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賑災(七)

第三百零六章 賑災(七)

天還未亮,韋柳堂便早早起來,坐在桌旁,手裏拿着份輿圖看了起來,許久皆未發出一聲。

此時,外面是黑蒙蒙的一片,大街上仍然有許多人睡在寒冷的街頭中。

看着看着,不知不覺,天朦朦亮了起來,西邊的太陽緩緩升起,微弱的陽光照射了進來。

這時,韋柳堂抬頭看着外邊的天,穿起一旁的官服后,便拿着輿圖推開門,正要往外而去,

恰在此時,蘇清露亦剛好碰見了。

“少爺,你這是去何處?”蘇清露喊了一聲。

“去府衙。”

一話后,韋侍郎便朝着府衙而去。

看着少爺離去的身影,蘇清露急忙回到屋中,拿了把貼身的劍后,匆匆跟在韋柳堂身後。

延安天氣,不如別處,儘管現在有了太陽,但感覺呢,還有有些冷。或許是這太陽還未把延安各處給照射透吧。

來到府衙門,韋柳堂二話不說便踏進了府衙門。

瞧見姚知府正在指指點點着。

“姚知府。”韋柳堂喊了聲。

姚知府嚇了一跳方才轉過身子來,看着韋侍郎,連同後面的蘇清露。

“韋侍郎,你可把下官嚇一跳。”

韋柳堂見着姚知府的樣子,微微一笑,道:“姚知府,這一大早的,你這是做甚呢?”

姚知府看向了那些擺在衙門院子裏的土豆,道:“韋侍郎啊,下官正想着將這些土豆分發給個州縣的百姓們呢。”

見后,韋柳堂看着那些搬着土豆的衙役們,喊道:“好了!好了!別搬了!”

姚知府聽着韋侍郎的話語,有些不明白,道:“韋侍郎這是……?”

看着姚知府不清楚的樣子,韋柳堂方才介紹了起來。

“姚知府,你不明白。這些土豆啊,是用來種的。這東西啊,只要好好兒種,收成很不錯。如今京師附近正種着這些。”

“如此啊。”

姚知府尷尬一笑,看着那些衙役,道:“那就全搬回來吧。”

吩咐后,姚知府方又問了起來。

“韋侍郎,那您打算如何賑本次災情?”姚知府道。

“如今已六月,延安土豆性喜冷涼,是喜歡低溫的作物。其地下薯塊形成和生長需要疏鬆透氣、涼爽濕潤的土壤環境。如今已六月,等到八月下旬再種。”

越聽,姚知府似乎聽不明白了。

“那韋侍郎,如今還未到種土豆之際,延安等地如今生活還很痛苦,您這打算……?”

“經過本官這一月觀察發現,這延安蘋果,梨,棗,桃,核桃,獼猴桃,葡萄,板栗,櫻桃,桑葚,杏,柿子,李子等種植很少,幾乎看不見。因此,本官想,應當大力發展果樹種植。等到成熟之際,百姓們可將種的果實拿到各地去賣,換取銀兩。”

“韋侍郎所言,有理。這蘋果、梨等,下官聽聞過,但這櫻桃本官未聽聞過。”姚知府問道。

聽他這麼一說,好在韋柳堂了解些。這櫻桃是十九世紀才傳入中國,如今才十六世紀,想必這大明朝的所有百姓們定未有聽聞過。

想后,韋柳堂微微一笑,道:“你不知曉不要緊,這大明朝很少人知曉。總之,這些日子,應號召百姓們,種起這些來。”

“好,下官聽從韋侍郎所安排。”

韋柳堂微微笑容看向了姚知府,道:“這衙門裏可有多少銀子?”

姚知府先是一愣,方才說了起來:“回韋侍郎,這府里如今僅有二兩。”

“二兩?”韋柳堂自語了着。

姚知府聽着此話心裏有些慌張,但未從表面上看出來。

韋柳堂想了想后,方才不再問着此話了。

“難怪,這延安如今那麼大災情,怎會有多銀子嘛。”柳堂道。

“那是,那是。”

姚知府微微笑道。

“這樣吧,一會兒后,本官打算號召些鄉親們,隨本官上山尋找果樹之苗,可否行那?”

“行,當然行!”姚知府笑道。

這時,姚知府看着衙門后一眼,道:“韋侍郎,那就先用膳吧。”

“好。”

柳堂應允后看着一旁的蘇清露。

幾個饅頭后,韋柳堂便隨蘇清露來到了衙門外,正準備着果苗一事。

“韋侍郎,下官準備的這些馬匹可否夠那?”姚知府笑容容着道。

韋柳堂看了看,道:“夠了,夠了。”

這時韋柳堂,突然不打算讓百姓參與此事了。

“姚知府,依本官看,這尋苗一事,還是由衙門的衙役們去辦吧。”

“好。”姚知府未考慮便答應了。

隨後,姚知府回到衙門中,吩咐了十幾人。

“姚知府,那本官先去了。”柳堂騎着馬道。

“韋侍郎一路上小心啊!”

“好,本官記住了。姚知府,還有一事,那土豆運到一溫暖的房間去,用着棉被蓋着,保幾月後,方有種子來種。”

“好。”

一番話語后,韋柳堂騎着馬,同衙門的衙役們一起,同蘇清露一起,朝着附近的山而去,只為尋找那些在林子中的果樹。

馬鈴薯,又名土豆,洋芋,陽芋,山藥蛋等,是今天中國人餐桌上最常見的食物之一。

馬鈴薯作為高產農作物,在人類發展過程中,尤其是戰爭和飢荒年代,它發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然而,中國人食用土豆的歷史卻比較短暫,土豆傳入中國也只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那麼土豆到底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是在哪個朝代呢?

關於中國引進馬鈴薯的確切時間,尚難確切斷定。根據陝西省興平縣縣誌的記載,16世紀時馬鈴薯已傳入中國。

萬曆以後,馬鈴薯逐漸躋身宮廷美食的行列,但由於其品種上的特殊與罕見,僅有達官顯貴方能享用。因此,韋柳堂方才用土豆主意才賑災。

明清之際,馬鈴薯的栽種技術不斷提升,產量亦不斷提高,是以開始突破貴族食物的藩籬,轉而向平常百姓的餐桌靠攏。

土豆的種植時間一般在每年的三月底,需要等種植的泥土化凍,並且地溫在18℃左右,就可以進行種植了;可以進行提前種植,在3月初的時候,對土壤進行翻耕處理,讓土豆處於氣溫較低的環境中,避免在高溫中生長。

而土豆,在陝西地帶,適合在陝北種植,可兩熟,因一熟的機會已過,韋柳堂只好在八月下旬再在延安府種植,因此,這賑災一事,起碼要等到土豆豐收、百姓們勉強不再挨餓之時,才可種植。

在土豆的種植時間和方法中,還需要把土壤翻耕一遍,用工具把成年的老土和固定的塊土翻出來,然後埋入新的泥土,翻新的時間最好在有光照的天氣,能有效的增加泥土中含氧量,讓其更加的透氣,種植的莖塊也會長的更快。

對於這些,韋柳堂亦是知曉不少。。。

韋柳堂走後,姚知府回到府衙門中,與其他小官議論了起來。

“姚知府,依下官看,逞着韋侍郎走了,將那些銀兩埋到土地里吧。”

“是啊,姚知府,方才,韋侍郎問那話,下官們很擔心啊。這些天以來,韋侍郎不同其他官員,若是被他發現了,那可就慘啦。”

“好。這樣,你一會兒命幾個人,將那五百兩銀子埋到土裏。埋好些,莫要讓韋侍郎他們發現了。”

“是。放心吧,姚知府。您對下官們這麼好,下官們自然將事妥妥的辦好。”

“好。那去吧。”

話后,姚知府站在院中,想着此事,心裏有些不踏實。

此時的他,心想着:當時若是將這些銀子花掉,今日就不會有這麼多擔心了。

。。

經過十幾日的奔波,搜尋了好幾座山,韋柳堂他們便搜尋到了四十七顆不同果樹的樹。

因此時的延安不熱,韋柳堂他們找的樹苗不必將葉子及正長的果實等剃除。

每一日找到的苗,韋柳堂總是派一衙役送去,再讓姚知府命人種下。

等到韋柳堂回來至衙門之時,過去了十多日了。

此時的韋柳堂遍體鱗傷,大多皆是因為采苗之時弄傷的。

韋柳堂到衙門時,已是傍晚。

姚知府得知韋柳堂回來了,便連同府衙的幾位小官在外等候着。

“韋侍郎,一路辛苦啊。”姚知府帶頭道。

韋柳堂下了馬來,微微一笑,道:“不辛苦。如今只需將這些苗好好培養,等以後啊,定長出許多來。”

“那是,那是。”

說后,姚知府看着韋柳堂臉上的傷,擔心似的問了起來。

“誒喲,韋侍郎。您這傷……”

柳堂微微一笑,道:“不要緊。皆是些皮外傷。”

“韋侍郎,這些日子,您差人送來的苗,下官已命人種下。韋侍郎若是不放心,可隨下官去一看。”

“好。”

韋柳堂應下后,便跟隨在姚知府後,而去了。

一到后,沒想到,姚知府竟如此細心,將這些苗整齊的排好,這土壤還是黑色的土壤。

“韋侍郎,您看,這麼多日來,下官命人仔細的照理這些果樹,如今啊,一棵皆無恙。

”姚知府笑容滿面着道。

韋柳堂微微一笑,道:“好,如此,只要再認真照顧,幾月後,便可收穫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磚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明磚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百零六章 賑災(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