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洞庭湖漁歌王
一
生活在洞庭湖上的漁民,都知道張光明的大名,更知道他的諢名“柴火佬”。他是因為漁歌唱得好,腦海里裝的漁歌比別人多,在洞庭湖上漸漸成名的。四面八方的漁民都發自內心的尊他為洞庭湖上漁歌王。只要在洞庭湖上見到他,都要請他唱漁歌。他從不拒絕,盡最大努力滿足所有漁民的要求,把他最拿手的漁歌唱給漁民兄弟聽。他不是像現在那些走紅的明星歌手,唱歌從不分場合,不分情景,憑所謂的一首成名曲,唱一輩子,吃一輩子老本。有的樣子做得投入,其實是假唱。而張光明每次唱漁歌,十分講究現實現時現場,根據聽歌的對象,所處的環境,情景交融,活靈活現,生動熱鬧。如果是在漁民出湖時,他會唱:
我的哥,
你出門要觀天上的什麼星兒多?
什麼星兒隔干河?
什麼星兒在北邊?
什麼星兒罐頭尖?
我的姐,
七姊妹星兒姊妹多,
牛郎織女星兒隔干河,
北斗星兒在北邊,
東頭三星罐頭尖。
他唱完漁歌,會提醒漁民兄弟,特別是那些剛下洞庭湖的年輕後生強調:天上的星要是一眨一眨的,就有風雨來。到了洞庭湖當中,看不到岸際,要觀星斗盪槳,如果不觀星斗把握方向,就走不正航道,就會在湖上打圈圈,打了圈圈還不曉得。觀着星盪槳,才走得正方向,不會在原地打圈子。
如果恰逢端午節,他會唱:
五月五日是端陽,
姐買禮物送情郎。
灑金傘子買一把,
打整貨包便是箱。
今夜梳洗又抹粉,
明日早起去看郞。
情哥哥看見笑嘻嘻,
姐呀!這個禮物倒送的。
別個只有郞送姐,
我的妻子姐送郞。
明日早起去上街,
幫我情姐買件紡綢衫子來。
三兩三錢銀子打對圈,
親自送到姐門前。
情姐姐看見氣沖沖,
一衝衝到繡房中。
我的哥,
你一不是南京城裏財百萬,
我姐二不是北京城裏沈王珊。
哥吔,
五黃六月的錢米好艱難,
你越是節儉姐姐我越喜歡。
如果面對的都是些20歲左右的年輕漁民,他會唱:
鐵匠鋪里打鐵火星子砸,
年輕伢兒談愛一點點怕。
心裏好像打戰鼓,
臉上像有雞蚤子爬。
如果漁民都在吃飯,他會唱:
郎吃飯來姐擺筷,
菜食不好郞莫怪。
半斤重的仔雞殺不得,
這回去了二回來。
我的姐,
郎吃飯不要姐擺筷,
菜食不好郎要怪。
三斤重的雞公捨不得殺,
這回去了我永不來。
情姐門前一樹槐,
手搭槐樹望郎來。
爹媽問我望什麼?
我望槐花幾時開。
月亮出來一把梳,
寡婦養兒往河裏丟。
一聲肝來一聲肉,
只怪你爹爹短陽壽。
他用漁歌奉勸年輕的漁民朋友,不要拈花惹草。他唱:
老鴉叫,叫悠悠,
口勸情哥把心收。
隔壁二往都恨你,
莫為拈花把命丟。
老鴉叫,叫成砣,
後生家做事怕哪個?!
黃蜂起屋金龍殿,
誰個敢撮老子的鳳凰窩?!
二
他是洞庭湖上漁歌王,為什麼會有着“柴火佬”這樣一個不雅的諢名呢?我後來了解到,是因為他小時候,喜歡從船上的爐灶里抓出燒過的柴棍塞進嘴裏咬,一天到晚滿嘴是黑,加之他長得又黑又胖,看上去像一截燒得半透的木柴,有人就稱他“柴火佬”,一下就被喊開了。他成年後下湖打魚,染上了血吸蟲病,身材不但沒長高,反而變矮了、變瘦了,全身除了筋骨,再也沒別的,越發像被燒過的一截木柴。“柴火佬”的別號便傳得越開,喊得越響了。男女老少,笑嘻嘻地喊,他也笑嘻嘻地答。久而久之,人們只稱他“柴火佬”,很少稱他張光明了。那年洞庭湖上舉行賽歌會,主持人報出張光明的名字,每條漁船上幾乎沒有什麼反應,而當主持人改口說:“下面由"柴火佬’給大家唱漁歌”,每條漁船上噴井似的爆發出呼聲和掌聲,幾乎掀翻了整個洞庭湖。他唱:
手提漁網去長江,
多多拜上海龍王。
一網網上金絲鯉,
二網網上鯉魚娘。
漁民們不依不饒,說他唱得太短了,還要他唱。他笑嘻嘻地又開口唱:
隔河隔港看見郎上街,
三回九轉不到我姐家來。
我的哥,
什麼事兒得罪了你,
憑你情郎哥的良心說出來。
我的姐,
哥的衣服爛了對不住你,
腰中無錢為你爭不得氣,
口勸情姐交有的。
我的哥,
衣服爛了姐給你補,
腰中無錢你只管來,
姐只圖情義不貪財。
五更明月照天亮,
照見情姐送情郎。
手掰閂兒門打開,
口問情哥去了幾時來?
我的姐,
正月二月挑田草,
三月四月插秧忙,
一心約姐到端陽。
我的哥,
一不是天乾田扯坼,
二不是早晚抽不得,
如何等到端陽節?
我的姐,
你莫慌來你莫急,
端陽還是哄姐的。
五黃六月薅田草,
七月八月割稻忙,
一心約姐到重陽。
我的哥,
稻稻兒懷胎也要水,
姐姐我懷胎也要郎,
如何等得到重陽?
我的姐,
你莫慌來你莫急,
重陽還是哄姐的。
九月十月割柴草,
冬月臘月雪花飄,
一心約姐到來年。
我的哥,
你是茅屋我要放你的火,
你是瓦屋我要抽你的檐,
看你約我來年不來年?!
他的歌聲很甜,但他卻是個很苦命的人。他母親三姊妹,沒有兄弟。他母親為了給家裏立門戶,沒有外嫁,而是招郎上門。日本鬼子侵略中國那年,對洞庭湖進行狂轟濫炸,燒殺搶掠。他的外祖父外祖母駕着一條漁船躲在蘆葦盪里,以為能安全地躲過日本鬼子的掃蕩。哪知危險更大。麻飛機連連扔下一顆顆炸彈,漁船被炸翻,外祖母被炸得肚子開花,腸子浮在水面,整個屍首全被鱤魚吃了。他外祖父也被炸死。
三
張光明不僅唱傳統漁歌,他自己編了很多漁歌,一個只讀過小學三年級的漁民,編的漁歌,藝術水平難有人比。
早上湖水閃金波,
漁郎撒網飛如梭。
妹妹艄后盪雙槳,
感情深似沅水河。
太陽暴晒我不怕,
狂風巨浪戰勝它。
天大困難一腳踩,
多打鮮魚交國家。
送郎送過五里河,
再送五里不算多。
還送五里不算遠,
不送情郎送哪個?!
自從得了血吸蟲病,
打魚就像掉了魂。
開刀切除痺塊后,
湖邊枯柳喜逢春。
湖邊楊柳遮住天,
姐到柳下洗衣衫。
情哥哥打魚回來了,
姐姐我掉了棒捶心喜歡。
風吹湖水起波濤,
姐在艄后穩掌艄。
情哥哥船頭撒下網,
姐姐我艄后哈哈笑。
四
他知識豐富,出口成章,表達方式極具幽默感。他講到漁民捕魚,看起來是個體作業,其實非常需要團結協作。他說:“寡婦生兒子,靠單幹是不行的,總得有人幫忙才成。”
他感嘆一對漁民夫婦既節約,又恩愛,他是這樣表達的:“過年那天,兩口子稱了四倆肉,砍成三砣,吃到正月初四那天,還沒有吃完。”
他誇獎人知識豐富,僅用一句話高度概括:“地下的事曉得完,天上的事曉得一半。”
他讚美南宋農民起義領袖楊么的本領,僅用了兩句話就刻畫出武功蓋世,膽氣過人的生動形象:“箭射天上張口雁,槍挑魚兒水上蓮。”
他奉勸下湖捕魚只往好處想,對困難毫無思想準備的年輕人說:“不要半夜裏做夢吃蜜糖,想得甜。”
他如果在湖上遇見熟悉的漁民,他哈哈一笑說:“飯蒸里伸出腦殼來,是熟人喲!”
他腦海里裝有很多民間故事,講起來滔滔不絕,口若懸河,聲情並茂,感人肺腑。那晚在春柳湖上,他給我講了鄧法倌與排古佬鬥法的故事。
排古佬從上游放木排下來,到了圍堤湖,他沒有拜碼頭。鄧法倌心裏有氣了,用一根藕絲綯住了排古佬的木排,還他走動不得。排古佬找了七天七夜,沒有找到原因。到了第八天,鄧法倌的兒媳婦用兩隻馬籠到河裏挑水,用穀殼搓索,被排古佬發現了。他懷疑是鄧法倌綯住了他的木排。他就把鄧法倌請到木排上喝酒。酒後,他送鄧法倌回家,看見路邊一塊人把高的大石頭,他一手搬起這塊大石頭,送給鄧法倌。鄧法倌接收了,用手中的雨傘往大石頭上輕輕一插,背起就走。排古佬伸手朝鄧法倌兩邊肩膀上各拍了三下,邊拍邊說:“夥計!夠英雄呀!”鄧法倌心裏明白,每邊肩上被他拍進了三根銅釘。回家后,鄧法倌就要他老伴往灶里升火,架上蒸籠。他自己坐進蒸籠里。他交代老伴,只管把火燒旺些,他要在蒸籠里呆七天七夜。不管什麼人來問到他,都不要講他在蒸籠里。蒸了六天六夜時,隔壁的一個老媽子走過來,對鄧家媽媽問道:“你天天燒火蒸。蒸的么得傢伙喲?”鄧家媽媽如實回答:“蒸的俺老倌子。”隔壁老媽子說:“蒸了這一向,還不把人蒸熟呀!快些揭開,莫蒸了。”鄧家媽媽揭開蒸籠蓋一看,鄧法倌正坐在蒸籠里看無字天書,肩膀上的六根銅釘已經冒出了米粒那麼長。鄧法倌曉得搞拐場噠,老媽子沒聽他的交代,自己這回死定了。他叮囑老伴:“我死以後,就把我攤到堂屋裏,在我身邊放一床竹墊子,你哭一聲就抽一片竹子,直到把整床竹墊抽完為止。”他老伴就照着做了。她哭一聲,抽掉一塊竹片。此時,排古佬的木排正行進在洞庭湖。鄧家媽媽從竹墊上抽掉一塊竹片,排古佬的木排就減少一根木頭。當墊子還剩一個角時,又是隔壁的那個老媽子過來,勸鄧家媽媽不要哭了,人死不能復生,哭再長時間也是枉然,珍惜好自己的身體要緊。鄧家媽媽就依了她的,不哭了,也不抽竹片了。放排到洞庭湖當中的排古佬,眼看整座木排只剩一個野雞尾了,心裏早明白是鄧法倌搞了他的鬼,但他又毫無辦法。就在他束手無策等着被水淹死之際,木排存下的一個野雞尾不再一根一根木的減少了。他暗暗感謝上蒼保佑自己,沒有被龍王捲走。他回到圍堤湖,又去找鄧法倌。他進門就問鄧家老媽:“鄧法倌到哪裏去了?”鄧家老媽看到排古佬上門,想起了鄧法倌對她的交代:“我死後,排古佬肯定會上我家的門。他進門,你就篩一碗米泡招待他。一定要他吃進肚。”
鄧家老媽篩了一碗米泡給排古佬。排古佬接在手上,沒有吃,又追問:“鄧法倌到哪裏去了?”鄧法倌臨死之前,叮囑老伴:“我死後,葬一座真墳,一座假墳。如果排古佬來問,你就告訴他我葬在那座假墳里。千萬莫讓他曉得真墳了。”鄧家老媽本要照鄧法倌交代的做,轉身一想,人都死了,沒有必要還在朋友面前講假話。她就把真墳指給排古佬看了。排古佬二話不說,把手中的那碗米泡潑到了鄧法倌的墳山上。白花花的米泡當場就變成了一大群白蟻,嘶咬棺材。鄧法倌這時已下葬99天了,只要葬滿100天,他又能起死回生。鄧法倌看到白蟻,他曉得自己無法再回到人世間去了。但他死也不能輸給排古佬,於是趕緊變成了一隻蘆花雞公,不停地捉吃白蟻。排古佬就趕忙變成一隻黃鼠狼,拚命地追咬公雞。鄧法倌變成一隻狐狸,追捕黃鼠狼……
他把這個故事講到這裏,對我說:“一個人本事再大,都要謙虛點才好。本事大的人倒霉,都是因為目中無人造成的。你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1979年5月19日於滄水浪水交匯處的張光明漁船上
2014年6月19日改於長沙麓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