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04 章 宣傳的力量

第 704 章 宣傳的力量

在吃飯問題上,當前最慘的自然是革命區。

直到目前為止,姬國卿還無法杜絕餓死人的現象發生。

姬國卿多次承諾,多次失信,此時也疲了,餓死就餓死吧。

糧食就那麼多,革命軍打仗要吃飽、管理者有繁重的工作要吃飽、工人出力流汗要吃飽、學生們是“祖國的花朵和未來”要吃飽、醫館中病人和傷員身體虛弱需要補養要吃飽、醫館醫護人員起着救死扶傷的重要作用要吃飽,剩下的人,實在顧不上許多了。

賑濟是必須的,但所有的賑濟都是對於那些“服從”革命司令部統一調配安置的“難民”來說。

堅持留在距離湖北、河南、河北等地較近的比如說陝西關中、漢中、四川等地的難民,一次性發給一個月的救命糧之後就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吃飯了。

困擾姬國卿五年的糧食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這讓姬國卿感到非常疲憊和無奈。

如果姬國卿知道此時自己的革命區擁有的人口是滿清和永曆朝廷總人口的兩倍多時,他會感到萬分欣喜和備受鼓舞的。

之前,清廷總嫌這個世界的漢人太多,恨不得將漢人都殺光了,他們的統治才不會遇到阻力。

此時,清廷厭惡自己當初這樣的想法了,他們感受到了人口流失帶來的嚴重後果。

革命軍都出現在北京門口了,清廷必須將門口的革命軍驅趕得遠一些,必須重新奪回大同。

因此,清廷幾乎傾全國之力給阿濟格湊了三萬精兵(當然,濫竽充數的話,三十萬都能湊齊。清廷有了槍炮后,他們知道刀槍弓箭在革命軍面前起不了多大作用,槍炮數量不足的情況下,派再多的刀槍兵和弓箭手都是去送死)和大量的槍炮,目的就是讓阿濟格在大同一帶打一個大勝仗,提升一下清軍的士氣。

阿濟格離開北京進入山西境內后,一路上勢如破竹地殺入了大同,而且還用了不到半天的時間就拿下了大同。

可是,拿下大同後面臨的是什麼局面?

不但大同城成了廢墟,大同周邊都幾乎成了鬼蜮,想見到一個人就是一件值得驚喜的事。

沒辦法,廢墟一樣的大同城只能靠將士們自己動手清理、修築了。

幾乎不見人煙的大同地區,還需要不斷地去巡邏、視察,主要是抓一些人了解情況和充當苦力幹活。

巡邏隊、視察隊派得少了,情況一般是派出去的人有去無回,派得多了是可以抓到一些人,但幾乎都是老弱。.

讓這些老弱幹活,一鞭子下去就要了他們的命。

他們死了之後,還要費力氣將屍體埋了。

在阿濟格看來,麾下將士外出抓來的人,其實是給自己抓來了一群負擔和禍患。

如果阿濟格奏請朝廷,朝廷也同意的話,估計會有很多的人搬遷到大同地區來填補這裏的“空白”。

不是說大同有多麼的繁華富饒,來到大同后能過上多麼好的生活,而是大同當地都隱藏着很多革命軍,大同西南邊不遠就是革命區。

那些從東邊填補到大同的人,他們有更多的機會來到大同后逃出大同到革命區去。

阿濟格明白這個道理,多爾袞和順治小皇帝都明白。因此,他們是絕對不允許東邊的百姓填補到大同來的。

爭奪天下的博弈中,清廷發現革命軍手段實在是太高明了。

清廷這些年跟革命軍之間打的大戰並不多,小打小鬧的戰爭說明不了什麼、也解決不了多大的問題。

在清廷看來,想要一統天下,主要的手段就是通過戰爭去解決。

可如今來看革命軍,他們擁有了今天的這個局面,跟戰爭的關係好像並不大。

如果讓清廷來做比較的話,《革命之火》對清廷的傷害,遠遠超過革命軍通過戰勝清軍對清廷的傷害!

連續幾年不間斷的發行《革命之火》,清廷根本無法杜絕和制止轄下百姓對《革命之火》的喜愛。

是《革命之火》的不停宣傳,瓦解了清廷的凝聚力,不動一刀一槍就取得了難以想像的大勝。

原本,革命區所在的地區頂多有人口兩千萬,此時革命區達到了四千五百萬。

原本,清廷掌控的地區有人口超過三千萬,此時僅剩一千萬多一些。

清廷本想通過血腥的殺戮和鎮壓手段嚴防死守不讓人口流失到革命區,誰知道越是殺戮和鎮壓,就越是增加了百姓流向革命軍的勇氣。

在這個過程中,《革命之火》還時不時地煽風點火。

《革命之火》稱,在革命區的修路工地上,不但每個人都有飽飯吃,而且隔三差五的還能吃到肉,更重要的是每個月還有最少一兩華銀的工資。

為了增加可信度,《革命之火》上不斷地列舉各種例子,某甲以前怎麼怎麼苦,到了革命區之後不但家中有了田地,到工地上幹活後天天吃的飯都是難以想像的好,一輩子都沒有享用過。一個月下來,領到了一兩三元的工資,可以購買一百三十斤白米或麥子、可以買三斤八兩肉、可以買三丈細棉布……

某乙,工地的負責人,暗中剋扣了工資,被調查出來后不但受到了雙倍的處罰,而且還判處三年的勞動改造徒刑……

某丙,在工地上幹活時不小心受了傷,導致雙腿折斷,工地負責人不但全部負擔了療養金,而且還一次性補償了二百兩華銀的撫恤金……

某丁,由於之前是鐵匠,並且精通制鎖和機簧,到了革命區后很快被提拔進入到了華夏科研中心,每個月的工資最少是五兩華銀……

有名有姓的案例,不得不讓人深信不疑。

另外,革命區傳遞書信的速度是極快的和精準的。

前往革命區后終於過上了衣食無憂好日子的人,很多都為留在家鄉的親友們寫信,勸他們趕快到革命區來。

親友寄回的書信,那是根本不用懷疑的。

革命區的日子過得那麼好,誰還不願到革命區去?

更讓人心動的是,近期《革命之火》中提到了田生蘭和梁嘉賓攜帶家眷到蘭州的事,而且描述得非常詳盡。

絕大多數的百姓不知道田生蘭和梁嘉賓是誰,但清廷的權貴和富人對田生蘭和梁嘉賓就比較熟悉了。

不管從哪個角度去看、去評價,田生蘭和梁嘉賓都不是窮苦人。

這兩個人不但不能說是窮苦人,他們這些年跟革命區姬家做買賣,積累的財富堪稱是富可敵國的。

這麼富有的人都不想留在大清,而是迫不及待地去了革命區,是不是說明革命區具備着極大的吸引力?

在寧夏的清軍,除了祖大壽等少數人之外,連第二號人物劉良臣都捎信讓他的家眷偷偷去了革命區。

革命軍此時雖然沒有進入寧夏跟祖大壽作戰,其實是祖大壽此時已經被劉良臣等人架空並“看護”了起來。

劉良臣等跟革命軍“眉來眼去”,很快就是宣佈背叛大清投降革命軍。

這樣的話,革命軍還用進入寧夏跟劉良臣等人作戰嗎?

這些年來,革命軍之所以有今天,《革命之火》起到的作用能佔到六成,剩下的四成才是革命軍的作戰以及其他的各種手段。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吃飯穿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吃飯穿衣
上一章下一章

第 704 章 宣傳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