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章:薪火相傳(大結局)(超長)
“李顯,你真的讓朕很失望!朕昔日多番告誡爾等,凡事要以江山社稷為重,如今看來,你是一點也沒記在心裏啊!”
皇帝陛下沒有回頭,看着川流不息的渭河水,沒有絲毫感情波動地說道。
從中秋節後到今天早上李徹出現在大明宮,中間隔了將近一個半月。
這段時間裏,李顯有無數次機會能夠穩定長安局勢。
可他卻因為擔心儲君人選不是自己,因為那點私心,寧可每天累死累活,也不願意用最簡單直接的辦法解決問題,眼睜睜看着局勢一步步走向糜爛的境地。
今天他能這麼做,如果讓他當了皇帝,再次面對這種兩難的處境,他會不會再次退縮?
李承乾不敢賭。
故此,就算李顯能力和手段都足夠,就憑骨子裏這點小家子氣,也讓他註定要成為儲君之爭中的失敗者。
當皇帝老爹毫髮無傷地出現在自己面前的時候,李顯就已經對事情的前因後果有所猜測。
此刻再聽到皇帝老爹的話,陳留王殿下哆嗦着的身子猛地僵住,“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叩首道:“兒臣不肖,有負父皇教導,伏請父皇責罰。”
李承乾轉過身,看着李顯誠惶誠恐的樣子,莫名一笑:“朕責罰你做什麼?這些日子你也累了,回府好生將養,準備去西域就藩吧”
李顯已經猜到了這個結局,可是當這一刻真正來臨的時候,他的心裏依舊滿是苦澀,俯首道:“唯,兒臣謹遵父皇之制!”
李承乾微微頷首,轉而看向李顯身邊的李徹,微笑道:“李徹,你做得很好。”
這句話不僅僅是父親對兒子的稱讚,更是皇帝對繼承人的肯定。
在這次的事件中,李徹的表現可以稱得上完美。
剛收到皇帝遇刺的消息,李徹沒有驚慌失措,而是一邊穩定遼東局勢,一邊差使王妃帶人前往江南問安。
這份鎮定,已經超過常人遠矣。
至於後來長安局勢失控,按說跟遠在遼東的李徹沒有半毛錢關係,就算真出了亂子,也怪不到他頭上。
可他卻不顧屬官的阻攔,只帶了十幾個人,就義無反顧地回到長安,而且一露面就將混亂的局勢穩定下來。
前前後後的一系列舉措,李承乾覺得就是自己,恐怕也就做到這個程度了。
是以向來對兒子們不假辭色的皇帝陛下,這一次也對李徹緩和了表情。
換做其他人聽到皇帝這麼稱讚自己,尾巴早就翹上天了,可李徹卻淡定的很,只是躬身一拜,平靜道:“全賴父皇平日教導有方,兒臣不敢貪天之功。”
李承乾不置可否地點點頭,說道:“你二人隨朕一起去見見百官公卿吧.”
言罷,也不管兩人是什麼反應,直接抬腳朝橋下走去。
李徹應諾一聲,上前攙起李承乾的胳膊。
李顯也從地上爬起來,亦步亦趨地跟上了兩人的腳步.
眼見皇帝陛下走近,圍觀的百姓全都跪倒在地,文武百官也都躬身一拜:“臣等參見吾皇陛下萬歲,恭問吾皇聖安!”
“朕躬安。”
李承乾淡淡應了一句,接着便道:“朕有些乏了,不便與諸位卿家久敘,明日一早,含元殿大朝,在京五品以上官員盡皆列席。”
眾人躬身再拜:“臣等謹奉詔,恭送陛下。”
李承乾點點頭,在官員百姓的歡送聲中登上停在一旁的御輦,緩緩向城內走去。
長安城的局勢,因為皇帝的歸來,瞬間風止浪息。
之前一系列事情的真相,也隨着盧照辭三人的解說,逐漸為百官所知。
雖然對皇帝腦洞大開的行為不敢苟同,但是儲君人選終於塵埃落定,還是給百官打了針強心劑。
從下午開始,檀王府上的賓客就沒有斷過,切切實實讓李徹體驗了一把“痛並快樂着”的生活。
一直過了三更,長安城都已經安定下來,檀王殿下依舊不得不強打精神,在偏廳待客。
第二天一早,百官公卿齊聚含元殿。
皇帝陛下御殿升座,在所有人期待的目光中,頒佈了兩道詔書。
第一道,遷陳留王李顯為岐王,於西域之地為王,封國三千里。
第二道,立檀王徹為太子,居東宮,上承天子,下安黎庶。
大家期待皇帝立太子期待了十幾年,如今,這一天終於到來,每個人都歡欣鼓舞,恨不能當著皇帝的面相擁而泣。
朝會後,文武百官滿面春風地走出大明宮,相約着要找個地方開懷痛飲,以作慶賀。
然而,不等他們將喜悅的心情宣洩出來,一道制書的出現,讓所有人目瞪口呆。
這裏需要解釋一下,所謂“天子之言曰制,書則載其言”。
“制書”就是皇帝言論的書面形式,跟前文提到的中旨差不多,只不過中旨是指揮某人去做某事,而制書則有點像後世的通知,告訴天下臣民,皇帝打算做什麼。
這一次也不例外,皇帝在制書中將自己的計劃直白地告訴了天下人——老子不想幹了,接下來的朝政都交給太子處理,等到冬至那天,老子就要在上天的見證下,將皇位禪讓給太子!
此議一出,眾皆嘩然,文武百官還沒回到衙門,就紛紛回頭再次趕往大明宮,跪請天子收回成命。
只不過皇帝似乎早已猜到這些人會做什麼,百官剛一出宮,大明宮就落了鎖,所有人都被擋在丹鳳門外,任憑他們叫破喉嚨也沒人理會
高大的宮牆內,李承乾帶着還不知情的太子李徹帶到一座戒備森嚴的閣樓前,平靜吩咐道:“進去吧。”
李徹抬頭看向面前的閣樓,心下激動不已。
眼下大唐,上到王侯公卿,下至黎民百姓,所有人都知道,大明宮裏有一座神秘的閣樓,傳說裏面收藏能點石成金的法術和讓蠢豬變成聖人的天書。
只不過一切都只是傳說而已,除了皇帝本人,從來沒有其他人進過閣樓。
想到傳聞中閣樓內的種種奇異之物,李徹的心臟也禁不住劇烈跳動起來,鄭重應諾一聲之後,朝聖般地向閣樓走去.
李承乾帶人在門外等了將近一個時辰,李徹才跌跌撞撞地從閣樓里走出來。
和剛進去時的滿心好奇相比,此刻的李徹,心裏只剩下了惶恐。
他實在難以想像,閣樓里的那些東西,究竟是怎麼出現在這個世界的——
作為皇長子,新立的儲君,李徹手裏掌握着全天下最前沿的學術理念和科技成果。
可是那些理念,那些成果,放在這閣樓中,就好像一個蹣跚學步的孩童,面對一個肌肉虯結的壯漢,根本就沒有可比性。
如果將閣樓里的東西全都放出去,李氏將會如何?大唐將會如何?天下將會如何?
李徹心裏一點底都沒有。
“父皇.”
李徹踉蹌着來到李承乾面前,躬身一拜,眼中滿是憂懼,一時間竟不知該說什麼才好。
李承乾抬了抬手,平靜道:“你不用管這些東西是怎麼來的,也無需顧慮太多,朕只要你記住一點.”
李徹深吸一口氣,鎮定了一下心神,躬身拜道:“父皇但有所命,兒臣無不遵從!”
李承乾點點頭,說道:“朕要你在合適的時機,將這閣樓里的東西,一點點散播出去,讓天下人皆受其益。”
李徹沉吟片刻,糾結道:“父皇,如此一來,恐對我李氏不利。”
李承乾洒脫一笑:“你以為沒有這些,天下就會永遠停留在眼前而不進步嗎?”
“閣樓里的這些東西,早晚有一天會為天下人所知。之所以要你將之傳播出去,只是為了防止番邦蠻夷後來居上,再現五胡亂華之局面而已。至於我李氏”
“只要爾等能牢記‘四海窮困,天祿永終’這句話,縱然日後天下有變,我李氏也可平安度過危機。”
李徹沉思良久,最終神色鄭重地躬身拜道:“兒臣謹遵父皇旨意。”
李承乾“嗯”了一聲,繼續說道:“朕有些乏了,你先回去做事吧。”
“兒臣告退”李徹躬身再拜,緩步退了下去。
等他走出大明宮,還沒從之前的震驚里回過神來,就從百官那裏知道了皇帝老爹打算讓他主政的消息。
剛剛成為太子,屁股都還沒坐熱,馬上就要主政,饒是李徹這些年久經歷練,一時間也有些麻爪。
不過皇帝卻不打算給他和百官勸諫的機會,大明宮內朝門接下來的一個多月一直都沒有開啟,
一直到冬至快要來臨,皇帝陛下才重新下了一道旨意,命令宗正和太常準備祭天和禪讓的儀式。
元新十九年冬十一月庚辰(十七),冬至日。
皇帝的天子鹵簿,時隔一個多月後,再次出現在文武百官面前,御輦上坐着的還是那個人,但不知為什麼,大家突然覺得有些陌生。
人走茶涼,官場、職場從來都是最現實的圈子。
後世的頭頭腦腦,前腳剛退休,後腳請人吃飯都請不到。
眼下也不例外,和敗家乾隆那種傳位不傳權的禪讓不同,李承乾主動將權力交給了兒子,這才過了不到兩個月,就已經物是人非。
除了幾個跟他一起從東宮成長起來的老臣,其他人,都已經投入了新君的懷抱。
這也就是為什麼歷史上的皇帝們一個個都想干到死,沒有任何人願意提前禪讓的原因。
然而李承乾從來就沒將權力當回事,自然也就不會對百官冷落自己感到不忿。
皇帝陛下牽着太子李徹的手登上祭壇,在天地神明的見證下,親自宣讀了他作為皇帝的最後一道詔書——
“朕聞: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老;老者,天地之理,萬物之自然!”
“朕獲保宗廟,以眇眇之身托於天下君王之上,至今二十年矣。賴上天之靈,百官公卿用命,方內社稷安寧,靡有兵革,此善始也。”
“然朕今年屆知命(五十),所思者,唯恐老邁昏聵,行亂政,下亂命,不得善終。”
“太子徹,天假聰明,生知仁孝,君親一致,孝悌三成。溫文之德,合於古訓;敬愛之風,聞於天下。”
“朕嘗亦視其所以,察其所安,考言有章,詢事皆中。知子者父,允葉於元良;以長則順,且符於舊典。”
“着太子徹繼朕登基,即皇帝位。此詔,佈告中外,咸使聞之.”
寒風中,文武百官齊齊跪倒,叩首道:“陛下至公,臣等感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皇帝的位子,李承乾已經傳給了李徹,但他也不是完全沒有籌碼。
一方面,千金司早就被李承乾從官僚體系裏剝離了出來,之前千金司一直是由李治管理,自今天以後,就將由他這個太上皇親自統轄。
掌握了千金司,掌握了天海商號,就有了富可敵國的財富,根本不用擔心退休后的待遇問題。
另一方面,李承乾學習後世天朝總S記和軍W主X的模式,將七衛大軍和兩支水師,都劃歸由他這個太上皇直接統領,除非他點頭,否則就算是皇帝,也別想調動一兵一卒。
這麼做,一來保證了他擁有一定的話語權,二來,也防止新君窮兵黷武,胡亂對外開戰。
一番佈置之後,李承乾帶着後宮眾人搬出了太極宮,住進了他年少時曾住過幾年,後來又用來安置李淵的大安宮。
又過了半個月,新年伊始,李徹在含元殿上宣佈改元“天徽”,開啟了屬於他的時代。
天徽二年夏四月丁丑(十四),王師西征,三月間佔據蔥嶺,將點密部繼續向西驅逐。
天徽七年春三月丙寅(初三),準備充足的南洋、北洋兩支水師繞道海路,和陸上的七衛大軍南北夾擊,進攻印度半島。
天徽十年夏六月丁酉(初四),王師報捷,印度半島全境落入唐軍之手,李徹以三位兄弟分別封之。
天徽十六年秋九月壬申(初九),羅馬、大食使臣朝覲天子,言及突厥攻勢迅猛,請求增援,李徹表面答應,但大軍並未行動。
天徽十八年春二月庚子(初七),羅馬、大食,滅,突厥點密部雄霸西域。
天徽十九年夏七月甲申(二十一),李徹以“子不越父”為由,傳位於皇三子李恆,改元“顯慶”。
李承乾也將千金司和七衛大軍交由“卸任”的李徹管理,徹底過起了退休生活。
顯慶元年夏五月辛己(十八),王師與突厥大軍合戰於憻羅斯城,火炮焚城,大勝之,西突厥正式退出東方世界。
顯慶七年秋九月丁亥(二十四),大安宮中的太太上皇李承乾終於走完了他的一生,在睡夢中盍然而逝,享年七十四歲
經百官公卿共議,給李承乾上了個加長版的十三字謚號“至道大聖文武大廣大明孝皇帝”,與此同時,更給李承乾定了個前無古人,后也不會再有來者的廟號——“聖宗”!
《唐書·聖宗本紀》解釋為“聖宗者,概皇帝之德,內撫萬民,外壓諸夷。秉天地純剛之精,鍾河嶽清淑之華,才高一世,氣蓋千古,智足以通天下之變,勇足以奪三軍之帥,璨璨如峰頭之玉,灝灝如水面之月,實千古未有之帝王也”
【全書完】(明天還有一章番外)
完本感言:一年多時間,終於是把這本書寫完了,雖然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我心裏構思的章節也有很多都沒寫出來,但總算是完結了,給諸位讀者大大,也給自己有個交代。
明天番外結束之後,有可能直接發新書,也有可能後天再發,希望各位讀者大大繼續支持,小弟在此先行謝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