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準備打仗了!
“陛下英明神武、舉世無雙,此一戰,大唐必勝無疑!”
“臣等提前恭賀陛下,一舉掃平突厥各部,赫赫戰功、彪炳史冊!”
……
皇帝做出了決定,文武群臣自然是舉雙手雙腳贊成了,還要好好的歌功頌德一番,同時心中很是佩服。
佩服誰呢?
一是佩服這位大唐天子,好一招欲擒故縱之計,把文武群臣玩弄於股掌之間,真是大大的狡猾啊!
二是佩服兩位丞相,竟然不為假消息干擾,一下子猜中了皇帝的心思,真是厲害!
同時有人疑惑,右相—李林甫一向狡猾、粘上毛比猴子都精,能猜中皇帝的心思並不奇怪,可左相—李適之性格粗礦,這次為何也猜中了呢?
難道說,左相是大智若愚,之前一直深藏不露?
文武群臣不知道答案,李林甫卻是一清二楚,因為入宮議事之前,自己接到了‘蛀蟲’送來的一份密報。
就在昨天晚上,李適之召集一眾心腹人在自己的相府中飲酒,順便商議突厥人即將入侵之事,以及是戰是和……與會者大都認為,根據近日宮中傳出的風聲,皇帝是準備議和的,大家最好順着皇帝的意思、在朝會上贊成議和。
李昭當時也在場,而且力排眾議,認為皇帝準備議和是假,準備與突厥人決戰才是真,並列舉了一系列理由,眾皆嘆服。
還有十大勝算,也是李昭列舉出來的,李適之不過是鸚鵡學舌罷了。
‘這個小子,真是聰明絕頂、文武雙全,目光更是一等一的精準,彷彿能未卜先知一般,如果拉攏過來的話,肯定能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可惜啊,皇帝搶先下手了,自己的本事再大,總不能從皇帝手中奪人吧?’
想到這裏,李林甫看了看大殿西北角,那裏站着一個唇紅齒白、英武非凡的少年郎,正是李昭。
自從當上承奉郎,無論是朝會、議事、遊玩,皇帝都要把李昭帶在身邊,還經常和他討論一些軍國大事,栽培之意,顯而易見!
可以想像,若干年之後,這大唐的朝堂之上,怕是又要出一位李宰相了!
閑言少敘,還是繼續說和突厥人開戰的事吧!
傾國之戰,非同小可,不是說下個決心,再喊上幾句熱血沸騰的口號,就能打敗敵人的。
要想打勝這一仗,必須精心謀划,考慮到各種因素,其中至關重要的一條就是:齊心協力、精誠團結!
大唐內部團結嗎?
不好意思了,一點也不團結!
別的不說,就說這朝堂之上吧,左相黨和右相黨勾心鬥角、鬧的是烏煙瘴氣,這種狀態又如何抵禦外敵呢?
“右相國、左相國,如今大敵當前,為了江山社稷着想,還望兩位齊心協力、共同輔佐朕打敗強敵!”李隆基看了看李林甫和李適之,說話的口氣有些冰冷,甚至帶着一絲殺氣!
兩相黨爭之事,自己並非不知道,只是一直沒有出手干預罷了,原因很簡單:大臣們爭鬥的越厲害,皇帝的位置就越穩固,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因此上,自己從不干預大臣之間的爭鬥,反而樂得坐在高處看熱鬧,只要這種爭鬥不威脅到自己的皇權,不超出自己的控制範圍就可以了。
可是現在不同了,面對突厥人這個強敵,大唐帝國內部必須團結起來,上下一心、如此才能取勝!
這個時候,誰再不顧全大局,繼續的窩裏鬥,那自己只有拔出天子劍、大開殺戒了!
“陛下放心,我二人一定帶領文武百官,精誠團結、共御外辱,以報陛下之浩蕩天恩!”
李林甫和李適之都是聰明人,自然明白皇帝的意思了,連忙拍着胸脯保證,左相黨和右相黨絕不會再爭鬥了,要互相團結、抵禦外敵。
為此,兩人還拉起手來,當著文武群臣的面,說了許多不計前嫌、精誠合作的話……那真是要多肉麻、就有多肉麻!
當然了,說歸說,其實兩人心中都清楚,黨爭永遠不會結束的,只是暫時壓制了而已。
早晚有一天,雙方還得斗個你死我活!
……
暫時壓制住了內部矛盾,接下來,就是如何對付外敵了,李隆基深思熟慮之後,連着下了三道聖旨。
第一道旨意:責令江南道、淮南道、江南西道的大小官員們,限期兩個月之內,籌集到四百萬擔糧食。
有人肯定問了,關中平原、沃野千里,自古就是一塊重要的產糧區,為何不在關中一帶籌措軍糧,反而要千里迢迢的從南方運糧呢?
沒辦法,關中是個大糧倉不假,可也存在兩大缺陷:
一則,關中平原的面積太過狹小了,又受到了秦嶺、渭北山的阻隔,基本上沒有擴展空間。
二則,周、秦、漢……隋、唐,共計十幾個王朝先後定都關中,上千年毫無節制的開墾,致使關中地區水土流失嚴重,耕地的質量不斷下降,糧食產量更是一年不如一年。
如今關中地區出產的糧食,就連養活本地人都很困難,更別說提供應西北幾十萬大軍了。
好在南北朝以來,江南地區得到了大開發,兼之水網密佈、灌溉便利,農業生產一日千里,籌集幾百萬擔糧食不成問題。
第二道旨意:明年春耕結束之後,從各道、州、縣徵調一百五十萬精壯民夫,專門負責為西北大軍運輸糧草輜重!
從江南到西北,行程長達數千里,如果是陸地運輸的,沿途消耗之大足以讓一個國家破產了。
幸好有大運河,可以把江南的糧食水運輸到洛陽城,再由廣通渠運輸到長安城,最後陸路運送到西北前線,如此損耗就小的多了。
說到這,還得感謝一下隋煬帝!
這位暴君以國運為代價,硬是開鑿出了一條大運河,才使得南方豐富的物資、可以源源不斷的運輸到北方,保證了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可謂是過在當代、利在千秋!
第三道旨意:加封王忠嗣為驃騎大將軍,節制朔方、河西,河東,隴右四鎮節度使,執掌黃鉞白氂,擁有生殺大權,負責指揮這次對突厥人的戰事!
王忠嗣,原名:王訓,其父王海賓官至忠勇將軍,善用一口六合大刀,全長一丈二尺、重五十四斤,攜之馬上,舞動如飛,以驍勇善戰而聞名於隴右。
開元二年,吐蕃人進犯隴右地區,王海賓率領本部人馬迎擊,連戰連勝、斬獲極多,不想其他將領心生嫉妒,皆按兵觀望、不予支援。
王海賓得不到支持,身陷重圍當中,以寡敵眾、死戰不退,最終壯烈殉國了。
事後,李隆基憐惜王海賓,追贈他為‘左金吾大將軍’,並把他年僅九歲的兒子—王訓接入宮中撫養,和皇子們一起習文練武,親自賜名:忠嗣!
王忠嗣長大以後,文武雙全,勇猛異常,後來從軍入伍,在西北戰場上屢立戰功,並在開元二十五年,積功升任朔方節度使,專門負責防備突厥人。
王忠嗣在西北任職多年,非常熟悉本地的風土人情,又深知突厥各部的虛實,讓他負責指揮這場戰事再合適不過了。
決策已定,李隆基不禁長出一口氣,又見時近正午,於是準備在興慶宮中設宴,好好犒勞一下文武群臣,再趁機鼓舞一下人心士氣!
那知剛要下旨,一名小宦官躬身跑了進來,手中還托着一份奏摺……高力士接過來一看,不禁臉色大變。
“力士,出什麼事了?”
“回稟陛下,吐蕃使者—桑扎布已經抵達長安城內,上表請求覲見陛下!”
“哼,吐蕃使者早不來、晚不來,偏偏這個關鍵時刻來,只怕覲見朕是假,趁機刺探虛實、渾水摸魚才是真吧!”
李隆基很鬱悶,有一種前門拒狼、後門進虎的感覺。
突厥、吐蕃都是擁有幾十萬兵馬的強大存在,一個位於西北,一個位於西南,恰好對大唐帝國形成了南北夾擊之勢,而三方爭奪的重點就是河套地區和河西走廊,多次廝殺,死傷無數。
從戰略位置上說,大唐以一敵二,又是腹背受敵,自然是倍感吃力了。
幸好李昭獻上了三條毒……不對,是三條妙計,束縛住了吐蕃人的手腳,大唐這才能在朔方、河西一線集結重兵,與突厥人來一場傾國之戰!
只要打垮了突厥了,解決了西北的問題,大唐就能集中力量、再解決西南的問題了。
沒想到,調兵遣將的關鍵時刻,吐蕃使者來了,這說明什麼?
說明吐蕃人不想置身事外,而是要趁着大唐和突厥人開戰之時,插上一手,撈點好處,他們會要什麼呢?
和親?
割地?
還是金銀財物?
如果吐蕃人獅子大開口的話,自己是給還是不給呢……李隆基的眉頭緊皺起來。
另一邊,左相—李適之上前兩步:“啟稟陛下,吐蕃使者只怕是來者不善,陛下可以國事繁忙為由,推遲一下覲見時間,同時派人私下會見吐蕃使者,摸一摸他們的虛實如何?”
“不必了,朕為大唐天子,若是避而不見的話,豈不惹人笑話嘛……傳旨:明日上午,在興慶殿中設宴,朕要召見吐蕃使者!”
“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