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王莽與儒家的烏托邦

17、王莽與儒家的烏托邦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劃分“大同”與“小康”,把“天下為公”的“大同”視作最高的理想境界。如,孔子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藏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茂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儀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裏,以賢勇智,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然而,孔子的思想,是一種樸素的烏托邦,根本就無法實施。在孔子的時代,楚國的隱士接輿譏諷他不識時務。司馬遷在《史記》中甚至記載說,鄭國人認為孔子“累累若喪家之狗。”也就是說,在當時,大家並不接受孔子的那一套。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孔子推銷的那一套根本就沒有市場,這樣的產品積壓了,要麼任其腐朽,要麼扔掉。但是,孔子依然頑固地推銷,直到去世。可惜。

這些空想,孔子推銷不出去,“亞聖”孟子也沒有推銷出去。孟子碰到三個國君,一個齊宣王,一個梁惠王,一個梁襄王。孟子講“王道”,齊宣王感到頭痛,一個勁地說自己的不是:我有病,我有許多病:好勇、好貨、好色等等。這裏不成功,只得到魏國去,那個梁惠王對他的理論起先不感興趣,經他多番演說,產生了一些興趣,可梁惠王駕鶴西歸了。接位的梁襄王,孟子說他“望之不似人君”,只好離開。

在中國歷史上,儒家思想唯一一次得到真正推行的是王莽,但是以失敗而告終。

王莽有着深厚的儒學修養。王莽不僅接受了儒家的教誨,並且身體力行。《漢書》記載:“(王莽)受《禮經》,師事沛郡陳參,勤身博學,被服如儒生。”陳致平在《中華通史》中說:“王莽是一個經書讀得很好的儒生,在王氏豪門之中,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錢穆在《國史大綱》中認為:“王莽受禪一面循漢儒政治理論之自然趨勢,一面自有其外戚之地位及個人之名譽為憑藉。(王莽姑母為孝元皇后。元帝后,成、哀、平三君皆不壽,莽諸父鳳、音、商、根相繼執政而及莽,莽之地望已尊,莽又不失書生本色,治禮,務恭儉,迂執信古而負大志,又恰合時代潮流。漢儒群主讓賢,而苦無一明白的選賢制度。王莽在政治上、學術上足膺此選格,遂為一時群情所歸向)。”

王莽做了皇帝之後,試圖推行儒家的那一套。他下令把全國土地改為“王田”,不準買賣。仿照古代井田制,規定一家男口不滿8口而田過一半(900畝),多餘的土地分給九族、鄰里、鄉黨。無田的人,一夫一婦可以受田百畝。同時,他還把私家奴婢改稱“私屬”,也不許買賣。

然而,王莽要推行的所謂“井田聖法”,不僅沒有解決社會土地問題,相反又把農民禁錮在“王田”里當牛做馬;不僅沒有解放奴婢,而且把zhan有奴婢作為制度固定下來。

王莽的改革為什麼失敗了?

因為王莽書獃子氣,死讀書。他哪裏知道,“井田聖法”不過是孟子編造出來的空想。《孟子.滕文公上》說:“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井田制度和儒家鼓吹的“原始大同”思想是差不多的,是一種空想農業社會化,類似西歐“烏托邦”思潮。實際上,以前,井與田兩個字並不是連用的,這兩個字只表示豆付干塊的土地經界的。井就是田,田就是井,二而一,一而二,原不代表什麼井田制的。孟子為了推行他的烏托邦思想,設想了這樣一種制度,希望社會能夠均分土地,耕作者先完成公田后操作私田。然而,考證表明(詳見胡適、李亞農、胡寄窗、周谷成等的相關文章),戰國以前從來沒有人提及古代的井田制,到孟子才憑空杜撰出一個整齊的“豆腐乾塊”的井田制度,卻還很不完全,很不清楚。以後經《公羊傳》、《穀梁傳》、《王制》、《韓詩外傳》逐漸補充詳明,到後來的《周禮》、《漢書.食貨志》及何休的《公羊解詁》等書,才有了詳細、整齊而又煩密的井田制。這樣便以訛傳訛,積訛成真了。

孟子的井田原始模式本身不僅是不可能實現的空想,而且是我國古代最混亂的空想。

(上述內容轉自世紀學堂劉正山的儒家批判系列,鬼雨並不同意他關於儒家的見解,但同意他關於王莽的部分論述內容)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鬼雨仙蹤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鬼雨仙蹤
上一章下一章

17、王莽與儒家的烏托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