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6章 群臣們的進言
“啟稟聖上,微臣也覺得正是如此,我大唐雖然現在獲得了一時的強盛,但是如果此時不注意的話,那麼很難將這個強盛一直保持下去才是,我大唐此時只有拉攏這些小國的使臣們,才能夠獲得長盛不衰的和平和強大。”
“而我大唐百姓們所期待的,也正是我大唐所迎來和平,如果此時我大唐用無理的態度去面對這些小國的使臣們,這必定會帶給我大唐的影響頗多,對我大唐造成十分不利的局面,這對大唐的百姓們來說,也並不是一個好消息。”
“還請聖上三思,我大唐此時所需要的,正是這來之不易的和平才是,這也正是是我大唐百姓們所期盼的和平,如果我大唐此時能夠做到,必定也會讓百姓們覺得我大唐實在不易,後世的世人們也必定會傳唱我大唐才是!”
“如果此時我大唐就這樣放棄了最好的機會,那麼這無疑會給我大唐錯失了最好的機會,對我大唐來說,實在是太過於可惜了,畢竟我大唐現在並沒有一個強盛的實力,足夠我大唐面對這七個小國的威脅。”
“如果我大唐一時沒有實力,又沒有因對這些這小國們的拉攏方法,那麼微臣覺得,我大唐就應當好好的抉擇一番才是,如若不然,這些小國們必定會造成我大唐未來最強大的一場戰爭,會對我大唐百姓們帶來一場巨大的災難。”
“還請聖上三思,如果我大唐此時想要獲得長久的和平,那麼就必須將這些小國們全部拉攏到我大唐的境內,也只有如此,我大唐才能夠將他們徹底的臣服於我大唐。也只能這樣,我大唐才能夠獲得長久的和平。”
“如果我大唐現在當著這麼多小國使臣們的面,將扶桑的使臣得罪了,這對我大唐來說根本就沒有任何的好處,一來就會讓使臣們懷恨在心,二來這會讓小國的使臣們認為我大唐有意針對這些小國的使臣們。”
“這兩個結果不管從何來說都對我大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因為這會導致他們會對我大唐喪失信心,或者想要對我大唐起了進攻的想法。如果這七個小國全部準備對我大唐進攻,那麼這無疑會是我大唐的滅頂之災。”
“我大唐現在應該所追求的應當是穩固自身發展的道路,而不是如此冒險的去和小國們作對,這必定會給我大唐招惹來戰爭,對百姓們來說這無疑是禍患,所以還請聖上三思,我大唐此時萬萬不能如此的衝動。”
“如果想要獲得長久的發展,那麼此時就應該團結周圍的小國們,包括扶桑的使臣,既然扶桑有意送給我大唐貢品,那麼我大唐就應該用十足的誠意收下才是,否則這也定會讓其他小國使臣們認為我大唐對他們並無好感。”
“這對雙方來說並不能促進和平,實在是沒有任何的好處。還請聖上三思,收下扶桑使臣的禮物,也只有這樣,我大唐才不失天朝上國的風範才是,聖上明鑒!”
身後的那些國公大臣們見李二心意已決,也紛紛的跟着進言。
程咬金一馬當先的道:“啟稟聖上,既然我大唐現在並不想跟這些小國們為敵,那麼就應當收下這些使臣們的禮物才是,以免讓他們覺得我大唐是在區別對待他們,這樣實在不有利於和平,何況都是小國,我大唐也沒有必要分個高低了。”
“而且扶桑那個國家,確實之前對我大唐沒有過任何的進攻,也沒有過任何的想法,在這些小國裏面,扶桑算得上是比較溫和的小國了,如果大唐能夠收下他們的貢品,那麼也無疑是一件美談了,還請聖上三思!”
“況且這些小國們,現在想要看見的,應該是我大唐的態度才是,如果我大唐此時太過於囂張,那麼也必定會讓這些小國們打消了對我大唐臣服我念頭才是。”
而一旁的白景衣,則是有些無語。
扶桑算的上的溫和嗎?扶桑只是因為自身沒有實力,才學會了隱忍好不?
白景衣看着面前的扶桑使臣,只見扶桑的使臣滿臉的高興。
似乎是在慶祝這些大臣們都在幫着扶桑說話。
而身後的那些小國使臣們,看着白景衣的臉色也很奇怪。
他們想不明白,為什麼白景衣此時不站出來反對扶桑了。
畢竟扶桑現在可謂是得到了大唐許多大臣們的賞識。
如果就這樣被大唐給接納了,這對那些小國的使臣們來說。
無疑是不可接受的,因為他們送的貢品,可比扶桑都多多了。
但是,獲得大唐好感的,卻是扶桑這個彈丸小國,這也難免會讓其他小國使臣們感覺到不滿意。
但是此時他們也只能將希望的眼神投射道白景衣的身上。
因為,現在場上的大臣們,也只有白景衣才有實力站出來公然的反對這些扶桑的使臣。
只要白景衣站了出來,那麼身後的那些大臣們,也必定會紛紛支持白景衣。
這也是這些小國使臣們,最後所期盼的。
但是白景衣對此並無反應,那些小國使臣們看着白景衣的動作。
也是十分的無奈,想不明白白景衣此時為什麼會就這樣隱忍下去了。
而身後的國公大臣,則是繼續開始了進言。
“啟稟聖上,微臣覺得聖上的話確實有道理,我大唐身為天朝上國,自然應該遵守條例才是,但是如今我大唐的局勢並不穩定,周圍還有許多的小國們,妄想着對我大唐進攻,如果我大唐此時要拉攏,那麼就必須注意日後的風險才是。”
“現在,誰也不敢保證這些小國們日後必定不會再次進攻我大唐,這些狼子野心的小國們,到底對我大唐有着何種想法,也只有他們自己清楚了。”
“如果我大唐此時壓錯了寶,那麼日後註定就會承擔著可怕的結局,這對於我大唐的百姓們來說,也必定會是一場災難。聖上明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