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婚喪嫁娶中的面子問題
03
婚喪嫁娶中的面子問題
◎愛情,不是秀給別人看的
在愛情的世界裏,從來都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很多時候,旁人能看到的只是事情的表面,只是兩個人的身高、長相、學歷、經濟等外在條件是否匹配,並不能看到兩個人內心的交流和感受,更看不到他們給彼此的愛意和溫暖。般配與否,只有當事人自己才知道。
十五年前,趙軍在湖北老家和妻子孫婷結了婚,當時,趙軍24歲,孫婷23歲。婚後,趙軍萌生了外出打拚的想法,妻子很支持。兩個人帶着幾千元錢,離開老家,去了廣州。一開始,他們只能四處打工,整天起早貪黑,非常辛苦。五年過去了,他們手裏有了積蓄,一起在水產市場租了個攤位賣海鮮。又過了幾年,他們從最初的一個攤位,慢慢發展到六個攤位,生活越過越好。如今,他們有房有車,還有一雙兒女,可謂衣食無憂。
能過上這樣的生活是趙軍的夢想,可夢想成真了,他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妻子賢惠能幹,下得了廚房,卻上不了廳堂。歲月無情,她臉上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可趙軍卻得到了老天的眷顧,看起來比妻子年輕得多。
一次,趙軍帶妻子一起去參加朋友的飯局,一個不知情的朋友說:“伯母來啦?怎麼不提前說一聲……”
其他人鬨笑起來,有人連忙解釋。那個朋友得知是自己誤會,連連道歉,趙軍滿臉通紅。從那以後,他再也不願意帶妻子一塊兒出去了,怕看到別人異樣的眼光。因為妻子長得比自己老,趙軍整日鬱鬱寡歡。朋友聚會,大家都帶着老婆,看着別人一對對都挺般配,他心裏就特別羨慕。
後來,趙軍提出離婚,妻子起初不答應,可見趙軍心意已決,妻子便不再堅持,帶走了兩個孩子,把三個攤位轉讓出去,離開了廣州。
不久,趙軍再婚,娶了一個比他小十多歲的女孩,每次帶着年輕貌美的妻子出去,他都覺得非常有面子。然而,好景不長,妻子雖然年輕漂亮,但脾氣也很驕橫。趙軍一個人在攤位上忙碌,她從不幫忙,家務也從來不做,婚後兩年,她沒給趙軍做過一次飯。因為生活上的瑣事,她經常發脾氣,讓趙軍很是頭疼。終於有一天,妻子在和他大吵一架之後扔下了離婚兩個字。現在,趙軍偶爾會想起孫婷,懷念她的溫柔體貼,可他知道,孫婷是不可能原諒他的。
伊索說過:“很多人都想得到更多東西,可是,他們最終連自己擁有的東西都弄丟了。”這句話可謂“得不償失”的最佳註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幸福的模式並不是只有一種,一雙鞋子是否合腳,別人根本無法體會,只有穿鞋的人自己清楚。好伴侶的標準不是和別人比較得來的,關鍵在於對方愛不愛你,適合不適合你。
因在《垂簾聽政》中成功出演咸豐皇帝,梁家輝一舉獲得第三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得封“影帝”的他,開始了演藝生涯中最黑暗的一段日子。正是在這段時間裏,梁家輝遇到了後來成為他太太的江嘉年。梁家輝和太太是一見鍾情,當時,梁家輝的經濟狀況很糟糕,不過江嘉年沒有介意。交往半年,兩個人就結婚了。
梁家輝說:“舉行婚禮時,我所有的存款只有8000元港幣,就租了一個飯店的房間,招待雙方几個好朋友,也不敢告訴家長,自己偽造了結婚證書,交換了戒指。大概結婚大半年後,經濟狀況開始改善,那個時候就跟家長坦白,說我們已經結了婚,去辦了正式的手續。”
江嘉年年輕的時候很漂亮,後來因為一場病,吃了一些含有激素的藥物,導致身材嚴重走樣。不過在梁家輝眼裏,妻子永遠是自己的好太太。
有狗仔拍到梁家輝和老婆逛街的照片,江嘉年已沒有往日的風韻,有的人嘲笑她是“大媽”。當記者提及此事時,梁家輝回答得很乾脆:“我覺得我太太是越來越美了。”
如今,男方依然魅力十足,女方卻被香港媒體形容為“體態臃腫,面容憔悴”。梁家輝儘力維護太太的形象:“如果長得那麼漂亮的話,她就是女明星了。生活中我們就是平常人,過得很隨性,沒必要刻意裝扮。”
梁家輝飽含深情地說:“歲月流逝,男人也許能在時光的磨礪中越來越有味道,而女人的容貌卻在操持家務的油煙味中變老了。我太太年輕時是個漂亮的女孩,現在她在我心目中越來越美了,有時我會在她睡着的時候偷偷看兩眼,心裏有種溫存的東西在流淌。這是給我梁家輝家庭的女人啊,沒有她,就沒有我的兩個小天使,就沒有我今天的一切……”“對於家庭,我未必是一百分,但一定會儘力而為。”“婚姻充滿瑣碎事,需要智慧去經營,到這個年紀,名與利已不算什麼,我更願把精力放在家庭上,不讓它有一點兒閃失。”
別人的認可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們彼此相愛、相知、相守。知足才能常樂,如果不知足,就算你的另一半再能幹、再漂亮、再有才華,你都覺得不順心。幸福不是為了被人看見、被人羨慕的,只要兩個人都能踏踏實實地過日子,就是幸福的,不要在意別人怎麼說。
◎“剩男剩女”的為難之處
過去,很多年輕人以單身為榮,稱自己是“單身貴族”,如今,單身貴族的地位越來越低,慢慢變成了“剩男剩女”“齊天大剩”,甚至是“單身狗”。被催婚,被迫相親,是許多大齡未婚青年頭疼的事。到了結婚年齡,就必須得結婚,否則就沒臉見人嗎?
小喬今年29歲,大學畢業多年,一直在外地工作,以前交過一個男朋友,但兩個人因為性格問題分手了。小喬有個姐姐,還有個弟弟,兩個人都已經結婚了。如今,家裏人都把她當成了“老大難”,親友聚會、過年回家,喬喬不想成為話題都不行。她的父母不缺錢,在老家生活得很好,被很多人羨慕,姐姐和弟弟的婚姻都很美滿,所以小喬至今沒嫁出去的事,是父母最大的心病。每次親戚聚會、過節過年,小喬都會成為全家,甚至是全村人議論的中心,因為在農村,像她這個年紀還沒嫁出去,簡直和怪胎一樣。跟她年齡差不多的沒上過大學的女孩,基本上全都結婚生子了。
小喬每次過年回家,都有一大堆男女老少圍着。前些年,媽媽還會帶她一起上街,可現在很少有那樣的時候了。一上街,就能聽見類似的議論:“這姑娘是誰誰家的吧,還是一個人呢?哎呀,真可憐……”
每次回家,她的壓力都很大。往年過年,她最多挨到初五,就會像逃跑一樣回到自己工作的城市。去年大年初二,媽媽當著姐姐弟弟一大家子的面,對小喬說:“一會兒我們去大伯家拜年,你就別去了,我告訴他們,說你工作太忙,沒回來,這樣對誰都好,免得大家議論。”小喬急了:“媽,你這是什麼意思啊?真覺得我嫁不出去,給你們丟人了?要是這樣,我現在就走,以後也不回來給你們添堵!”就這樣,小喬一氣之下走了,一年多沒有回家。除了父母偶爾打電話來之外,她從不和家裏人聯繫。
雖然父母嘮叨起來挺讓人心煩的,不過他們畢竟是自己的親人,雙方多溝通,互相理解,應該不難做到。
至於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根本不用理會。在那些人眼裏,少數就意味着“不合規矩”,他們在“大多數”的身後隨波逐流慣了,看到隊伍里有人站“歪”了,就想提醒人家“保持隊形”。這些人習慣於從眾,原因有兩個:一是渴望歸屬感;二是希望通過從眾的選擇來減輕壓力或推卸責任。有心理學研究證實,在人類的潛意識中,找到歸屬感的願望都很強烈。如果一個人的觀點與群體中的大多數人產生矛盾或分歧時,人們出於不被群體排斥的考慮,即便群體中大多數人的選擇並不正確,也會選擇放棄自己的觀點屈從於大多數人。
從眾的人認為,槍打出頭鳥,所以他們不願意背離群體的主流,免得被群體排擠。容易產生從眾心理的,都是膽怯、知識匱乏、缺乏安全感和虛榮心強的人。所以,你無須把膽小鬼的話放在心上。如果你盲從了這些人,將來有一天後悔了,誰會站出來幫你善後?沒有。任何人都不可能為你的未來埋單。
別因為父母催得急,就迫於壓力而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愛情不應該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擺脫催婚壓力、結束單身生活。如果戀愛、結婚、生子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只能令你疲憊不堪,迷失自我。結婚是兩個成年人的事,成年指的是人在精神上和經濟上都能夠獨立,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知道怎樣待人處世,怎樣善待自己和他人;對自己厭惡的人和事,知道怎樣合理地拒絕;對自己喜歡的東西,能夠通過努力去爭取。
不管別人怎麼催促,都一定要堅持自己的立場和標準,感情急不來,婚姻更急不來。沒有人規定年齡到了就必須要結婚,別讓年齡成為自己的壓力。
◎從婚禮看中國人的“排場”
結婚是人生中的大事,辦一場隆重的婚禮理所當然。不過,所謂的隆重,是指精心籌辦,並不是一味講排場。
如今,結婚成本越來越高,年輕人參加工作沒幾年,手頭往往沒什麼積蓄,於是,父母就成了他們的靠山。在長輩眼裏,人活一張臉,兒女的婚禮絕對不能含糊,就算傾盡所有,甚至不惜舉債,也得辦得風風光光的。可是,婚禮越風光,婚後的生活就越幸福嗎?
小潘和妻子生活在北方的一個小縣城裏,兩個人每月工資一共4000多。由於參加工作時間不長,在買房的時候,小潘用自己的存款勉強交了首付款,至於婚禮,他打算和妻子說不辦了,直接旅行結婚,這樣不僅能節省不少錢,而且也很有意義。妻子倒是同意了,可岳父和岳母說什麼也不答應,說這樣做會讓街坊鄰居笑話,再說,女兒結婚是一輩子的大事,怎麼能敷衍了事呢?婚禮必須要辦,而且還不能辦得太寒酸了。
既然岳父和岳母這樣要求了,小潘哪敢拒絕呢?可他手裏確實拿不出辦婚禮的錢,只好找父母商量,潘家二老說:“既然親家開口了,咱們說什麼也得把婚禮辦得像模像樣,否則別人還以為我們連兒媳婦都娶不起呢!”
就這樣,小潘父母拿出了畢生積蓄,一共7萬元,擔心這些錢不夠用,他們又找親戚朋友借了一些。婚禮地點選在了一家高檔酒店,因為雙方親屬比較多,一共辦了50多桌,一桌800元。另外,新娘首飾花了3萬元,定做婚紗花了6000元,拍婚紗照8000元,租婚車花了5000元,找司儀花了3000元,雇樂隊花了2000元,攝影攝像花了1500元,婚禮當天發紅包3000元……總之,零零碎碎的花銷加在一起,一共花費了近10萬元。
為了把欠款還清,小潘父母不得不節衣縮食,還債使他們壓力很大,身體越來越差了。小潘看在眼裏,疼在心上。久而久之,他免不了埋怨岳父和岳母,如果他們當初不堅持舉辦婚禮的話,自己的父母也不會過得這樣窘迫。這件事也影響到了他們夫妻倆的感情,因為這件事,他們吵了好幾次架。
風光的婚禮沒有帶給小潘和妻子更多幸福感,反而令他們矛盾重重。如果當初沒借錢辦婚禮,又怎會如此呢?花多少錢辦婚禮,得衡量自身的經濟狀況。婚禮再風光,畢竟只有一天,難道為了一天的面子好看,就不顧婚後幾十年的生活了?欠債是一種經濟負擔,更是一種心理壓力,千萬不能為了一時的臉面而讓自己或家人負債纍纍。
在婚禮的所有花銷當中,婚宴往往占很大比例。很多人經濟上並不寬裕,可又擔心宴席水準比別人差,會招來親戚朋友的非議,就儘可能讓山珍海味齊上桌,還堅決抱着“寧可剩下,也不能不夠吃”的態度。一般說來,每桌是十位客人,但桌上的菜經常是16道、18道,甚至是20幾道,摞得像小山似的。賓客散去時,每桌都剩下不少菜,有的菜只吃了幾口,就被倒進了垃圾桶。
誰都知道這是浪費,可是,因為擔心落得個小氣的名聲,有些人只能硬着頭皮花這個冤枉錢。親朋好友來參加婚禮,是為了品評婚宴嗎?當然不是,他們是要為新人送上祝福,同時自己也沾點兒喜氣。至於婚宴是什麼檔次,有多少道菜,就算有人在意,過不了多久,也都忘在腦後了,這樣的面子要它幹嗎?與其把酒菜白白倒掉,倒不如把錢節省下來,添置一件生活必需品也好,出去旅行也好,不是實在多了嗎?
婚禮是給自己辦的,不是給別人看的,應該更注重實質,而不是表面形式。近些年來,許多人策劃的個性婚禮不再追求奢華,而是更崇尚低碳環保,比如童話婚禮、公交車婚禮、自行車婚禮等。
劉某和李某都是自行車愛好者,兩人因騎自行車而相識、相戀。戀愛三年後,兩人在相識紀念日舉辦了一場別具意義的自行車婚禮。迎親的不是豪華車隊,而是一排山地自行車。過往的市民交口稱讚,並紛紛把這動人的一幕拍了下來。新娘坐在自行車後座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她說,這場婚禮雖然簡樸,但它意味着不分貧富貴賤,都會永遠用心愛着對方。
每個人結婚都想留下浪漫的回憶,可什麼才是浪漫呢?浪漫是用心營造出來的,並不是靠大把大把花錢砸出來的。與那些儀式煩瑣、處處講排場的婚禮相比,個性婚禮更有品位,而且簡單實在,別具意義,何樂而不為呢?
◎變形的“彩禮”:不為幸福為面子
人們總說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情,可真到談婚論嫁的階段,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背後的酸甜苦辣,或許只有真正經歷過的人才會知曉。
彩禮,俗稱“老婆本”,是結婚之前必須面對的問題。
在古代的訂婚儀式上,男方家庭會以訂婚男子的名義送給女方一份由物品和金錢兩部分構成的“彩禮”,其中錢為財,物為禮。女方收受彩禮后,也會送男方一些物品,稱作“回禮”。彩禮中的物一般都是價高但實用的物品,回禮一般為女性親手製作的物品。
時至今日,彩禮被賦予了太多的物質含義,成了很多人的沉重負擔。
李瑞和女朋友打算今年結婚,不久前,因為裝修房子的問題,女朋友和李瑞的父母意見不合,好不容易關係緩和了,卻又因為聘禮的事鬧得很不愉快。
按李瑞家鄉的風俗,聘禮給得不太多,但在女朋友的家鄉,對聘禮的要求是:
“穿金一動不動”——穿一身金,“動”指的是10萬元以上轎車,“不動”指的是120平方米以上的樓房;
“萬紫千紅一點綠”——一萬張5元紙幣,一千張百元紙幣,若干張50元紙幣,有條件的人家還可以多“綠”一些,一般最少要15萬;
“三斤三兩”——一百元錢的人民幣拿秤稱,稱足“三斤三兩”即為彩禮數額,大約為13.8萬;
“前四后八”——訂婚4萬,結婚8萬;
“萬里挑一,一片綠”——萬里挑一大家都清楚,幾萬就看個人能力了,最低10001,“一片綠”就是新娘當天進的婚房要用50元一張張鋪滿,條件差的婚床要用50元的一張張鋪滿……
李瑞一聽,整個人都蒙了。為了讓孩子滿意,李瑞的父母已經拿出了所有的積蓄,如果按照他們那邊的習俗,李瑞家準備的聘禮算可以的了,而且父母已經為李瑞操了太多的心,結婚辦酒席還是找親戚借的錢,在這種情況下,李瑞無論如何也不好意思再向父母開口要錢了。
李瑞想來想去,只好找朋友借了5萬元,然後又帶着父母給他的10萬元去了女朋友家,希望能爭取她和家人的諒解。可是,未來岳母一聽李瑞只拿了15萬來,當時就不高興了,把他趕出了門。
當天半夜,李瑞接到了女朋友的電話。在電話里,女朋友哭着說李瑞聘禮給得太少,十里八鄉都沒有這麼少的聘禮。她的長相好,在家鄉是出了名的,很多女孩長相比自己遜色得多,可她們都有豐厚的聘禮。如果讓人家知道自己的聘禮這麼少,一定會笑死她的。父母把她養育成人,她也不能看着父母被人指指點點。
後來,兩個人因為彩禮問題無法達成一致,只能以分手收場。
難道彩禮的多少能代表女孩的身價嗎?如果是那樣,愛情豈不成了交易?適當的彩禮可以體現出男方對女方的認可程度,試想,一個男人連適當的彩禮都不肯出,那婚後的表現會怎樣呢?雖然結婚不是買賣,但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男孩肯定是願意滿足愛人的需求的。看得出,李瑞是有誠意的,他和父母都願意儘可能地滿足女方的要求,而且他也懂得體諒父母,這樣的男孩還是很難得的。原本應該皆大歡喜的事情,卻因為彩禮問題不歡而散,未免令人惋惜。可是仔細想想,因為彩禮的事情分道揚鑣,這說明了什麼?只能說明感情基礎還不夠牢靠。
如果兩個人真心相愛,為什麼不能各讓一步,把彩禮的數目定在一個合適的位置呢?這樣既不失體面,又能繼續相親相愛。
有些女孩覺得,彩禮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男方的誠意,彩禮太少,說明對方不夠愛自己,這會讓自己在親朋好友面前失了面子。
愛情不是物質交易,不要讓純潔美好的感情摻雜進功利和虛榮。彩禮只是一種傳統禮節和民俗,根據男方家庭的經濟情況而定,盡到禮節就好。如果為了面子,一味追求高價彩禮,致使男方背負沉重的負擔,導致姻緣破滅,或者婚後生活質量下降,值得嗎?人生要靠自己走,婚姻亦然。
◎禮物是表達感情,還是炫耀價格?
中國人一向講究禮尚往來,在傳統社會中,人們普遍生活在家族和故鄉。在這種情況下,親人和鄰里之間時常互相幫助,這種幫助體現了親情和友善,如果和金錢扯上關係,就顯得疏遠了。接受幫助的一方心裏會懷着感激之情,並抱有“投桃報李”之念。這種來往方式與西方人所說的源自理性的經濟交換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與上述交換相比,中國人之間的來往更加偏重於情感。為了面子,中國人可以犧牲現實利益,甚至傾盡所有。
親友同事之間隨隨份子,互贈禮物,可以增進彼此的感情,這並無不妥之處。然而,時至今日,人們的禮尚往來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單純了。請客送禮之風愈演愈烈,一些人的心靈已經扭曲了。無論是送禮的一方,還是收禮的一方,都認為感情就是靠這種方式建立起來,並持續鞏固的。
很多人怕送出去的禮金打了水漂,便想出了一種回收資金的辦法——以各種各樣的名義設宴,然後廣邀親朋好友。於是就出現了五花八門的宴席名目,什麼升學宴、升職宴、參軍宴,還有人以祝壽、生病、過世等名目擺宴……這無疑會使原本生活就窘迫的人陷入無盡的絕望。這樣的禮尚往來不僅加重了人們的生活負擔,而且還滋生了腐敗現象,破壞了社會風氣。當前社會,物價隨着經濟一路攀升,禮品或禮金必然隨之升高。
原本淳樸和真誠的情感溝通變成了金錢和物質的交換,這無疑是整個社會的悲哀。不管是隨份子也好,送禮物也罷,重要的都是心意,而不是錢多錢少,貴重與否。要是把隨份子和送禮當成面子事兒,那苦惱就無休無止了。
小曲參加工作兩年了,每個月工資3000多元。這個月,他光是結婚請柬就收到了四張。都是老同學、好朋友,禮金是一定要送的,可聽說現在200元已經拿不出手了,300元、400元又都不吉利,只能一下跳到500元。四份紅包一共要2000元,工資只剩下一千多,去掉必要的開銷,再怎麼省吃儉用也不夠呀!雖說禮尚往來,以後自己結婚就能收回來的,但眼前的日子真不知道怎麼挺過去。思來想去,小曲打算給每個人包200元紅包。
誰知,去參加婚禮那天,小曲和老同學坐在同一桌,聽說大家的紅包都是500元,他怕丟人,只好悄悄往紅包里又放了300元。
隨不隨禮,隨多少,要看關係和自己的經濟狀況,兩個人關係比較近,自己手頭也寬裕時,就多隨些,如果不是這樣就少隨點兒。禮尚往來可以增進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但錢不是維繫感情的唯一紐帶。
逢年過節,人們都渴望回家與親人團聚,可是,走親訪友、探望長輩,送禮物是不可避免的,既然是送禮,當然不能太寒酸了,別的不說,包裝首先就得“高端、大氣、上檔次”。可很多時候,禮盒裏的東西不見得比散裝的好,價格卻貴得離譜。精美的包裝用處不大,扔了還可惜。這樣的面子錢應不應該花呢?這是許多人感到頭疼的問題。
董先生平時工作比較忙,很難抽出時間回老家走親訪友。今年中秋節,他打算回家一趟,給親友們帶些月餅。自己平時吃的散裝月餅挺好,但送禮總不能提着膠袋吧,得買帶禮品包裝的。於是,他去超市和商場轉了轉,這一轉不要緊,看着像樣點兒的月餅禮盒,少說也要三四百元一盒,裏面的月餅一般就四塊,頂多六塊,包裝的成本遠遠超過了月餅本身。這要是買個十盒八盒的,一個月的薪水恐怕就沒了。
董先生和朋友說起這事,朋友給他出了個主意:網上有專門賣各式禮品盒的店,可以去網上選一些,然後再買一些品質好的、獨立包裝的月餅放在禮品盒裏,這樣既經濟又實惠,還不傷體面,不是很好嗎?董先生聽了朋友的建議,回家的時候,他的禮物得到了親戚朋友的一致認可。
常言道:“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買禮物不必買太貴的,只要別緻,有意義就夠了。送家人、長輩、領導、朋友的禮物,最好根據他們的實際需求出發,這樣一來,對方滿意,自己的壓力也會小一些。
◎“活着不孝,死了亂叫”
人們常說:“百善孝為先。”“孝”是一個人最值得稱頌的品質。在有些地區,人們非常講究厚葬,老人去世后,一定要把喪事辦得熱熱鬧鬧、體體面面的,否則就會被視為不孝,未免要招別人白眼和閑話。有些人明明生活不富裕,也不得不大辦喪事。
一個人孝不孝順,不只表現在為老人送終這一件事上,還要看平時對老人是否尊敬、關愛和贍養。老人在世時不管不問,去世后就算花再多的錢,也無非是辦給別人看的,與孝順有什麼關係呢?“活着不孝,死了亂叫”這句話諷刺的就是那些在父母生前不盡孝,死後卻哭得死去活來的子女。
有一個不孝子拒絕贍養母親,因為老人向他借了幾百元錢沒有還,他竟然將62歲的母親拒之門外,老人一氣之下服毒自殺。兒媳沒有因老人的去世而感到悲痛,更看重的反而是自己的面子,她說:“喪事必須得好好操辦,否則村裡人會看笑話的。我們借了4000多元錢,準備給老人辦喪事用。”因為老人借了幾百元錢沒有還,兒子竟然將老人拒之門外,老人氣憤得自殺,兒子和兒媳卻不惜舉債辦喪事。這種無恥的事簡直是聞所未聞!
還有一對老夫妻,他們的五個兒子都已長大成人,有當幹部的,有經商的,也有汽車專業戶,混得都不錯。可在贍養老人的態度上,他們卻驚人的一致:誰也不想管。最後好不容易達成一致意見——每人每月拿出50元錢作為老人的贍養費。可憐兩位老人用這點微不足道的錢艱難地生活着。沒過多久,老太太因傷心和飢餓的折磨去世了。這一下,五個兒子爭着表孝心,說什麼“我們在外頭都是有頭有臉的人,老人的喪事必須得風風光光地辦,可不能讓別人看笑話”。隨後,五個兒子每人拿出5000元錢大操大辦,把親戚朋友和街坊鄰居都請了來。大家看着桌上的山珍海味,再看看老人枯瘦的面容,心裏萬分難過。想當初,老人每天在破房子裏吃着饅頭和鹹菜,幾個兒子卻整天吃香喝辣,連贍養費都推來推去。如今,老人去世了,他們寧願每人拿出5000元來擺酒設宴,這算哪門子孝心?
對待父母,應該重在“厚養”,而不是“厚葬”。與其在老人去世時講排場,大操大辦,還不如孝在平時,妥善安排好老人晚年生活,讓老人頤養天年。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即使老人去世后的葬禮辦得簡單一點兒,老人泉下有知,也會心安的。“活着不孝,死了亂叫”,表面上看着孝順,實際上都是為了自己的面子。
有一個老人常年卧病在床,兒女們個個在病床前盡心侍奉,老人臨終前特意囑咐:“我死了以後,你們千萬不要大操大辦,簡簡單單地火化就行了。我知道你們都孝順我,即便死了,我也沒什麼好遺憾的。”老人去世后,兒女們辦了一場簡單的葬禮,將老人送走了。儘管葬禮簡單,但鄰里和鄉親沒有一個人覺得他們對老人不盡孝道。
“慎終追遠”的意思是,子女除了要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後事,還要虔誠地祭拜祖先。清明祭祀掃墓是中國人的傳統,掃墓是為了寄託哀思,燒些紙錢未嘗不可,但有的人除了紙錢以外,竟然還燒紙做的別墅、豪車、iPhone手機、LV包、麻將桌、冥府筆記本電腦……有的人見親戚朋友在掃墓時買這些東西,怕自己不買沒面子,也跟起風來。於是,祖先竟成了他們攀比的工具了。先人已經離去,燒再好的東西都沒有意義。
修葺祖墳原本也是無可厚非的事,可有些人修葺祖墳恐怕並不是出於孝,而是寄託着升官發財的美夢。在他們眼裏,升官發財是承蒙祖宗陰德庇佑,就算做了什麼缺德事,只要修葺祖墳,哄祖宗開心,就能保佑自己平安無事。或許正是基於這種心理暗示,不少人才願一擲千金,大修祖墳。
無論是辦喪事,還是祭祀祖先、修葺祖墳,最重要的都是虔誠之心。不要把排場和物質當成孝順的證明,更不要通過盡孝之事去追求權力和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