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予國予民•議降約
翌日,林卿硯、徐鉉、周惟簡三人奉詔入宮,直接被引進了紫宸殿。殿中除卻幾個宮人在忙碌地擺放杯盞外,尚無一員宋臣宋將。
依殿中一字排開的席位數量可見,今日的與會的宋臣不在少數,而他們這三位遠來之客卻被最先帶進了尚未準備齊全的殿中晾着,建隆帝這是想給他們一個下馬威啊!
不多時,身着朝服的宋臣三五成群地談笑而入,看形容,是剛剛下朝。林卿硯與來者一一見禮,不卑不亢。
趙普是在最後走進紫宸殿中的,他沉斂的面色波瀾不驚,朝林卿硯頷首還禮,和走在他前面的那個吳大人說了同樣一句話:“林御使,久違了。”
只是吳大人說這話,意指四年前的宋廷年宴上見過林卿硯一面后暌違至今,而趙普則不是這個意思。
說起來,今日紫宸殿上的景象和四年前倒有同曲同工之妙。同一處殿堂,一般無二的桌席,似曾相識的面孔——只是時過境遷,一切相似,卻不相同了。
“王爺!”
只聽身畔的徐鉉一聲驚喜的喚,林卿硯轉頭朝外看去,便見李從善抬腳邁入了門檻。三人忙迎上前去,林卿硯拱手長揖,恭敬地稱道:“王爺。”
李從善將他扶了起來,飽含深意地拍了拍林卿硯的肩膀,“靠你了。”
千言萬語,不言自明。
宮人們引導官員在席間分主次站定,趙匡胤在山呼萬歲聲中,徐徐自殿後的帷幔中走出,廣袖一揮,端坐龍椅之上。
“眾愛卿免禮,賜坐!”
林卿硯隨着眾人一同謝恩,方在席間緩緩落座。從前的他很厭惡這一套徒有其表的繁雜禮節,到如今卻已懂得了如何習慣這些讓自己討厭的事。
趙匡胤沉聲道:“江南御使何在?”
三人起身離席,立於殿中,掀袍下跪。
“臣林卿硯,”
“臣徐鉉,”
“臣周惟簡,”
迭聲道:“叩請陛下聖安!”
“平身。”趙匡胤抬抬手,像是才知道這一次的江南國使臣姓甚名誰似的,“林卿硯?從善,朕記得,林御使似乎是你的妻弟?”
李從善起身答道:“皇上聖明。林卿硯正是內子的二弟。”
趙匡胤點點頭:“林仁肇的兒子,怎麼不思以武報國,反而來做這議和的使臣?”
見皇上言語間不失輕蔑,群臣也都放肆地笑出了聲。
林卿硯微笑着躬了躬身,不緊不慢地答道:“回陛下,微臣武不及先父,自愧無安邦定國之能,幸得先生教導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方覥顏上殿,與諸君論道,唯盼不辱君命耳。”
趙匡胤道:“朕倒有些好奇,江南國主給林御使下的君命為何?閑話少敘,林御使先請罷。”
林卿硯一個眼神,徐鉉立即會意,將袖中以丹紫錦緞包覆的折冊捧在手上,躬身上前遞交給了御前的公公。周惟簡則回身從席上抱出一盒半臂長寬的木匣,那匣子中齊整地羅列滿了巴掌大的折冊,外皮以靛藍錦布包覆。殿中侍候的宮人麻利地將一本本折冊按品級先後依次分發至諸位大人席前。
趙匡胤接過公公呈上的丹紫折冊,徐徐展開,只看那協約之上工工整整、密密麻麻地列了好些條款,皆是若江南國投降后,大宋需遵守的承諾。
林卿硯手握一封靛藍紙約,朝趙匡胤躬身請道:“陛下,條約繁雜,不如容微臣同諸位大人說解一二?”
趙匡胤一拂袖,准了。
“這其中一些條款乃是為保江南王室與百官周全,皇上仁厚惜才,定然不以為意。除此之外,我江南國所求四者。其一,若國主開城投降,宋兵入城,不得強佔民房、強取財物、施擾百姓,更不能傷及無辜百姓。其二,江南國雖為降國,其民卻並非降民,地位與大宋臣民無異。其三,南北交戰近一年,江南百姓深受其苦、流離失所。若由官府出資撫恤難民、重建民舍,百姓定會稱頌皇上賢仁之名。其四,江南百姓深受戰亂之苦,良田被毀,戶無壯丁,還請皇上容許免除江南國百姓十年賦稅,十年徭役。”
話音未落,四下嘩然。在座文武皆擺出一副勝國的威儀,嗤笑這一封降約之無稽,之謬妄。
“出資重建,再免十年賦稅十年徭役?笑話!難不成還要我們把這些降民當菩薩供着?”
“就是這麼個理兒!實在要免,免個一兩年也就算了,十年?養個孩子都能打醬油了。”
“此約不可簽,不可簽啊……”
“打,打進金陵去,把李煜從王座上揪下來,看他們還談不談甚麼投降的協約!”
趙匡胤乾咳了兩聲,紫宸殿上立即安靜了下來。在座的朝臣有很多並不知曉金陵城下埋有*之事,趙匡胤讓他們來不過是走個過場,顯示自己是個廣開言路的明君。
“晉王,”他看向殿下的趙光義,“你如何看待此約?”
趙光義起身答道:“回皇兄的話,臣弟以為此約有失考究。自一年前我大宋揮軍南下以來,所向披靡、勢如破竹,我軍得勝乃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待大宋接納江南土地后,皇兄給予百姓一些寬赦,那是皇兄愛民如子、福澤八方,豈是降國能明書於卷討要的?”
趙匡胤聽罷神色不改,心緒莫測。
林卿硯請道:“陛下,可否容微臣進言一二?”
“准!”
“微臣以為,交戰一年,江南百姓深受其苦。陛下仁厚,已屬意宋軍將士克城之時勿要枉殺百姓,更命守城軍將為百姓重建屋舍,國主聞之,亦十分動容。陛下乃一代明君,自是知曉安撫降臣降民的辦法。江南與北地民俗民情大不相同,若陛下要的是土地和百姓,大可鐵腕鎮壓。可若陛下要的是江山和民心,依此法為之,未曾不可。”
趙光義冷笑了一聲:“林御使未免誇大其詞了罷。我大宋固然要得到民心,也用不着如此委曲求全!陛下以仁治國,四海百姓無不翹首,江南歸順我朝乃是他們的福氣,江南國在此時提出這等無理的請求,不覺可笑嗎?”
群臣附和道:“是啊……晉王說得對啊……”
趙匡胤見朝臣對晉王所言循聲附會,不由得有些不悅,但他同時也明白,現在並非內耗的時候,當務之急是拿下金陵城,而最好的結果無疑是李煜開城投降。
他轉向趙普道:“相國有甚麼想法?”
趙普起身道:“臣以為,此約可行。”
有如靜水投石,紫宸殿中頓時湧起群臣竊竊私語之聲:
“甚麼?相國是支持這個條約的?”
“咳咳,其實本官也覺得,此約上所書,稱得上是利國利民之事,不妨一試。”
“孫大人,你方才可不是這麼說的……”
趙普沒有理會這些閑言碎語,繼而道:“臣早年曾隨陛下征戰,親眼所見戰火之下難民成群,百姓流離失所。於戰勝之國而言,只消一年半載,甚至數月便可重振虎威。於戰敗之國而言,則可能需要數載光陰。於戰地的百姓而言,卻是一家幾代人的生計就這樣付諸東流。十年對於難民而言,不過是一個讓他們得以喘息,重新開始的機會。”
林卿硯趁熱打鐵道:“臣以為相國說得極是。百姓口中稱讚帝王仁政,與心中感念皇上再造之恩,兩者雖同為得民心,其意卻截然不同,望陛下三思!”
趙普這一表態,群臣不得不審時度勢起來。拉幫結派的自覺站對陣營,瞅准機會打算髮個言向主子表忠心。遊離在外的有的鐵骨錚錚各執己見,有的畏首畏尾,失了主意。
趙匡胤猶豫不決,餘光掃到坐在一邊的趙光美:“光美,你作何想?”
趙光美之前把折冊掃一眼之後就反蓋在案上,一直閑坐着看好戲,如今被點名提問,他將折冊捏在手上,不緊不慢地站起身,“皇兄,臣弟以為,這冊子做得很是細緻,遣詞造句賞心悅目,想來是費了些心思的。”
他此言一出,在座諸人皆愣住了,雖說皇上是問他“作何想”,卻也沒讓他隨心隨性地說這些有的沒的啊……待反應過來,眾人方明白,相國和晉王各執一詞,皇上又將爭端推給了趙光美,合著這位四皇弟是在明哲保身,不想表態,以免捲入事端——可這裝傻充愣的法子,未免太弔兒郎當了些……
趙光美停頓的幾秒鐘內,眾臣的腦海里就湧現了無限多種可能。趙光美自是不知道他們這些心理活動,他轉過頭對林卿硯含笑道:“江南國為這冊子費了這麼多的心思,想必是志在必得了?”
能聽懂他這話的人不多。群臣只道金陵已是瓮中之鱉,江南國唾手可得,從沒想過李煜還有甚麼討價還價的籌碼。趙光美的一句“志在必得”恰恰提醒了趙匡胤,若不答應江南國的條件,只怕要白白葬送近萬將士的性命!
他的眉頭緩緩地皺在了一起——這個代價,值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