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糧食美女兩手抓
當然,抱怨歸抱怨,面對這比干,紂王唯有苦笑:
“哦!又是老皇叔啊,怎麼每次本王要去後宮的時候,都能這麼巧碰見您?”
“不巧啊大王!老臣聽你出關,深知大王一定回來找姜皇后,所以早早就在這裏等候大王!”比干陰笑。
我草你大爺,居然堵我!
紂王已經無語了,整個人如泄了氣的皮球,病懨懨的道:“今日朝堂上,又有何事等着本王啊?”
比幹道:“大王,汜水關西岐退兵了,一眾將領守城有功,此時都跪在金鑾殿,等候大王嘉獎呢!大王,魚水之歡,尚可以後再說,但嘉獎功臣,乃是給整個大商的官員做表率,事關國運是否昌隆,萬萬不可拖延啊!”
紂王唯有苦笑揮手:“老匹夫,你別叨叨了,本王老老實實去上朝還不行嗎?”
……
金鑾殿。
負責鎮守汜水關的主將,名為韓榮,此刻便與三位侯爺,一起跪於殿前。
韓榮先是興奮的向紂王稟告邊陲戰事:
“大王!西岐大軍已經在三日前,從汜水關敗走了!相信經歷此次的鏖戰之後,那西岐小兒,再不敢輕易進攻!”
王座之上,紂王聞言,當是龍顏大悅,隨即大手一揮:“韓榮,你做很好,沒有辜負本王所託!”
三個侯爺也立馬稟報:“稟告大王,我們三侯奉大王之令,進攻西岐,也在三日前,有了巨大的進展,打的西岐軍隊,節節敗退!”
“哈哈哈,不錯!”紂王亦是笑揚了一聲。
於是乎,西岐和大商的第一次戰役,就完全扭轉了歷史的軌跡,商朝反而成了大獲全勝的一方。
但對於這場戰役,其實韓榮以及三位侯爺,到現在還都稀里糊塗,完全沒搞明白,他們到底是怎麼贏的。
就說汜水關,韓榮一直守的十分艱難,那西岐大軍,有幾位能人異士相助,搞得他每日迎敵都壓力山大,簡直隨時都有可能丟失陣地!
但就在三日前,明明擁有壓倒性優勢的西岐大軍,居然退兵了?
他韓榮,還真把汜水關,給守住了?
說實話,剛看到西岐浩浩蕩蕩退兵的時候,韓榮自己都不信,還以為又是什麼陰謀詭計!
而三侯爺這邊的戰局,更是凄慘。
姜子牙何許人也,領着一群半神奇才,打的三侯幾乎沒有半點還手之力!
就在三侯快撐不住,彈盡糧絕的都想舉旗投降之時,最後姜子牙居然讓人退兵了,三侯居然贏了?這……說出去誰信啊!
當然,他們前線作戰,也並不知道,紂王在朝中使出的手段。
紂王讓三侯攻打西岐陣地,迫使汜水關退兵,解韓榮之危;又讓伯邑考帶着西伯侯的遺體安然回到西岐,引起西岐兩虎相爭的局面,姜子牙必要安內,無暇迎戰外敵,這才急急退回西岐陣地,又解三侯之危。
這就是紂王的運籌帷幄!
每一處計謀都至關重要,又與下一處計謀環環相扣,如此之下,整個戰局大獲全勝,就早已在紂王的預料之中!
“哈哈哈,幾位此次都辛苦了!尤其是三位侯爺,我大商國泰民安,全靠三軍將士用命來守護,朕心甚慰啊!不過無奈,當下朝歌國庫空虛,三位侯爺,該給你們的獎賞,本王日後再給你們一起發放吧!”
紂王還是要做好表面功夫,當眾誇獎了一下三侯,但最後的意思卻是:你們表現的還可以,但至於獎賞嘛,不好意思,沒有!
面對此番狀況,三侯唯有笑。
其實此次大戰,對於三侯的消耗都非常巨大,不僅自身軍隊的實力大減,後續犧牲戰士家裏人的撫恤金,也是一筆龐大的開支,這些都需要他們自己來出,但現在,紂王一句話,他們好不容易打贏的戰功,卻一顆米都換不到!
三侯心裏苦啊!
但儘管如此,三侯卻也只能裝出效忠模樣,道:
“大王言重了!為商朝出力,為大王出力,乃我地方三侯應盡的本王!”
紂王與他們又客套了幾句,三侯便也無心留在朝上,紛紛告辭退下,趕忙回到自己的封地,去處理大戰後續事宜去了。
“至於崇將軍你嘛……”也是這時,紂王才笑看着韓榮,問道:“你想要什麼獎賞,金銀財寶?或是美人、封地?”
韓榮連忙跪地:“大王!鎮守汜水關,乃是末將職責,無需任何獎賞!大王若硬要賞賜末將,那就請將金銀換成酒肉,末將想與汜水關的戰士們同享!”
紂王對這韓榮很是滿意,便也准了他的請求。
最後,又默默的,將韓榮的名字,冊封進了‘人皇天朝’之中,讓其成為一位主司神官。
而這,才是對韓榮,最大的獎賞!
在紂王做完了表彰之後,殿外便有使者來報,說是西岐運來了大批的糧草,正在皇城外等候接收。
正是那伯邑考向紂王兌現了承諾,供奉上了三十萬大軍糧草!
並且這次的押送物質中,亦是又不少金銀綢緞、奇珍異寶。
當然,那西岐第一美人,也在隊伍之中,更還多出了百位絕色女子,看似要一併獻上給紂王。
而負責這一次運送的主使官,名為周公旦,乃伯邑考之弟。
此人正是流芳百世,被後人讚頌的周公。
而在西岐多方勢力之中,周公旦本就與伯邑考關係交好,此會更是見到伯邑考,竟是孤身從朝歌帶回了西伯侯的遺體,周公旦便更是對伯邑考佩服的五體投地,心下效忠之意,不再更改。
所以在西岐主力大軍,忙着應付汜水關和三侯之時,伯邑考和周公旦,便聯合起了不少人物,直接拿下了西岐的所有糧倉,掌握了行軍打仗,最重要的資源。
而那姬發和姜子牙,也正因‘後院起火’,這才不得不從戰場撤兵,無奈宣告戰敗!
此刻金鑾殿上,負責交接的官司,已經將周公旦送來的糧草金銀,清點了一遍,將數目奉給紂王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