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元曲又稱詞餘、樂府,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並舉,是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時期。一般來說,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兩者都採用北曲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學的主體。元曲的組成,包括兩類文體:一是包括小令、帶過曲和套數的散曲;二是由套數組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和科範,專為舞台上演出的雜劇。從形式上看,散曲和詞很相近,不過在語言上,詞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潑;在格律上,詞要求得嚴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

元曲雖有定格,但並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靈活性。所以讀者可以發現,同一首“曲牌”的兩首有時字數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

元曲有着獨特的魅力,一方面它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另方面它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鬥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其鋒芒直指社會弊端,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現實的深刻以及題材的廣泛、語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潑、風格的清新、描繪的生動、手法的多變,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苑中放射出璀璨奪目的異彩。

元曲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初期從元朝立國到滅南宋的階段。此時元曲剛從民間的通俗俚語進入詩壇,具有鮮明的通俗化和口語化特點,情致獷放爽朗而質樸自然。此時作者多為北方人,其中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王小軍、白樸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關漢卿的雜劇寫態摹世,曲盡其妙,風格多變,小令活潑深切,晶瑩婉麗,套數豪辣灝爛,痛快淋漓。馬致遠創作題材寬廣,意境高遠,形象鮮明,語言優美,音韻和諧,被譽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中期從元世祖至元年間到元順帝后至元年間。此時的元曲創作開始向文化人、專業化全面過渡,散曲成為詩壇的主要體裁。重要作家有鄭光祖、睢景臣、喬吉、張可久等。末期從元成宗至正年間到元末。此時的散曲作家以弄曲為專業,他們講究格律詞藻,藝術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約細膩、典雅秀麗,代表作家有張養浩、徐再思等。

總之,元曲的興起與發展,有着複雜的原因。首先,是元朝疆域遼闊,城市經濟繁榮,宏大的劇場、活躍的書會和日夜不絕的觀眾,為元曲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進了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詩歌本身的內在規律及文學傳統繼承並發展的必然結果。

元曲的興起對於我國民族詩歌的發展和文化繁榮有着深遠影響和卓越貢獻,元曲一出現,就同其它藝術之花一樣,便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僅是文人詠志抒懷並得心應手的工具,而且為反映元代社會生活提供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嶄新的藝術形式。

為了讓讀者很好地欣賞元曲,本書遴選了具有代表性的曲目,比較全面地展示了元曲的風貌。每首元曲除了具備原文外,還附有註釋、譯文等欄目,將元曲清新的曲調、率真的內容、無窮的生機進行了完美地詮釋。因此,本套圖書非常適合廣大讀者閱讀和珍藏,也非常適合各級圖書館收藏和陳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元曲三百首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元曲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