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9章 信用危機

第929章 信用危機

王國慶將以副總理的身份入主中南海,已經在社會上傳得沸沸揚揚。身處漩渦中心的王國慶心裏很有數,越是在這種時候,自己越來平靜,越要把工作做紮實。

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美、歐、日三大經濟體出現嚴重經濟衰退,導致2009年世界經濟出現戰後以來首次負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降幅為1.1%。這場70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重創美國——失業率飆升至10.2%,為1983年以來的最高失業率,輕鬆賺錢的時代戛然而止,昔日大手大腳的揮霍者突然變成了吝嗇鬼。曾是美國製造業象徵的底特律千瘡百孔,菲亞特收購克萊斯勒,通用在破產中來回掙扎。為應對危機,各國政府都投入了巨額資金。4月和9月,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先後在倫敦和匹茲堡舉行金融峰會,就促進世界經濟復蘇、改革國際金融機構和改善國際金融市場監管等一系列問題達成共識。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我國實施了刺激經濟增長的一攬子計劃,國務院相繼頒佈了鋼鐵、汽車、船舶、石化、紡織、輕工、有色金屬、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物流等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潢色小說/class12/1.html划。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呈逐季加快的態勢,三季度增長8.9%,全年“保八”沒有懸念。

在這種國際大背景下,k省今年的發展形勢總體上還是不錯的,王國慶很滿意。他認為省長李慶祥和常務副省長郭新傑,以及18個地市的市委書記們都是功不可沒。從另一個角度講,也說明他在選人用人上是看得准、用得好的。

為了更好地對比突出k省的發展,王國慶便讓省委秘書長程大同整理一些有關國際金融危機的材料,他要研究一下。要以詳實的資料證明,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很快,程大同就讓秘書班子整理了一份有關金融危機方面的詳細材料。其主要內容如下。

美國金融危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已經擴散到歐洲和全球,世界經濟正遭受100年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衝擊,實體經濟的衰退也不可避免。我們將眼光放長,回溯上個世紀初美國經濟大蕭條以來的金融危機歷史,或許更能夠看清金融危機的本質,對未來全球金融體系的發展方向以及世界經濟的走勢也可能會有更加準確的把握。

19291933年大蕭條:金融危機從未遠離。

金融危機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取得統治地位之後就一直伴隨着經濟周期的輪轉而有規律地爆發,其早期的典型表現是在衰退收縮期會有一批銀行信用鎖鏈斷裂發生資金周轉不靈,甚至不得不倒閉。正是這種銀行不斷周期性倒閉的金融危機,催生了現代中央銀行的產生,而中央銀行的基本職能就是統一銀行券的發行,並作為最後的貸款人為商業銀行提供他們所需要的貸款。因此,現代中央銀行誕生后,金融危機爆發的頻率下降。但是,金融危機並沒有消失,它只是降低了對經濟的衝擊力度。

被政府反周期政策和中央銀行注資所緩和的周期性調整經過較長時間的積累,最終還是會以一次較大的危機爆發來克服經濟內部的失衡和矛盾。19291933年的大蕭條就是這樣的一次調整。上世紀20年代被認為是美國經濟的“黃金時代”,美國gdp在19251929年的4年間增長了50%。在人們普遍的樂觀預期下,投資消費不斷增長,貸款增加,僅分期付款的消費信貸就從1924年的20億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35億美元,增加了50%。

樂觀的預期使得證券都可以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證券公司會貸款給投資者,利息雖然高,但投資者預期可以賺更多的錢也願意承擔。因此,貨幣供應量也不斷擴張,1929年比1921年增長了61.8%。在這樣的背景下,美聯儲為了抑制投機和過熱,不斷地提高利率,最高達到30%。終於在抑制了投機的同時引發了1929年10月24日著名的“黑色星期二”危機,股市一周之內暴跌40%。隨後,美國經濟出現了長達4年的經濟下降,1930年至1933年美國gdp每年分別下降了8.6%、6.4%、13%和1.3%。這就是美國歷史上有名的經濟大蕭條。大蕭條使得美國股市1933年的市值還不到1929年的20%,失業率高達25%,25000家銀行中倒閉了11000家,製造業產值下跌了54%。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窮人連填飽肚皮都困難,而另一方面,企業因為消費驟減,又不得不銷毀很多過剩的商品。

上了年紀的人可能還會記得一些具體的描寫,比如飢腸轆轆的美國女孩問母親,為什麼他們餓肚子,但資本家卻將牛奶倒進海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矛盾在這次危機中得到了極致的展現。

美國經濟大蕭條導致了1932年羅斯福政府的上台和1933年開始的“新政”,其核心內容就是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增加就業並為國民提供基本保障。在金融領域內則開始了儲蓄存款保險,並對商業銀行增強了監管,限制其從事高風險的證券業務。一系列政策的實施,使得美國經濟在1934年開始恢復,當年美國增長了10.8%,而美國金融體系經過改革和重建后也開始了新的發展階段。

凱恩斯主義盛行時代:金融危機被調控成通脹。

在大蕭條以後的年代裏,金融危機其實並沒銷聲匿跡,只是主要表現形式不再是以銀行倒閉為標誌。以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雷因哈特和羅高夫對金融危機史的研究標準看,他們將連續的違約作為金融危機的內涵,即貨幣貶值、匯率體制崩潰和通貨膨脹都是金融危機的表現形式。因而,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主要金融危機都是以通貨膨脹和匯率制度的解體為標誌的。

這個期間,由於西方各國政府普遍接受了凱恩斯主義的經濟理論和政策,對經濟加強幹預,幾乎都採取了擴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以試圖填補凱恩斯論證的“有效需求”不足。刺激經濟的結果,就是使通貨膨脹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各國貨幣對內都在不斷貶值,只是幅度因國別而異。政府刺激經濟本身會造成通貨膨脹,另一方面,當金融機構在發生困境時,政府也積極出手解救,最後金融危機也演化成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

這個期間,由於世界最主要的貨幣美元不斷貶值,致使二次大戰以後建立起來的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美元貶值為標誌的美元危機就成了國際金融領域內金融危機的主要表現形式。

當然,在一些國家內部,傳統的由銀行信用擴張過度而引發的銀行倒閉的金融危機也在這個期間發生過。比如1977年西班牙的金融危機就是典型的銀行危機。當時由於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以及金融體系對外開放後面臨外資銀行的競爭,西班牙銀行的資產質量下降,不少中小銀行陷入資金周轉困難的局面,有些不得不宣佈破產。西班牙中央銀行通過成立銀行管理公司,收購出問題銀行的股權來為他們提供資金,並對被接管的銀行實施業務指導。經過3年時間的努力,西班牙銀行危機被平息和消化。

上個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北歐的丹麥、挪威和芬蘭都出現過類似西班牙的銀行危機。由於這些國家規模較小,經濟基礎也比較好,雖然金融危機對這些國家造成了重創,但是這些金融危機在全球造成的影響並不十分大。

80年代拉美債務危機和美國儲貸機構危機。

進入上世紀80年代,較為嚴重的金融危機當屬拉美的債務危機和美國的儲貸機構危機。拉美危機的導火索是1982年墨西哥財政部長通知美國和國際金融機構暫停償付外債的本息,這一舉動引起了外部市場的恐慌,導致外資大規模撤出拉美國家。拉美國家在沒有新的借款來幫助其償還舊債的情況下,紛紛陷入無法償債的債務危機的泥潭,最後只好請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發達國家政府提供援助。

在這樣的背景下,拉美經濟也陷入停滯,整個80年代都在債務的泥潭中掙扎。追究拉美債務危機的根源,還需從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拉美各國的經濟增長政策失誤說起,當時為了促進本國經濟發展,多數拉美國家都採取了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支持本國的進口替代產業,同時還放寬了資本流動限制,大力吸引外資。但是,這種發展戰略並沒有輔之以正確的投資決策和效率的評估,卻造成了進口的急劇增加,於是國際收支也出現了連年逆差。再加上嚴重的通貨膨脹,使得這些國家貨幣不斷貶值,對外債務的負擔越來越重。另外,1982年以後,美國提高利率,國際金融市場利率也急劇飆升,最終使得這些國家紛紛陷入無法償還外債的困境。為此,拉美國家喪失了整整10年的經濟發展機會。1980年至1990年,拉美年均經濟增長率只有1.2%,10年內拉美凈流出資金2000多億美元,地區外債餘額卻由1980年的2415億美元上升到1990年的4390億美元。1990年,拉美貧困人口佔總人口比例達到48.3%,創歷史最高紀錄。美國上世紀80年代的儲蓄貸款機構危機是80年代中期發生的又一次比較嚴重的金融危機。

美國儲貸機構主要是指儲蓄銀行和儲蓄貸款協會,他們的主要職能是吸收存款、發放消費和住房抵押信貸。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由於長期低利率貨幣政策使得這些機構的住房抵押貸款的基本上都是固定利率貸款。但是在里根政府上台之後,為了應對滯脹採取了貨幣主義和供給學派相結合的新經濟政策,其貨幣政策就是緊縮,於是利率不斷提高,美聯儲基金利率一度曾經達到16%以上。利率不斷升高之後使得儲貸機構的存貸利率出現了嚴重的利率倒掛,原先以固定利率發放的住房抵押貸款變成了不良資產,儲蓄貸款機構大面積倒閉。最後美國政府出面關閉、收購和重組2900多家儲貸機構以及出問題的商業銀行,花了近5000億美元的代價,用了近10年的時間才將危機的後果消化。

正是這次危機促使了美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全面發展,為後來的美國次貸危機種下了禍根。不過這已是后話。

90年代歐洲匯率危機和東亞金融危機。

歐洲匯率危機和東南亞金融危機是上世紀90年代發生的兩次震動國際金融體系的危機。

歐洲的匯率危機還需從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歐洲共同體為了自身的利益實行的內部固定匯率而在外部對美元共同浮動的所謂“蛇形浮動”體制說起。

隨着歐共體的不斷擴大,歐共體在1979年建立了歐洲貨幣體系,這種共同浮動的制度被該體系沿襲成為一種制度性的安排。由於各國貨幣政策寬鬆不一,經濟增長速度和周期也不一樣,各國貨幣的實際幣值變化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反映在外部就是匯率升降的要求也就各不相同,但是制度性安排又要求各國必須維持上下只有2.25%的窄小波動幅度。

這種內在的差異和制度安排的剛性也給外部投機者的投機衝擊提供了機會。19921994年期間,索羅斯一類的對沖基金利用了這種內在的矛盾在市場上先後衝擊英鎊、法國法郎、意大利里拉以及西班牙比塞塔和葡萄牙埃庫斯多等貨幣,使這些貨幣的市場匯率下跌超出了歐洲貨幣體系限定的幅度,這些國家政府不得不宣佈退出歐洲匯率機制,後來還迫使歐洲匯率機制不得不放寬上下波動幅度至15%,使歐洲匯率機制名存實亡。這也是歐盟後來決定提前啟動歐洲貨幣聯盟,推出單一貨幣歐元的一個重要因素。

東亞金融危機離我們較近,也是自上個世紀大蕭條以來對全球金融產生最大影響的一次危機,人們對它的熟悉程度也較高。

危機的始發點是泰國,1997年6月2日泰國銖在市場上暴跌,當天下跌幅度達到18%。外匯儲備使用殆盡的泰國政府不得不宣佈放棄泰銖的匯率干預。隨後,危機擴展到泰國股市和銀行體系,股價暴跌,銀行大規模倒閉。泰國金融危機在隨後的一年多時間裏不斷擴散,東南亞國家和韓國都沒能倖免。

金融危機的爆發打亂了多數東南亞國家經濟增長的進程,1998年很多國家從1997年的高速增長摔入負增長的泥坑,不少經濟發展成果也毀於一旦。但是深究金融危機爆髮根源,學者們發現多數危機爆發國家的實體經濟原來已經存在嚴重的失衡,寬鬆的信貸使資源配置的效率下降,但是樂觀的預期使投資和消費持續高漲,國際收支逆差在短期外資的大量流入背景下也喪失了促使經濟調節的功能,經濟過熱和資產泡沫也就得到了不斷的擴張。當外部的預期開始變化,尤其是國際金融大鱷們利用內部失衡開始衝擊這些國家的貨幣和股市時,金融危機也就難以避免。

東亞金融危機爆發后,其連鎖效應不斷擴散,使得這個時期在經濟上存在着與東南亞國家類似經濟泡沫和國際收支逆差的國家都出現金融市場動蕩和貨幣匯率大幅度下跌的危機。危機侵染的版圖從俄羅斯一直延伸到拉美的墨西哥、阿根廷、烏拉圭、智利等。imf和世界銀行不得不重新審視原來的救助原則和計劃,並醞釀加強國際金融市場監管的改革和措施。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官場教父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官場教父
上一章下一章

第929章 信用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