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悔恨
昭若恤如願登上了皇位。昭希惶病逝,京城中他是唯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又是先皇駕崩前主動讓位,得到朝堂眾臣認可,所以名正言順。
昭若恤也懷疑過昭希惶的病有些異常,私下讓人調查過。得到的結果是無異常,也就沒有再往那方面想。
登基不久,中原平定。江東道叛亂,卻很快平復。這讓年輕的皇帝欣喜萬分。從金陵傳來消息,大軍已經包圍了金陵城,不日就要攻城,想來捷報就會在近幾日傳來。接下來休養生息三五年,就可以揮師北上、西進,徹底完成統一大業。
想想歷史上能有自己這般年輕就統一天下的人,少之又少,必然可以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想到這裏,心裏都要笑開了花。
前朝都有皇帝喜歡專門修建一座閣樓,來呈放功臣的畫像,以示尊榮。漢朝有麒麟閣,唐朝有凌煙閣,大楚也該建一座功臣閣,讓後世敬仰。
這第一功臣,自然非霏兒莫屬。這麼多年全靠着她東征西討,打下如今的半壁江山。她平定中原,功勞卓絕,已經封國公。之後又平定江東道叛亂,又要加封,再封下去就要封無可封了。想起來還真是頭疼。
不過沒關係,大不了封她個異姓王。依着霏兒的功勞,封王也綽綽有餘,為她違反祖制又有何妨!
昭若恤坐在龍椅上,朝下群臣不知道他在想什麼。這些話暫時還不能給他們說,自己先想想就好。真要等柳霏霏功勞大的無可比擬時,再提出來討論。
討論了幾件無關緊要的小事,正準備退朝,突然聽到外面士兵大喊“八百里急報!”
昭若恤眉頭一皺。這幾年八百里急報有點多。原本該數年,甚至數十年都用不上的傳信方式,這幾年基本上一年就有一兩次。
中原安定,暫時沒有反叛的跡象。江東道叛亂基本平息,只等奏凱。若真是報捷,也用不上八百里加急,難道是出了什麼變故?想到這裏,昭若恤心下突然湧出一個不好的預感。
片刻之後,只見林業衝進大殿。昭若恤一見林業親自報訊,事情之大已經超出了能想像的範圍,心底不由得泛起一絲恐懼。
林業衝進大殿,跪伏在地,沙啞着聲音哭道:“陛下,柳帥戰沒……”林業知道昭若恤有多在乎柳霏霏,必須要第一時間把消息傳到,所以他親自回來。一人三騎,一路上換馬不換人,晝夜趕路,不敢有絲毫休息。經過四日四夜的長途跋涉,終於趕了回來。當他說完之後,便暈了過去。
昭若恤聽聞柳霏霏戰沒,腦中轟隆一聲,猶如五雷轟頂,咻的一聲站起來,卻獃獃的站着。良久之後,突然一口鮮血噴出,只感頭昏目眩,眼前一片模糊,身子不由自主的向一邊傾倒,昏迷在龍椅上。
皇帝昏迷,這可急壞了朝臣。眾人七手八腳的把昭若恤抬回寢宮,又傳太醫醫治。混亂焦急了一個多時辰,昭若恤終於悠悠轉醒。睜眼就看到皇后繆希希坐在床邊,臉上掛着淚珠,焦急的看着自己。
昭若恤兩行清淚順着眼角流下,哽咽道:“我方才夢到了霏兒,她滿面鮮血的站着我面前,質問我當初為何不阻止父皇給燕兒賜婚。”
繆希希心疼的擦拭着昭若恤的眼淚,安慰道:“陛下,這不是你的錯。”
昭若恤搖頭道:“這是我的錯。霏兒身經百戰,每次都能全身而退,只有燕兒才能讓她放下防備。肯定是皇叔以燕兒為餌,誘霏兒落入陷阱。若是當初我不是為了一己私利,及時阻止父皇賜婚,燕兒就不會嫁到金陵,霏兒也就不會死。都是我的錯……”
昭若恤有多在乎柳霏霏,此時就有多自責,就有多痛苦。繆希希明白兩人的情誼。兩人少年相識,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的。在多年的相處中,兩人早已就親姐弟一般。
柳霏霏把昭若恤當初親弟弟一般的寵愛,只要他想要什麼,就要幫他得到什麼。甚至昭若恤不開口,柳霏霏也會幫他得到。昭若恤也同樣疼愛柳霏霏,把她當成親人,而非簡單的臣子。
可是在賜婚一事上,昭若恤卻退縮了。他知道當時最該站出來反對的是他,而不是柳霏霏。偏偏他當時為了權力的穩定,眼睜睜的看着父親和皇叔犧牲宋燕瑋來達成協定,自己卻緘言如默,最終導致悲劇發生。
繆希希心疼昭若恤,卻說不出安慰的話。此時說什麼都沒用,昭若恤的心痛沒有任何人能體會。
一個小太監走進來,像是有事稟報,見房間氣氛壓抑,竟然嚇的不敢開口。
昭若恤看了他一眼,知道他想說的必不是好事,卻還是讓他說。
那小太監跪下,戰戰兢兢的道:“回陛下,臨滄侯得知柳帥戰沒,傷心過度,已然吐血昏迷。”
臨滄侯是楊沅夕征夏回來后的封號。
昭若恤長嘆一聲,雙目緊閉,雙手卻緊緊的攥的被子,已經心痛到極點。
此刻昭若恤的心境已經亂了,大事只有靠繆希希決斷。她了眼昭若恤,轉頭對小太監道:“到府庫挑些物件,去探視臨滄侯。”小太監道:“是。”又弱弱的問道:“奴才該說些什麼?”
繆希希慘然一笑。這時候能說什麼?說什麼都沒用。不過皇上賞賜,總要說點什麼。想了片刻,繆希希也沒想到合適的理由,只得嘆息道:“節哀!”小太監領命出去。
昭若恤一直躺在床上,雙目緊閉,只是眼角不時有淚水流出。一整天滴水未進,繆希希讓尚善房熬了點稀粥,勸昭若恤吃下。昭若恤哪裏有胃口,被繆希希勸的久了,吃了幾口便不吃了。
這一日是大楚至暗的時刻。一場並不浩大的叛亂,卻戰死了一個元帥,兩個大將軍。還有一個大將軍因傷心過度昏迷,只怕也不久於世。本來正在上升期的大楚,經此浩劫,有可能從此一蹶不振。