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孔子與老子,龍鳳呈祥

第七十章 孔子與老子,龍鳳呈祥

第七十章孔子與老子,龍鳳呈祥

孔子的一生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多如群星,而在這些群星當中,孔子與老子的四次相見,是璀璨群星當中最明亮的那四顆星。

孔子是一個勤學好問的人,他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於是決定親自去比他大20幾歲的老子那裏問候老子,並試着學習一些老子思想精髓的優點。

孔子第一次去拜訪老子的時間是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當時孔子才17歲。

這次會面,孔子與老子談論了很多禮制制度,他們之間的思想有差異,孔子抱着求同存異的思想仔細從老子的語言中尋找值得他學習的地方,讓孔子感悟最深的應該是老子的這段話,這也正是孔子後來經常給學生講的“上善若水”的精髓。

當時孔子和老子一起外出散步,走到黃河邊上,見到洶湧彭拜的黃河水,感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老子聽到孔子的話,繼續說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孔子向老子解釋道:“學生是憂慮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頻繁,百姓受苦。故嘆人生之短暫也。”

老子對着浩瀚的黃河之水,對孔子說道:“你為何不學習水之德呢?”

孔子問:“水有何德?”

老子答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子說:“這麼說來,世間萬物皆有靈性,您認為水的性格特質最有利於為人處事?”

老子點頭微笑而語:“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水如大道,聖人如水,如水則無憂,如水則無怨,如水則無紛,如水則無擾,何也重在無為,貴在不爭。不爭名,不爭利,不爭強好勝。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孔子說:“你說的很有道理,尤其是“上善若水”這幾個字讓我感慨最深。水的低調、從容、偉大精神關鍵在於水特有的柔弱不爭的性格,從沒有自恃、自是、自伐、自矜的行為,而要為善自賞,常懷濟世利人之心,可謂至善完美。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像水一樣謙遜、柔軟、與世無爭,那麼整個社會將沒有戰爭,處處充滿和平的正能量。”

老子聽到孔子這麼說,笑而不語,老子想:看來孔子確實很有悟性。

第二次孔子與老子相見已經是17年之後的昭公24年了。當孔子第二次與老子會面時,老子所談的“順其自然”的思想哲理讓他感慨良多。這次會面,是在春秋昭公二十四年,當時孔子34歲。

孔子和老子一邊飲茶,一邊閑聊。

孔子問:“你認為什麼樣的處事方法最好?”

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

短短一句話,讓孔子感悟良深。孔子結合自己的思考,最後總結出了自己的新思想:無為而不為,順其自然。換句話說就是遵循自然法則法則,尊重因果,一切隨緣。當我們做事情時,一切儘力而為,儘力之後,不要強求,而應該盡人事聽天命,順應自然,如果能遵循這個處事原則,那麼做什麼都會事半功倍,也不會給自己帶來太多的煩惱。“無為”不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並不是消極地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不胡作非為。

“無為”要和“自然”二字放到一起連用,也就是“自然無為”。這裏的“自然”就是自然規律。所以“無為”就是要求不以個人主觀的慾望來破壞自然發展的規律。同時,無為既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值得追尋的人生境界,如果當一個人能達到這種境界的時候,就能理解無為的真正含義:無為告訴我們做什麼事情不能隨心所欲,更不能為所欲為,因為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我們只有遵循事物的規律、尊重實際情況、順其自然才能讓自己減少煩惱和憂愁。為人處事,只有順其自然,不強求才能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如果我們能一切隨緣、順其自然,那麼我們一定會發現一切都那麼的從容自然。

第三次是周敬王22年(前498年),孔子“乃南之沛見老聃(老子)”。孔子第三次和老子見面時,孔子已經50多歲了。這次是孔子窺源得道的時候。此時孔子已聞名於世,老子則隱居於世。孔子曾積極奔命於各國之間,主張自己的學說(禮儀和仁政);但是事不遂意,孔子處處碰壁,沒有國君採納其主張,未免出現沮喪而迷茫的心境。孔子想到以前拜訪老子之後,自己總會茅塞頓開,於是又產生了去拜訪老子的念頭。這次,孔子和老子主要探討的是:何謂天道?

當時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孔子的貴族學生南宮敬叔聽后,便準備車馬,和孔子一起去老子所在地拜訪。

老子見到孔子從千里之外而來,十分高興,問道:“你積極求索,是否得道了?”

孔子答道:“我致力求道20餘年,至今未見大道。願請先生指點迷津。”

老子說道:“假如道有其形質,可以觸摸,可以送人,那麼大家就會爭相將道送給君王邀功了。如果大道可以用語言說清楚,那麼人人都會將道說給自己的親人聽了。如果大道可以傳給別人,大家都會將道傳給自己的子女的。然而,上面所說的,實際上是不可能發生的;一個人對於大道沒有深刻的認識,大道是不會到他心中紮根的。”

孔子說道:“我通讀了《詩經》、《書經》、《周禮》、《周樂》、《易經》、《春秋》,並進行了深入的探究。自認為盡得周公、召公之精髓。於是拜謁了70多個國君,然而無一國君肯採納我的意見。看來,說服人的工作確實太難做了。”

老子微笑道:“你的所謂的‘六藝’,都是先王時代的舊東西,試問有什麼用呢?你要知道,這些陳舊的東西,猶如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跡,只是腳印而已;而踏出腳印的‘真身’,你是看不到的。”

孔子於是謙虛地向老子問道:“在您看來:何謂天道、大道?”

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游心於物之初。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凶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子說:“你所說的意思是:想要窺伺大道,就一定要把心放在物的本源上。萬物不同只是表面,其本源內在是相同的,沒什麼區別。”

老子又說:“物我齊一,是非、物我、生死、晝夜、福禍、吉凶、貴賤、榮辱,都沒什麼區別。心中古井無波,方能自得其樂。一念不生,萬念不在,空空如也。”

孔子說:“您說的是如何‘去我執’的方法,就是如何把‘我’放下,只有當我們能把自己腦子裏的條條框框都放下,把所有的偏見都放下,才能看到萬物相同的本質。

只有萬物其一,物我不分,心靈才能真正安寧快樂。”

老子和孔子的對話,道盡天道玄機,也讓孔子獲益良多。從老子那裏回來之後,孔子對學生們說:“老子寫的《道德經》就是教我們怎麼修心,教我們怎麼開智的。老子的智慧可以讓人去處拜物、拜金貪慾。老子的智慧可以讓人在亂世慾望中心如止水、去除浮躁、關注內心的快樂、提升道德和靈性。”

老子還曾帶着孔子訪當朝大夫萇弘,萇弘是當時著名的樂師,樂藝精湛,他教授孔子樂藝。並且領孔子參觀祭神的典禮,教給孔子許多禮儀,令孔子感慨萬千。

幾天後,孔子辭別老子;老子也不強留,送孔子到官舍之外。老子說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子聽后,動情的說道:“我一定將您的話刻在心中。”

孔子拜辭老子,與南宮敬叔乘車回魯國去了。

第四次孔子曾經拜訪了老子,此時的老子和孔子都已獲得了宿命神通——就是可以清楚地知道過去世的情況,他們見面後用神通一看,知道了彼此真實的身份和轉世目的:都是來人間教化眾生,提升人類道德、靈性,為大乘佛法以後能順利傳入中國並被人們信受而鋪路的。從此之後,孔子認為老子是龍,老子則稱讚孔子為鳳。

孔子第四次從老子處回來后,三日無言。孔子的學生子貢很奇怪,問孔子為什麼如此。

孔子答道:“我遇見有人的思維像飛鳥一樣活躍時,我可以用像弓箭一樣銳利的論點射住而制服他。如果對方的思維如麋鹿一樣放縱無制,我可以驅使獵犬去追逐他,也可以用我的論點制服他。如果對方的思維像魚一樣遨遊在像深淵的理論中,我可以用釣鉤來捕獲他。然而假如對方的思想似龍一般,騰雲駕霧,而遨遊於太虛幻境,無形無影,令人無法捉摸,我就無法去追逐和捕捉了。我見到老子,他的思想境界就如遨遊於天宇之中的神龍,使我無任何言語可以去反駁他,我很久心神不定,難以測知老子是人還是神。老子,真像神龍一樣呀!”

學生又問:“老子為什麼是神龍?”

孔子說:“老子是人中龍,你們知道嗎?我活到現在才見到!它是靈氣聚合而成的人形,散開時就會化成五彩祥雲。厲害啊,你看他與你並肩同座,卻能神遊幽冥,逍遙於陰陽之間。”

學生們聽完,疑惑地看着孔子。只有孔子知道,精心修行的孔子已經在當時獲得了神通,此時得道的他,才真正看到了老子的真面目,原來老子是佛教的大迦葉轉世的,孔子之所以多次拜訪老子,也是因為轉世前觀世音菩薩囑咐孔子有時間可以去拜訪老子。

而老子稱孔子為鳳,則是有一個相關故事:有一次,老子見孔子帶幾位弟子遊學,就問他們都是誰啊?孔子說最前邊的那個叫子路,孔武有力;接下來分別是聰明的子貢、賢孝的曾子、仁慈的顏回、勇猛的子張。

老子贊之曰:“吾聞南方有鳥,名鳳。所居積石千里,天為生食,其樹名瓊,枝高百仞,以璆林、琅玕為寶。天又為之離珠,一人三豆遞起以向琅玕。鳳鳥之文,戴聖嬰仁,右智左賢。”老子稱讚孔子師表無雙,高徒生輝,右智左賢,如同天空飛翔的百鳥之王鳳凰那樣,師尊徒賢,道明德彰。

老子用鳳來比喻孔子,是因為孔子至德至仁,故以鳳比於孔子。

老子把孔子比作鳳,是對孔子高貴聖潔品德的稱讚,也是對孔子如火一般的積極進取精神的由衷肯定,這也是一位德高望眾的長者對相對年輕的教育家的尊重、敬仰和讚揚。

由此可見,孔子用龍比老子,是取了龍升天潛淵、靈異善變的神性,來比老子的靜動自如的神采,和縱橫天地不拘一格的思辯才能的。老子用鳳比孔子,則是取了鳳的親德嘉仁的神性,來比孔子的智善和悅的品性,和仁愛為本、律己惠人的聖德的。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如龍鳳呈祥一般,為當時紛擾的戰亂年代帶來了福音,他們的思想各有千秋,但都源於宇宙之間光與愛的正能量,匯聚了道德、靈性精髓,他們的思想的根本目的是讓人們停止對拜物、拜金無止境的貪慾追求,他們希望讓人們關注內心的道德、靈性,回歸自然、真我、本源,尋求內心深處永遠的快樂,尋求人之初、性本善的無價之寶,把互敬、互愛、互助的光與愛傳遍世間。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隔世情緣 《那些帶着重任輪迴轉世的英雄兒女們的前世今生》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隔世情緣 《那些帶着重任輪迴轉世的英雄兒女們的前世今生》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十章 孔子與老子,龍鳳呈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