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出事物潛在的優勢
發揮出事物潛在的優勢
到今天為止,我還是堅定不移地相信阿里巴巴總部設在杭州是沒有錯的。
第一,任何公司都必須貼近自己的客戶,客戶在哪裏你就要在哪裏,如果今天阿里巴巴是做電子政務的話,我們就應該搬到北京去。做電子商務必須在離中小型企業最近的地方,也就是說浙江、江蘇、廣東一帶,杭州很好。
第二,北京的企業都相信國有大企業,假如我們在北京,阿里巴巴在那裏相當於500個兒子中的一個,誰都不關心你。在上海他們只相信跨國公司,只要你是微軟、IBM,他們像請佛一樣請你,中國的本土公司沒人理。我們本來準備把總公司放在上海,後來還是放在了杭州。
最後我們突然發現杭州還是自己的家,杭州的幾百萬老百姓因為阿里巴巴回來而感到驕傲,我們杭州的出租車司機在幫我們做廣告,杭州西湖上划船的人雖然不知道阿里巴巴是什麼,但知道反正我們有一個公司是阿里巴巴。創新要學會把本來不佔優勢的項目發揮出潛在的優勢。
——摘自《2005年馬雲在青島網商論壇上的演講》
我們的事業常會遇到資源匱乏的問題,但只要我們肯動腦、善創新,激發腦中的無限創意,就一定能夠將問題圓滿解決,讓有限的資源產生無限的價值,令本來不佔優勢的事情發揮出潛在的優勢。
馬雲認為,把一個本來不佔優勢的事情,充分發揮出潛在的優勢,是打破常規的真正精髓。
杭州相對於國際都市上海來說,無論在硬件還是在軟件上對於從事電子商務的阿里巴巴來講都看似是一件不佔優勢的地方,馬雲卻能在這種“劣勢”中開發出“優勢”,正體現了打破常規的精神與智慧。
也許我們手裏的資源不充足,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只要我們敢想、敢做,有創意在,就會有成功的一天。
打破規則並非一蹴而就,需要先了解規則、適應規則,然後才能建立規則。在中國入世談判的一段時間內,國內也颳起了所謂遵循遊戲規則的風潮,大多數企業家在觀念上逐步接受了這一觀點。不過,在對待遊戲規則的態度上,人們很可能在進入另一個誤區。這種意識,對於中國的所有企業家,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渴望找到機會的人來說,特別重要。
亞馬遜公司的傑夫·貝索斯通過運用互聯網而不是傳統的分銷渠道,打破了書刊行業的規則。理查德·布蘭遜的維爾京集團在多個行業使已經建立的企業模式感受到了壓力。零售連鎖店美體小鋪的創立者安尼塔·羅德蒂克有意與這個行業內的專家們反着做,並且這項策略使她獲得了成功。規則是需要打破的,經常打破一種規則,是以一種新規則產生為結果的,而這種方式,同樣也是創新。
事實上,正如熊彼特所分析的那樣,創造一種規則,同樣屬於大規模的創新。既然是創新,就無可非議,相反,一味地遵循規則,可能也正是導致中國整體創新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
資源匱乏,經常是各種創新的根本動因。因此,好的創業者,就是要用新的方式,挑戰那些不可能的事情。這方面,馬雲的確可以算得上中國的亞馬遜之父。
關於發揮事物潛在優勢的例子還不止這一個。
1988年,在一年一度的全國科技進步獎評選中,聯想漢卡只得了二等獎。這個結果讓柳傳誌異常憤怒,他認為這是因為評審委員完全不了解漢卡的價值,才會產生如此不公平的結果。聯想漢卡本該拿到一等獎的,但專家們把聯想漢卡理解為單一的計算機輔助產品,對漢卡的巨大貢獻缺乏充分的認識。
柳傳志派郭為去把一等獎追回來,並表示,除非“委員會”改變成命,否則他將拒絕接受這個“二等獎”。人人都認為他這是在虛張聲勢,只有郭為認真對待。郭為和李嵐隨即出馬,雖然這兩個充滿激情的年輕人十分自信樂觀,但兩人很快就意識到,柳傳志是在命令他們做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為評審的結果已經在《人民日報》上公佈,覆水難收。
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的張主任根本就不見他們,只派手下工作人員傳來一句話:“我們還沒幹過把二等獎改成一等獎的事呢,倒是有過把二等獎改成三等獎的。”
不過,這個既定事實並不是完全不能改變的。雖然評審維權從未有過改變成命的先例,但他們還有5%的希望,那就是啟動“複議程序”:由“委員會”10位以上的專家聯合署名提出申請,並且詳細申明初審不當的理由。
當時的情況是,郭為和李嵐都是初進公司的計算機外行,如果直接去遊說專家的話,專家們有可能覺得郭為他們是在走後門,起不到什麼實質性的效果。
他們採取了迂迴路線,把記者們分別請到賓館裏“聊天”,於是在1988年的最後幾個月裏,報紙上不分緣由地登滿了關於聯想漢卡的報道,都說這東西如何神奇,說它是把中國人引進計算機殿堂的一座橋樑。《望》雜誌說它“已經銷往國內20多個省市”,《北京日報》說它“已經行銷到世界10個國家和地區”。《科技開發動態》一會兒用專業術語說,“這是國內外漢字功能最強的系統之一”,一會兒又用詩人的語言說,“她就像躁動於母腹的一個嬰兒,具有很大的生命力”。當時比較有影響力的《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媒體也在連篇累牘地宣傳漢卡。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那些投反對票的專家產生這樣一種心理:是不是我原來看得有點問題?
緊跟在後面的就是一個一個登門求見。第一個是中國科學院的副院長孫鴻烈,此人本來就在為聯想鳴不平,自然一說就通。然後兩人拿了孫鴻烈的簽名去找別人,一見面就送上事先準備的全套材料,言辭懇切地陳述理由,再遞上早已寫好的申請書,等着人家簽名。在李嵐的記憶中,1988年她似乎沒幹別的,就是這件事。她見了人就說自己是“聯想的代表”,感受了熱情也感受了冷漠,見識了開門見山也見識了拐彎抹角,更體會到了被嚴詞拒絕的難堪。攻關組在登門拜訪時,並沒有提出過分的要求,只是說“請你到我們公司來,我再一次給你展示聯想漢卡”。
為了迎接委員們的到來,柳傳志和倪光南在連續兩個月的時間裏全都出馬,公司搭建了臨時展廳,擺上了全部插着聯想漢卡的計算機。委員們陸續到來,有時候是一群人,有時候是一個人,無論多寡都能感受到細緻周到的接待,無論提出專業還是非專業的問題都一一得到耐心解答。這不僅是個技術展示的過程,更滲透着一種微妙的公共關係。
就這樣,聯想一個人一個人地做工作,終於攻下了10個人,10名專家聯名50個專家開會。決定命運的會議終於在京西賓館召開,50個評審委員都在場,聯想需要至少三分之二的選票才能如願。他們來到會場,還有最後一個機會展示自己的成果。然後一行人走出來,站在走廊上等待消息,個個緊張萬分,就像嫌疑人在等待法庭的判決。
5分鐘后消息傳來,居然成功了。走廊里一聲歡呼,大家又跳又叫,李嵐倚壁而泣,郭為一頭栽在地毯上,暈將過去。
當日評選已經結束,名單業已內部公佈,想更改結果可謂難於上青天。郭為一個評委一個評委地解釋、談話,居然獲得了成功,最終公佈的名單中,聯想漢卡終於獲得了一等獎。
郭為令本來不佔優勢的事情發揮出潛在的優勢、把0.1%的希望變成現實的能耐,讓柳傳志看到了他的才能,也為他後來執掌神州數碼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