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驚風密雨(一)

第7章 驚風密雨(一)

“卑職回稟總制,京營上下,在籍兵丁共五十三萬。其中河南山東班操軍四十萬,京軍十萬,御馬監四勇營三萬。京營武官在京的共四萬兩千五百一十三人。”

京營都督僉事李萬年跪在地上說道。

李邦華坐在京營的議事大廳上,面前擺着厚厚的賬冊,旁邊侍立着幾員文吏,對堂下李萬年的話置若未聞,只是專心的在審查着賬冊。

李邦華凶名在外,崇禎二年八月出手整頓京營,當時的都督同知因奏對和賬冊不一致,當場被開革回家。那同知還是英國公的門人,英國公遞紙條說情都沒用!

這跪着的李萬年本是三大營中三千營下的指揮,這個正三品的都督僉事,還是他去年花錢走的襄城伯的門路買來的。

本來正得意,沒成想,轉過年去,當年被趕走的煞星李邦華竟然又被調回了京營。

偏巧李邦華今天上任第一天,又輪到他當值,李萬年心裏是真的苦啊!

現在李邦華在上面不發一言,李萬年摸不透他的心思,在下面就彷彿等着斷頭刀砍下來的死刑犯一樣,又是焦急,又是畏懼,跪在地上胡思亂想個不停,豆子大的汗珠從額頭上緩緩滑下來,“吧嗒”一聲掉在了青磚上。

“都督同知李增壽,王鑫,武權三人,可是今日輪值當差?”

過了半晌,李邦華一邊用毛筆在冊子上勾畫著什麼,一邊問道。

他問的這幾個人,都是輪值當差的從二品高階武官。他們各自都有勛貴撐腰,平素是從來不到府衙辦事的,只有每個月發餉的時候,才會派家僕來衙門支取一份錢糧。

李萬年也是因為今年剛剛投到襄城伯門下,在京營里根基太淺,這才老老實實地跑來點個卯。

聽見李邦華問話,李萬年當然不敢照實回復說這三位爺開小差去了。這三位爺或許鬥不過李邦華,但是整治他這個都督僉事可是跟整治一條狗一樣容易!

李萬年低着頭,眼珠一轉,回答道:

“回總制的話,卑職不知三位長官因何緣故沒有來。卑職猜測,許是害了風疾?”

得風疾的說法,是官場的潛規則,意思就是,這個人因為一些不方便的原因無法到場,您老就別追究了。一般的官員都懂這條潛規則,不會較真。不過遇到了油鹽不進的李邦華,李萬年這暗語可就不起作用了。

果然,李邦華聽了回話,冷冷地說:

“害了病?可是這點名冊上,為何記得是,此三人已經簽到點卯了啊?這分明就是占額吃餉!你回去告訴他們,以後也不要來了。”

李邦華的官職只是監軍御史,按理來說,並沒有任免三品以上武官的權力。

不過在實際操作中,御史參武官,不管武官的品級多大,基本上都是一參一個準。

以李邦華在朝廷上的影響力,搞幾個京營裏面的關係戶簡直不要太簡單。

李萬年跪在下面,除了連連稱是之外哪裏敢多說半個字!

“剛剛你說,京軍名額尚餘十萬有奇,可是實數?”

李萬年心中暗道,老東西,這京營朽壞早就不是一年兩年了,你當年就是從這個位子上下去的,有沒有十萬人你心裏沒數?

心中腹誹,嘴上卻是恭恭敬敬地答道:

“總制大人,這京營兵額確確實實都是實數,每個月都是要按照這兵籍發糧發餉的,大人若是不信,自可點兵校驗。”

這話的意思就是,反正我是照着名冊稟報的,你要是不信自己去查,其他的事跟我無關。

李邦華當然知道這武官的心思,也懶得計較,左右這點兵是一定要點的,他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李萬年說道:

“李萬年,本總制命你速去通知各營,三日之後,我要在這京營的校場上檢驗兵丁,如有託故不來的,一體開革!”

其實,李邦華心裏也知道,這京營早就爛透了,無論自己如何努力,想要恢復成祖年間的五十萬大軍都是不可能的事兒。

即使是他在崇禎二年主持的京營改革,他也沒有以恢復兵籍上面的數字為目標,而是採取了折中的手段。

本來,嘉靖年間規定,三大營額兵十二萬,其中三大營每營選兵一萬人,為選鋒。

選鋒的兵餉比其他兵丁要多一倍。這就等於說,變相的承認了其他沒有獲得選鋒資格的九萬士兵被武官們吃空餉的事實。

到了李邦華崇禎二年清理京營的時候,發現即使這三萬選鋒也無法湊齊。

李邦華的本意,是讓勛貴各家自行清理門戶,不管用什麼辦法,都要在規定的時間裏,湊齊三萬壯丁。至於這三萬壯丁有沒有經過訓練,能不能打仗,全都容后再議。

勛貴們當然不可能一口答應。如果真的湊齊了這三萬人,在軍隊裏面吃空餉的徒子徒孫怎麼辦?徒子徒孫沒得吃,誰給他們孝敬?

政治這個東西,就是討價還價,互相妥協。無論是李邦華還是勛貴,都不是政治小白,自然懂得各退一步的道理。

所以此次改革的結果就是各大營要在規定時間抽調出一萬名年輕有力的壯丁,這也就意味着,勛貴一方要吐出一萬名士兵的餉銀。

本來雙方各退一步,皆大歡喜,誰知道李邦華當時還要清理馬政和軍糧庫存。

這在勛貴看來就屬於得隴望蜀貪得無厭的表現。本來勛貴各家之間也不是鐵板一塊,現在被李邦華一逼,竟是抱起團來,要想法子整治李邦華。

與此同時,當年清軍入塞,京營被李邦華驅使着出城打仗。

這下給了勛貴們機會,他們聯絡各自門下的京營關係戶,讓他們出工不出力。結果本來就是戰五渣的京營戰力更加不堪,竟然被清軍的斥候給嚇得破了膽,當場潰散,若不是關寧軍及時趕到,險些釀成大禍。

京營改革改出了這麼大的政治問題,崇禎再也無力支持李邦華改革,將李邦華革職不用。

一晃眼十三年過去了,李邦華不止一次的反思為什麼上次改革會失敗。

他將此次失敗,歸因於沒有可靠的勢力來協助掌控京營。

在他看來,京營的高級武官都和勛貴階層沆瀣一氣,如果不清理他們,自己就算湊足了足額的士兵,士兵也不會聽朝廷的指揮。

所以他這次出山,第一個動刀的就是京營的管理層!

這次李邦華是存着心思要搞大清洗的,所以隨便找了個由頭,就把三個同知先開革出去!

同理,他這次點兵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真的核驗兵籍人數,不過是為了找個由頭給京營的管理層換血罷了。

當晚襄城伯府上。

“爵爺,還請爵爺做主啊!”

天降橫禍的三個武官此刻正跪在襄城伯面前求情。

這三個倒霉蛋平時就從來不去兵營點卯,雖說大家都傳說李邦華就要上任整治京營,但他們幾個仍舊不以為意。

在他們看來,李邦華就算是要動手整頓,也得等到了京城休整幾日再說。哪裏會想到,這李邦華居然如此高效,剛一到任,人還沒認全就動手了!

是以,聽到自己被開革的消息后,各個如喪考妣,連夜趕到襄城伯府求情。

勛貴們猜測,李邦華這次會和上次一樣,通知各級武官湊齊規定數額的兵丁。

因此他們原本的計劃是打算以靜制動,聯合各家。等李邦華跟他們要兵的時候,他們就到街上花錢僱人充數。

待到李邦華招齊人數,準備練兵的時候,再一起請崇禎親自視察京營。到那時,李邦華如果不讓崇禎來看,就證明他露怯,眾勛貴可以參他一個辦事不力,他拿不出成績,崇禎不會頂着勛貴們的壓力支持他,一定會把他再次開革;如果他敢讓崇禎視察,他們就讓那些雇傭來的士兵解散,治他一個欺君之罪!

各家對這個計劃都很有信心,認定李邦華絕無勝算。

但是今天這三個倒霉蛋被開革的事情,讓襄城伯嗅到了不一樣的味道。

原來的計劃,其實是構建在一個基礎之上的,就是李邦華要倚靠他們勛貴來添補缺額的士兵。這也就意味着,李邦華不會和勛貴還有武官階層撕破臉,一切都還是在一個可談判的框架內。

但是現在李邦華一出手就把三個高階武官開革,這明顯已經超過了下馬威的限度。

更為可慮的是,李邦華此次點兵,並沒有給各家留足準備時間,如果三天之後校場上兵丁數額差的太大,大家的體面可就都維持不住了。

從這兩件事來看,李邦華無論如何,都不像是要倚重勛貴的意思。

襄城伯也懷疑過,李邦華可能是要對京營的武官階層做一個大清洗,但是這種操作的影響太過恐怖,他的想像力不允許他想像這麼恐怖的事情。

他現在已經沒有心情去管這個三個丟了官帽子的門人了,不耐煩地揮了揮手,敷衍地嘟囔着:

“下去吧,下去吧,本爵爺會想辦法的。”

趕走了這三個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之後,襄城伯苦苦盤算了一個晚上,所有的跡象都表明,這李邦華是想把京營的天給翻過來!

他不敢在拖延了,第二天一早,就直奔英國公府上。

現在這場鬥爭的規模已經要失控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晚明太子朱慈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晚明太子朱慈烺
上一章下一章

第7章 驚風密雨(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