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名已揚
吳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名已揚
永樂九年六月初六,說書人揚起手中摺扇,娓娓道來:“話說當日靖難師入城,建文皇帝無可奈何,想一死了之。此時少監王鉞告訴他:昔高祖皇帝駕崩前,曾於奉先殿內留一鐵匣,囑咐緊要關頭方可打開。打開一看,內有度牒、僧衣、剃刀、白金十錠、遺書一封,書中寫明:“帝從鬼門出,其他人從水關御溝走,傍晚在神樂觀西房會集。”一行人即削髮披緇從間道走出...”
燕王朱棣在靖難之役中取得勝利,於應天府(南京)稱帝,史稱永樂大帝。建文帝隨着皇宮的一場大火消失無蹤,屍骨全無,成為永樂帝心中一團揮之不去的陰影,也成為街頭巷尾和野史軼聞的熱點話題。
“大膽狂徒,妖言惑眾,一應拿下,格殺勿論!”
身着飛魚服,腰懸雁翅刀的錦衣衛突然現身,頓時,說書人和茶館老闆、跑堂一眾人都血濺茶樓。
錦衣衛中一人在白馬之上,劍眉星目,發號施令。他身着麒麟官服,腰間懸綉春刀,冷冷看了一眼他一聲令下而成的修羅殺場,置之不顧,策馬而去。行至妙智禪院,方才下馬,進入院內。
“北鎮撫司出現在哪裏,哪裏就成了人間地獄。”一個沙彌低聲嘆息。
天下之大,何處容身?允炆在山中暗夜,仰望蒼穹,紫薇垣中,帝星晦暗,搖搖欲墜,客星明亮,光芒萬丈。
姚廣孝擔任欽差來蘇湖賑災,回故鄉小住,住的還是當年長居過的妙智禪院。自從姚廣孝以欽差身份衣錦還鄉,重建妙智禪院后,規模比舊壯麗有加,已經是當地一座金碧輝煌的寺院。
姚廣孝立於院內,身着黑衣,手捻佛珠,雙目炯炯有神,慧眼參悟天機。他沉聲道:
“紀指揮使別來無恙!”
“下官參見姚少師!”
“聽說紀大人在老衲故鄉吳地大開殺戒,老衲暫居於此,卻不得安寧,還望紀大人體諒。”
錦衣衛指揮使紀綱連忙作揖,“姚少師哪裏話,下官奉皇命緝查建文餘孽,擾了大人清修,是下官之過。”
“建文庶人已逝,餘黨也已剪除,還望紀大人慈悲為懷。”
“下官只是奉命行事,既然姚少師在此坐鎮,想必是下官多慮了,下官這就率錦衣衛撤出。”
明都應天府(南京),自洪武年間,管轄今江蘇境內和安徽境內,稱為直隸。江蘇境內亦稱為吳地。吳地西有太湖和漕湖;東有澱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陽澄湖、金雞湖、獨墅湖;長江及京杭運河貫穿其中。因江河星羅棋佈,物產豐富,漕運發達,一向是魚米之鄉、富饒之地。
水陸并行、河街相鄰,小橋流水、粉牆黛瓦更是吳地獨一無二的景緻。
吳地的女子身形曼妙,吳儂軟語恰似低吟淺唱,一如此時的吳妙棠,以後的薛素素、林黛玉。
吳家兩姐妹吳妙棠和吳妙香就是這吳地女子中的翹楚,容色秀麗,才華出眾。尤其是長姐吳妙棠,年方十一歲,因博聞強記,過目不忘,早已才名遠播。
吳家在當地是鼎盛人家,兩姐妹父親吳彥名是當地富甲一方的皇商。吳地自古為富庶之地,當年沈萬三做海陸生意,開闢田宅,廣積糧米,聚集大量財富,富可敵國,至今仍為吳地當地人稱道艷羨、口口相傳。
吳家亦是把水路發達的吳地,作為商品貿易和流通的基地,把內地的絲綢、瓷器、糧食、藥材和手工藝品通過海陸絲綢之路、茶馬古道運往海外。吳家即使不及陶朱猗頓之富裕,沒有沈萬三當年聚寶盆之傳奇,倒也是鐘鳴鼎食之家,詩書簪纓之族。
吳家所涉物品賬務雖浩繁龐雜,然對於過目不忘的吳家長女妙棠,皆如數家珍。
吳彥名之結髮嫡妻神氏,閨名芷蘭。年方十四歲時嫁給了吳彥名。神夫人出身書香世家,家族世代為官,嫻靜知禮。神夫人父親是吳地丹徒知縣神瑜,祖父是神忠,因洪武年間西征陳友諒,節次有功,升金吾左衛指揮使。
吳彥名與夫人神芷蘭育有兩子兩女,長子吳忠,字瑾瑜,年十五歲,次子吳安,字致遠,年方六歲,長女吳妙棠,剛滿十一歲,次女吳妙香,年九歲。不過看着夫人隆起來的肚子,就知道他們又會有一個弟妹了。
吳彥名不同於沈萬三,他謙和低調,他認為財富既然取之於民,應當用之於民。因此,生意忙碌之餘,經常做些造福相鄰的善舉。他尊師重教,在當地募捐建立多座學堂,供附近學子和貧寒子弟就讀。
吳妙棠兄妹們正是在這善舉之下的“松濤書院”讀書,女子未出閣前不見外男,這座“松濤書院”是家學私塾,供子女表侄在其中就學。
書院宏偉壯觀,聘請的老師也都是當地鴻儒。為首的一位夫子,就是曾經編纂《永樂大典》的謝縉。他也曾在朝為官,官至內閣,被永樂皇帝革職后暫隱退於此。
夫子解縉,自小聰穎絕倫、過目不忘,有“神童”之稱。洪武二十年,解縉參加鄉試,名列榜首(解元)。然而,他雖滿腹才學,仕途卻並不順利:
洪武二十一年,解縉官至翰林學士。當時,皇帝朱元璋非常器重他,命其常在身邊。解縉初入仕時,為人剛正不阿,曾指責兵部僚屬玩忽職守,尚書沈潛對此極為惱怒,上疏誣告他。朱元璋由此也責備解縉“散自怒”並貶他為江西道監察御史。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解縉進京弔喪。時朱允炆臨朝,袁泰乘機進誨言,攻擊解縉“詔旨,且母喪未葬,父年九十,不當舍以行。”朱允炆聽信誨言,貶解縉為河州(今甘肅蘭州附近)衛吏。
建文四年,當時的禮部侍郎董倫為朱允炆所信任,在朱允炆麵前為解縉說了不少好話,這樣,解縉才被召回京師復職。
永樂元年,朱棣登基,升解縉為翰林侍讀。隨後,解縉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等進文淵閣參預機務。不久,又遷為翰林侍讀學士,主編《永樂大典》。
永樂二年,解縉晉陞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為內閣首輔,這是他仕途最得意之時。恰逢立春時,得御賜金綺衣,與尚書地位相同。然而月滿則虧,好景不長。不久,解縉就遭遇了人生更大波折:
當時,永樂皇帝朱棣有三位嫡子,依次是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按照禮法,自當立嫡立長,毫無疑問。然而,長子朱高熾雖性情溫和,卻體弱多病、肥胖不堪,多年不為朱棣所喜。
是以,朱棣即位后兩年都沒有按照前例立他為太子。反觀次子朱高煦,英俊魁梧而擅長兵法,自少年時就追隨朱棣南征北戰。朱棣數次在戰場上陷於險境,皆因高煦奮勇接應,才轉危為安。因此,朱棣非常喜歡他。
當年靖難之役,最重要的白河溝一戰,高煦以數千人擊潰朝廷的六萬兵馬,為朱棣打開了南下之路。朱棣曾高興地在陣前,當著眾位將士許諾:“得山東以若為嗣”。
永樂皇帝年逾四十,儲位久懸不決,朝臣們議論紛紛。滿朝官員派系分明,文官大多支持高熾,認為廢長立幼不合宗法;武將大多擁護高煦,因為他們和高煦一起征戰多年,情誼深厚。但是文武朝臣皆心知肚明,永樂皇帝之所以久久不立儲君,是因為他傾心次子朱高煦,卻又礙於祖宗禮法。
因眾議紛紛,永樂三年,永樂皇帝朱棣召解縉等重臣入宮,磋商立太子之事。解縉作為文官代表,堅定支持嫡長子朱高熾,毫不掩飾自己的立場,說:“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鑒。”
永樂皇帝聽後面有不悅,仍猶豫不決。解縉靈機一動,為說服成組,又說:“況且皇太子有‘好聖孫’輔佐。”
“好聖孫”是指朱高熾嫡長子朱瞻基。他天生聰慧英俊,能文善戰,深得永樂皇帝朱棣所喜愛,併當眾誇讚為“好聖孫”。
與文臣幾番拉鋸戰之後,朱棣考慮到“好聖孫”朱瞻基,才勉強同意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但是,朱棣仍然非常喜歡次子朱高煦,為補償他,賜封朱高煦為漢王,並賜予兵權,讓其居住在都城,留在朱棣身邊,不必就藩。按照皇室禮法與先例,皇子成年之後,就要前往封地就藩。
太子雖立,朱高熾的表現卻並不令朱棣滿意,朝中易儲言論不斷。朱高煦反倒更受隆寵,在朱棣的授意默許下,禮秩甚至超過了儲君皇太子。
此時,解縉又向永樂皇帝上疏:“漢王於禮秩上遠逾皇太子殿下,欲行僭越,皇上萬不可任其做大。”
永樂皇帝朱棣原本就喜歡朱高煦,見解縉一再針對愛子高煦,非常生氣,稱解縉離間父子骨肉。於永樂四年,貶解縉為廣西布政司參議。
永樂八年,解縉借外官進京上報奏事之機,覲見永樂皇帝。恰逢彼時,永樂皇帝正與朱高煦等武將北征蒙古,僅留行動不便的皇太子在南京監國。未經請示永樂皇帝恩准,解縉擅自前往東宮覲見了皇太子朱高熾。
朱棣班師回朝後,聽聞此事,以私謁儲君,圖謀不軌之罪,將解縉革職。
解縉再度遭貶后,一度心灰意冷,滿懷憤懣。在借酒澆愁中,唯有前朝被貶才子為友作伴。這些前人之中,北宋才子蘇軾被貶后,也曾心如死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但是,蘇軾到了被貶之地儋州之後,重新振作,大興教育。他教導出了一眾人才,如“貧而好學”的儋州人黎子云兄弟,和“詞義兼美”的瓊州人姜唐佐等。
當年,他非常欣賞姜唐佐,曾在為他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並鼓勵他考取功名:“異日登科,當為子成此篇。”
蘇軾確實眼力過人,學子姜唐佐沒有讓他的老師失望。就在不久之後,他就舉鄉貢,成為海南中舉的第一人,為朝廷嘉獎。蘇東坡的弟弟蘇轍也曾嘆道:“錦衣不日人爭看,始信東坡眼力長。”
解縉在朝為官幾十載,歷經建文、永樂朝,幾經宦海沉浮。雖身在朝廷之外,卻心繫朝廷,正所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他一心效仿蘇東坡,想以傾世才華教授有識之才,重奪昔日盛名。
正巧吳彥名四處重金招募、邀請名師教授鄉鄰子弟,故來松濤書院教書。“大隱隱於市”,隱於吳地既靠近朝廷,方便掌握官場動態,又可兼得吳家豐厚報酬。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雖不在朝廷領取俸祿,但是有了書院的可觀薪資,也足以獨善其身,以待朝廷之命。
在松濤書院,解縉教授的學子中,也有幾位頗為得意,一位是虛歲十五歲的于謙,一位是虛歲十二歲的吳妙棠。
于謙,字廷益,祖父於洪武年間任工部主事,舉家遷至應天府。于謙父親於彥昭,母親神氏,閨名玉容。與妙棠之母神芷蘭是表親姐妹,同為吳地人。
因神玉容自幼喪母,故自小寄養在神芷蘭之父神瑜府中,二人自幼一起長大,感情親密。兩表親姐妹各自出閣之後又都住在應天府,因此仍然來往密切。故神玉容之子于謙和於泰,作為吳家表侄,亦同就讀於松濤書院。
于謙之父於彥昭在外任職,也是遠近聞名、學識淵博之士,他不攀附達官貴人,是官場一股清流,也為于謙做了表率。於彥昭對長子于謙,次子於泰(年十三歲)皆寄予厚望,希冀其成棟樑之材,為國盡忠。
于謙、於泰兄弟兩人隨才子解縉學習以後,他們的學問、詩文都長進頗多。
夫子謝縉的另一得意門生是他的女學生吳妙棠。她冰雪聰明、天資聰穎:但凡所授,一遍即會;但凡所閱,過目不忘。
而她本人亦不愛紅裝愛詩書,醉心於讀書、作畫、寫字。字寫得筆走龍蛇,頗有趙孟頫親授之風。畫作更是無可挑剔,她畫了一副《慈虎圖》,一隻成年老虎旁邊有三隻憨態可掬、形態各異的小老虎,成年老虎雖然威風凜凜,但在小虎面前舐犢情深,讓人不禁感慨:虎毒不食子。
畫者無意,觀者有心。解縉覺得此畫可解為永樂皇帝朱棣與三位皇子,因此非常喜愛,收入己篋,時常賞玩觀摩。
妙棠雖生了一副婀娜多姿、千嬌百媚、花容月貌的女兒身,卻處處以男子氣概自居,心中所想不是一般女子的相夫教子,卻是建功立業與運籌帷幄。
不過,連城易碎,過極反折。也不知日後,這位如花美眷得意門生會有怎樣的人生際遇。
在立儲問題上,解縉堅定不移地支持皇太子朱高熾,雖被貶多次其猶未悔。自己的學生吳妙棠有班婕妤之賢惠,蔡文姬之才華,若能入宮,以她的美貌與才華輔佐伴駕,將來對自己、對皇太子與皇太孫都不無裨益。
自存了這份心思,解縉越發對吳妙棠另眼相待,悉心教導,不讓她行差踏錯一步,嬉笑虛度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