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亦傳亦奇(下)

第三章 亦傳亦奇(下)

對一支部隊來說,這實在太重要了,如果有建制分隊保留,哪怕是一個連,一個排,血脈就連上了,可是非常遺憾,總之我沒有聽說過。我還記得有這樣一個電視新聞,瑩屏上出現的是一個武裝泅渡練兵畫面。畫外音:這是駐舟山某部的兩棲偵察隊,這支部隊的前身就是當年鐵道游擊隊……哦,原來如此,鐵道游擊隊終於出現了,出現在東海的萬頃波濤上,但我以為這更像是在政治宣傳層面上說的。

獨立支隊撤銷后,二大隊為主力輸送了大部分兵員,剩下的50餘人重新組建魯南鐵道大隊,獨立支隊沒有了,但這支小分隊依然存在,只是形勢發生了變化,“鐵道游擊隊”全盛時期已經過去,如果要和前面作個劃分的話,可說是“后鐵道游擊隊”時期。

據說這個“魯南鐵道大隊”與當初是不能同日而語了,完全是正規軍的模樣,文書、會計、軍醫、糧秣員和警衛班一應俱全。而政委卻還是由原獨立支隊的政委張鴻儀擔任,魯南軍區第一武工隊隊長鄭惕任副政委。鄭惕早在1944年就擔任過“二大隊”副政委。他是“魯南鐵道大隊”最後一任政委,建國后也是大官,是從“鐵道游擊隊”里走出來兩個大軍區副職之一。鄭惕參加革命后,軍隊和地方職務輪着干,但最後還是落腳在軍中,一直干到改革開放新時代。1982年鄭惕任二炮副司令員,被授予中將軍銜。

在芸芸眾生有那麼一些人,他們的“共軍”情結非常之濃郁,他們對軍史的研究,近乎清代學究的“考據”,他們的認真、執着、嚴謹是我望塵莫及的。依照他們的觀點,“鐵道游擊隊”是否算是編入二十二軍是大有商榷的。據有關史料,魯南鐵道大隊到了1946年春天,又發展了三個長槍隊一個短槍隊共150餘人。最後長槍隊編入魯南軍區特務營,而短槍隊整編為魯南鐵路局警衛連,這時解放戰爭的大幕正徐徐拉開,“鐵道游擊隊”這時正式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這一支“魯南鐵道大隊”與二十二軍怎麼也扯不上了,再去尋根,可能要去三十五軍了。

二十二軍有哪個連隊來自魯南鐵道大隊,我無法考證。但在“鐵道游擊隊”里干過的人卻有許多,尤其是指揮員的名字可以在相關史料查到。

董明春是獨立支隊的副支隊長,以後是二十二軍的後勤部長。如果說董明春是副支隊長,是“鐵道游擊隊”的上級,還隔了一層。那麼楊廣立和鐵道游擊隊就近了,楊廣立雖是獨立支隊副政委,不過他可是兼着“鐵道游擊隊”政委的。建國后,楊廣立任過二十二軍的副政委,196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鐵道游擊隊”在**時代的唯一將軍。楊廣立從南京軍區副政委任上離職,也是軍中不可多得的大官了。

有兩任政委在建國后都是大軍區級的首長,但“官運”不是人人都有的,尤其是當“大官”。“鐵道游擊隊”的第四任政委名叫趙若華,抗戰後也去了八師,起初是在政治部當保衛幹事,以後在政治部當總務科長,後來就是二十二軍政治部的總務科長。建國後轉來轉去,最後在寧波軍分區任後勤處長(不是後勤部,當時有的軍分區叫後勤處,可能與所轄部隊多少有關,職務級別估計差不多),五八年轉業,落戶杭州,最後的職務是杭州下城區人大副主作。當年魯南鐵道大隊前後十個大隊幹部只剩他一個了。老爺子九十了,負過八次傷,身子骨還挺硬朗,前些年還東跑西顛不辭勞苦給青少年上革命傳統教育課,真是最美不過夕陽紅啊!

“鐵道游擊隊”不僅出將軍,在二十二軍也有戰鬥英雄來自這支小分隊,二十三團一營副教導員張建中就是原獨立支隊二大隊三中隊的隊長,張建中在泰蒙戰役中光榮犧牲,是八師的戰鬥英雄之一。

微山湖畔,“鐵道游擊隊”豐碑高高矗立,碑文是原國家副主席王震所題,據說是王震將軍的最後一次題詞。抗日戰爭時期,這一帶有三支中國**領導的抗日武裝,另兩支是湖西大隊和運河支隊,要論戰績當推運河支隊,人多槍多,還有自己的根據地。抗日戰爭中運河支隊犧牲400餘人,“鐵道游擊隊”犧牲30餘人。據說建紀念碑之初,曾打算將三支抗日隊伍合在一起,但最終又認為,還是鐵道游擊隊影響巨大,要突出“重點”,“鐵道游擊隊”又套上了一道光環。

我曾有個領導,轉業幹部,黑龍江人,老同志了,說話辦事都很誠懇。我問他是四野哪個部隊,他說三十八軍。有一次填表,我瞄了一眼,呵,原來是四十九軍。四十九軍即十二縱,是四野大軍的小弟弟,成軍最晚了,現在有個陸戰旅就是這個軍的原一四五師。而三十八軍是老大,東野一縱。他說是三十八軍,這也沒什麼,無非覺得三十八軍叫得響,說四十九軍誰知道啊。如果現在有人說他是鐵道游擊隊的,無非也是覺得光彩。但我思想,兩者還是有所不同,三十八軍即使彭老總不喊“萬歲”,也是四野老牌主力。“鐵道游擊隊”若沒有《鐵道游擊隊》還有今天的名聲嗎?

今天,鐵道游擊隊大名鼎鼎,我想這多少是有些“與時俱進”的因素在裏面。從建制上與二十二軍掛鈎,我也覺得牽強。借用“威名”,不過外行人所為。但說回來,二十四團與“鐵道游擊隊”是有一定的聯繫的,畢竟有許多官兵來自獨立支隊,雖然許多人不見得一定有過“扒飛車,炸橋樑”經歷。

二十四團的戰鬥經歷來看,有一路直追兩位“大哥”的氣勢,尤其是一營營長郭繼勝更是八師乃至三縱的一面的旗幟。華野三縱整編為二十二軍的時候,二十四團終於也能“自立門戶”了,成為新組建的六十四師主力團——一九○團,義不容辭的擔起了“大哥”的重任。

如果我能站在微山湖畔鐵道游擊隊的紀念碑前,我一定非常自豪,這是歷史的坐標,鐫刻着中國人民的苦難、不屈、抗爭直到勝利的歷史,是戰士的光榮和無名英雄的偉大。是傳奇與歷史的雄渾交響。

正如遲浩田將軍的題詞:可歌可泣,亦傳亦奇。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遙想沙場之二十二軍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遙想沙場之二十二軍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章 亦傳亦奇(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