,其形制不一。今稱披風。明劉若愚《酌中志.內臣佩服紀略》:“氅衣,有如道袍袖者,近年陋制也。舊制原不縫袖,故名曰氅也,彩素不拘。”《紅樓夢》第五二回:“[賈母曰]:把昨作那一件孔雀毛的氅衣給他罷。”

裲襠

亦作“兩襠”。古代的一種背心。多為布帛所制。裲襠有夾有綿,男女皆可服用,婦女穿的常飾采綉。《釋名.釋衣服》:“裲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太平廣記》卷三一七引《幽明集.鍾繇》:“棺中一婦人,形體如生。白練衫,丹綉裲襠,傷一髀,以裲襠中綿拭中血。”也有用金屬做的,為護身的戰甲。《違禁小說請刪除.佚名.企喻歌辭》:“前行看後行,齊著鐵裲襠。”《隋書.禮儀志》:“[直閣將軍]平巾幘,絳衫,大口袴褶,銀裝兩襠甲。”

始用以束住髮髻,並不覆蓋整個頭頂,為古代貴族男子所服,作為成人的標誌。其前身是將玉石、獸骨打磨成統一形狀,以繩串聯罩在頭髮上的束髮器。冠服制度約形成於夏商,至周逐步完善。秦漢以後冠的名目和形制更加複雜。凡禮服所戴帽都可稱冠。梁冠行於漢代,以冠梁多少區別品級,影響及宋明。由梁冠去安全,縮小於頂,便成了晉人的小冠。籠冠是魏晉南北朝主要冠飾,以黑漆細紗制志,罩於冠幘之外,男女兼服。唐帷帽,宋明籠巾與之不無關係。女子專門冠飾則唐宋有花冠,多用絹花,滿罩在頭上,與髮髻密合。元代蒙古族婦女流行形似竹夫人的顧姑冠。鳳冠,其冠飾有鳳凰,自漢至清末,多為上層婦女所戴。《說文.冖部》:“冠,弮也。所以弮發。”弮,束縛。《禮記.儒行》:“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陸德明釋文:“章甫,殷冠也。”《南史.陳伯之傳》:“褚緭在魏,魏人慾用之。魏元會,緭戲為詩曰:‘帽上加籠冠,袴上著朱衣,不知是今是,不知非昔非。’魏人怒,出為始平太守。”宋王栐《燕翼詒謀錄》卷四:“舊制,婦人冠以漆紗為之,而加以飾。金銀珠翠、采色裝花,初無定製。仁宗時,宮中以白角改造冠並梳,冠之長至三尺,有等肩者,梳至一尺。”元邱處機《長春真人西遊記》卷上:“婦人冠以樺皮,高二尺許,往往以皂褐籠之,富者以紅綃,其末如鵝鴨,名曰故故,大忌人觸,出入廬帳須低回。”清葉夢珠《閱世編.冠服》:“至(順治)六、七年間,始頒命服之制。冠加高頂,一品裝以紅玉,鑲嵌東珠三顆;二品藍玉,東珠一顆;三品紅寶石,四品藍寶石,五、六品水晶,皆用金鑲,高低不等;七品金,八品以下銀。下至典吏,則用明角葫蘆,以章貴賤。其舉、貢、監生、生員則用金銀飛雀,以期其尺鳴之意。”

護頂的頭衣。最初只是一塊搭在或結在頭上的皮或布,后漸求美觀。商代通作帽箍式。周代則有平型、類型、月牙型等。魏晉以前的帽只是一種便帽,中古以後漸用於正式場合,形制多樣。其較著者,有紗帽,流行於南北朝士的階層,至明代烏紗帽為官帽,圓頂,與晚唐五代襆頭略似。唐代婦女著帽檐綴有網狀面紗的帷帽和來自西域的類頂渾脫帽,清代瑤家女子仍保戌帷帽的遺制。男子出題元代多戴瓦楞帽,明代的六合一統帽,俗稱瓜皮帽,直至清末民初仍有人戴。涼帽和暖帽則構成了清代的禮帽。明清朝帽頂上還飾有不同質料的珠子,以辨等級。《荀子.哀公》:“魯哀公問舜冠於孔子”,“孔子對曰:‘古之王者有務而拘領者矣。’”楊倞註:“務讀為冒。”意為務就是帽。《漢書.雋不疑傳》:“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黃犢車,建黃旐,衣黃襜褕,著黃冒。”顏師古註:“冒所以覆冒其首,即今之下裙冒也。”《隋書.禮儀志七》:“案宋。齊之間,天子宴私,著白高帽,士庶以烏,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紗高屋,或有烏紗長耳。後周之時,咸著突騎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帶,蓋索發之遺象也。又文帝項有瘤疾,不欲人見,每常著焉。相魏之時,著而謁帝,故後周一代,將為雅服,小朝公宴,咸許戴之。開皇初,高祖常著烏紗帽,自朝貴已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今複製白紗高屋帽,其服,練裙襦,烏皮履。宴接賓客則服之。”崇彝《道咸以來朝野散記》:“穿葛紗,冠用萬絲帽,是以細生葛組成者,色深黃;其餘紗衣,冠用白羅緯帽。單衣之期,或用緯帽,或用暖帽,以視天氣之冷暖。”

古代一種尊貴的冠,為男子穿禮服時所戴。吉禮之服用冕,通常禮服用弁。弁主要有爵弁、皮弁。爵弁據說是沒有上延的冕,色似雀頭赤而微黑,用於祭祀。皮弁用白鹿皮做成,類頂,類似今日瓜皮帽,鹿皮各個縫合處綴有一行行閃光玉石,用于田獵戰伐。由漢至明,弁的形制雖有差異,但始終是法服主要內容之一。《詩.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鄭玄箋:“會謂弁之縫中,飾之以玉,皪皪而處,狀似星也。天子之朝,服皮弁以視朝。”《隋書.何稠傳》:“魏、晉以來,皮弁有纓而無笄導。稠曰:‘此古田獵之服也。今服以入朝,宜變其制。’故弁施象牙簪導,自稠始也。”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冠服.弁》:“《大明諸司職掌》云:‘皇帝皮弁,用烏紗帽之,前後各十二縫,每縫各綴五采處十二,以為飾。玉簪導,紅組纓。朔望視朝,降詔、降香、進表、四夷朝貢、朝覲用之。’”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里硃色。冕頂有長方板,稱為延,后高前低,略向前傾。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髮髻上,要橫插一長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一小絲帶,謂之紘;又各用一條名叫枕的絲繩掛下一個綿丸,謂之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珎。因兩珎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纊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歷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淮南子.主術訓》:“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誘註:“冕,王者冠也。”唐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一種通常用於裹頭的織物。始用於庶人,東漢流行開來。西漢的巾多約發,東漢的巾多裹頭,以一塊布帛罩在頭上以為風雅,稱幅巾。其質料較著者為綸巾,其樣式有襙頭、帢等。隋唐巾裹俗稱襆頭,“裁出腳,后襆發”,四角皆成帶狀。襆頭內加進一個固定飾物,覆在髮髻上,裹出各種形狀,稱巾子。宋除襆頭外,有籠巾,架在梁冠之上,為高級官員服飾。明保留了籠巾,一般士人則多用四方平定巾,又有系束髮髻的網巾。婦女也裹巾。宋明以來,文人仿古,以裹巾為雅,正式的冠帽很少有人過問。《釋名.釋首飾》:“士冠,庶人巾。”《玉篇.巾部》:“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漢書.賈山傳》:“赦罪人,憐其亡(無)發,賜之巾。”《後漢書.馮衍傳》:“乃共罷兵,幅巾降於河內。”李賢註:“不加冠幘,但以一幅巾飾首而已。”元字文懋昭《金志.男女冠服》:“婦人辮髮盤髻,亦無冠。自滅遼侵宋,漸有文飾。婦人或裹逍遙,或裹頭巾,隨其所好。”《胡氏雜抄.姚氏記事編》:“明季服色,俱有等級,鄉紳、舉貢、秀才,俱戴巾,百姓戴帽。寒天絨巾絨帽,夏天鬃巾鬃帽。又有一等士大夫子弟,戴飄飄巾,即前後披一片者;純陽巾,前後披盤雲者。庶民極富,不許戴巾。今概用貂鼠、狐皮纓帽,不分等級,傭工賤役,與現任官員,一體亂戴。”

綸巾

古時頭巾名。幅巾的一種,以絲帶編成,一般為青色。相傳為三國時諸葛亮所創,又稱“諸葛巾”。后被視作儒將的裝束。《晉書.謝安傳》:“[謝]萬著白綸巾,鶴氅裘,履版而前。”宋陳與義《晚晴野望》詩云:“洞庭微雨後,涼氣入綸巾。”明王圻《三才圖會.衣服.諸葛巾》:“諸葛巾,此名綸巾,諸葛武侯嘗服綸巾,執羽扇,指揮軍事,正此巾也。因其人而名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豪門夜宴:追妻進行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豪門夜宴:追妻進行時!
上一章下一章

第294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